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惠帖(tie)》為“宋四家”蔡襄的行(xing)楷作品,紙本22.7cmX16.5cm北京(jing)故宮博(bo)物院藏。
釋文:蒙惠水林檎花,多感。天氣暄和,體(ti)履(lv)佳安。襄上,公(gong)謹太尉左右。
蒙(meng)惠水林檎花,多感。天氣暄和,體履(lv)佳安。襄上,公謹太尉(wei)左(zuo)右。
蔡(cai)襄(xiang)(1012-1067),北(bei)宋書(shu)法(fa)家。仙(xian)游(you)人(ren),字君謨(mo),號莆陽居士,興化仙(xian)游(you)(今屬福建)人(ren)。先世(shi)(shi)居仙(xian)游(you),后遷至莆田城南門外。天(tian)圣八年(1030)進士,官至端明殿學(xue)士。曾任(ren)諫官一年多,直聲震于天(tian)下。嘗知福州(zhou)、泉州(zhou),有惠政(zheng)。卒謚(shi)忠惠。工(gong)正、行、草書(shu),也善章草。學(xue)虞世(shi)(shi)南、顏真卿,并取(qu)法(fa)晉人(ren)。正楷端重沉著,行書(shu)溫淳婉媚,草書(shu)參(can)用飛白法(fa),與蘇軾、黃(huang)庭堅(jian)、米(mi)芾并稱“宋四大(da)家”。
《宋史·列傳》稱(cheng)他:“襄工于手書(shu),為當世第(di)一,仁宗由愛(ai)之。”宋四家(jia)中,他年齡輩(bei)份,應在蘇、黃、米(mi)之前(qian)。宋四家(jia)中,蘇、黃、米(mi)都(dou)以行草、行楷(kai)見長,而(er)喜歡寫規規矩矩的(de)楷(kai)書(shu)的(de),還是蔡襄。他的(de)書(shu)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liu)公權(quan),渾厚(hou)端莊,雄偉(wei)遒麗。
書(shu)(shu)法史上論及宋代書(shu)(shu)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shu)(shu)家的說法,蔡襄書(shu)(shu)法以(yi)其(qi)渾厚端莊,淳淡(dan)婉美,自成(cheng)一(yi)體,工正、行、草、隸書(shu)(shu),又能飛白書(shu)(shu),嘗以(yi)散(san)筆作草書(shu)(shu),稱為“散(san)草”或“飛草”。世人評蔡襄行書(shu)(shu)第一(yi),小楷第二,草書(shu)(shu)第三。與蘇軾(shi)、黃庭堅(jian)、米芾,共稱“宋四家”。
蘇東(dong)坡說:“君謨天(tian)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wei)本(ben)朝第一。”蔡襄為(wei)人忠厚正(zheng)直,字識淵博,他(ta)的(de)字“端勁高古,容德(de)兼備”。
傳世墨跡有《蔡襄自書(shu)詩帖(tie)》等(deng),碑刻有《萬安橋記》等(deng)。著有《茶錄》、《荔枝譜(pu)》,及后人所(suo)輯《蔡忠(zhong)惠公集》等(deng)。
1052年,紙(zhi)本,縱22.7厘(li)米,橫(heng)16.5厘(li)米。北京故宮(gong)博物院藏。
《蒙(meng)惠帖(tie)》為行楷作品。取(qu)法《蘭亭序》而又參(can)以顏(yan)魯公敦厚沉穩的成分,繼(ji)而宏大了宋(song)代行書(shu)尺牘(du)書(shu)法的藝術內涵,使書(shu)法藝術發展(zhan)到一個新時(shi)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