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文名: 王圩
性 別: 男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河北
出生日期(qi): 1937年12月(yue)25日
職 業: 科學家
畢業(ye)院校: 北京大學物理系(xi)半導體專業(ye)
主要(yao)成就: 國家科(ke)技進步獎二等獎
人物經歷
1960年,畢(bi)業于(yu)北京大學物(wu)理(li)系半導體專業。
1960年,到(dao)中國科學院半(ban)導體研(yan)究所(suo)工(gong)作至今,現任中科院半(ban)導體研(yan)究所(suo)研(yan)究員。
1987年赴日本東京工(gong)業大學訪問研究一年。
60年(nian)代,他率先(xian)在國內(nei)研制成功(gong)無位借硅單晶;參與開拓并負責建立了(le)Ⅲ—V族化合(he)物(wu)外延方法,解決了(le)高(gao)摻(chan)雜和結偏位等(deng)關鍵問(wen)題,為(wei)使(shi)我(wo)國GaAs激光器的工作溫度從77度K提(ti)高(gao)到室(shi)溫作出了(le)貢(gong)獻。
70年代,率先在國內研制成(cheng)功(gong)單異質(zhi)結室溫脈沖(chong)大(da)功(gong)率激光器和(he)(he)面發(fa)射高亮度發(fa)光管,成(cheng)功(gong)地應用在夜視、引信、打靶和(he)(he)精密(mi)測距儀上,并推(tui)廣到工廠生產,為后(hou)來室溫連續(xu)工作的短波長雙異質(zhi)結激光器的發(fa)展打下了基礎。
80年(nian)代(dai)(dai),他(ta)又率先在國(guo)內(nei)研制出室(shi)溫連續工作的1.55微米四元(yuan)激(ji)光器,為國(guo)內(nei)第三代(dai)(dai)光纖通信研究提供了長波長光源(yuan)。
1987年,在日(ri)本東(dong)京工業(ye)大學創新(xin)地提出了(le)一種內島條(tiao)形眼(yan)流結(jie)構的(de)集(ji)束(shu)導波分布(bu)反射(BIG-KBR)激光器,獲得了(le)當時先進水(shui)平的(de)4兆赫線寬單縱橫輸(shu)出;隨后(hou)回國(guo)主持(chi)研制成功國(guo)內首批(pi)1.55微米動(dong)態單頻分布(bu)反饋(kui)(DFB)激光器,解(jie)決(jue)了(le)國(guo)內發(fa)展第(di)三(san)代長途(tu)干線大容(rong)量光纖通信的(de)急需。
90年(nian)代(dai),在國(guo)內(nei)首(shou)先研(yan)制成(cheng)功應變量子(zi)階1.55微米DFB激(ji)(ji)光器(qi),使(shi)中國(guo)光通信用激(ji)(ji)光器(qi)的研(yan)究和國(guo)際新一(yi)代(dai)能帶工程(cheng)研(yan)究接軌;近年(nian)來指導(dao)研(yan)究生開展了DFB主(zhu)振激(ji)(ji)光器(qi)與扇形(xing)結構光放大器(qi)的單片(pian)集成(cheng)研(yan)究,并與香港(gang)中文(wen)(wen)大學合作,創新地提出(chu)了含扇形(xing)光柵的雙段DFB激(ji)(ji)光器(qi),在國(guo)際上首(shou)次獲得峰(feng)值功率4瓦的3皮(pi)秒超短(duan)光脈沖。他發表學術(shu)論文(wen)(wen)30余篇。先后(hou)獲國(guo)家(jia)科(ke)(ke)(ke)技成(cheng)果獎。國(guo)家(jia)科(ke)(ke)(ke)技進(jin)步獎二(er)等獎,國(guo)家(jia)“六五”科(ke)(ke)(ke)技攻關獎和863計劃“七五”攻關獎、中國(guo)科(ke)(ke)(ke)學院科(ke)(ke)(ke)技進(jin)步一(yi)等獎等。
1997年,當(dang)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1年-2005年,負責在(zai)研的項(xiang)目(mu)是:國家“973”項(xiang)目(mu):“新型量子阱功能材料和(he)器件(jian)”。
2002年-2004年,國家自然基(ji)金重大(da)項(xiang)目:“光網絡用光放大(da)器(qi)(qi)、電吸(xi)收調(diao)制器(qi)(qi)和模斑轉換器(qi)(qi)串接集(ji)成材料(liao)與器(qi)(qi)件的研究”。
榮譽成就
國家(jia)科(ke)技(ji)進(jin)步獎(jiang)二等獎(jiang)
國家“六五”科技攻(gong)關獎(jiang)和(he)863計劃“七(qi)五”攻(gong)關獎(jiang)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