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tai)灣省政府官(guan)網消息(xi),臺(tai)灣法定節假日包(bao)括:元旦(1月(yue)1日,放(fang)假1日)、農歷除(chu)夕(放假(jia)1日)、春節(初(chu)一至初(chu)三(san),放(fang)假3日(ri))、和平(ping)紀(ji)念日(ri)(2月28日,放假(jia)1日)、兒童節(4月4日,放假1日)、清明節(放假1日)、勞(lao)動節(5月1日,一般勞工放假1日(ri))、端午節(放假1日)、中秋節(放假1日)、辛亥革(ge)命紀念日(10月10日,放假1日)。
2024年臺灣省共有(you)9個法定節(jie)假(jia)日,公共假(jia)期長達20天(tian)(包括周末在內的小(xiao)長(chang)假(jia))。其(qi)中,臺灣省共有3個(ge)小長(chang)假,分(fen)別是元旦(dan)、清明節和端午節;有1個長達7天(tian)的長假,是(shi)春節。
節日名稱 | 節日類型 | 假期時間(2024年) | 放假時間 |
元旦 | 法定節假日 | 1月1日 | 2023年12月30日-2024年1月1日(連休3天) |
春節 | 法定節假日 | 2月10日 | 2月8日-2月14日(連休7天),補上班:2月17日(周六),補2月8日除夕前一天 |
二二八紀念日 | 法定節假日 | 2月28日 | 2月28日(休1天) |
兒童節/清明節 | 法定節假日 | 4月4日 | 4月4日-4月7日(連休4天) |
勞動節 | 法定節假日 | 5月1日 | 5月1日(休1天) |
端午節 | 法定節假日 | 6月10日 | 6月8日-6月10日(連休3天) |
中秋節 | 法定節假日 | 9月17日 | 9月17日(休1天) |
辛亥革命紀念日/雙十節 | 法定節假日 | 10月10日 | 10月10日(休1天) |
臺灣是一(yi)個位于亞洲太平洋的美(mei)麗島嶼,居住(zhu)著各種族群,其中原住(zhu)民族約有58萬8660人,占總人口(kou)數的2.5%,目前,經政府認定的原住(zhu)民族(zu)(zu)(zu)有:阿美族(zu)(zu)(zu)、泰雅族(zu)(zu)(zu)、排灣族(zu)(zu)(zu)、布農(nong)族(zu)(zu)(zu)、卑南族(zu)(zu)(zu)、魯(lu)凱(kai)族(zu)(zu)(zu)、鄒族(zu)(zu)(zu)、賽夏(xia)族(zu)(zu)(zu)、雅美族(zu)(zu)(zu)、邵族(zu)(zu)(zu)、噶瑪蘭族(zu)(zu)(zu)、太魯(lu)閣族(zu)(zu)(zu)、撒奇萊(lai)雅族(zu)(zu)(zu)、賽德克(ke)族(zu)(zu)(zu)、拉阿魯(lu)哇族(zu)(zu)(zu)、卡那(nei)卡那(nei)富族(zu)(zu)(zu)等16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對臺灣而言,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也是獨一無二的美麗瑰寶。臺灣每年也會根據各原住民族的風俗習慣安排放假時間。
族別 | 歲時祭儀名稱 | 放假日期(2024年) |
阿美族 | 豐年祭(收獲祭) | 7月1日至9月30日 |
泰雅族 | 感恩祭 | 7月1日至8月31日 |
泰雅族 | 播種祭 | 2024年12月20日至2025年2月28日 |
排灣族 | 小米收獲祭 | 7月1日至9月30日 |
布農族 | 射耳祭 | 4月1日至5月31日 |
卑南族 | 年祭 | 2024年12月15日至2025年1月5日 |
鄒 族 | 戰祭 | 2月1日至4月30日 |
鄒 族 | 小米收獲祭 | 7月1日至8月31日 |
魯凱族 | 小米祭 | 7月1日至8月31日 |
魯凱族 | 黑米祭(茂林區多納里) | 7月1日至8月31日 |
魯凱族 | 祈雨祭(茂林區茂林里) | 4月1日至4月30日 |
魯凱族 | 勇士祭(茂林區萬山里) | 10月1日至10月31日 |
賽夏族 | 巴斯達隘(矮靈祭) | 11月1日至11月30日 |
雅美族 | 收獲祭 | 5月1日至6月30日 |
邵族 | 祖靈祭 | 9月2日至10月2日 |
噶瑪蘭族 | 豐年祭 | 7月10日至8月31日 |
太魯閣族 | 感恩祭 | 10月1日至10月31日 |
撒奇萊雅族 | 豐年祭 | 8月1日至9月30日 |
撒奇萊雅族 | 火神祭 | 10月1日至10月15日 |
賽德克族 | 年祭 | 12月20日至2025年1月5日 |
拉阿魯哇族 | 圣貝祭 | 2月20日至3月10日 |
卡那卡那富族 | 米貢祭 | 10月1日至10月31日 |
農(nong)歷(li)(li)大(da)(da)年三十(shi)至正月十(shi)五,是(shi)中華民族歷(li)(li)史悠久(jiu)、最為隆重(zhong)的民間傳統(tong)佳節,也是(shi)臺灣(wan)省法定節假日。在(zai)與(yu)福建(jian)省一水之隔的臺灣(wan),其歷(li)(li)史文化、風士人情、生(sheng)活習(xi)俗、親緣血統(tong)等等均與(yu)祖國(guo)大(da)(da)陸(lu),尤(you)其是(shi)福建(jian)閩(min)南地區一脈相承,因(yin)而島(dao)內(nei)民眾的春(chun)節習(xi)俗自然(ran)與(yu)祖國(guo)大(da)(da)陸(lu)民間大(da)(da)同小異。臺灣(wan)春(chun)節一般從(cong)除夕前一天放假,持續(xu)7天左右。
正月十(shi)五,為(wei)燈節(jie)(jie),也(ye)是臺灣傳統節(jie)(jie)日。每(mei)年正月十(shi)五,臺灣各城市廣場、街道都會(hui)(hui)(hui)舉(ju)報(bao)院(yuan)校燈會(hui)(hui)(hui)。臺灣觀光(guang)局為(wei)慶祝元宵節(jie)(jie)(農歷正月十(shi)五),并將特有傳統民俗節(jie)(jie)日推廣至國際。 燈會(hui)(hui)(hui)原(yuan)以“臺北(bei)燈會(hui)(hui)(hui)”之(zhi)名,每(mei)年舉(ju)辦一(yi)次,成為(wei)臺灣最重要燈會(hui)(hui)(hui)活動。
2月28,是(shi)臺灣省法定節假日之一,是(shi)是(shi)紀念發生(sheng)于1947年2月28日(ri)的二(er)二(er)八事件。
農(nong)歷三月,臺灣(wan)傳(chuan)統(tong)(tong)廟會(hui)活(huo)動。保(bao)(bao)生文(wen)化祭為大(da)龍峒保(bao)(bao)安宮行(xing)之有年的(de)(de)大(da)型活(huo)動,是北臺灣(wan)最(zui)(zui)盛大(da)、最(zui)(zui)熱鬧,人氣最(zui)(zui)旺的(de)(de)廟會(hui)活(huo)動之一(yi)。每(mei)年從農(nong)歷叁(san)(san)月五(wu)日至五(wu)月二日,將農(nong)歷叁(san)(san)月十五(wu)日保(bao)(bao)安宮主神保(bao)(bao)生大(da)帝圣(sheng)誕所舉行(xing)的(de)(de)傳(chuan)統(tong)(tong)祝圣(sheng)活(huo)動,融(rong)合(he)傳(chuan)統(tong)(tong)祭祀(si)、民(min)俗(su)(su)技(ji)藝、文(wen)史研習與藝術(shu)文(wen)化,轉型為宗(zong)教民(min)俗(su)(su)藝術(shu)盛會(hui)。
3月29日,則是(shi)為(wei)紀念1911年(nian)4月27日 (農歷三月廿九(jiu))黃(huang)花崗起義的殉難烈士。
4月(yue)4日(ri)(ri),臺灣省(sheng)法(fa)定節(jie)假日(ri)(ri)。其(qi)來歷可(ke)追溯到(dao)1931年。當時(shi)“中華慈幼協(xie)濟會”呈請(qing)國民政(zheng)府響應“國際兒(er)童(tong)(tong)宣言”,以重視兒(er)童(tong)(tong)權利(li)、反(fan)對虐殺兒(er)童(tong)(tong),提議每年4月(yue)4日(ri)(ri)為兒(er)童(tong)(tong)節(jie)。
4月4日(ri)(ri)或(huo)5日(ri)(ri),臺灣(wan)省傳統法定節假(jia)日(ri)(ri)之一。清明節一般是4月4日(ri)(ri)或(huo)5日(ri)(ri),因(yin)此(ci)在臺灣(wan)經常出(chu)現(xian)兒童節、清明節是同一天的(de)情況。
5月(yue)1日,是臺灣法定節假(jia)日,是為(wei)所有勞(lao)動(dong)者開設的(de)節日,用以表彰他(ta)們(men)的(de)勞(lao)動(dong),放(fang)假(jia)一天。
農歷五月初五,臺(tai)灣省法定節(jie)假(jia)日,在寶島臺(tai)灣,人們也是會過(guo)端(duan)午(wu)(wu)節(jie)的,而且也是會向大陸一樣,舉(ju)行比(bi)較隆重的節(jie)日儀式,例(li)如賽(sai)龍舟、吃(chi)粽子、祭祀等。臺(tai)灣的端(duan)午(wu)(wu)節(jie)習俗,是古時大陸人們移居(ju)到(dao)臺(tai)灣島,而傳(chuan)帶過(guo)來的。經(jing)過(guo)這么多(duo)年的發展,臺(tai)灣端(duan)午(wu)(wu)節(jie)已經(jing)融合了,許多(duo)臺(tai)灣本地特色,讓端(duan)午(wu)(wu)文(wen)化變得更加(jia)豐富多(duo)彩。
每年(nian)8月8日(ri)(ri),故又稱“八八節(jie)”,諧音(yin)是“爸爸節(jie)”,臺灣至今仍過中國(guo)式父親節(jie)。1945年(nian)的(de)(de)8月8日(ri)(ri),在上海的(de)(de)愛國(guo)人士(shi)發(fa)起設(she)立父親節(jie),來紀念抗戰(zhan)中為國(guo)捐軀的(de)(de)父親們(men)。抗戰(zhan)勝利后,當時的(de)(de)國(guo)民政府(fu)批準了(le)杜月笙等社會名流的(de)(de)呈請。
9月(yue)3日,在臺灣,這一天則是(shi)叫“軍人節”,是(shi)為了紀(ji)念1945年9月(yue)3號日本正式(shi)向中國(guo)投降。而在大陸,9月(yue)3日是(shi)中國(guo)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ji)念日。
農歷(li)八(ba)月(yue)十(shi)五,臺(tai)(tai)(tai)灣(wan)省法定節(jie)假日。中(zhong)秋節(jie)是(shi)中(zhong)國(guo)傳(chuan)統節(jie)日之一(yi),在中(zhong)國(guo)臺(tai)(tai)(tai)灣(wan)地區,中(zhong)秋節(jie)是(shi)十(shi)分重(zhong)要的傳(chuan)統節(jie)日。對于中(zhong)秋節(jie)的習俗,臺(tai)(tai)(tai)灣(wan)當地有(you)個說(shuo)法——“中(zhong)秋四寶”:賞月(yue)、吃餅(bing)、剝柚、烤肉。在臺(tai)(tai)(tai)灣(wan),每逢(feng)農歷(li)八(ba)月(yue)十(shi)五,不(bu)少(shao)臺(tai)(tai)(tai)灣(wan)民眾(zhong)會“拜(bai)月(yue)娘”,在香(xiang)案上(shang)擺(bai)上(shang)月(yue)餅(bing)、柚子(zi)等,祈求闔家(jia)平安。夜幕降臨(lin),臺(tai)(tai)(tai)灣(wan)不(bu)少(shao)家(jia)庭都會在庭院、樓臺(tai)(tai)(tai)、地坪擺(bai)起月(yue)餅(bing)、水果等禮品(pin),對空(kong)朝拜(bai)月(yue)娘。祭月(yue)之后,舉家(jia)便在月(yue)光(guang)下賞月(yue)敘談(tan),分享供(gong)品(pin)。也有(you)民眾(zhong)會帶著香(xiang)茗(ming)、月(yue)餅(bing),到廣場、海濱等歡(huan)度良宵,思念親友。
又叫雙十(shi)節(jie),每年公歷10月(yue)10日(ri),是(shi)臺灣省(sheng)法定節(jie)假日(ri),是(shi)為了紀念推翻封建(jian)帝制(zhi)的辛亥革(ge)(ge)命(ming)而設立(li)節(jie)日(ri),是(shi)紀念中國爆發的資產(chan)階級(ji)民主革(ge)(ge)命(ming)。
農(nong)歷九月(yue)初九為(wei)(wei)重(zhong)陽節,古有吃糕、飲(yin)酒(jiu),登高、賞菊之(zhi)風俗。1966年,臺灣當局公布,每(mei)年農(nong)歷九月(yue)九日為(wei)(wei)“老人節”。
10月25日,1945年(nian)(nian)10月25日,中國(guo)(guo)政(zheng)府在臺北(bei)中山堂接受日軍投降,淪陷了五十年(nian)(nian)的臺灣(wan)(wan),又(you)重(zhong)回祖國(guo)(guo)懷抱。次年(nian)(nian)8月,臺灣(wan)(wan)省(sheng)行政(zheng)長官公(gong)署頒布命令(ling),定(ding)10月25日為“臺灣(wan)(wan)光復節”以為紀(ji)(ji)念。臺灣(wan)(wan)光復節過去很隆(long)重(zhong),各級政(zheng)府機關、學校在這一天都會舉辦盛大的紀(ji)(ji)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