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950年,在北洋(yang)大學(xue)航(hang)空系學(xue)習(xi),畢(bi)業后曾在清華大學(xue)任(ren)助教。
1952年(nian)起,在北京航空(kong)學院工作(zuo),歷(li)任(ren)材料力(li)學實驗室主任(ren)、固體力(li)學研(yan)究所所長等職務。
曾擔任過8家(jia)飛機制造廠和(he)研究所的技術顧問(wen),曾兼(jian)任上海交(jiao)通大學教授和(he)多屆國際學術會議主席或委員。
1986年,加入中(zhong)國共產黨。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1年(nian)6月(yue)30日,將自己(ji)積攢(zan)的5萬元捐獻給(gei)北京市慈善協會,以(yi)資(zi)助(zhu)貧困殘疾(ji)兒童(tong)與老(lao)人。
截(jie)至2011年6月30日,用(yong)于慈善事業、捐獻的現金累計已達(da)70多萬元(yuan)。
1989年(nian),獲國(guo)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和全國(guo)教育系統(tong)勞動模(mo)范的光榮(rong)稱(cheng)號。
1991年,當選(xuan)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1年(nian),獲光華科技基金(jin)一等(deng)獎(jiang)。
1999年,獲何梁(liang)何利科學(xue)與技術進步獎。
1956年,被評為北京市青年社會主義建(jian)設積極(ji)分子。
1990年,被(bei)國家(jia)教委和國家(jia)科委授予(yu)“先(xian)進科技工作者”稱(cheng)號。
1991年,獲光華科技(ji)基(ji)金一等獎。
此外(wai),研究成果(guo)曾獲國家科技進(jin)步一等(deng)(deng)獎(jiang)、二等(deng)(deng)獎(jiang)、三等(deng)(deng)獎(jiang)共4項(xiang),國家自然科學三等(deng)(deng)獎(jiang)1項(xiang),省部級成果(guo)獎(jiang)9項(xiang)。
2003年,獲(huo)得“愛心捐助獎(jiang)”。
2006年,獲得“首都(dou)精神(shen)文明建設獎(jiang)”。
2007年(nian),獲得“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
2020年12月(yue)15日,入選民政部第十一(yi)屆“中華慈善獎”擬表彰名(ming)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