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nian),在中山大(da)學(xue)獲(huo)歷史學(xue)學(xue)士學(xue)位;
1984年,在中山大學獲歷史學碩士(shi)學位;
1989年(nian),在廈(sha)門大學(xue)獲歷史學(xue)博士學(xue)位;
1991年,任(ren)中山(shan)大學歷史系副主任(ren);
1994年(nian),任中山大學(xue)人文科學(xue)學(xue)院(yuan)副院(yuan)長;
2000年,任中山大學(xue)人文科學(xue)學(xue)院(yuan)院(yuan)長;
2001年,任教(jiao)育部(bu)人(ren)文社(she)會科學重點研(yan)究基地中山大學歷史(shi)人(ren)類學研(yan)究中心主任;
2008年3月,任(ren)中山大學副校長;
2012年3月,任中(zhong)山大(da)學委(wei)員會常務副(fu)書記(正廳(ting)級)兼副(fu)校長;
2015年9月(yue),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副部長級)。
1994年6月,被(bei)評為廣(guang)東省1994年“南粵教壇(tan)新秀”;
2002年5月,獲得教(jiao)育部2001年“高(gao)校(xiao)青年教(jiao)師獎(jiang)”;
2002年10月,被授(shou)予2002年度中(zhong)山大學文科(ke)優(you)秀中(zhong)青年學者稱號;
2004年4月(yue),入選首批新世紀百(bai)千萬人(ren)才工程(cheng)國家級人(ren)選;
2004年4月(yue),入選廣東省(sheng)高等學(xue)校“千百十工程” 國家級培養對象;
2007年6月,被評(ping)為中山大學“教學名(ming)師”;
2008年9月,被評為廣東省“教(jiao)學名(ming)師(shi)”;
2008年10月,被(bei)評(ping)為(wei)“千百十工程”第三批先進團隊帶頭人。
1994年6月,著(zhu)作《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shi)紀(ji)廣東米價分析》獲廣東省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1996年4月,《從“游火(huo)帝歌”看清代樟林社(she)會——兼論潮(chao)州歌冊的(de)社(she)會史資料價值(zhi)》獲第二(er)屆“潮(chao)學獎(jiang)(jiang)”研究著作優秀獎(jiang)(jiang);
1998年12月,《市場機制與(yu)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一書獲(huo)第二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ke)學研究優(you)秀成(cheng)果一等獎(jiang);
2004年12月(yue),“歷(li)史學(xue)科網(wang)絡資源(素材)庫建設與應用”獲(huo)高等教育天津市級教學(xue)成果一(yi)等獎(jiang)(參與項目);
2005年(nian)9月,論(lun)文《鄉村故事與(yu)社區歷(li)史的(de)建構(gou)——以東鳳村陳(chen)氏為例兼論(lun)傳統社會的(de)“歷(li)史記憶”》(與(yu)陳(chen)樹良合(he)寫)獲廣東省首屆(jie)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lun)文類(lei)一等獎;
2005年10月, “歷史學科(ke)網絡資源(素材(cai))庫(ku)建設與應用”獲第五屆國家級教學成果(guo)獎(jiang)二等(deng)獎(jiang)(參與項(xiang)目(mu));
12009年9月 ,“文(wen)化素質教(jiao)育與(yu)大學文(wen)化建(jian)設的探索與(yu)實踐”獲第(di)六屆高等(deng)(deng)教(jiao)育國(guo)家級教(jiao)學成(cheng)果獎一(yi)等(deng)(deng)獎(排(pai)名第(di)二);
2009年(nian)9月(yue) ,“研究型大學本科教(jiao)(jiao)學質量長效保(bao)障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shi)踐”獲第(di)六屆高等(deng)教(jiao)(jiao)育(yu)國家級教(jiao)(jiao)學成果(guo)獎(jiang)二(er)等(deng)獎(jiang)(排名第(di)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