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早期習畫
1903年,入村中私塾讀書。
1915年—1920年,于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
1920年,回寧海下正學高小教書。工作之余刻苦自習繪畫、書法、詩詞、篆刻。為趙平福(柔石)作《疏林寒鴉》《晚山疏鐘》。
1923年,任教于上海民國女子工校;兼任上海美專中國畫系國畫習作課和理論課教師。作《秋華濕露》等。改"天授"為"天壽"。
編寫畫史
1924年,任上海美專教授,著手編著《中國繪畫史》。
1926年7月,出版所編的《中國繪畫史》。
1928年,任杭州國立藝術院中國畫主任教授,兼書畫研究會指導教師;同時兼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等校授課教師。
1932年,出版二集《白社畫集》,參加"新華藝專教授近作展覽"。
1933年,修改《中國繪畫史》,編寫《中國書法史》初稿。
1936年,所編《中國繪畫史》經修改后再版,列入"大學叢書";8月,舉辦"白社"第四屆畫展。作《夢游黃山》。
1937年4月1日,其作品《墨貓》、《行書立軸》在"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展出。《江洲夜泊圖》在"中國畫會第六屆展覽會"展出。
1943年,編寫《中國畫院考》;整理歷年詩作,編為《聽天閣詩存》付梓。作《秋酣》《行書畫論手卷》。
任教生涯
1944年至1947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民族美術研究室"主任。作人物畫《踴躍爭繳農業稅》、《文藝工作者訪問貧雇農》、《種瓜度春荒》。
1955年,作《靈巖澗一角》、《梅雨初晴》。
1957年,作《記寫雁蕩山花》、《瑩瑩山水》。
晚年時期
1959年4月1日,在《文匯報》上發表《要有更美的畫》,撰寫《花鳥畫簡史》初稿。
1961年4月,提出中國畫系人物、山水、花鳥三科分科教學的建議,寫《中國畫系人物、山水、花鳥三科應該分科學習的意見》。
1962年4月,發表《談黃賓虹山水畫的成就》;為緬甸駐華大使館作《雨霽》。
1963年,舉辦"潘天壽畫展";在其主持下,美院正式成立書法篆刻科。
1971年9月5日,逝世。
主要作品
繪畫作品
《露氣》、《雨后千山鐵鑄成》、《記寫雁蕩山花》、《雞石圖》
畫冊
《潘天壽畫集》、《潘天壽畫選》、《潘天壽畫輯》、《潘天壽書畫集》
畫史研究
《中國繪畫史》、《中國書法史》、《聽天閣畫談隨筆》、《顧愷之》、《治印叢談》、《聽天閣詩存》、《中國畫院考》、《中國書款之研究》
人物評價
人民網評:"潘天壽的畫讓人感到震動;一個洋溢著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個勃發著精神的張力和豪氣。前者以自然流露為上,后者以刻意經營為工。他一生的奮斗,正與西方美術思潮對中國美術的起伏沖擊同時,他認為中外美術的混交,可以促進美術的燦爛發展,但他自己的創作卻畢生堅持從傳統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來因素借鑒。他在風格上和吳、齊、黃的差異,并無超出傳統材料工具、表現方式和審美趣味這個統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險、強悍的審美性格,依然未出“壯美”這一傳統審美范疇,沒有由借鑒西方文化精神而轉為崇高性。他是傳統繪畫最臨近而終未跨入現代的最后一位大師。"熊秉明先生與葉清談二家藝術,一為潘天壽繪畫及書法之美,一為李志敏雄壯瑰麗的草書之美,對其書中獨之壯氣贊嘆不已。
鳳凰網評:“潘天壽精于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引人入勝。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
潘天壽,他的作品,其水平毋庸置疑值得稱贊,與同時代很多畫傳統的畫家,顯然拉開了距離,同時把他放在歷史的坐標上,也依然有他的位置、高度和分量,這才是真正走傳統中國畫一路的大家。(評論家王進玉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