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類
登錄 |    

曾融生-中國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介紹

本文章由注冊用戶 佛系少女 上傳提供 0
曾融生
曾融生,生于1924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福清縣,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1958年開始在青海、甘肅首先發現地震記錄圖中大角度反射地震波,并應用面波相速度來研究地殼構造,提出了地殼的分區。著有《固體地球物理學導論》一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19年10月22日,曾融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人物名片

  • 中文名 曾融生(sheng)
  • 性別 男(nan)
  • 國(guo)籍(ji) 中國
  • 民族 漢族
  • 祖籍 福建平(ping)潭
  • 出生地(di) 福建(jian)福清
  • 出生日期 1925-08-16
  • 逝世(shi)日(ri)期(qi) 2020-10-22
  • 畢業院校 廈門大學
  • 代表(biao)作(zuo)品 《固(gu)體地球物理學導(dao)論》
  • 主要成就 1980年(nian)當選(xuan)為中(zhong)國科學(xue)院(yuan)院(yuan)士

人(ren)物履(lv)歷

1924年8月16日,出(chu)生(sheng)于福建福清。

1942年(nian),以(yi)優異(yi)的成(cheng)績被(bei)保送到廈(sha)門大學(xue)數理系學(xue)習。

1946年(nian),畢業于廈門大學(xue)(xue)數理(li)系(xi),由于學(xue)(xue)習成(cheng)績(ji)突(tu)出,拿過兩(liang)年(nian)陳嘉庚獎學(xue)(xue)金,同年(nian)留校做數理(li)系(xi)助教。

1947年,曾融生進入北平研(yan)究(jiu)院物理研(yan)究(jiu)所做地球物理學家顧功敘教(jiao)授(shou)助手(shou)。

1949年(nian),顧功敘和曾融生聯(lian)名發表了題為《中國境內(nei)208處(chu)重力加(jia)速度測(ce)點之海陸均衡變差》的論(lun)文(wen)。

1950年,南(nan)京建立中國科學院地(di)球物理研(yan)究所(suo)。曾融生在該所(suo)傅承義(yi)和顧(gu)功(gong)敘領(ling)導下從事地(di)球物理勘(kan)探工作。

1953年,曾融生主要從事電(dian)(dian)阻率儀器(qi)的(de)改進實驗(yan)研究(jiu)。經過反復(fu)實驗(yan)研究(jiu),獲得成功(gong),并發(fa)表了(le)題為《真空管的(de)電(dian)(dian)阻率探(tan)礦儀》的(de)論文。

1953年—1954年,協助傅(fu)承義創辦北(bei)京地(di)(di)質學院地(di)(di)球(qiu)物(wu)理勘探教研室,舉辦物(wu)探短(duan)訓班,主(zhu)要(yao)負責實驗室建(jian)設工作。

1954年,在《地球物理學報(bao)》雜志發表《真(zhen)空管地電阻(zu)探礦儀》論文(wen),闡述了電阻(zu)探礦儀的技(ji)術改進,這是曾融(rong)生以(yi)第一作者發表的第一篇論文(wen)。

同(tong)年,與戴愛云結婚,戴愛云畢(bi)業于(yu)南京大學生物(wu)系,后成為中(zhong)國科學院動(dong)物(wu)研究所(suo)動(dong)物(wu)學家。與曾(ceng)融生一同(tong)列入《中(zhong)華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

1956年,曾融生隨(sui)傅(fu)承義到北京(jing)大學組建固體地球物理教(jiao)研室,并(bing)講(jiang)授(shou)地球物理勘探課(ke)程。

1957年(nian),武(wu)漢大(da)學(xue)地球物理專業的(de)學(xue)生(sheng)全(quan)部轉入北京(jing)大(da)學(xue)學(xue)習。同(tong)年(nian),曾融生(sheng)升任副研究員。

1958年(nian),地(di)球物理研(yan)究所通過了(le)由(you)曾融生(sheng)主持(chi)的柴(chai)達(da)(da)木勘探地(di)殼構造研(yan)究的計劃。在(zai)石油工業(ye)部的支持(chi)下,柴(chai)達(da)(da)木盆地(di)的低頻地(di)震測(ce)深試(shi)驗拉開(kai)序幕(mu)。

1960年,中(zhong)國科學(xue)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組建(jian)地殼物理研究室,顧功(gong)敘副所長兼室主任,曾融生(sheng)主持室內(nei)常務(wu)工(gong)作。

1965年—1966年,曾融生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講(jiang)授(shou)地殼物理課(ke)程。

1965年,地球(qiu)物(wu)(wu)(wu)(wu)理(li)(li)研(yan)究(jiu)(jiu)所(suo)在昆(kun)明成立工作(zuo)站,曾融生隨研(yan)究(jiu)(jiu)室(shi)遷(qian)往昆(kun)明。半年后,地球(qiu)物(wu)(wu)(wu)(wu)理(li)(li)研(yan)究(jiu)(jiu)所(suo)昆(kun)明工作(zuo)站改(gai)為昆(kun)明地球(qiu)物(wu)(wu)(wu)(wu)理(li)(li)研(yan)究(jiu)(jiu)所(suo),他擔任(ren)第一(yi)研(yan)究(jiu)(jiu)室(shi)(地震研(yan)究(jiu)(jiu)室(shi))主(zhu)(zhu)任(ren)和第三研(yan)究(jiu)(jiu)室(shi)(地殼物(wu)(wu)(wu)(wu)理(li)(li)研(yan)究(jiu)(jiu)室(shi))主(zhu)(zhu)任(ren)。

1978年(nian),國(guo)家(jia)根據地(di)(di)震(zhen)事(shi)業發展的(de)需要,將原中(zhong)國(guo)科(ke)學院地(di)(di)球(qiu)物理研(yan)究(jiu)所(suo)分成兩部分,與地(di)(di)震(zhen)有關(guan)的(de)研(yan)究(jiu)室劃歸(gui)國(guo)家(jia)地(di)(di)震(zhen)局(ju)。曾(ceng)融生(sheng)擔任(ren)中(zhong)國(guo)國(guo)家(jia)地(di)(di)震(zhen)局(ju)地(di)(di)球(qiu)物理研(yan)究(jiu)所(suo)深部構(gou)造(zao)研(yan)究(jiu)室的(de)室主任(ren),從事(shi)深部構(gou)造(zao)和地(di)(di)球(qiu)動力學領域(yu)的(de)科(ke)學研(yan)究(jiu)。

1980年,當(dang)選(xuan)為中國(guo)科(ke)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2年,成(cheng)立(li)曾融(rong)生任(ren)組(zu)長(chang)的(de)“深(shen)地震測(ce)深(shen)技術協調(diao)小(xiao)組(zu)”。在隨后的(de)十幾年時間里,協調(diao)小(xiao)組(zu)轉戰(zhan)南北(bei)(bei),在華北(bei)(bei)、西(xi)北(bei)(bei)、西(xi)南、東南等地完(wan)成(cheng)了近(jin)4萬公里深(shen)地震測(ce)深(shen)剖面的(de)探測(ce)。

1984年,出版《固體地球(qiu)物(wu)(wu)理學(xue)導論》,系(xi)統論述了地球(qiu)物(wu)(wu)理學(xue)的(de)基本原理和(he)(he)概(gai)念。和(he)(he)合(he)作者根據華北地震(zhen)測(ce)深(shen)的(de)資料(liao),發現地幔(man)頂部另有一(yi)個界(jie)面(mian),它和(he)(he)莫(mo)霍界(jie)面(mian)同(tong)為高速薄層。深(shen)入(ru)研究唐山和(he)(he)華北盆地及唐山震(zhen)源區的(de)深(shen)部構(gou)造,提出張性盆地和(he)(he)盆地內(nei)震(zhen)源的(de)統一(yi)動力學(xue)模式。承擔(dan)中美合(he)作的(de)青藏高原深(shen)部探測(ce)任務,提出印(yin)度—歐亞(ya)大(da)陸碰(peng)撞過程及青藏高原物(wu)(wu)質向東流動的(de)新(xin)模式。

2004年(nian)8月15日(ri),地球所3樓(lou)報告廳,舉行了曾融(rong)生(sheng)80壽辰(chen)慶賀活動暨中國大陸地震學(xue)(xue)與地球內部(bu)物理(li)學(xue)(xue)研究進展學(xue)(xue)術研討會。陳運泰、胡聿賢等(deng)院(yuan)士到場向(xiang)曾融(rong)生(sheng)表示祝賀。

2019年10月(yue)22日(ri)14時,我(wo)國著名固體地(di)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融生(sheng)先生(sheng),在北京逝世,享(xiang)年95歲。

榮譽(yu)成就

2000    中國地(di)震(zhen)局(ju)防震(zhen)減災優秀成果(guo)一等(deng)獎    青藏高(gao)原(yuan)地(di)殼上地(di)幔(man)結構(gou)及印度―歐亞碰撞(zhuang)過程的研究    (獲獎)    

2000    中(zhong)國地震局地球物(wu)理研究所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獎)    

1999    國家(jia)自然(ran)科學(xue)三等(deng)獎    (獲獎)    

1997    國家地震(zhen)局科(ke)技進步(bu)一等獎    唐山震(zhen)區的(de)(de)巖石圈構(gou)造(zao)及伸(shen)張盆地的(de)(de)動力學過程    (獲獎)    

1989    國家地震局科技(ji)進步二等(deng)獎    固體地球物理學導論(lun)    (獲獎)    

1978    全國科技大會獎    柴達木盆(pen)地的(de)地震波(bo)傳播(bo)    (獲獎)    

社會任職

曾融生先后擔任(ren)國(guo)務院學(xue)位委員會(hui)(hui)(hui)第二、三屆學(xue)科(ke)評議組(zu)成員,第二、三屆國(guo)家自然科(ke)學(xue)獎(jiang)勵委員會(hui)(hui)(hui)委員,中(zhong)國(guo)地球(qiu)物(wu)理學(xue)會(hui)(hui)(hui)副(fu)理事(shi)長,中(zhong)國(guo)地震學(xue)會(hui)(hui)(hui)理事(shi)。

曾當選為國際巖(yan)石圈(quan)計(ji)劃巖(yan)石圈(quan)構造和組成委員會(hui)委員,可(ke)控源地震學國際委員會(hui)委員,國際地幔(man)軟(ruan)流圈(quan)研(yan)究組成員,荷蘭《地球動力學》(JournalofGeodynamics)雜志編委等。

標簽: 科學家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為注冊(ce)用(yong)戶提供信(xin)息存儲空間服務,非“MAIGOO編輯上傳提供”的(de)文章/文字均是注冊(ce)用(yong)戶自主發布上傳,不(bu)代表本站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suo)有,如(ru)有侵權、虛假信(xin)息、錯誤信(xin)息或任何(he)問題,請及時(shi)聯(lian)系(xi)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shi)間刪除或更正。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網頁上相(xiang)關信(xin)息的知識產權歸網站方(fang)所有(包(bao)括但不限(xian)于文字、圖片(pian)、圖表、著(zhu)作權、商(shang)標權、為用(yong)戶(hu)提供(gong)的商(shang)業(ye)信(xin)息等(deng)),非經許可不得抄(chao)襲或使(shi)用(yong)。
提交說明: 快速提交發布>>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