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獎是英(ying)國的圖書界提議設立的一(yi)項(xiang)可以與法國龔古爾文學(xue)獎、美國普利策獎相媲美的文學(xue)獎。該(gai)獎項(xiang)每年頒(ban)發一(yi)次。 布(bu)克獎以贊(zan)助(zhu)商——食品供應公(gong)司布(bu)克命名。但自2002年起獲得(de)曼集團(tuan)贊(zan)助(zhu),名稱由Booker Prize變成Man Booker Prize,但在中文翻譯中,依(yi)然習慣稱之為布(bu)克獎。 2004年(nian)起,布(bu)克獎(jiang)(jiang)(jiang)打(da)破了地域壁壘,宣(xuan)布(bu)將從2005年(nian)開始(shi),每兩年(nian)頒發(fa)一次(ci)獎(jiang)(jiang)(jiang)金為60000英(ying)鎊的(de)布(bu)克國際獎(jiang)(jiang)(jiang),所有(you)作(zuo)家(jia),無論(lun)國別,只要其作(zuo)品以(yi)英(ying)文(wen)(wen)或(huo)有(you)英(ying)文(wen)(wen)譯本發(fa)表,均有(you)資格獲得(de)此獎(jiang)(jiang)(jiang)。根據規定,每位作(zuo)家(jia)只能獲得(de)一次(ci)布(bu)克國際獎(jiang)(jiang)(jiang)。 布克(ke)獎(jiang)(jiang)除了頭獎(jiang)(jiang)21000英(ying)鎊的獎(jiang)(jiang)金(jin)之外,布克(ke)獎(jiang)(jiang)短名單的入(ru)(ru)圍(wei)者亦皆可(ke)獲得1000英(ying)鎊的獎(jiang)(jiang)金(jin)以及一本經過特殊設計包裝的該年(nian)入(ru)(ru)圍(wei)著作。
年度 | 獲獎作品 | 獲獎人 | 國籍 |
1969年 | 《需要負責的事情》 | P·H·紐比 | 英國 |
1970年 | 《獲選成員》 | 伯妮絲·魯本斯 | 英國 |
1971年 | 《自由國度》 | V.S.奈保爾 | 英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1972年 | 《G.》 | 約翰·伯格 | 英國 |
1973年 | 《克里希納普圍城記》 | 雅各·法瑞爾 | 英國、愛爾蘭 |
1974年 | 《保守的人》 | 納丁·戈迪默 | 南非 |
1974年 | 《假日》 | 斯坦利·米德敦 | 英國 |
1975年 | 《熱與塵》 | 賈瓦拉 | 英國 |
1976年 | 《薩維爾》 | 大衛·斯托里 | 英國 |
1977年 | 《繼續停留》 | 保羅·斯科特 | 英國 |
1978年 | 《大海,大海》 | 艾瑞斯·默多克 | 英國、愛爾蘭 |
1979年 | 《海岸外》 | 佩內洛普·菲茨杰拉德 | 英國 |
1980年 | 《啟蒙之旅》 | 威廉·戈爾丁 | 英國 |
1981年 | 《午夜之子》 | 薩爾曼·拉什迪 | 英國 |
1982年 | 《辛德勒方舟》 | 托馬斯·肯尼利 | 澳大利亞 |
1983年 | 《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 | 庫切 | 南非 |
1984年 | 《杜蘭葛山莊》 | 安妮塔·布魯克納 | 英國 |
1985年 | 《骨人》 | 胡勒 | 新西蘭 |
1986年 | 《老惡魔》 | 埃米斯 | 英國 |
1987年 | 《月虎》 | 賴芙麗 | 英國 |
1988年 | 《奧斯卡與露辛達》 | 彼得·凱里 | 澳大利亞 |
1989年 | 《長日將盡》 | 石黑一雄 | 英國 |
1990年 | 《隱之書》 | A. S. 拜亞特 | 英國 |
1991年 | 《饑餓的路》 | 本·奧克瑞 | 尼日利亞 |
1992年 | 《英國病人》 | 邁克爾·翁達杰 | 加拿大 |
1992年 | 《神圣的渴望》 | 巴里·昂斯沃斯 | 英國 |
1993年 | 《童年往事》 | 羅迪·道爾 | 愛爾蘭 |
1994年 | 《晚了,太晚了》 | 詹姆斯·寇曼 | 英國 |
1995年 | 《幽靈路》 | 派特·巴克 | 英國 |
1996年 | 《杯酒留痕》 |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 英國 |
1997年 | 《微物之神》 | 阿蘭達蒂·洛伊 | 印度 |
1998年 | 《阿姆斯特丹》 | 伊恩·麥克尤恩 | 英國 |
1999年 | 《恥》 | J.M.庫切 | 南非 |
2000年 | 《盲眼刺客》 |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 加拿大 |
2001年 | 《凱利幫真史》 | 彼得·凱里 | 澳大利亞 |
2002年 |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揚·馬特爾 | 加拿大 |
2003年 | 《弗農·上帝·利特爾》 | D.B.C. 皮埃爾 | 澳大利亞 |
2004年 | 《美麗線條》 | 阿蘭·霍靈赫斯特 | 英國 |
2005年 | 《大海》 | 約翰·班維爾 | 愛爾蘭 |
2006年 | 《繼承失落的人》 | 基蘭·德賽 | 印度 |
2007年 | 《聚會》 | 安妮·恩賴特 | 愛爾蘭 |
2008年 | 《白虎》 | 阿拉溫德·阿迪加 | 印度 |
2009年 | 《狼廳》都鐸三部曲之一 | 希拉里·曼特爾 | 英國 |
2010年 | 《芬克勒問題》 | 霍華德·雅格布森 | 英國 |
2011年 | 《終結的感覺》 | 朱利安·巴恩斯 | 英國 |
2012年 | 《提堂》都鐸三部曲之一 | 希拉里·曼特爾 | 英國 |
2013年 | 《發光體》 | 埃莉諾·卡頓 | 新西蘭 |
2014年 | 《深入北方的小路》 | 理查德·弗拉納根 | 澳大利亞 |
2015年 | 《七殺簡史》 | 馬龍·詹姆斯 | 牙買加 |
2016年 | 《出賣》 | 保羅·比第 | 美國 |
2017年 | 《林肯在中陰界》 | 喬治·桑德斯 | 美國 |
2018年 | 《送奶工》 | 安娜·伯恩斯 | 英國 |
2019年 | 《圣約》 |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 加拿大 |
2019年 | 《女孩,女人,其他》 | 伯娜丁·埃瓦里斯托 | 英國 |
2020年 | 《舒吉·貝恩》 | 格拉斯·斯圖爾特 | 蘇格蘭 |
2021年 | 《諾言》 | 戴蒙·加爾古特 | 南非 |
2022年 | 《馬里·阿爾梅達的七個月亮》 | 謝漢·卡魯納蒂拉卡 | 斯里蘭卡 |
2023年 | 《先知之歌》 | 保羅·林奇 | 愛爾蘭 |
年度 | 華人血統 | 作者 | 作品 |
1983年 | 中英混血 | 毛翔青 | 《Sour Sweet》 |
1986年 | 中英混血 | 毛翔青 | 《An Insular Possession》 |
1991年 | 中英混血 | 毛翔青 | 《The Redundancy of Courage》 |
2012年 | 馬來西亞華人 | 陳團英 | 《夕霧花園》 |
2016年 | 加拿大華人 | 鄧敏靈 | 《Do Not Say We Have Nothing》 |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化(hua)學家、硝化(hua)甘油(you)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
第十一(yi)屆茅盾文學(xue)獎在(zai)北京揭曉(xiao),楊志(zhi)軍的《雪(xue)山(shan)大地》、喬葉(xie)的《寶水(shui)》、劉亮程的《本巴(ba)》、孫甘...
紐伯(bo)瑞兒童文學獎(jiang)(jiang)自1922年開始評選(xuan),每年選(xuan)出金獎(jiang)(jiang)一部、銀(yin)獎(jiang)(jiang)一部或數部,首屆金獎(jiang)(jiang)由房龍的《...
作為中(zhong)國四大文學(xue)獎之一,魯迅文學(xue)獎旨(zhi)在(zai)推(tui)動中(zhong)國文學(xue)事業的繁榮發展(zhan)。據悉(xi),中(zhong)國作家協會(hui)已(yi)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