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進入教(jiao)會辦的寧波斐(fei)迪中學(xue)。
1925年,轉學到浙江湖州東吳第三中學高中部。
1926年,畢業于(yu)東吳(wu)第(di)三中學,并被(bei)學校免試保(bao)送蘇州東吳(wu)大(da)學,主修生物學。
1930年,畢(bi)業(ye)于蘇州東吳(wu)大學,成為燕京大學研(yan)究生。
1932年,畢(bi)業于(yu)北京燕京大學(xue)(xue)研究院,獲(huo)理學(xue)(xue)碩(shuo)士(shi)學(xue)(xue)位。
1934年(nian),赴美國(guo)加州理(li)工學(xue)院攻(gong)讀(du)博士學(xue)位(wei),師從(cong)現代遺傳(chuan)學(xue)奠基(ji)人摩爾根及(ji)其助手(shou)杜布贊斯基(ji)。
1936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哲學博士學位(wei)。
1937年,被聘為浙(zhe)江大學生物系教授。
1944年,發現了瓢(piao)蟲鞘(qiao)翅色斑變異的鑲嵌顯性遺傳現象,這一創(chuang)新(xin)性研究成果被(bei)列為教科書的經典內容。
1945-1946年,應哥倫比亞(ya)大學的(de)邀請,赴美作客座教授。
1948年,第八屆國際(ji)遺傳學大會常務理(li)事。
1952年,院系調整(zheng)后任復旦大學(xue)生(sheng)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61年(nian)起,曾(ceng)先后擔任復旦大(da)學(xue)遺傳所所長、復旦大(da)學(xue)副校(xiao)長、生(sheng)命科學(xue)院(yuan)(yuan)院(yuan)(yuan)長和校(xiao)長顧問等職(zhi)務。
1978年起(qi),先后發起(qi)和擔任中(zhong)國(guo)(guo)(guo)遺(yi)傳學(xue)會副會長(chang)、會長(chang)和名譽會長(chang),遺(yi)傳學(xue)報(bao)主編,中(zhong)國(guo)(guo)(guo)環境誘變(bian)劑學(xue)會理事長(chang)和中(zhong)國(guo)(guo)(guo)生物(wu)工(gong)程學(xue)會會長(chang)。
1979年,任第(di)五屆(jie)上(shang)海市(shi)政(zheng)協副(fu)主席。
1983年至1998年,任(ren)上海市第(di)八、九(jiu)、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n)。
1984年,加拿(na)大約(yue)克大學授予(yu)榮譽科學博士(shi)。
1985年,美國馬里(li)蘭大(da)學(xue)授(shou)予榮譽科學(xue)博士(shi)(shi),當選為美國國家(jia)科學(xue)院(yuan)(yuan)外籍院(yuan)(yuan)士(shi)(shi)和第三世(shi)界(jie)科學(xue)院(yuan)(yuan)院(yuan)(yuan)士(shi)(shi)。
1987年(nian),當選(xuan)為意大利國家(jia)科學(xue)院外籍(ji)院士。
1995年(nian),獲“求(qiu)是”科學基金會(hui)杰出科學家(jia)獎(jiang)。
1999年,當選為紐(niu)約科學院名譽終身院士。
2008年11月1日,在上(shang)海(hai)華(hua)東醫院逝世,享年100歲。
《生物(wu)學(xue)引論(lun)》、《遺(yi)傳與物(wu)種起源》、《基(ji)因與遺(yi)傳》、《談(tan)談(tan)摩爾根(gen)學(xue)派的遺(yi)傳學(xue)說》、《基(ji)因工程》、《談(tan)家楨(zhen)(zhen)論(lun)文(wen)集》、《談(tan)家楨(zhen)(zhen)論(lun)文(wen)選》、《基(ji)因的縈夢(meng)》、《奇妙(miao)的克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