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nian)(中(zhong)華民國(guo)十五(wu)年(nian))暑期(qi),蔣如琮、章廣(guang)田(耘夫(fu))、范金鑣、趙平復(柔石(shi))、俞岳、王育和、林澤(ze)榮(淡秋(qiu))、潘天壽等一(yi)批旅滬、杭的寧海籍青年(nian),為(wei)了發展家(jia)鄉教育,興辦(ban)(ban)中(zhong)學(xue)(xue),相約回鄉。在時任(ren)正學(xue)(xue)高(gao)級小學(xue)(xue)校長周郁卿的支持(chi)下,借用小學(xue)(xue)校舍,辦(ban)(ban)起(qi)一(yi)期(qi)以“消(xiao)夏社”命名的補習班,招收了一(yi)百多名高(gao)小畢(bi)業生(sheng)及初中(zhong)肄(yi)業生(sheng),指導(dao)他們學(xue)(xue)習社會科(ke)學(xue)(xue)和補習功課。
在開辦“消夏(xia)社”的(de)同(tong)時,蔣如琮、章廣田等多方奔走,獲得章一山等開明士(shi)紳的(de)支持,說(shuo)服縣知事同(tong)意籌(chou)辦初級中學和息借小(xiao)學基金(jin)八百元作為秋季(ji)試辦的(de)費用。經過努(nu)力(li),終于(yu)在“消夏(xia)社”的(de)基礎上,通過考試,招收(shou)初中一、二年(nian)級各一班,共八十余人,于(yu)1926年(nian)9月10日正式上課,稱(cheng)正學高級小(xiao)學中學部。
1927年(nian)(中(zhong)華民國(guo)十六(liu)年(nian))12月27日,上報縣(xian)長啟(qi)用“寧海縣(xian)立中(zhong)學”新校鈐。
1929年(中華民(min)國(guo)十八年)秋,浙江省教育廳發給“寧(ning)海縣立初(chu)級(ji)中學”校鈐,學校負責(ze)人的職稱始(shi)名“校長”;是年冬,寧(ning)海縣政府(fu)將數目有(you)限的長街石宕捐(juan)稅款劃歸寧(ning)中使(shi)用。
1930年(中華民國十(shi)九年)4月,新校(xiao)舍初步建成,全(quan)校(xiao)三(san)個班級遷至大北門。
內(nei)平民(min)習藝所(原蒲湖(hu)試院)新建(jian)校舍,和正學高級小學分開管理。
1932年(中(zhong)華民國二十一年)12月(yue)18日(ri),浙(zhe)江省教育廳正式(shi)發文,對學校(xiao)準予立案,當時學校(xiao)即以12月(yue)18日(ri)為(wei)校(xiao)慶日(ri)。
1939年(中華民(min)國二(er)十八年)8月,為(wei)解決小學師資不足,學校(xiao)報請寧海縣(xian)政府(fu)批準,附設簡易(yi)師范科一(yi)班。
1940年(中華民國二(er)十九年)春(chun),添設(she)初中春(chun)季班一班,這是該校初中春(chun)季班之(zhi)始;是年7月間,簡易(yi)科結(jie)束,改辦(ban)簡易(yi)師(shi)范,添設(she)秋季班一班。
1941年(nian)(中華民國三十(shi)年(nian))4月,日寇侵占(zhan)浙東,學(xue)(xue)校遷往西鄉慈云寺;是年(nian)8月,由(you)于慈云寺地僻(pi)山深,常有土匪出沒,學(xue)(xue)校遂遷至黃(huang)壇(tan),借莊士(shi)小學(xue)(xue)和茅山殿(dian)作(zuo)為教室(shi),借用天主教堂(tang)、嚴(yan)雅菲(fei)住宅等(deng)處作(zuo)為師(shi)生宿舍。
1942年(中(zhong)華民國三十(shi)一年)7月,時局略趨好轉(zhuan),學校(xiao)遷(qian)回(hui)城關(guan);是年秋,經(jing)呈準(zhun)添(tian)設(she)高中(zhong),先(xian)設(she)秋一年級一班;同年十(shi)二月,省教育廳正(zheng)式來(lai)文批準(zhun),改頒鈐(qian)記(ji),更改校(xiao)名為“寧海縣立中(zhong)學”。
1943年(中(zhong)華民國三十二年)秋,寧(ning)海新辦(ban)一所(suo)縣立(li)簡易師范學校,寧(ning)海縣立(li)中(zhong)學附設的簡師班并入該(gai)校。
1949年7月,寧(ning)(ning)海(hai)縣城解放,寧(ning)(ning)海(hai)縣人民政府接管了在城關的三所中(zhong)等學(xue)校,寧(ning)(ning)海(hai)初級農校停辦,寧(ning)(ning)海(hai)師(shi)范并(bing)入寧(ning)(ning)海(hai)中(zhong)學(xue)稱寧(ning)(ning)中(zhong)師(shi)范部,寧(ning)(ning)海(hai)師(shi)范附(fu)小(xiao)改稱寧(ning)(ning)中(zhong)附(fu)小(xiao)。
1955年2月,辦在(zai)躍龍山(shan)的(de)寧海(hai)初師撤銷,設備、人員等并入該校,后為(wei)寧中分(fen)部(1958年撤銷);同年秋(qiu),改稱“浙江省寧海(hai)中學(xue)”。
1958年(nian)秋(qiu),試(shi)招四年(nian)制初中一(yi)(yi)班(ban)(后試(shi)辦停止,改(gai)為三年(nian)制),附設(she)幼師一(yi)(yi)班(ban);同年(nian)冬(dong),因象山(shan)、寧海(hai)并(bing)縣而(er)改(gai)稱“浙(zhe)江省象山(shan)第一(yi)(yi)中學”。
1962年,象山、寧海分治(zhi),復(fu)名“浙江省寧海中學”。
1968年底(di),學校成立(li)革命委員會。
1969年3月,三百多名高、初(chu)中(zhong)(zhong)城鎮居民“三屆生”被(bei)動員去農村插隊落(luo)戶(hu);同年12月,教師被(bei)下放(fang)在各公社學校(xiao)任教;校(xiao)舍后來成為向陽學校(xiao)(城中(zhong)(zhong)小學)初(chu)中(zhong)(zhong)分部,寧(ning)海(hai)中(zhong)(zhong)學被(bei)撤銷。
1971年春(chun),寧海縣(xian)革委(wei)會(hui)作出恢復(fu)寧海中學(xue)的決(jue)定,學(xue)校采用推(tui)薦(jian)的方法,招(zhao)了兩班(ban)(ban)高中學(xue)生,又并入城關的九個初中班(ban)(ban);同(tong)年,學(xue)校開辦“紅衛機電(dian)廠”,生產油泵、定值(zhi)電(dian)阻、電(dian)容(rong)器外殼等產品。
1972年9月,附設聯辦高中兩班。
1974年,春季停止招生,畢(bi)業(ye)班(ban)延長(chang)半(ban)年;同年9月,改招秋季班(ban)。
1978年,學(xue)校被定為寧海縣重(zhong)點中學(xue)。
1981年,被列為浙江省80所重點中學之一。
1984年(nian)春,在寧海縣黨校增設二(er)年(nian)制高中干部(bu)文化補習班(ban)。
1986年,學校舉行(xing)60周年校慶(qing),并始以9月10日(ri)(ri)為校慶(qing)日(ri)(ri)。
1996年5月,被批準為(wei)浙江(jiang)省一級重(zhong)點中學。
1998年8月,學校(xiao)遷(qian)入華(hua)山村北新校(xiao)址。
2006年,學校(xiao)(xiao)舉行(xing)80周年校(xiao)(xiao)慶(qing),并始以10月6日為校(xiao)(xiao)慶(qing)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