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崖位于黃松峪水庫(ku)以北(bei)的群山之(zhi)中,景(jing)區林(lin)木茂盛,森林(lin)覆蓋率已達90%。千佛崖(ya)崖(ya)壁(bi)上浮雕,淺雕的佛像,儀態萬方大概有一千余幅,崖(ya)石(shi)和石(shi)壁(bi)上還(huan)雕刻著(zhu)佛教用語(yu)。
千佛崖據說是在1998年,附近村民上山偶爾發現的(de),因石壁上刻有羅漢、菩薩等千余副佛像,當地村民就給它命名為千佛崖,大部分保存完好,據專家考(kao)證是宋(song)遼時(shi)期的(de)石刻,還有一座古寺廟觀音閣。因佛像直接雕刻在群石上,石頭自然紋理和顏色給造像增加了絢麗的色彩,再加上藤蔓掩映,讓驢友們稱為“小吳哥窟”。
千(qian)佛崖(ya)有四大天王、五百羅漢、菩(pu)薩、釋迦摩尼的全身像、密宗造像、三世佛浮雕等摩崖造像。觀音閣為三(san)層閣樓式建筑,坐南(nan)面北,嵌于山(shan)體間(jian)。路邊大石(shi)上有村書記陳玉舒的題(ti)詩(shi):“紅(hong)泉秀(xiu)水(shui)谷,崎峰(feng)聳云間(jian)。林蔭遮天日,脫(tuo)凡進仙府。”以及(ji)唐(tang)人趙嘏(gu)的《寄山(shan)僧(seng)(seng)》:“云里幽(you)僧(seng)(seng)不置房(fang)(fang),橡樹藤(teng)葉蓋禪(chan)房(fang)(fang)。朝來逢(feng)著山(shan)中伴,聞說(shuo)新移最(zui)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