倒車影像輔助線怎么看
啟動汽車,掛上倒檔,顯示屏上就會自動顯示車后情況。圖像上可能顯示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線,也可能是清一色的藍色線。不過現在清一色的藍色線比較少見了。不(bu)少車主不(bu)懂(dong)得怎(zen)么看倒車影像軌跡線,紅色弧線,還有(you)綠色長(chang)方形怎(zen)么看呢?
倒車影像軌跡線表示含義
紅色弧線:代表方向盤打死后,倒車時后輪的軌跡線。
黃色標(biao)線:視為減速(su)線,該線底部所處(chu)位(wei)置與車尾距離為60厘米(mi),可以減速(su)繼續倒(dao)車。
綠色(se)標線(xian):代表當(dang)前(qian)狀態下(xia),倒(dao)車時,后(hou)輪的實際軌跡線(xian)。
倒車影像線條顏色與車距情況
綠線: 距離(li)障礙物與車(che)尾距離(li)較大,可(ke)以倒車(che)。標志:安(an)全距離(li)。
黃線:與車尾(wei)距離為60CM。標志:逐漸注意距離。
紅線(xian):與(yu)車(che)尾距離(li)為30CM。車(che)到此線(xian)附近(jin),車(che)位剛好,不可以再倒車(che)。標志(zhi):警戒(jie)線(xian)。
如果全是藍色線的與上面基本相同,離車尾最近的是警告線,提示停止倒車。圖像上有點彎的實物為車子后保險杠。
倒車影像如何判斷車距
1、車影占后視(shi)鏡(jing)的(de)全部,車距為3米。
2、車影占后視(shi)鏡的2/3,車距為5米。
3、車(che)(che)影占(zhan)后視鏡(jing)的1/2,車(che)(che)距為(wei)9米。
4、車(che)影占(zhan)后視(shi)鏡的1/3,車(che)距為12米。
5、前擋(dang)風玻璃下(xia)沿(yan),看到前車后保(bao)險杠(gang)的上沿(yan),車距為1米。
6、前擋風(feng)玻璃下沿,看到前車后保險(xian)杠的下沿,車距為2米。
7、前擋風玻璃(li)下沿(yan),看到前車(che)后輪胎的下沿(yan),車(che)距為(wei)3米(mi)。
8、前方停止線和左前門角5CM處對正,剛(gang)好不越線。
9、前(qian)擋(dang)風(feng)玻璃下沿,看到(dao)前(qian)方行(xing)人(ren)(ren)小(xiao)腿中(zhong)部(bu),正面距(ju)人(ren)(ren)約2.5米。
10、前擋風玻璃下沿,看到前方行(xing)人(ren)膝(xi)蓋上,正面距人(ren)約1米(mi)。
11、前擋風玻(bo)璃(li)左(zuo)下角(jiao),看到(dao)行人(ren)臂(bei)部(bu),側(ce)面距(ju)人(ren)約(yue)0.3米。
12、前擋風(feng)玻璃右(you)下(xia)角(jiao),看到行人(ren)(ren)臂部,側面(mian)距人(ren)(ren)約0.5米。
13、前(qian)擋風玻璃左(zuo)下角,看到行(xing)人膝蓋下,側面距人約0.7米。
注意事項
1、倒車(che)時(shi),左(zuo)側中(zhong)窗下沿看到(dao)他車(che)車(che)輪中(zhong)心時(shi),左(zuo)側面距左(zuo)車(che)約0.8米。
2、倒車(che)時,右側(ce)中窗豎后中間,看到他車(che)車(che)輪中心(xin)時,右側(ce)面距左車(che)約1米。
3、倒車時,后視鏡看到后輪胎上保險杠后(hou)端與停車(che)線(xian)對齊時,本車(che)后(hou)部距離(li)停車(che)線(xian)約0.2米。
堵車跟車時如何判斷前車距離
跟車距離一般在2米(mi)左(zuo)右較合適,太近(jin)容易造成追尾事故,太遠(yuan)會(hui)被(bei)其他(ta)車輛插入(ru)。
一般情(qing)況下,根據駕駛(shi)員從本車前(qian)部輪(lun)廓(kuo)線看(kan)到(dao)前(qian)車后保險杠及輪(lun)胎(tai)的(de)位置來(lai)判斷:
1、看見(jian)前(qian)車后(hou)保險杠(gang)上(shang)沿——車距為(wei)1m;
2、看見前車后保險(xian)杠下沿——車距為2m;
3、看(kan)見前(qian)車后輪胎下沿(yan)——車距(ju)為(wei)3m。
當路口紅燈你是頭車時如何判斷停止線距離
在(zai)車內通過車窗看到停止(zhi)(zhi)線(xian)與前門角五厘(li)米處,則車子與停止(zhi)(zhi)線(xian)對齊。
申明:以上內容源于程序系統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