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的古詩有哪些
《魏風·陟岵》
【先秦】《詩(shi)經》
陟彼岵兮,瞻(zhan)望父(fu)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yi),夙夜無已。
上慎旃(zhan)哉,猶來(lai)!無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ji)行役,夙夜無寐。
上慎旃哉,猶來!無棄!
陟(zhi)彼岡兮,瞻(zhan)望兄兮。
兄曰:嗟!予(yu)弟行役,夙夜必偕(xie)。
上慎(shen)旃哉,猶來(lai)!無死!
這是(shi)一(yi)首征(zheng)人(ren)思親(qin)之(zhi)作,是(shi)中(zhong)(zhong)國(guo)羈旅行役詩的(de)源(yuan)頭(tou)。遠(yuan)望(wang)當歸,登高望(wang)鄉,長歌當哭,痛切感人(ren)。詩中(zhong)(zhong)親(qin)人(ren)叮嚀恍在(zai)耳邊,幻境融(rong)合了想象與懷憶(yi)。父(fu)親(qin)的(de)“猶(you)來無止”,囑咐他不(bu)要永遠(yuan)滯留他鄉,這語(yu)氣純(chun)從兒子(zi)出發(fa)而不(bu)失父(fu)親(qin)的(de)曠達(da),拳(quan)拳(quan)愛子(zi)之(zhi)心深切真摯。表達(da)的(de)是(shi)對父(fu)親(qin)的(de)思念,卻從中(zhong)(zhong)也看出了父(fu)親(qin)的(de)深情。
《北郭閑思》
【唐代】曹鄴
山前山后是(shi)青草,
盡日出門(men)還掩門(men)。
每思骨肉在天畔,
來看野翁(weng)憐子孫。
詩人(ren)(ren)看見(jian)房(fang)子四周茂盛(sheng)的(de)(de)青草(cao),也許想(xiang)到了(le)“春草(cao)明年(nian)綠,王孫歸不歸”,也許想(xiang)起了(le)當年(nian)送(song)別親人(ren)(ren)時那種(zhong)“又送(song)王孫去(qu),萋萋滿別情”的(de)(de)景象。獨守(shou)空居,不堪寂寞,思念親人(ren)(ren),只好整天(tian)外出(chu),去(qu)鄉間看看別的(de)(de)老人(ren)(ren)是怎樣享受天(tian)倫之樂的(de)(de)。空巢老人(ren)(ren)的(de)(de)孤獨傷感躍(yue)然紙(zhi)上,讓人(ren)(ren)不勝唏噓。
《憶父》
【清代】宋凌云
吳樹(shu)燕云斷尺書,
迢(tiao)迢(tiao)兩地恨何如?
夢(meng)魂不憚長安遠,
幾度乘風(feng)問起居。
吳(wu)燕相隔,豈止萬里?路途迢迢,不能承歡膝下,思(si)念(nian)之情無可排抑。遠嫁(jia)他方,離開父(fu)母,生怕有天“子欲養(yang)而親(qin)不待”。音信隔斷的(de)(de)無奈與悲戚,承載(zai)著滿(man)滿(man)的(de)(de)思(si)念(nian)。也因此只能入夢尋找,夢境中才(cai)能乘風萬里回到父(fu)親(qin)身邊服(fu)侍孝(xiao)敬(jing)。夢中的(de)(de)渴望(wang)反(fan)襯了現(xian)實的(de)(de)無奈,讓人倍(bei)覺傷感。
《又示宗武》
【唐代】杜甫
覓句知新律(lv),攤(tan)書解滿床。
試(shi)吟青(qing)玉案(an),莫羨紫(zi)羅囊。
假日從時飲,明(ming)年共我長。
應須飽經街,已似愛文章(zhang)。
十(shi)五(wu)男兒(er)志(zhi),三千弟子行(xing)。
曾參(can)與游夏,達者得升堂。
這(zhe)是(shi)杜甫寫給最喜(xi)歡的(de)次子(zi)宗(zong)武(wu)的(de)詩,詩中包含著杜甫對孩子(zi)的(de)無限期望。他看到宗(zong)武(wu)學習作詩,興(xing)奮之余,叮囑(zhu)孩子(zi)學習要專心,不(bu)要玩物喪志,生(sheng)活要有(you)節律,還要勤學經典,以先賢為楷模,持之以恒。作為已經名動四方的(de)詩人,看到兒(er)子(zi)有(you)望繼承(cheng)自(zi)己的(de)衣缽(bo),杜甫內心的(de)欣慰和喜(xi)悅(yue)可(ke)想而知。
《驕兒詩》(節選)
【唐代】李商隱
爺昔好讀書,懇若自(zi)著述。
憔悴欲四十,無肉喂(wei)蚤(zao)虱。
兒慎勿學爺,讀書求(qiu)甲乙。
穰苴司馬法,張良黃石街。
便為帝王師,不假更纖悉(xi)。
李商(shang)隱才高未(wei)用(yong),一生沉(chen)淪下僚。他(ta)不希(xi)望(wang)兒子(zi)(zi)學(xue)自(zi)(zi)己的樣子(zi)(zi),希(xi)望(wang)他(ta)學(xue)兵法,長(chang)大為國安邊,有所建樹。詩(shi)的大部(bu)分篇幅寫兒子(zi)(zi),愜意自(zi)(zi)豪之情溢(yi)于筆端;寫自(zi)(zi)己篇幅雖不多(duo),但感(gan)(gan)慨彌深(shen),自(zi)(zi)嘲(chao)自(zi)(zi)怨,深(shen)寓懷才不遇之悲憤。純用(yong)白描,筆端充滿感(gan)(gan)情。輕(qing)憐愛撫之中時露幽默,后(hou)面卻飽含著的沉(chen)淪不遇之淚(lei),也(ye)許(xu)可以用(yong)“含淚(lei)的微笑”來形容。
《為二女適袁氏者作》
【清代】鄭燮
官罷囊空兩袖寒,
聊憑賣畫佐朝餐,
最慚吳隱奩錢薄,
贈爾春風幾筆蘭。
身為康熙秀才、雍正(zheng)舉人(ren)、乾隆進士(shi)的鄭(zheng)板(ban)橋(qiao),一身正(zheng)氣(qi),兩袖(xiu)清風。女(nv)兒(er)出(chu)嫁無錢置辦嫁妝,便以一幅蘭竹圖(tu)代替,并在上(shang)面題了這首詩。貧困如(ru)斯,卻氣(qi)節(jie)如(ru)此(ci),后人(ren)吟(yin)詠已(yi)然心折(zhe)不已(yi),女(nv)兒(er)女(nv)婿(xu)更(geng)當(dang)為之驕傲(ao)。如(ru)此(ci)家風傳世,鄭(zheng)板(ban)橋(qiao)當(dang)真沒有折(zhe)沒了歷史上(shang)的美名。
八八父親節的文化意義
1、紀念文化的意義
1945年(nian)8月(yue)8日,全民(min)抗戰勝利的(de)(de)(de)曙(shu)光已經悄然來臨,上海的(de)(de)(de)有志之士(shi)為了紀念在戰爭(zheng)中為國(guo)捐軀(qu)的(de)(de)(de)爸爸們,特地提出父親(qin)(qin)節的(de)(de)(de)構(gou)想。于是(shi)(shi)上海文(wen)人(ren)發起了慶祝父親(qin)(qin)節的(de)(de)(de)活動,市民(min)立即響應(ying),舉行慶祝活動,后正(zheng)式確(que)定每(mei)年(nian)的(de)(de)(de)8月(yue)8日是(shi)(shi)中國(guo)父親(qin)(qin)節。
2、文字文化的意義
八(ba)月(yue)八(ba)日(ri)的兩個(ge)“八(ba)”字重疊在(zai)一起,經過(guo)變形就成了“父”字,文字發音(yin)(yin)的諧音(yin)(yin)“爸(ba)爸(ba)”,八(ba)八(ba)節即爸(ba)爸(ba)節,既有(you)創意又順口,簡單好記(ji)又響亮。
3、中華孝文化意義
上下五千年(nian)的中華(hua)孝文化一直彌(mi)漫(man)、浸(jin)潤在(zai)中華(hua)大地;孝之(zhi)思想(xiang)、理念、實踐,無(wu)(wu)處(chu)不(bu)在(zai)、無(wu)(wu)時不(bu)有(you)。當(dang)年(nian)倡(chang)導設立父親(qin)節也是弘揚中華(hua)孝文化的體現。8月8日與中國悠(you)久傳統的敬老(lao)節日“99”重陽(yang)節也遙相呼應。
申明:以上內容源于程序系統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