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亞洲古(gu)生物(wu)學(xue)(xue)大會(hui)(hui)暨中(zhong)國古(gu)生物(wu)學(xue)(xue)會(hui)(hui)成(cheng)立90周年紀(ji)念活動在北(bei)京中(zhong)國科技(ji)會(hui)(hui)堂舉(ju)行,共有(you)來自20多個國家的(de)300余位學(xue)(xue)者參加會(hui)(hui)議,會(hui)(hui)上8位80+院(yuan)士(shi)獲(huo)終身成(cheng)就榮譽。正是在這些老一輩中(zhong)國地質學(xue)(xue)家和古(gu)生物(wu)學(xue)(xue)家的(de)努力下,才讓中(zhong)國在世界古(gu)生物(wu)學(xue)(xue)界占有(you)重(zhong)要地位。下面跟隨(sui)MAIGOO小(xiao)編一起來了(le)解一些這些獲(huo)獎(jiang)院(yuan)士(shi),也順便了(le)解一下中(zhong)國古(gu)生物(wu)學(xue)(xue)會(hui)(hui)的(de)發(fa)展過程吧。
時間:2019年11月18日
地點:中國科技會堂
主題:新(xin)時(shi)代的亞(ya)洲(zhou)古生物學(xue):合(he)作與創(chuang)新(xin)
為慶祝中國(guo)古(gu)生(sheng)(sheng)物學(xue)(xue)會(hui)90周年華誕,來自二十多個(ge)國(guo)家的三百余位學(xue)(xue)者匯聚一堂(tang),會(hui)議展(zhan)示(shi)了亞(ya)洲地(di)區古(gu)生(sheng)(sheng)物學(xue)(xue)研究(jiu)近(jin)年來所取得(de)的一系列新成果和(he)新進展(zhan),進一步推動亞(ya)洲各國(guo)古(gu)生(sheng)(sheng)物學(xue)(xue)術團體在科學(xue)(xue)研究(jiu)、科普(pu)教(jiao)育、化(hua)石保護和(he)博物館展(zhan)覽展(zhan)示(shi)等領(ling)域的合(he)作與(yu)交(jiao)流。
參(can)加本(ben)次會(hui)議的代表共有300余人,分別(bie)來自(zi)日本(ben)、俄羅斯(si)、韓(han)國(guo)(guo)(guo)、蒙(meng)古、印度、泰國(guo)(guo)(guo)、菲律賓、馬來西亞、朝鮮、伊(yi)朗(lang)、巴(ba)基(ji)斯(si)坦、黎巴(ba)嫩、緬甸和中國(guo)(guo)(guo)等亞洲(zhou)國(guo)(guo)(guo)家,以及來自(zi)法國(guo)(guo)(guo)、英國(guo)(guo)(guo)、羅馬尼亞、瑞(rui)典、丹麥等共計(ji)近20個國(guo)(guo)(guo)家。
還(huan)包括國(guo)際古生物學(xue)協會(hui)、國(guo)際地層委員(yuan)會(hui)等國(guo)際組織(zhi)代(dai)表(biao),以(yi)及瑞典和(he)丹麥皇家科學(xue)院(yuan)(yuan)(yuan)院(yuan)(yuan)(yuan)士(shi)、英國(guo)皇家學(xue)會(hui)會(hui)員(yuan)、俄羅斯(si)科學(xue)院(yuan)(yuan)(yuan)院(yuan)(yuan)(yuan)士(shi)、蒙古科學(xue)院(yuan)(yuan)(yuan)院(yuan)(yuan)(yuan)士(shi)、中國(guo)科學(xue)院(yuan)(yuan)(yuan)院(yuan)(yuan)(yuan)士(shi)和(he)外籍院(yuan)(yuan)(yuan)士(shi)等嘉賓。
本次中(zhong)國古生物學會(hui)90周年(nian)大會(hui)提交論(lun)(lun)文摘(zhai)要200余篇(pian),設立10個(ge)專題論(lun)(lun)壇,安排了10個(ge)大會(hui)特邀報(bao)(bao)告,70余個(ge)口(kou)頭(tou)學術報(bao)(bao)告,70余個(ge)展板報(bao)(bao)告。
開幕式上,中國(guo)古(gu)生物學會還(huan)向張彌(mi)曼、汪品先(xian)、殷(yin)鴻福(fu)、周志炎(yan)、吳(wu)新智(zhi)、鄭(zheng)守(shou)儀、陳旭、邱占祥等八(ba)位年逾八(ba)十(shi)周歲的古(gu)生物學院士授予了中國(guo)古(gu)生物學會終身(shen)成就榮譽。
古(gu)脊椎動物學(xue)家,中國科學(xue)院(yuan)院(yuan)士、瑞典皇家科學(xue)院(yuan)外籍(ji)院(yuan)士。從事比(bi)較(jiao)形(xing)態學(xue)、古(gu)魚類(lei)學(xue)、中一新生(sheng)(sheng)(sheng)代地(di)層、古(gu)地(di)理學(xue)、古(gu)生(sheng)(sheng)(sheng)態學(xue)及(ji)生(sheng)(sheng)(sheng)物進化論(lun)的研究。為東(dong)亞真骨魚類(lei)的起源演(yan)化和動物地(di)理學(xue)提供了(le)化石證(zheng)據。
海洋(yang)地(di)質(zhi)學家,中(zhong)國科學院院士,從事我(wo)國海域古海洋(yang)學、海洋(yang)微體古生物學和(he)我(wo)國環境(jing)宏(hong)觀演(yan)(yan)化(hua)的(de)研究,發現南海在冰期(qi)旋回中(zhong)對環境(jing)信(xin)號的(de)放大效應、西太平洋(yang)邊緣海對我(wo)國陸地(di)環境(jing)演(yan)(yan)變的(de)重大影響。
地層古(gu)生(sheng)(sheng)物(wu)學(xue)及(ji)地質學(xue)家(jia),中(zhong)國(guo)科學(xue)院(yuan)院(yuan)士。提出生(sheng)(sheng)物(wu)一(yi)(yi)有(you)機質一(yi)(yi)有(you)機流體(ti)生(sheng)(sheng)物(wu)成礦系統,在此基礎上推動建立我國(guo)生(sheng)(sheng)物(wu)地質學(xue)學(xue)科體(ti)系。
古(gu)植物學和(he)地層古(gu)生(sheng)物學家(jia),中國科學院院士(shi)。首(shou)次系統(tong)研(yan)究中國南方早侏羅世早期植物群,系統(tong)總結中國掌鱗(lin)杉科化石參與南極(ji)喬治(zhi)王島、菲爾德斯(si)半島晚白堊世及早第三紀真(zhen)蕨類(lei)和(he)松柏類(lei)研(yan)究。
古人(ren)類學(xue)家,中國科學(xue)院院士。開(kai)創并(bing)推動中國的靈(ling)長類解剖學(xue)和法醫(yi)人(ren)類學(xue)研究。領導并(bing)參加發現鄖(yun)西和淅川的直立人(ren)、丁(ding)村(cun)等處智人(ren)化石和古人(ren)類進化材料(liao)。
海(hai)洋原生動物學(xue)(xue)家(jia),中國科學(xue)(xue)院(yuan)院(yuan)士。開創并全面發展(zhan)了我國現代有孔蟲分類學(xue)(xue)與生態(tai)學(xue)(xue)研究。開創了國內外罕見的有孔蟲放(fang)大模型和(he)大型雕塑(su)的研發工作(zuo)。
地(di)層古生物學家,中國(guo)(guo)科學院(yuan)院(yuan)士。以他(ta)為(wei)主的(de)國(guo)(guo)際工作組在浙江(jiang)常山黃泥(ni)塘(tang)建立了我國(guo)(guo)第(di)一個“金釘子剖面(mian)”。運用創(chuang)新(xin)的(de)方法研(yan)究奧陶志(zhi)留(liu)之交(jiao)筆石大滅絕及幸存的(de)過程(cheng)和機(ji)制,在國(guo)(guo)內外形成(cheng)較為(wei)廣泛的(de)影響(xiang)。
古(gu)脊(ji)椎動物(wu)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事新(xin)生代地層和古(gu)哺(bu)乳動物(wu)研究。在(zai)華南古(gu)新(xin)世紅層和哺(bu)乳動物(wu)群的發現與(yu)研究、中國犀類(lei)化石、中國新(xin)近紀食(shi)肉類(lei)動物(wu)化石研究及陸相(xiang)地層劃分等方(fang)面作出了貢獻。
中(zhong)國(guo)的(de)古生(sheng)物研究正是在這些老一(yi)輩(bei)中(zhong)國(guo)地(di)質學(xue)(xue)家和(he)古生(sheng)物學(xue)(xue)家的(de)努力下(xia),中(zhong)國(guo)古生(sheng)物學(xue)(xue)會才能(neng)成(cheng)為目(mu)前(qian)中(zhong)國(guo)自然科學(xue)(xue)中(zhong)歷史(shi)悠久、影響深遠、成(cheng)就顯著的(de)學(xue)(xue)術共同體之一(yi)。
中國古生(sheng)物(wu)學(xue)會是我國古生(sheng)物(wu)科學(xue)技(ji)術(shu)(shu)工作者(zhe)自愿組成并(bing)依法登記成立,具有學(xue)術(shu)(shu)性非營利(li)性的(de)法人社會團體,是發展我國古生(sheng)物(wu)科技(ji)事業的(de)重(zhong)要力量。
1927年(nian),中(zhong)(zhong)國(guo)古生(sheng)(sheng)物(wu)學專家孫云鑄、楊鐘健,在哈爾(er)茨山(shan)地質旅行途中(zhong)(zhong)相會,相互傾討了成立中(zhong)(zhong)國(guo)國(guo)古生(sheng)(sheng)物(wu)學會的意(yi)愿。返(fan)抵柏林后,兩(liang)位學者開始起草(cao)中(zhong)(zhong)國(guo)古生(sheng)(sheng)物(wu)學會章(zhang)程,再之后他們相繼返(fan)國(guo),著手籌備(bei)學會的成立事宜(yi)。
1929年,李四光、計榮森、楊鐘(zhong)健(jian)、俞建章、丁文江(jiang)、王恭睦、樂(le)森珥、葛利普、孫云(yun)鑄、趙(zhao)亞曾(ceng)等(deng)10人(ren)加入中(zhong)國古(gu)生物學會(hui)(hui)(hui),由(you)葛利普任主席通過了(le)會(hui)(hui)(hui)章;同年9月17日,在北(bei)平兵馬司地質調查所大講堂,召開了(le)中(zhong)國古(gu)生物學會(hui)(hui)(hui)首次常委會(hui)(hui)(hui)和討論會(hui)(hui)(hui)。
1948年(nian),中國古(gu)(gu)(gu)生物(wu)學(xue)會(hui)召開第二次(ci)理事會(hui),推(tui)舉李(li)四(si)光、尹贊勛作(zuo)為中國古(gu)(gu)(gu)生物(wu)學(xue)會(hui)代表(biao),首次(ci)參加(jia)于1948年(nian)召開的第18屆國際古(gu)(gu)(gu)生物(wu)協會(hui)會(hui)議;還決議印(yin)行《中國古(gu)(gu)(gu)生物(wu)學(xue)會(hui)會(hui)刊(kan)(kan)》和《會(hui)訊》。同(tong)年(nian)3月(yue)《會(hui)訊》創刊(kan)(kan)。
1979年(nian)7月,中國古生物學會加(jia)入國際古生物協(xie)會。
2012年(nian),中(zhong)國古生物(wu)學(xue)(xue)會(hui)古脊椎(zhui)動物(wu)學(xue)(xue)分會(hui)召開第(di)13次年(nian)會(hui),來自全國八十多家單位(wei)二百余代(dai)表參加了(le)會(hui)議(yi),這是古脊椎(zhui)動物(wu)學(xue)(xue)分會(hui)成(cheng)立以來參加代(dai)表最多、規模最大(da)的一(yi)次學(xue)(xue)術盛會(hui)。
2019年(nian),第一屆亞(ya)洲古(gu)生(sheng)物學(xue)大會暨中國古(gu)生(sheng)物學(xue)會成(cheng)立90周年(nian)紀(ji)念活動在北京舉(ju)行,授予(yu)張彌曼、汪品先、殷鴻福、周志炎、吳(wu)新智、鄭(zheng)守(shou)儀、陳旭、邱占祥等8位年(nian)逾八旬的院士終身成(cheng)就(jiu)榮譽。
姓名 | 單位 | 姓名 | 單位 |
金幸生 | 浙江自然博物館 | 賴旭龍 | 中國地大(武漢) |
丁 明 | 浙江自然博物館 | 張雄華 | 中國地大(武漢) |
沙金庚 | 南京地質古生物所 | 龔一鳴 | 中國地大(武漢) |
楊 群 | 南京地質古生物所 | 林文姣 | 中國地大(武漢) |
馮偉民 | 南京地質古生物所 | 盛松蓮 | 中國地大(武漢) |
朱懷誠 | 南京地質古生物所 | 王永標 | 中國地大(武漢) |
孫衛國 | 南京地質古生物所 | 謝樹成 | 中國地大(武漢) |
郝守剛 | 北京大學地質系 | 王江海 | 中國地大(武漢) |
王德明 | 北京大學地質系 | 黃定華 | 中國地大(武漢) |
王 祺 | 北京大學地質系 | 楊淑娟 | 中國地大(武漢) |
翦知泯 | 同濟大學 | 方一亭 | 南京大學 |
王 強 | 天津地礦所 | 劉家潤 | 南京大學 |
楊湘寧 | 南京大學 | 邊立曾 | 南京大學 |
張師本 | 塔里木油田 | 林天瑞 | 南京大學 |
鄧勝徽 | 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 曾 勇 | 中國礦大(徐州) |
汪嘯風 | 宜昌地礦所 | 王春江 | 北京石油大學 2011 05 |
張兆群 | 古脊椎所 | 劉建波 | 北京大學 |
王元青 | 古脊椎所 | 薛進莊 | 北京大學 |
項禮文 | 地科院地質所 | 馬學平 | 北京大學 |
張 維 | 中科院地質所 | 孫作玉 | 北京大學 |
姜 亮 | 中海油上海分公司 | 江大勇 | 北京大學 |
顧松竹 | 中國地大(武漢) | 李奎 | 成都理工大學 |
喻建新 | 中國地大(武漢) | 陳木宏 | 中科院南海所 |
王家生 | 中國地大(武漢) | 施貴軍 | 南京大學 |
盧宗盛 | 中國地大(武漢) | 程業明 | 中國地質博物館 |
另(ling)外,在第(di)一屆亞洲古生物(wu)(wu)大會期(qi)間,來(lai)自亞洲十(shi)余個(ge)國家(jia)的(de)古生物(wu)(wu)學會代(dai)表還就正式成(cheng)立“亞洲古生物(wu)(wu)協會”召開了(le)第(di)一次(ci)工作會議,探(tan)討共同開展(zhan)亞洲古生物(wu)(wu)學的(de)學術(shu)交(jiao)流和研(yan)討,謀劃亞洲地區古生物(wu)(wu)學的(de)發(fa)展(zhan)和合作。
未來(lai)科(ke)學(xue)大獎科(ke)學(xue)委員會在北京公布了2019未來(lai)科(ke)學(xue)大獎獲(huo)獎名單。在頒(ban)獎典禮上,委員會共頒(ban)發(fa)...
一(yi)年一(yi)度的國家最高(gao)科(ke)(ke)技獎頒布向來是科(ke)(ke)技界(jie)盛事(shi),國家科(ke)(ke)學技術(shu)獎2018大會(hui)如約而至。中(zhong)國最高(gao)...
以“兩彈(dan)一(yi)星”元勛趙九章先生名字命名的(de)“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獎”,前身為(wei)1989年設(she)立的(de)“...
中國機(ji)械(xie)工(gong)業科(ke)學技(ji)術(shu)獎勵工(gong)作辦公室發(fa)布了《2019年度中國機(ji)械(xie)工(gong)業科(ke)學技(ji)術(shu)獎評獎公示》,總(z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