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考(kao)入南京地質學校(現東南大學)。
1956年,保送進入北京地質(zhi)學院(現(xian)中(zhong)國地質(zhi)大(da)學)學習。
1960年,從北京地質(zhi)學院(現中(zhong)國(guo)地質(zhi)大學)地質(zhi)系畢業后留(liu)校(xiao)任(ren)教。
1981年 - 1983年,在池際尚的推(tui)薦下(xia),前(qian)往美(mei)國(guo)伯克利(li)加利(li)福(fu)尼亞大(da)學(xue)擔(dan)任訪問學(xue)者。
1986年(nian) - 1990年(nian),擔任中(zhong)國地質大學副教授。
1990年,擔任中國地質大學教(jiao)授。
1993年(nian) - 2000年(nian),擔任中(zhong)國地質大學研究(jiu)生院院長(chang)、中(zhong)國地質大學(北(bei)京)副校(xiao)長(chang)。
2009年12月,當(dang)選為中(zhong)國科學院(yuan)院(yuan)士。
2010年,擔任(ren)東南(nan)大學兼(jian)職教授。
國(guo)家科(ke)技進步獎一等(deng)獎
湖北省(sheng)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首(shou)次提出計(ji)算任意壓力下巖(yan)(yan)漿氧逸度的公(gong)式(shi)、含(han)Fe2O3硅(gui)酸鹽(yan)熔體密度預測模型(xing)及不同類(lei)型(xing)巖(yan)(yan)漿的P—T—αsio2—fO2關(guan)系圖解。
2、長期研(yan)究(jiu)青藏高原(yuan)構造—巖(yan)漿作(zuo)用(yong),應用(yong)“巖(yan)石探(tan)針”的(de)思路與(yu)方(fang)法揭示印度—亞(ya)洲大陸碰撞時間、青藏高原(yuan)巨厚陸殼(ke)成(cheng)因與(yu)增厚機制、深部殼(ke)幔物質(zhi)運(yun)移。
3、長(chang)期致(zhi)力于金沙江—瀾(lan)滄(cang)江—怒(nu)江特(te)提(ti)斯成礦域巖漿(jiang)作用與成礦關系的研究,提(ti)出“兩套成礦系統、三大控(kong)礦要素”的理(li)論概括(kuo)及具體找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