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日(ri)談(tan)》,是作者為本組浪漫故事(shi)所(suo)取的(de)總名稱,以示(shi)近于而又異于薄迦丘的(de)《十日(ri)談(tan)》。
除序言外(wai),各篇本事均(jun)采自佛(fo)經(jing)故(gu)事,經(jing)作者匠心巧運,恣意鋪(pu)排,注入諧趣后,一一指(zhi)向了現實(shi)生活,讀之,饒富興(xing)味。
《阿麗思中(zhong)國游記(ji)》為作者(zhe)所寫(xie)長篇(pian)童話,風(feng)致與《月下小(xiao)景》略近,借童話指斥現世,頗具辛辣(la)。節(jie)選數(shu)章,供欣賞。
從文生前(qian),曾有過這樣愿望,想把自己的作(zuo)品(pin)好好選一下,印一套袖珍本小冊子。不在于(yu)如(ru)何(he)精(jing)美漂(piao)亮(liang),不在于(yu)如(ru)何(he)豪華考究,只(zhi)要字(zi)跡清楚,款式樸素大方(fang),看起來舒服(fu)。本子小,便(bian)(bian)于(yu)收藏(zang)攜帶,尤其便(bian)(bian)于(yu)翻閱(yue)。
這套(tao)選本(ben)和(he)以前(qian)選法(fa)(fa)編法(fa)(fa)不(bu)同。我(wo)們(men)在每本(ben)小(xiao)冊子前(qian)面,增(zeng)加了些(xie)過去(qu)舊(jiu)作(zuo)以外的(de)文(wen)字。有(you)(you)雜(za)感(gan)、有(you)(you)日記,有(you)(you)檢查,有(you)(you)未完成的(de)作(zuo)品,主(zhu)要(yao)是(shi)書(shu)信——都是(shi)近(jin)年搜集(ji)整(zheng)理出來(lai)的(de),大部分未表過。不(bu)管怎樣(yang),這些(xie)篇(pian)章(zhang),或反映作(zuo)者(zhe)當時(shi)對社會、對文(wen)藝創作(zuo)、對文(wen)史研(yan)究……的(de)一些(xie)看法(fa)(fa),或反映作(zuo)者(zhe)當時(shi)的(de)處境,以及(ji)內心矛盾哀(ai)樂苦(ku)悶,把它(ta)們(men)發表出來(lai),容或有(you)(you)助(zhu)于讀(du)者(zhe)從較(jiao)寬(kuan)的(de)角(jiao)度對他(ta)的(de)作(zuo)品、對他(ta)的(de)為人以及(ji)對當時(shi)的(de)環境背景有(you)(you)進(jin)一步了解(jie)。
向(xiang)美說一(yi)句話,為愛下一(yi)個(ge)注(zhu)解,要適(shi)當合宜,不(bu)走(zou)失感覺(jue)所(suo)及的(de)式樣(yang),不(bu)是一(yi)個(ge)平常人的(de)能力所(suo)能企(qi)及。
有一秀氣逼人的女(nv)孩,身穿綠色長袍,站在(zai)公(gong)主(zhu)身旁,奏(zou)東方雅樂(le)中(zhong)《鹿響之章》,歡(huan)迎(ying)遠客。
劫余廢郵
給一個不相識(shi)的朋友(you)
給(gei)一個(ge)寫文章的青年(nian)
給一位安徽朋友
尋覓
女人
扇陀
愛欲
獵人故事
一個農夫的故事
醫生
阿麗思中國游記(選載)
第一卷
第三章 那一本(ben)《中國(guo)旅行指南》
第四章(zhang) 出發的(de)精彩(cai)
第二卷
第七(qi)章 又(you)通(tong)一次(ci)信
第八章 水車的(de)談話
第十章(zhang) 看(kan)賣奴隸時(shi)有了感想所以(yi)預備回去
后序
沈從文先生(1902~1988),現代(dai)作(zuo)家(jia)、歷(li)史文物(wu)研究(jiu)學者。原(yuan)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mao)琳、休(xiu)蕓蕓等。湖南鳳凰(今(jin)屬湘西(xi)土(tu)家(jia)族(zu)苗族(zu)自治州(zhou))人。苗族(zu)。
1918年小學畢業(ye)后(hou)隨(sui)(sui)本(ben)鄉土著部隊(dui)到沅水流域(yu)各地,隨(sui)(sui)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
1923年到(dao)北京自(zi)學(xue)并學(xue)習寫作。
1924年后開始發表作品(pin),并與胡也(ye)頻(pin)合(he)編(bian)《京(jing)報副刊》和《民眾文藝(yi)》周刊。
1928年到(dao)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志。翌年任教于(yu)中(zhong)國(guo)公學。
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xue)、青島(dao)大學(xue)任(ren)教。
1934年(nian)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de)《大公報》副刊《文藝(yi)》。
抗(kang)日戰(zhan)爭(zheng)爆發后(hou),到昆明任西南聯合大(da)學教(jiao)授。抗(kang)戰(zhan)勝利后(hou),任北京(jing)大(da)學教(jiao)授,編輯(ji)《大(da)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
1948年沈(shen)從文(wen)先(xian)生受到了左翼文(wen)化界猛烈(lie)批(pi)判,郭沫若斥責沈(shen)從文(wen)先(xian)生:"一直(zhi)是有意識的作為反動(dong)派而活(huo)動(dong)著"。
1949年,沈從文(wen)先(xian)生(sheng)放(fang)棄了文(wen)學創作,被(bei)安排(pai)到中國歷史(shi)博物館(guan),擔任了一名歷史(shi)博物館(guan)的(de)講解員。沈從文(wen)先(xian)生(sheng)的(de)下(xia)半生(sheng)從事文(wen)物、工藝美術(shu)圖案及(ji)物質文(wen)化史(shi)的(de)研究(jiu)工作。
1978年調中(zhong)國(guo)社會科學院歷史(shi)研究(jiu)(jiu)所任研究(jiu)(jiu)員(yuan),致(zhi)力(li)于(yu)中(zhong)國(guo)古(gu)代服(fu)飾及其他史(shi)學領域的(de)研究(jiu)(jiu)。先(xian)(xian)后發表(biao)了《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zhong)國(guo)古(gu)代服(fu)飾研究(jiu)(jiu)》等學術著作。與沈從文先(xian)(xian)生在國(guo)內的(de)默默無聞相反,沈先(xian)(xian)生在國(guo)外名聲鵲起,
1980年應邀赴美國講學,并進入(ru)諾貝爾文學獎(jiang)的終審名單。
1988年,86歲(sui)的沈從文先生因為心臟病復發離(li)開(kai)了(le)人世,為后(hou)人留(liu)下(xia)了(le)無限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