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生母病故。是年夏,入村中私塾讀(du)書。文章(zhang)日課之(zhi)外,喜歡寫字,熱心于臨(lin)摹《三(san)國(guo)演義》、《水滸(hu)傳(chuan)》等(deng)小(xiao)說(shuo)插圖(tu)。
1910年春,入縣(xian)城正學小學讀書,接受(shou)西式學校教(jiao)育,課余喜愛書法、繪畫(hua)、刻印。在(zai)縣(xian)城紙鋪購得《芥子園畫(hua)譜(pu)》及數本名人(ren)法帖,成為他自(zi)學中(zhong)國畫(hua)和(he)書法的啟蒙教(jiao)材,從此立(li)志畢生從事中(zhong)國畫(hua)。
1915年秋,以優(you)異成績考取浙江省第(di)一(yi)師(shi)范學校,赴杭州就讀。
1918年,師(shi)范四年級,為同學作《枇杷(pa)圖》。
1919年,為同學(xue)作《紫藤白(bai)頭翁》等(deng)畫。是年,參(can)加(jia)杭(hang)州"五(wu)四"愛國學(xue)生游(you)行集會。大約在1919年至(zhi)1920年間(jian),與劉海粟在杭(hang)州丁家山首次相見(jian)。
1920年春,參加浙(zhe)一師進步學潮。夏,畢業,回寧海下正(zheng)學高小教(jiao)書(shu)。工(gong)作之余(yu)刻苦(ku)自習繪畫、書(shu)法(fa)、詩詞、篆(zhuan)刻。為(wei)趙平福(柔石)作《疏林(lin)寒鴉(ya)》、《晚山疏鐘》。
1921年,經常臨摹民(min)間古舊書畫(hua),鉆(zhan)研畫(hua)論(lun)。作《紫藤明月》、《雪景八哥》等畫(hua)。
1922年春,轉浙江孝(xiao)(xiao)豐縣(今(jin)安吉縣)高等小學教書。與沈遂貞在(zai)孝(xiao)(xiao)豐一字閣開書畫(hua)(hua)展(zhan),作品中有(you)指墨畫(hua)(hua)。作《古(gu)木寒鴉》、《長風白水》、《濟公與象》、《禿頭僧(seng)》等。
1923年春,任教(jiao)于上海民國(guo)女(nv)子工校。夏(xia),兼(jian)任上海美專中國(guo)畫(hua)系國(guo)畫(hua)習作課和理(li)論課教(jiao)師。結(jie)識(shi)吳(wu)昌碩、王一(yi)亭、黃賓虹、吳(wu)茀之、朱屺瞻(zhan),畫(hua)風向(xiang)吳(wu)昌碩接近,由原先的恣(zi)肆揮(hui)灑(sa)向(xiang)深(shen)邃蘊藉發展。作《秋(qiu)華濕露》等。改"天(tian)(tian)授"為"天(tian)(tian)壽"。
1924年,任上海美專(zhuan)教授,著手編著《中國繪畫史》。經常參加各種(zhong)展覽(lan),觀摩古(gu)今書畫,結識先輩名家。著重攻寫意花鳥,又攻山水畫。作(zuo)《行乞圖(tu)》、《垂楊系馬》、《貍奴守歲》等畫。
1925年(nian)1月,在上海(hai)完成《中國(guo)繪畫史(shi)》,2月,在杭州寫(xie)成序言。6月20日,與劉海(hai)粟、諸聞韻(yun)等教(jiao)授聯名在《申(shen)報》刊登啟事(shi),接(jie)受訂件,為五卅(sa)慘(can)案(an)中死(si)傷(shang)的工人、市民舉行義賣畫展。作《晴巒曉色》、《春風淡蕩》、《古(gu)梅》等。
1926年(nian)7月,所編《中國繪畫(hua)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冬,與俞寄凡、潘伯英(ying)發(fa)起創辦了上海新華(hua)藝(yi)術(shu)專(zhuan)科學校。
1927年春,新華藝專招收(shou)第一期學生,潘天壽出任教育系主(zhu)任教授。
1928年初春,應(ying)邀擔任(ren)杭州國立藝術院中(zhong)國畫主任(ren)教(jiao)授(shou),兼書畫研究(jiu)會指(zhi)導教(jiao)師(shi)。自此一直(zhi)定(ding)居杭州。同時(shi)兼任(ren)上(shang)海美(mei)專、新(xin)華藝專等(deng)校授(shou)課(ke)教(jiao)師(shi)。
1928年冬,與王一亭(ting)、劉海粟在(zai)名醫徐(xu)小圃家(jia)宴請(qing)日本畫(hua)家(jia)橋(qiao)(qiao)本關(guan)雪(xue)。橋(qiao)(qiao)本關(guan)雪(xue)與他筆談(tan):"南(nan)畫(hua)創于(yu)中華(hua)(hua)(hua)。可惜(xi)我不(bu)(bu)是中國(guo)人,不(bu)(bu)在(zai)中華(hua)(hua)(hua)長(chang)大,對(dui)各地名勝(sheng)古(gu)跡觀光機會不(bu)(bu)多,每隔一二年便來旅行寫生一次,以彌補(bu)缺陷(xian)、增強修養。"潘天壽(shou)在(zai)歸途中對(dui)劉海粟說:"我們生在(zai)中華(hua)(hua)(hua)真是三生有幸。橋(qiao)(qiao)本很用功,一心想(xiang)繼(ji)承我國(guo)南(nan)宋諸大家(jia)的神韻,可惜(xi)感情欠深沉(chen),下筆仍是島國(guo)人本色(se),作(zuo)品回味(wei)不(bu)(bu)多。我們要(yao)奮力筆耕,不(bu)(bu)能讓東鄰畫(hua)家(jia)跑到我們前面(mian)去啊?作(zuo)《緋(fei)袍》、《青山(shan)白云》等畫(hua)。
1929年春,赴上海參(can)觀唐宋元(yuan)明古畫(hua)(hua)及石濤、八(ba)(ba)大(da)專題展,作(zuo)《讀八(ba)(ba)大(da)石濤二(er)上人(ren)畫(hua)(hua)展后》詩。是年夏,參(can)加(jia)藝專組織的(de)訪日美術教育參(can)觀團,走(zou)訪了東京美術學校(xiao),帝國繪畫(hua)(hua)館、博物館等(deng)機構,了解日本藝術教育情況。作(zuo)《雞冠八(ba)(ba)哥》、《西(xi)湖秋(qiu)色》。
1930年,作《觀瀑圖》、《幽谷圖》。
1931年,參加"藝苑"畫展,作品《蘭(lan)花(hua)》收入美術展覽會專號。作《江洲夜泊》、《石壁飛瀑》、《山居(ju)圖》、《霜天暮鐘》等。
1932年,與諸聞韻、吳茀之(zhi)、張振(zhen)鐸、張書旂等(deng)組織"白社(she)"國畫(hua)研(yan)究會(hui),主張以(yi)"揚(yang)州八(ba)怪"的(de)革新(xin)(xin)精(jing)神從事中(zhong)國畫(hua)創作(zuo)。曾(ceng)先生(sheng)在上(shang)海(hai)、南京(jing)、杭州和蘇州等(deng)地舉辦(ban)畫(hua)展,甚獲好評(ping),并出版(ban)二集(ji)《白社(she)畫(hua)集(ji)》,其中(zhong)收入了潘天(tian)壽(shou)的(de)《江(jiang)洲夜(ye)泊》、《梅蘭竹石(shi)》、《贈悲鴻魚鷹圖》、,芭蕉雄雞》、《窮海(hai)禿鷲》、《石(shi)梁飛瀑(pu)》、《松壑鳴(ming)泉》等(deng)作(zuo)品。10月,參加"新(xin)(xin)華藝專教(jiao)授近(jin)作(zuo)展覽"。
1933年,作品參加徐悲(bei)鴻在(zai)法國(guo)(guo)巴黎主持的"中國(guo)(guo)近代繪畫展(zhan)覽"。10月17日(ri)到22日(ri),"白(bai)社"第二屆畫展(zhan)在(zai)中央大學(xue)禮堂舉行。修改《中國(guo)(guo)繪畫史(shi)》,編(bian)寫(xie)《中國(guo)(guo)書(shu)法史(shi)》初稿。作《夕陽山(shan)外(wai)山(shan)》、《鱖魚(yu)》等作品。
1935年春節,"白社"第三屆畫展在杭州開(kai)幕。加入朱(zhu)念(nian)慈(ci)所(suo)創"莼社"。9月(yue),參加"百川畫會(hui)"。作《江洲夜泊》、《山居圖》。
1936年,所(suo)編《中國繪(hui)畫(hua)史》經(jing)修改后再(zai)版,列入"大學叢書"。8月(yue),"白社(she)"第四屆畫(hua)展(zhan)在蘇州(zhou)公園圖書館舉辦。作《夢游黃山》。
1937年4月1日,潘(pan)天壽作品《墨貓》、《行(xing)書立軸(zhou)》在(zai)南(nan)京美術陳列館舉辦的"第二屆(jie)全國(guo)美術展(zhan)覽會(hui)"展(zhan)出。《江洲夜(ye)泊(bo)圖》在(zai)"中國(guo)畫會(hui)第六屆(jie)展(zhan)覽會(hui)"展(zhan)出。
1938年,整(zheng)理(li)舊詩稿,編(bian)成《詩賸》一冊。
1939年春(chun),在(zai)國(guo)立藝專繪(hui)畫系主持中國(guo)畫專業。
1940年,作《楚蘭圖》。
1941年,作《禿筆(bi)山水》、《山居圖》、《蘭竹(zhu)石》、《小(xiao)城山水》等。
1943年,編(bian)(bian)寫《中國畫(hua)院考》。整理歷年詩作,編(bian)(bian)為《聽天閣詩存》付梓。作《秋酣》、《行書畫(hua)論手(shou)卷》。
1944年,潘(pan)天(tian)壽的《中國花卉畫之起源及其派別》一文發表(biao)于(yu)《前途》雜(za)志第1卷第4號。編著教材(cai)《治印叢談(tan)》。作《山(shan)齋晤談(tan)》、《黃(huang)山(shan)虬松》、《觀瀑圖》、《微雨薔薇》、《江(jiang)洲夜泊》等。
1945年,在重慶(qing)舉辦個人畫展,甚至獲好評。作《淺絳山水》等。
1946年(nian),作(zuo)《幽蘭靈芝》、《秋(qiu)風紅(hong)菊》等。
1947年(nian)(nian),潘天壽《佛教與中國繪(hui)畫》一文(wen)收入王扆昌主編中華民國36年(nian)(nian)《美(mei)術(shu)年(nian)(nian)鑒》。作《水墨山(shan)水》。
1948年,潛心(xin)創作(zuo),數(shu)量劇增。作(zuo)有《萱(xuan)花貍奴》、《垂(chui)楊(yang)系馬》、《秋(qiu)夜(ye)》、《靈芝》、,舊友晤談》、《盆(pen)蘭(lan)墨雞(ji)》、《秋(qiu)意》、《喬松(song)》、《柏園》、《松(song)下觀(guan)(guan)瀑(pu)》、《松(song)鷹》、《行乞》、《濠梁觀(guan)(guan)魚(yu)》、《煙雨蛙聲(sheng)》、《讀經僧(seng)》、《磬石(shi)墨雞(ji)》等,由此確(que)立了他在藝術上的獨特面(mian)貌。
1949年(nian),作《耕罷》。
1950年,任中(zhong)央美(mei)術學院(yuan)(yuan)華(hua)東分(fen)院(yuan)(yuan)"民族美(mei)術研究室"主任,與吳茀(fu)之竺(zhu)一起(qi)大量收(shou)購、鑒(jian)定(ding)民間藏畫(hua)(hua),分(fen)類(lei)造冊,裝裱(biao)修整,充(chong)實(shi)院(yuan)(yuan)系收(shou)藏,為教學提供了充(chong)分(fen)的直觀教材。作人(ren)物(wu)畫(hua)(hua)《踴躍爭繳農業稅》、《文藝工作者(zhe)訪問(wen)貧雇(gu)農》、《種(zhong)瓜度(du)春荒》。
1952年,作《豐收圖(tu)》。
1953年,與吳茀之、諸樂三(san)等人(ren)赴山(shan)東(dong)講學。作《江(jiang)南(nan)春雨》、《江(jiang)洲夜泊》、《和平鴿》、《焦墨山(shan)水》。
1954年,著《中(zhong)國畫用具材料(liao)常識·毛筆(bi)的常識》一文。為北京飯(fan)店作(zuo)《小(xiao)憩(qi)》、《紅荷(he)圖》。作(zuo)《竹谷圖》、《之江遙望》、《美女峰》、《睡貓》、《江洲夜泊》、《晚風荷(he)香》。
1955年,作《對于(yu)文(wen)藝思想的體會》的發言(yan),明確提(ti)出了自己對于(yu)發展(zhan)民族藝術的主張。認為要創造(zao)中(zhong)華民族的新文(wen)化(hua)(hua),一定要研(yan)究繼承過去遺留下來的文(wen)化(hua)(hua)遺產(chan),重視發展(zhan)民族形式。強調(diao)"真誠、堅毅、虛(xu)心、細致地研(yan)究古(gu)典藝術"。作《靈巖澗(jian)一角》、《梅雨初晴》。
1956年(nian),撰寫(xie)《顧愷(kai)子》一書和《吳道子的生平概(gai)況》。作《石榴(liu)玉簪》、《恭賀年(nian)禧》、《越(yue)王臺》。
1957年,撰寫(xie)《中(zhong)國(guo)(guo)畫題款之研究(jiu)》、《談談中(zhong)國(guo)(guo)傳(chuan)統繪畫的風格》。在(zai)《美術(shu)》1957年第(di)(di)1期上(shang)發表《回憶吳昌(chang)碩先生(sheng)》一文。在(zai)《美術(shu)研究(jiu)》1957年第(di)(di)1期上(shang)發表《吳道(dao)子的生(sheng)平(ping)概況(kuang)》,第(di)(di)4期上(shang)發表《誰說"中(zhong)國(guo)(guo)畫必然淘汰(tai)"》。作《記寫(xie)雁蕩山花》、《瑩瑩山水》。
1958年,作品《露氣》參加12月莫斯科舉行的(de)《社會主義國家造型(xing)藝術展覽會》。作《鷲石圖》、《鐵石帆(fan)運》、《小篷船(chuan)》、《松(song)鷲》、《長松(song)流水》。
1959年4月1日在《文匯報》上(shang)發表《要有更(geng)美的(de)畫(hua)(hua)》。撰寫(xie)《花鳥畫(hua)(hua)簡史》初(chu)稿(gao)。應邀(yao)以《鷲鷹》、《小篷船》、《江天新霽(ji)》等作品參(can)加蘇聯舉辦的(de)《我(wo)們同時代人(ren)》展覽。作《記寫(xie)百丈巖古(gu)松》、《晴晨》、《江天新霽(ji)》、《國色天香(xiang)》、《江山如此多嬌》。
1960年,作(zuo)《夕(xi)陽山(shan)外山(shan)》、《堪欣山(shan)社竹添子孫》、《松(song)(song)石(shi)》、《小龍(long)湫一(yi)截》、《百花(hua)齊放》、《初晴》、《映日(ri)荷花(hua)別樣紅》。1961年4月(yue),在北京"全國(guo)高等院校文(wen)科教(jiao)材會議"上,提出(chu)中(zhong)國(guo)畫(hua)系(xi)人物、山(shan)水(shui)、花(hua)鳥三科分科教(jiao)學的建議,寫(xie)《中(zhong)國(guo)畫(hua)系(xi)人物、山(shan)水(shui)、花(hua)鳥三科應該分科學習的意見》。作(zuo)《攜琴訪友》、《春塘(tang)小曖》、《松(song)(song)鷹》、《抱雛》、《梅蘭(lan)夜(ye)色》、《晴巒積翠》、《小亭(ting)枯(ku)樹》、《雨后千山(shan)鐵鑄成》、《梅鶴》、《微(wei)風燕子斜》、《雁蕩寫(xie)生》、《水(shui)墨花(hua)石(shi)》。
1962年4月(yue),在(zai)(zai)杭(hang)州(zhou)召(zhao)開的"全國(guo)高(gao)等(deng)院(yuan)校(xiao)文科教材會(hui)議(yi)"上,提議(yi)國(guo)畫專業應把詩詞、書法、篆刻(ke)等(deng)列為正式(shi)課(ke)程。秋,"潘(pan)天壽畫展"在(zai)(zai)新落成的北京中(zhong)國(guo)美(mei)(mei)術館展出,隨后又到上海(hai)、杭(hang)州(zhou)等(deng)地展出。冬(dong),參加美(mei)(mei)院(yuan)舉辦的素描教學討論會(hui),提出中(zhong)國(guo)畫要有自己的基(ji)礎(chu)訓練方法。在(zai)(zai)《東海(hai)》雜志1962年10月(yue)號上發表《談黃(huang)賓虹(hong)山水畫的成就(jiu)》。為緬(mian)甸(dian)駐華大使館作《雨霽》,現藏于釣魚臺國(guo)賓館。作《南天秋雁》、《青綠山水》、《梅花芭蕉》、《晴霞》、《菊竹(zhu)》、《石榴》、《欲雪》、《魚樂(le)》、《秀竹(zhu)幽(you)蘭》、《記寫少(shao)年時故鄉山村中(zhong)所見》、《寫西湖中(zhong)所見》等(deng)。
1963年元(yuan)旦,"潘天壽畫(hua)展(zhan)"由(you)上海美協、中國畫(hua)院(yuan)主辦,在(zai)上海美術館展(zhan)出。在(zai)潘天壽主持下,美院(yuan)正式成(cheng)立書法(fa)篆(zhuan)刻科。事理《聽(ting)天閣詩存》。作《小龍淵(yuan)下一角》、《雁蕩山花》、《聽(ting)天閣圖卷》、《春酣國色(se)》、《無取(qu)限(xian)風光》。
1964年,"潘天(tian)壽(shou)畫展"在香港展出。作(zuo)《泰山圖》、《暮(mu)色勁(jing)松》、《光華(hua)旦旦》、《蛙石(shi)》。
1965年(nian)春,隨學校師生到上虞(yu)縣參加(jia)農(nong)村社教運動。作《菘菜(cai)》、《指(zhi)墨南瓜》、《紅菊(ju)醺風》、《數(shu)點梅花(hua)》。
1966年春(chun),作《梅月圖》。6月初(chu),"文(wen)化大革命(ming)"爆發,被關進牛(niu)棚監禁達三年之久(jiu)。
1967年初(chu),被帶到嵊縣參(can)加批(pi)斗大(da)會。
1968年,浙江(jiang)美(mei)院"打潘(pan)戰役"達到以(yi)高潮(chao)。
1969年初,被押往家鄉寧海縣等地游斗,回杭州途中在一張香煙殼紙背面寫(xie)下(xia)最后首詩:"莫此籠縶狹,心如天地寬(kuan)。是非在羅織,自古(gu)有沉冤。"4月(yue),重(zhong)病(bing)中被押往工廠勞動(dong)。由(you)于(yu)心力衰(shuai)竭引(yin)起昏迷(mi),送醫(yi)院搶救,此后即臥床(chuang)不起。
1970年8月,因得(de)不到及時、認真(zhen)的治療,出現嚴重(zhong)血尿(niao)。
1971年5月,在聽了向(xiang)他宣讀的(de)"定案(an)結論"(安案(an)為"反動學術權威",敵我矛(mao)盾)后,憤慨(kai)疲備至極,又大量出血,再(zai)度送(song)往醫院搶救(jiu)。9月5日天明前,潘天壽在冷寂黑暗中長(chang)辭人世。
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shui)、人物等,每作(zuo)必有奇局(ju),結構險(xian)中(zhong)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勾石(shi)方長起菱(ling)角;墨(mo)韻濃、重、焦、淡相滲(shen)疊,線條(tiao)中(zhong)顯出(chu)用筆凝煉(lian)和沉健。
他(ta)精于寫意花(hua)鳥和山水(shui),偶作人物。尤(you)善畫(hua)鷹、八哥、蔬(shu)果(guo)及(ji)松、梅等。落筆大膽(dan),點染細心。墨(mo)彩縱橫交錯,構(gou)圖清(qing)新蒼秀(xiu),氣勢磅礴,趣(qu)韻(yun)無窮。畫(hua)面靈動(dong),引人入勝。
潘天壽的指(zhi)畫也可謂別具一格,成(cheng)就(jiu)極(ji)為(wei)突出。這類作(zuo)品,數量(liang)大,氣魄大,如指(zhi)墨花(hua)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畫的均為(wei)“映日(ri)荷花(hua)”,以(yi)(yi)(yi)潑墨指(zhi)染,以(yi)(yi)(yi)掌抹作(zuo)荷葉,以(yi)(yi)(yi)指(zhi)尖(jian)勾線,生動之氣韻,非筆力所(suo)能達。潘天壽作(zuo)畫時(shi),每畫一筆,都要精心(xin)推敲,一絲不茍。
他(ta)(ta)在“有常必有變”的(de)(de)思想指導下,取諸家(jia)之長,成自家(jia)之體(ti),他(ta)(ta)的(de)(de)畫(hua)材為(wei)平凡題材,但經他(ta)(ta)入手的(de)(de)畫(hua),卻能產生出不平凡的(de)(de)藝術感(gan)染力。如(ru)他(ta)(ta)的(de)(de)《小(xiao)龍湫(qiu)(qiu)一角》特別是(shi)把畫(hua)面(mian)主體(ti)小(xiao)龍湫(qiu)(qiu)壓到邊角的(de)(de)構圖(tu),含蓄地讓觀者先看靈巖的(de)(de)磅(bang)礴(bo)山勢,爛(lan)漫的(de)(de)山花然(ran)后再(zai)去欣賞那(nei)支龍湫(qiu)(qiu)水,這種(zhong)方法,正與那(nei)些使畫(hua)面(mian)“一覽(lan)無余”形(xing)成對照,不僅顯示了畫(hua)家(jia)出奇(qi)制勝的(de)(de)構圖(tu)才能,也(ye)表述了畫(hua)家(jia)對平凡事物的(de)(de)內(nei)在感(gan)情。
潘天壽(shou)藝術的可貴之(zhi)處,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膽的創造精(jing)神(shen),他常說,“荒山亂石,幽草閑花,雖無特殊平凡之(zhi)同,慧心妙手者(zhe)得之(zhi)盡成(cheng)極品。”他的書法(fa)功力也(ye)很(hen)深,早年學鐘(zhong)、顏(yan),后又擷取魏、晉(jin)碑中(zhong)精(jing)華以及古篆漢(han)隸,還(huan)能詩、善(shan)治印。平時作畫(hua),對詩文、題跋(ba)、用印方面,非常認真、講究,絕不馬虎。
他對畫(hua)(hua)史、畫(hua)(hua)理也研究(jiu)有素,著有《中(zhong)國(guo)繪畫(hua)(hua)史》、《顧愷之》,《聽(ting)天(tian)閣詩存(cun)》、《治印絲談(tan)(tan)》。并緝(ji)有《聽(ting)天(tian)閣畫(hua)(hua)談(tan)(tan)隨(sui)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