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nian),獲武漢工學(xue)院碩(shuo)士學(xue)位。
1989年(nian),從華(hua)中理工(gong)大學畢(bi)業,獲博(bo)士學位,留校任教。
2009年,任(ren)數字(zi)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jia)重點(dian)實驗室主任(ren)。
2011年,擔任(ren)華中(zhong)科技大學機(ji)械科學與工程(cheng)學院院長。
2013年,當(dang)選為中國科學(xue)院院士。
2014年,長安大學兼職教授。
2016年(nian),武漢理工(gong)大學戰略科(ke)學家。
科研綜述:
建立了復雜曲面寬行加工(gong)(gong)理論,突破(po)了多軸聯動高(gao)效(xiao)加工(gong)(gong)的關鍵技術; 提出了高(gao)速(su)加工(gong)(gong)穩定性分析的全離散法,保(bao)證了復雜工(gong)(gong)況下無顫振(zhen)高(gao)效(xiao)加工(gong)(gong);提出了機(ji)器人操作規劃的空間幾何推理方法,研制了大葉(xie)片機(ji)器人“測量-操作-加工(gong)(gong)”一體化(hua)(3M)磨拋(pao)系(xi)統。研究成果在(zai)航(hang)天、能源和汽車領域(yu)得(de)到應用。
學術論著:
出版專著3部,發表SCI論文150余篇(pian)。
學術交流:
主辦(ban)了IEEE國際機器人和自動化(hua)大會。
應(ying)邀(yao)擔(dan)任(ren)國際刊(kan)物Guest Editor2次(ci),國際會議組(zu)委會主(zhu)席和中國區主(zhu)席4次(ci);在學術會議作(zuo)主(zhu)題和特邀(yao)報告17次(ci)(截(jie)至(zhi)2013年1月(yue)) 。
科研項目:
2011年—2015年,難加工航空零件的(de)數字化制造基礎研究,國家973項目(mu)(首席科學家)。
2005年—2010年,數字化制造基礎研究,國家(jia)973項(xiang)目(mu)(首席科(ke)學家(jia))。
2003年—2007年,先進電子制造中的重(zhong)(zhong)要科(ke)學技(ji)術問題研究,國家自然科(ke)學基金“十五”重(zhong)(zhong)大項目(負(fu)責人(ren))。
2000年—2002年,面向OKP產(chan)品計算制造的理論和虛擬原型(xing),國家自然(ran)科學基金(負責(ze)人)。
1998年(nian)—2001年(nian),虛擬環境下智能4M系統(tong)的(de)基(ji)(ji)礎理論與實現,國家杰出青年(nian)基(ji)(ji)金(負責(ze)人);企業創(chuang)新(xin)項目(mu)--智能維護系統(tong),深圳市經濟發展局(負責(ze)人)。
先后獲得國(guo)家(jia)(jia)自(zi)然科(ke)學二(er)(er)等獎1項、國(guo)家(jia)(jia)科(ke)技(ji)進(jin)步(bu)二(er)(er)等獎2項、三(san)等獎1項,省(sheng)部級(ji)科(ke)技(ji)進(jin)步(bu)獎7項;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
1995年,基(ji)于微機的(de)機器人(ren)離線編程系統HOLPS及其運用,國家(jia)科(ke)技進步三等獎(jiang)(第二獲獎(jiang)者)。
2004年,發動機類零件的(de)快速測量、數(shu)字建模及(ji)面(mian)向制(zhi)造(zao)的(de)設計,國(guo)家(jia)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五獲(huo)獎者)。
2007年,工業機(ji)器人(ren)作業系統(tong)的(de)關鍵技術研究(jiu)、開發(fa)與(yu)應用,國(guo)家(jia)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獲(huo)獎者)。
2012年,復雜曲面數(shu)字化制(zhi)造的幾(ji)何(he)推(tui)理(li)理(li)論和方法,國家(jia)自然(ran)科學二等獎(第一(yi)獲(huo)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