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82年 浙江(jiang)大(da)學(xue)地質系地球化學(xue)專業學(xue)習
1982-1985年 中國科學院(yuan)地(di)質研究所(suo)古(gu)生(sheng)物學及地(di)層學專業碩士研究生(sheng)
1985-1988年 中國科學(xue)院地(di)質研(yan)究所古生物學(xue)及地(di)層學(xue)專業博士研(yan)究生
1988-1996年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yan)究(jiu)所(suo)助理研(yan)究(jiu)員、副(fu)研(yan)究(jiu)員、研(yan)究(jiu)員(其間:1989.12-1990.07加(jia)拿大阿爾伯(bo)塔大學訪問(wen)學者)
1996-1999年 中(zhong)國科(ke)學(xue)院地質研究所第四紀地質學(xue)研究室副主任
1999-2000年 中國科(ke)學院地質(zhi)與(yu)地球物理研究所常務副(fu)所長
2000-2007年 中國(guo)科學院地質(zhi)與地球(qiu)物理研究所(suo)所(suo)長(chang)(2005年當選為中國(guo)科學院院士)
2007-2007年 中(zhong)國科學(xue)院(yuan)地質(zhi)與地球(qiu)物理(li)研究(jiu)所(suo)研究(jiu)員
2007-2008年 民(min)盟(meng)中央副主席,中國科(ke)學院地(di)質與地(di)球物(wu)理研(yan)究(jiu)所(suo)研(yan)究(jiu)員
2008-2017年 民盟中央(yang)副主(zhu)席(xi),中國科學院副院長(chang),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chang)
2017-2018年 民盟中(zhong)央主(zhu)席,中(zhong)國科學(xue)院(yuan)副院(yuan)長,中(zhong)國科學(xue)院(yuan)大(da)學(xue)校長
2018-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wei)(wei)會副(fu)委(wei)(wei)員長,民(min)盟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yuan)副(fu)院(yuan)長
1994年(nian) 獲國家優(you)秀中(zhong)青年(nian)科學基金。
1995年(nian) 獲國家杰出青年(nian)科學基金(jin)。
1997年(nian) 獲第(di)六屆中國科(ke)學(xue)院青年(nian)科(ke)學(xue)家獎一等。
1998年 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2001年(nian) 獲"中(zhong)國青(qing)年(nian)科學家獎“地球科學獎”。
2002年(nian) 獲(huo)首屆黃汲清青年(nian)科技獎。
國際第四紀研(yan)究聯(lian)合會第三紀/第四紀界限工作組成(cheng)員(yuan)。第一(yi)作者發表論文(wen)近百篇,其中(zhong)SCI論文(wen)約30篇,有關成(cheng)果被SCI刊物(wu)引用800余次。主要從事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yan)究,重要成(cheng)果包括:
1、詳細劃分(fen)了中國(guo)黃(huang)土(tu)地層并(bing)對(dui)其(qi)古氣候記(ji)錄進(jin)行了系統的研究,成(cheng)果分(fen)別發表在Paleoceanography、QSR和QI等雜志上,并(bing)得到廣泛引用。他進(jin)一步將五(wu)個黃(huang)土(tu)剖(pou)面的古氣候曲(qu)線(xian)綜合在一起,給出2.6Ma以來中國(guo)黃(huang)土(tu)古氣候變化的代(dai)表性曲(qu)線(xian),這項成(cheng)果被(bei)《Paleoceanography》的審稿(gao)專家譽為"這是迄今為止最好、最連續的陸相第四紀沉積氣候變化記(ji)錄"。
2、東亞(ya)古季風演變動(dong)力機制(zhi)研究(jiu),從理論上提(ti)出晚更新世時期(qi)東亞(ya)古季風變化的全球冰量驅動(dong)觀點,并(bing)在(zai)QR和AnnualReviewof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發表。
3、黃土(tu)高原第三紀紅粘土(tu)成因(yin)及古氣候記錄研(yan)究,提供了(le)(le)紅粘土(tu)為(wei)風成成因(yin)的大量新證據(ju),初步恢復了(le)(le)晚第三紀時(shi)期(qi)黃土(tu)高原的氣候演變歷史,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guang)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