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中文名: 王(wang)振義(yi)
國 籍: 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sheng)地: 江蘇興化
出生日期: 1924年(nian)11月30日
職 業: 內科血(xue)液學專(zhuan)家
畢業(ye)院(yuan)校:上(shang)海(hai)震旦大(da)學
主要(yao)成就: 2010年度國家(jia)最(zui)高科學技術獎
代表作品: 《出血(xue)性疾病》
人物經歷
1924年11月30日,王振義(yi)出生(sheng)于上海。
1936年,王(wang)振(zhen)義畢業于上(shang)海法租界所辦的(de)薩坡賽小學(現盧灣區第一中心小學)。
1942年,王振義免試(shi)直(zhi)升(sheng)進入震旦大學,選擇了醫學專(zhuan)業。
1948年,王振義從震旦大學(xue)醫(yi)學(xue)院(今上(shang)海(hai)交通大學(xue)醫(yi)學(xue)院)畢業,獲得(de)醫(yi)學(xue)博士學(xue)位(wei),因成績(ji)優(you)異,留在廣(guang)慈醫(yi)院(瑞金醫(yi)院前身)擔任住(zhu)院醫(yi)師。
1952年,王振義(yi)(yi)投入血液病(bing)研究中,同(tong)年廣慈醫院細分(fen)出消化、心血管、內分(fen)泌和血液四個專(zhuan)業。王振義(yi)(yi)開始在(zai)著名(ming)內科專(zhuan)家鄺安堃的指導下從事血液學研究。
1953年(nian),王振義報名參(can)加(jia)了(le)抗美援朝(chao)醫(yi)療(liao)隊。10月,作為東北(bei)軍區內科巡(xun)回醫(yi)療(liao)組主治醫(yi)師(shi),王振義來到了(le)黑龍江省(sheng)勃(bo)利(li)縣后方醫(yi)院參(can)加(jia)會(hui)診。
1954年起,王振義(yi)從事研究血(xue)栓(shuan)和止血(xue),在(zai)國內首先建(jian)立(li)血(xue)友(you)病A與B以(yi)及輕(qing)型血(xue)友(you)病的診斷方(fang)法(fa)。
1959年,“大躍(yue)進”的浮夸之(zhi)風也影響了醫院,王振義和團(tuan)隊提出“3年攻克白血病”。
1963年,王振(zhen)義(yi)被調至醫學(xue)法(fa)語班做教(jiao)師,精通法(fa)語的(de)王振(zhen)義(yi)重拾法(fa)語課本學(xue)習(xi)。
1973年,王振義調回上海瑞(rui)金醫院內科(ke),進行血(xue)液(ye)病(bing)的治療和研究,同時主(zhu)編或參編了多(duo)本血(xue)液(ye)學(xue)著作。
1978年,急性早(zao)幼粒細(xi)胞白血病(APL)成為王振義的研究重點之一。
1980年起(qi),王振(zhen)義(yi)開始研究(jiu)癌腫的分化療法(fa)。
1982年,開始就指(zhi)導研(yan)(yan)究(jiu)(jiu)生(sheng)開展免疫性血小板(ban)減少(shao)的研(yan)(yan)究(jiu)(jiu),以后又開展肝素對血小板(ban)和巨核(he)細胞刺激(ji)作(zuo)用的研(yan)(yan)究(jiu)(jiu)。
1997年(nian)(nian),應邀與(yu)沈志祥合(he)寫了(le)“巨核細胞與(yu)血小(xiao)板在免疫性血小(xiao)板減少性紫(zi)癜中的(de)變化”一(yi)章,這是中國(guo)學者(zhe)第(di)一(yi)次(ci)被邀在國(guo)際刊物上撰寫有關血液學的(de)論文(wen)。王(wang)振義與(yu)李家增(zeng)、阮長耿(geng),以后又有王(wang)鴻利、韓忠朝、宋善俊參加(jia)主(zhu)編的(de)“血栓(shuan)與(yu)止血”1988年(nian)(nian)第(di)一(yi)版(ban)、1996年(nian)(nian)第(di)二版(ban)及2004年(nian)(nian)第(di)三版(ban),已成為中國(guo)在這領域中的(de)代表(biao)性專(zhuan)著(zhu)。
1982年,王振義(yi)從(cong)臨床(chuang)醫生(sheng)調任基礎醫學部,復習起(qi)基礎的醫學課本(ben)。
1983年,王振義用全(quan)反式維甲(jia)酸(suan)這(zhe)種藥(yao)進行(xing)試驗,在(zai)顯微鏡下(xia)觀察“急(ji)性早(zao)幼粒細(xi)胞(bao)”在(zai)“全(quan)反式維甲(jia)酸(suan)”的作(zuo)用下(xia),順利分化成(cheng)正常細(xi)胞(bao)。一年后,這(zhe)種分化誘導效果確認無疑。
1986年,王振義用獨(du)創的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法(fa)救治了首例急(ji)性(xing)早(zao)幼粒細胞性(xing)白血病患者,同年,24位急(ji)性(xing)早(zao)幼粒細胞性(xing)白血病患者得(de)到治療并好(hao)轉(zhuan)。
1994年,王(wang)(wang)振義和(he)團(tuan)隊將研究論(lun)文投(tou)稿國內(nei)某家知(zhi)名學術(shu)雜志,卻(que)被批(pi)為“烏合之眾(zhong)(zhong)”。對方(fang)的答(da)復(fu)是(shi)研究單位都(dou)是(shi)基層醫(yi)院,沒有知(zhi)名醫(yi)院,不(bu)予發表。王(wang)(wang)振義說(shuo)“科技界評(ping)獎應(ying)該將真(zhen)理放在(zai)(zai)第(di)一位,不(bu)能(neng)只看論(lun)文發表在(zai)(zai)最高(gao)雜志上,在(zai)(zai)群眾(zhong)(zhong)中有影響,而忽略了研究的創(chuang)新性(xing)。
1996年,王(wang)振義主動把代表(biao)中國血液(ye)學研究(jiu)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ye)學研究(jiu)所(suo)所(suo)長的位置交給了陳竺(zhu)。
1997年,王振(zhen)義應邀與(yu)沈志祥合寫了(le)《巨核細胞(bao)與(yu)血小板(ban)在免疫性血小板(ban)減少性紫癜中(zhong)的(de)變化》一(yi)章,這是中(zhong)國(guo)學者第一(yi)次被邀在國(guo)際刊(kan)物(wu)上撰寫有關血液學的(de)論文(wen)。王振(zhen)義參與(yu)主編的(de)《血栓(shuan)與(yu)止血》已成為中(zhong)國(guo)在這領域中(zhong)的(de)代表(biao)性專著,并被不(bu)斷(duan)再版(ban)。
2012年3月6日(ri),由(you)于在急性早幼(you)粒細胞白(bai)血病研究(jiu)中(zhong)(zhong)取(qu)得(de)原創性成果及(ji)開發全新療法,中(zhong)(zhong)國(guo)(guo)工(gong)程院(yuan)院(yuan)士(shi)王振義(yi)和中(zhong)(zhong)國(guo)(guo)科學(xue)院(yuan)院(yuan)士(shi)陳竺在美國(guo)(guo)領取(qu)了由(you)全美癌癥(zheng)研究(jiu)基(ji)金(jin)會頒發的(de)第七屆圣捷爾吉癌癥(zheng)研究(jiu)創新成就獎(jiang)。這(zhe)是(shi)(shi)世界在癌癥(zheng)研究(jiu)方面的(de)最(zui)高(gao)嘉獎(jiang),也(ye)是(shi)(shi)美國(guo)(guo)以外的(de)科學(xue)家(jia)首(shou)度獲獎(jiang)。
榮譽成就
1990年,獲法國“1990年杰出(chu)醫生”獎牌。
1992年(nian),被授予(yu)法(fa)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3年,獲(huo)得法(fa)國榮譽騎士勛章 。
1994年,獲(huo)得國際腫瘤學界的(de)最高獎—凱特林。
1994年(nian),獲得了何梁何利科技獎。
1996年,獲得(de)求是杰(jie)出(chu)科學獎(jiang)。
2000年,獲年度最佳被引征文(wen)獎。
2001年,獲(huo)得美國哥(ge)倫(lun)比亞大學榮(rong)譽科學博士(shi)學位。
2003年,在美國血液學年會上(shang)作(zuo)大會專題報(bao)告,獲得海姆(mu)瓦(wa)塞(sai)曼(man)獎。
2004年,榮獲“全(quan)國(guo)衛(wei)生(sheng)系統先進(jin)工(gong)作者”稱號。
2011年1月14日,2010年度(du)國(guo)家最(zui)高(gao)科技獎。
2012年3月6日(ri),圣(sheng)捷爾吉(ji)癌癥(zheng)研究創(chuang)新(xin)成就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