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946年,就讀(du)于重慶青木(mu)關中央大學附中。
1952年,畢業(ye)于中國地(di)質工作計劃指導(dao)委(wei)員會南京礦專。
1956年(nian),參加(jia)中國共(gong)產(chan)黨。
1958年后,任(ren)山東、云南(nan)、廣(guang)西地(di)質局水(shui)文地(di)質大隊和(he)重慶南(nan)江(jiang)水(shui)文地(di)質大隊技術(shu)負責人(ren)、總工程師(shi)(shi)和(he)原地(di)礦部巖溶(rong)地(di)質研(yan)究所所長、西南(nan)師(shi)(shi)范大學(xue)(西南(nan)大學(xue)前身之一)研(yan)究員等職(zhi)。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xue)院(yuan)院(yuan)士。
1990年以來(lai),連續(xu)3次申請獲準聯合國(guo)教科文組織(zhi)國(guo)際地質對比(bi)計劃IGCP299“地質、氣候、水文與巖溶形(xing)成”(1990-1994),IGCP379“巖溶作用與碳循(xun)環”(1995-1999),IGCP448“全(quan)球巖溶生態(tai)系統(tong)對比(bi)”(2000-2004),并(bing)擔任項目主席。
2003年(nian)11月(yue),正式向UNESCO提交了(le)在桂林建立國(guo)際巖溶研究(jiu)中心(xin)的申請書。
2005年以(yi)來(lai),同國內外巖溶學家一起積極推動重(zhong)慶(qing)武隆喀斯特與云(yun)南(nan)石(shi)林、貴(gui)州荔波喀斯特申(shen)報“中國南(nan)方喀斯特”世界自(zi)然(ran)遺產,并于(yu)2007年6月申(shen)報成功。
2012年(nian)以來,全力推進(jin)重慶(qing)市金佛山聯合貴州(zhou)施秉、廣西桂林和廣西環江申報第二批“中國南(nan)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chan)項(xiang)目。
1955年,被團中央授(shou)予(yu)“全國青(qing)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zi)”稱(cheng)號。
1996年,被中國地質(zhi)科(ke)(ke)學院授予(yu)“中國地質(zhi)科(ke)(ke)學先(xian)進(jin)工作者”。
1997年(nian),被中國(guo)科協授予“優秀科技(ji)工作(zuo)者”稱號。
1996年8月7日,被國(guo)際水文地(di)質學家(jia)協會(hui)授予主席(xi)獎(jiang)(jiang)(該協會(hui)每年只授予一位國(guo)際知名學者(zhe)的最高獎(jiang)(jiang))。
2002年,獲國土資源(yuan)部科技一等獎。
2004年, 被授予世界自然保護聯(lian)盟(meng)洞(dong)穴(xue)與巖溶特(te)別(bie)貢獻獎(jiang)(jiang)、美(mei)國(guo)洞(dong)穴(xue)研(yan)究基(ji)金會(hui)杰出(chu)貢獻獎(jiang)(jiang)。
2005年, 獲美國洞穴(xue)學會(hui)榮譽會(hui)員獎(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