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nuo)貝爾(er)生理(li)學或(huo)醫學獎(jiang)(jiang)(英(ying)語: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瑞典語:Nobelpriset i fysiologi eller medicin)是(shi)根(gen)據(ju)諾(nuo)貝爾(er)(1833-1896)1895年的遺(yi)囑而設立的五個諾(nuo)貝爾(er)獎(jiang)(jiang)之一,該獎(jiang)(jiang)旨在(zai)表彰在(zai)生理(li)學或(huo)醫學領域作(zuo)出重要發(fa)現或(huo)發(fa)明的人。
1901年(nian)諾(nuo)(nuo)貝爾(er)生(sheng)(sheng)理(li)學(xue)(xue)或(huo)(huo)醫(yi)學(xue)(xue)獎首次頒發。1935年(nian),中國(guo)現代醫(yi)學(xue)(xue)先驅(qu)伍連德(de)成(cheng)為首位獲提名(ming)的(de)華人;2015年(nian),屠(tu)呦呦獲得諾(nuo)(nuo)貝爾(er)生(sheng)(sheng)理(li)學(xue)(xue)或(huo)(huo)醫(yi)學(xue)(xue)獎,成(cheng)為第一位獲得該獎的(de)中國(guo)本土科(ke)學(xue)(xue)家。諾(nuo)(nuo)貝爾(er)生(sheng)(sheng)理(li)學(xue)(xue)或(huo)(huo)醫(yi)學(xue)(xue)獎的(de)甄(zhen)選委員會(hui)通常在每(mei)年(nian)10月公布得主。頒獎典(dian)禮于每(mei)年(nian)12月10日,即(ji)諾(nuo)(nuo)貝爾(er)逝(shi)世周年(nian)紀念(nian)日,在瑞(rui)典(dian)斯德(de)哥(ge)爾(er)摩舉行,并由瑞(rui)典(dian)國(guo)王親自頒獎。
根據諾貝爾(er)獎(jiang)官網顯示,諾貝爾(er)生(sheng)理學(xue)或醫學(xue)獎(jiang)每年評選和頒發一(yi)次,由(you)(you)卡羅林斯(si)卡學(xue)院(yuan)頒發一(yi)枚金(jin)(jin)牌(pai)、一(yi)份(fen)證(zheng)書(shu)以及(ji)一(yi)筆獎(jiang)金(jin)(jin)。截(jie)至(zhi)2020年,共頒發111次,有(you)222人獲(huo)得該獎(jiang),其(qi)中210名男(nan)性以及(ji)12名女(nv)性;39次由(you)(you)一(yi)人獲(huo)得,33次由(you)(you)二(er)人分享(xiang),39次由(you)(you)三人共享(xiang);其(qi)中有(you)9年因故停發;二(er)對夫妻獲(huo)獎(jiang)。
北京時間2022年(nian)10月3日,“2022年(nian)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揭曉,瑞典科學家斯萬特·帕博(Svante P??bo)獲得獎項。
1895年11月27日,阿爾(er)弗雷德(de)·貝恩(en)哈德(de)·諾貝爾(er)(以(yi)下簡稱:諾貝爾(er))在(zai)他逝世前一年寫成的(de)最(zui)后一份遺囑(zhu)于(yu)(yu)巴黎(li)的(de)瑞(rui)典挪威(wei)俱樂部簽(qian)訂。根據最(zui)后遺囑(zhu)所述,他的(de)遺產(chan)將用于(yu)(yu)建立一系(xi)列獎項,表彰(zhang)在(zai)物(wu)理學(xue)(xue)、化學(xue)(xue)、和平、生(sheng)理學(xue)(xue)或醫(yi)學(xue)(xue)以(yi)及文學(xue)(xue)上“對(dui)人類作出(chu)最(zui)大貢獻”的(de)人士。用于(yu)(yu)設立五個諾貝爾(er)獎的(de)資產(chan)占諾貝爾(er)總資產(chan)的(de)94%,即3100萬(wan)瑞(rui)典克朗。
1897年4月26日(ri),諾(nuo)(nuo)(nuo)貝爾的(de)遺(yi)(yi)囑才經挪威議會通過執(zhi)行,執(zhi)行人朗納·索爾曼(man)和(he)呂多爾夫(fu)·利耶奎斯特(te)(Rudolf Lilljequist)設立了諾(nuo)(nuo)(nuo)貝爾基金(jin)會,管(guan)理遺(yi)(yi)產和(he)獎金(jin)。遺(yi)(yi)囑通過后(hou),議會委任瑞典的(de)卡羅(luo)林斯卡學(xue)院,這一(yi)醫學(xue)院及研究中心來負(fu)責(ze)生理學(xue)或(huo)醫學(xue)獎。諾(nuo)(nuo)(nuo)貝爾基金(jin)會其后(hou)在(zai)諾(nuo)(nuo)(nuo)貝爾獎的(de)頒獎判據上達成了協議。
1900年,瑞典國王(wang)奧斯卡二(er)世(shi)頒布諾(nuo)貝爾(er)基金會的新規(gui)條(tiao)。
1901年12月10日,在諾(nuo)貝爾逝世(shi)5周年紀念日首(shou)次頒(ban)發諾(nuo)貝爾生理(li)學或醫(yi)學獎。
1915年(nian)—1918年(nian),由于(yu)第一(yi)次世(shi)界大戰,諾貝爾生(sheng)理學(xue)或醫學(xue)獎未授獎。
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huo)醫(yi)學家(jia)候(hou)選人的(de)(de)名單中(zhong),中(zhong)國現代(dai)醫(yi)學先驅、中(zhong)國檢疫事(shi)業(ye)創始人伍連德(Lien-Teh Wu)在列,在他(ta)(ta)的(de)(de)介紹資(zi)料中(zhong),“國家(jia)”一欄中(zhong),填寫的(de)(de)是“CHINA”。提名的(de)(de)理由,是他(ta)(ta)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jiu)上(shang)的(de)(de)杰出成就,及(ji)發現旱獺(土撥鼠)于其傳(chuan)播中(zhong)的(de)(de)作(zuo)用。
1939年(nian),阿道夫·希特勒的納粹(cui)德國禁止格哈(ha)德·多馬(ma)克(ke)接(jie)受該(gai)獎(jiang)(jiang),后(hou)來格哈(ha)德·多馬(ma)克(ke)雖接(jie)受了獲獎(jiang)(jiang)證書和獎(jiang)(jiang)章(zhang),但并未接(jie)受獎(jiang)(jiang)金。
1940年—1942年,由于(yu)第二次世界大戰,諾貝爾(er)生理學或醫學獎未授獎。
2015年,中(zhong)國(guo)藥學家(jia)屠(tu)呦(you)呦(you)與愛爾蘭(lan)醫學家(jia)威廉·坎貝(bei)爾、日本科學家(jia)大村智分享諾貝(bei)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tu)呦(you)呦(you)成為(wei)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zhong)國(guo)本土科學家(jia)。
北京時間10月3日,“2022年諾(nuo)貝爾生理(li)學(xue)或醫學(xue)獎(jiang)”獲獎(jiang)名單揭曉,瑞典科學(xue)家斯萬(wan)特(te)·帕博(Svante P??bo)獲得(de)獎(jiang)項。
諾貝(bei)爾(er)生(sheng)理(li)學或醫(yi)學獎(jiang)(jiang)包括一(yi)枚(mei)金(jin)(jin)牌(pai)、一(yi)份(fen)證(zheng)書以(yi)及一(yi)筆獎(jiang)(jiang)金(jin)(jin),獎(jiang)(jiang)金(jin)(jin)的金(jin)(jin)額取(qu)決于諾貝(bei)爾(er)基金(jin)(jin)會那一(yi)年(nian)的收入(自1901年(nian)以(yi)來的所有獎(jiang)(jiang)金(jin)(jin),請(qing)參閱諾貝(bei)爾(er)獎(jiang)(jiang)官方網站)。在有多于一(yi)位獲獎(jiang)(jiang)者(zhe)的情(qing)況下(xia),獎(jiang)(jiang)金(jin)(jin)會平分,或是其(qi)中一(yi)人得一(yi)半,另外(wai)二人各(ge)得四分之一(yi)。
每一(yi)位(wei)(wei)諾貝(bei)爾(er)生理學或(huo)醫學獎(jiang)(jiang)(jiang)得主都會(hui)獲(huo)得一(yi)筆獎(jiang)(jiang)(jiang)金(jin)(jin)以(yi)及記有獎(jiang)(jiang)(jiang)金(jin)(jin)金(jin)(jin)額的(de)一(yi)份文件。2009年的(de)獎(jiang)(jiang)(jiang)金(jin)(jin)為1千萬瑞典(dian)克朗(約140萬美(mei)元)。2012年,由于削減預算(suan),獎(jiang)(jiang)(jiang)金(jin)(jin)降(jiang)至8百萬瑞典(dian)克朗(約110萬美(mei)元)。獎(jiang)(jiang)(jiang)金(jin)(jin)金(jin)(jin)額會(hui)隨著諾貝(bei)爾(er)基金(jin)(jin)會(hui)當(dang)年的(de)收入(ru)而變動。如果同(tong)時有多于一(yi)位(wei)(wei)得獎(jiang)(jiang)(jiang)者,則獎(jiang)(jiang)(jiang)金(jin)(jin)可以(yi)平(ping)分;如果同(tong)時有三位(wei)(wei)得獎(jiang)(jiang)(jiang)者,則獎(jiang)(jiang)(jiang)金(jin)(jin)還可以(yi)以(yi)2:1:1的(de)比例分配(pei),也就是一(yi)人得二(er)分之一(yi),其(qi)余二(er)人各得四(si)分之一(yi)。
卡羅琳醫學院的諾貝爾(er)大會任(ren)命一個(ge)工作(zuo)委員會——諾貝爾(er)委員會(Nobel Committee)負(fu)責(ze)前期工作(zuo)。
瑞(rui)典政(zheng)府和挪威政(zheng)府無權干涉諾(nuo)貝爾獎的評(ping)選工作,不(bu)能表示支持(chi)或反對(dui)被推(tui)薦(jian)的候選人。
每(mei)年(nian)9月(yue)至次年(nian)1月(yue)31日,接(jie)受各項諾貝爾(er)獎推(tui)薦的候選人(ren)(ren)。通常每(mei)年(nian)推(tui)薦的候選人(ren)(ren)有1000—2000人(ren)(ren)。
每年(nian)2月(yue)1日(ri)起,各項諾貝爾(er)獎評委會(hui)對推薦的候選(xuan)人進行(xing)篩選(xuan)、審定,工作情況嚴加(jia)保(bao)密。
每年10月上旬,公布各項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每(mei)年(nian)12月10日(ri),是(shi)諾貝爾逝世(shi)紀念日(ri),在斯德哥爾摩(mo)和奧斯陸分別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shi),瑞(rui)典國王(wang)出席并授獎。
根(gen)據規定,諾貝(bei)爾(er)生(sheng)理學或醫學獎給有能力和資格提名的(de)人發送機密文件,由(you)他們推薦諾貝(bei)爾(er)生(sheng)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選,合(he)格的(de)提名人(Qualified nominators)要求(qiu)如下:
1.斯德哥爾(er)摩卡羅(luo)林斯卡學院諾貝(bei)爾(er)大會成員;
2.瑞典(dian)皇家科(ke)學院(yuan)醫學和生物學的(de)瑞典(dian)和外國院(yuan)士;
3.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4.不具備(bei)以上第1款所規定資格的諾(nuo)貝爾(er)委(wei)員(yuan)會成員(yuan);
5.在(zai)瑞(rui)典的醫(yi)學院擔(dan)任過(guo)正式教(jiao)授職位,以及在(zai)丹麥、芬蘭(lan)、冰島和(he)挪威的醫(yi)學院或類(lei)似(si)(si)機構擔(dan)任過(guo)類(lei)似(si)(si)職位的人(ren)員(yuan);
6.由諾貝(bei)爾獎委員(yuan)會從至(zhi)少六所大學(xue)或具有同(tong)等水平的學(xue)院選出擔任(ren)同(tong)類職(zhi)務的人員(yuan),以確保在不(bu)同(tong)國家及其學(xue)習所在地能夠分(fen)配到適當的名額;
7.諾貝爾獎委員(yuan)會認(ren)為可能合適的其他科學家。
8.不得自薦。
根據諾(nuo)(nuo)貝(bei)(bei)(bei)爾基金會(hui)的相關(guan)章程,諾(nuo)(nuo)貝(bei)(bei)(bei)爾生(sheng)理醫學獎的評(ping)選由(you)卡(ka)羅(luo)林斯卡(ka)學院(yuan)諾(nuo)(nuo)貝(bei)(bei)(bei)爾大會(hui)(Nobel Assembly)負(fu)(fu)責(ze),大會(hui)由(you)50名選舉出來的卡(ka)羅(luo)琳醫學院(yuan)教授組成(cheng)。負(fu)(fu)責(ze)從諾(nuo)(nuo)貝(bei)(bei)(bei)爾生(sheng)理學或醫學委員(yuan)會(hui)推薦的候(hou)選人中選拔諾(nuo)(nuo)貝(bei)(bei)(bei)爾生(sheng)理學或醫學獎得(de)主。諾(nuo)(nuo)貝(bei)(bei)(bei)爾生(sheng)理學或醫學委員(yuan)會(hui)是審查提(ti)名并甄選候(hou)選人的工(gong)作機構,它由(you)五名成(cheng)員(yuan)以(yi)及(ji)諾(nuo)(nuo)貝(bei)(bei)(bei)爾委員(yuan)會(hui)和諾(nuo)(nuo)貝(bei)(bei)(bei)爾大會(hui)秘書組成(cheng)。
截至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xue)或醫學(xue)獎共頒發111次(ci),有222人(ren)獲得該獎,其中210名(ming)男性以(yi)及12名(ming)女(nv)性;39次(ci)由一(yi)人(ren)獲得,33次(ci)由二(er)人(ren)分享,39次(ci)由三(san)人(ren)共享。
時(shi)間 得主(zhu) 國家 獲獎時(shi)所(suo)屬機構 得獎原因
1901年 埃米爾·阿(a)道夫·馮·貝林 德國 馬爾堡(bao)大學(xue)(德國)對血清(qing)療法(fa)的(de)(de)研究(jiu),特別是在治療白(bai)喉應用上的(de)(de)貢獻,由此開辟(pi)了醫學(xue)領域研究(jiu)的(de)(de)新途徑,也因此使得醫生手中有了對抗疾病和死亡的(de)(de)有力武器(qi)
1902年 羅納德(de)·羅斯(si) 英國 University College, Liverpool(今利(li)物浦大學(xue))(英國)在瘧疾(ji)(ji)研究上的工(gong)作,由此顯示了瘧疾(ji)(ji)如何進入生物體,也(ye)因此為(wei)成功地研究這(zhe)一(yi)疾(ji)(ji)病以(yi)及(ji)對抗這(zhe)一(yi)疾(ji)(ji)病的方(fang)法(fa)奠定了基礎(chu)
1903年 尼爾斯·呂貝里·芬森 丹麥(mai) Finsen Medical Light Institute(丹麥(mai))在(zai)用集中的光(guang)輻射(she)治療疾(ji)病,特(te)別是尋常狼瘡方面的貢獻(xian),由此開辟了醫學研究(jiu)的新途(tu)徑
1904年(nian) 伊萬·巴(ba)甫(fu)洛夫 俄羅(luo)斯(si)(si) 彼得(de)堡軍事醫學院(俄羅(luo)斯(si)(si))在(zai)消化的(de)(de)生理學研(yan)究上的(de)(de)工作,這一(yi)主(zhu)題的(de)(de)重要方面的(de)(de)知(zhi)識由此(ci)被轉化和擴增(zeng)
1905年 羅(luo)伯特·科赫 德國(guo)(guo) 普魯士(shi)皇家傳染病(bing)研究所(德國(guo)(guo))對結核病(bing)的相關研究和發現
1906年 卡米洛(luo)·高爾(er)基 意大利 帕維亞大學(意大利)在神經系統結構研究上的工作
圣(sheng)地亞(ya)哥(ge)·拉蒙(meng)-卡哈(ha)爾 西班(ban)牙(ya) Madrid University(今馬德里康普頓(dun)斯大學)(西班(ban)牙(ya))
1907年 夏爾·路易·阿方斯·拉韋朗 法(fa)(fa)國 巴斯德研(yan)究(jiu)所(法(fa)(fa)國)對原生動物在致病中的(de)作用的(de)研(yan)究(jiu)
1908年 伊(yi)拉·伊(yi)里(li)奇·梅契尼(ni)科夫 俄(e)羅斯(si) 巴(ba)斯(si)德研究(jiu)所(法國) 在免疫性(xing)研究(jiu)上的(de)工作
保羅·埃(ai)爾利希(xi) 德(de)國(guo) 哥廷根大學(德(de)國(guo));法蘭克福實驗治療(liao)學研究所(德(de)國(guo))
1909年 埃米爾(er)·特奧多爾(er)·科(ke)赫爾(er) 瑞(rui)士 伯爾(er)尼大學(xue)(瑞(rui)士) 對(dui)甲狀(zhuang)腺(xian)的生(sheng)理學(xue)、病理學(xue)以及(ji)外(wai)科(ke)學(xue)上的研(yan)究
1910年 阿爾布雷希(xi)特·科塞爾 德(de)國(guo) 海德(de)堡大學(德(de)國(guo)) 通過對包括細胞核(he)物質在內(nei)的蛋白(bai)質的研究(jiu),為了解(jie)細胞化學做出的貢獻
1911年 阿爾(er)瓦·古(gu)爾(er)斯特(te)蘭德 瑞(rui)典(dian) 烏普薩拉大學(瑞(rui)典(dian)) 在眼睛屈(qu)光(guang)學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nian) 亞歷(li)克(ke)西·卡雷(lei)爾 法國 洛克(ke)菲勒醫學研究所(美國) 在血管結構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 夏爾·羅(luo)貝(bei)爾·里歇(xie) 法國 索邦大學(法國) 在過敏(min)反(fan)應研究上的(de)工作
1914年 羅伯(bo)特·巴拉尼 奧地利 維也納(na)大學(奧地利) 在前庭器官的(de)生(sheng)理(li)學與病理(li)學研究上的(de)工(gong)作
1919年(nian) 朱爾(er)·博爾(er)代 比利(li)時 布(bu)魯塞爾(er)自(zi)由大學(比利(li)時) 免疫性方面的發現(xian)
1920年 奧古(gu)斯特·克(ke)羅 丹麥 哥本(ben)哈根大學(丹麥) 發現毛細血(xue)管運動的(de)調節機理
1922年 阿奇博爾(er)德·希爾(er) 英國 倫敦大(da)學(xue)(英國) 在肌肉產生熱量上的發現
奧托·邁爾霍夫 德(de)國(guo) 基爾大學(德(de)國(guo)) 發現肌肉中氧(yang)的(de)消耗和乳酸代謝(xie)之(zhi)間的(de)固定關系(xi)
1923年(nian) 弗雷德里(li)克(ke)·格蘭特·班廷 加拿(na)大(da) 多倫多大(da)學(加拿(na)大(da)) 發現胰島素
約翰(han)·麥克勞德 加(jia)拿大(da)(da) 多倫(lun)多大(da)(da)學(加(jia)拿大(da)(da))
1924年 威廉(lian)·埃因(yin)托芬 荷蘭 萊頓大學(荷蘭) 發明(ming)心電圖裝置
1926年(nian) 約翰尼(ni)斯·菲比格 丹麥 哥(ge)本哈(ha)根大學(xue)(丹麥) 發(fa)現鼠癌
1927年(nian) 朱(zhu)利(li)葉斯·瓦格納-堯雷格 奧地利(li) 維也(ye)納大學(奧地利(li)) 發現在治(zhi)療(liao)麻(ma)痹性癡呆過程中瘧疾(ji)接種(zhong)療(liao)法的治(zhi)療(liao)價(jia)值
1928年 查爾斯·尼(ni)柯爾 法國 官方未(wei)公布 在斑疹傷寒研究上(shang)的(de)工作
1929年(nian) 克(ke)里斯蒂(di)安·艾克(ke)曼 荷蘭(lan) 烏得(de)勒支大學(荷蘭(lan)) 發現抗神經炎的維生素
弗雷德里克·霍(huo)普金斯 英國 劍橋大學(英國) 發現刺激生長(chang)的維生素
1930年 卡爾·蘭德(de)施泰納 奧地(di)利 洛克菲勒(le)醫學研究所(美國) 發現人(ren)類的血型
1931年 奧托·海因里希·瓦爾堡 德(de)國 威(wei)廉皇帝研究院(yuan)(今(jin)馬克(ke)斯普朗克(ke)研究所)生理研究所 發現呼吸酶的性質(zhi)和(he)作用(yong)方式(shi)
1932年 查爾斯(si)·斯(si)科特·謝(xie)靈(ling)頓 英國(guo) 牛津(jin)大(da)學(英國(guo)) 發現神經(jing)元的相關功能
埃德加·阿德里安 英國 劍橋大學(英國)
1933年(nian) 托馬斯(si)·亨(heng)特·摩爾根 美國(guo) 加州(zhou)理工學院(美國(guo)) 發現遺傳中染色體所起的作用
1934年 喬治·惠普爾 美國 羅切斯特(te)大學(xue)(美國) 發現(xian)貧(pin)血的肝(gan)臟治療法
喬治·邁(mai)諾特 美(mei)(mei)國 哈佛大學(美(mei)(mei)國)
威廉·莫菲 美(mei)(mei)國 哈佛大學(美(mei)(mei)國);Peter Brent Brigham Hospital(美(mei)(mei)國)
1935年 漢斯·斯佩曼 德國 弗萊堡大學(德國) 發現胚胎(tai)發育中(zhong)的(de)(de)組織者(zhe)(胚胎(tai)發育中(zhong)起中(zhong)心作(zuo)用的(de)(de)胚胎(tai)區域)效應(ying)
1936年 亨利(li)·哈(ha)利(li)特·戴爾 英國 國家(jia)醫學研(yan)究所(英國) 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的相關發現(xian)
奧(ao)托·勒維 奧(ao)地(di)利 格拉茨大學(奧(ao)地(di)利)
1937年(nian) 圣(sheng)捷(jie)爾(er)吉·阿爾(er)伯特(te) 匈(xiong)牙利 賽格德大學(匈(xiong)牙利) 與生(sheng)(sheng)物(wu)燃燒過程有關(guan)的發現,特(te)別是關(guan)于維生(sheng)(sheng)素C和延(yan)胡索酸的催化作(zuo)用
1938年 柯奈爾·海(hai)門斯(si) 比利時 根特(te)大學(比利時) 發(fa)現竇(dou)和(he)主(zhu)動脈(mo)機制在(zai)呼吸調(diao)節(jie)中所起的作用(yong)
1939年 格哈德(de)(de)·多馬(ma)克 德(de)(de)國 明(ming)斯特大學(德(de)(de)國) 發(fa)現百浪多息(一種磺(huang)胺類藥物)的抗(kang)菌(jun)效果
1943年 亨利克·達(da)姆(mu) 丹(dan)麥(mai) Polytechnic Institute(今丹(dan)麥(mai)技(ji)術大學)(丹(dan)麥(mai)) 發(fa)現維生素K
愛德華·阿(a)德爾伯特·多(duo)伊(yi)西(xi) 美(mei)國 圣(sheng)路易(yi)斯大學(xue)(美(mei)國) 發現維(wei)生素(su)K的化學(xue)性(xing)質
1944年 約(yue)瑟夫·厄爾蘭格 美國(guo) 圣路易斯(si)華盛頓大(da)學(美國(guo)) 發現單神經纖維的高(gao)度分化功能
赫(he)伯特·斯潘(pan)塞·加塞 美國(guo) 洛克(ke)菲(fei)勒醫學研究所(美國(guo))
1945年(nian) 亞(ya)歷(li)山(shan)大(da)·弗萊明 英(ying)國 倫敦(dun)大(da)學(英(ying)國) 發現青霉素及其對各種傳染病的療(liao)效
恩斯特·伯利斯·柴(chai)恩 英國 牛(niu)津大學(xue)(英國)
霍華(hua)德·弗洛里(li) 澳大利亞 牛津(jin)大學(英(ying)國)
1946年(nian) 赫爾曼·約瑟夫·馬(ma)勒 美(mei)國 印第安納大學(美(mei)國) 發(fa)現用X射(she)線輻射(she)的(de)方法能夠(gou)產生(sheng)突變
1947年 卡爾(er)·斐(fei)迪(di)南·科(ke)里 美國 圣路易(yi)斯大(da)學(美國) 發(fa)現糖原的催化轉化原因
格(ge)蒂(di)·特蕾莎(sha)·科(ke)里 美國(guo) 圣(sheng)路(lu)易斯大學(xue)(美國(guo))
貝爾(er)納多·奧賽(sai) 阿根(gen)廷 實驗生物學研究所(阿根(gen)廷) 發現(xian)垂體前葉激素(su)在糖(tang)代謝中的作用
1948年 保羅·赫爾曼(man)·穆勒 瑞士 蓋基染料公司實驗室(shi)(瑞士) 發現(xian)DDT是一種高效殺死(si)多類節(jie)肢動(dong)物(wu)的接觸(chu)性毒藥(yao)
1949年 瓦爾(er)特·魯道夫·赫斯 瑞(rui)士(shi) 蘇黎世大學(瑞(rui)士(shi)) 發現間腦的(de)功能性(xing)組織(zhi)對(dui)內臟活動的(de)調節功能
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 葡萄(tao)牙(ya) 里斯本(ben)大學(葡萄(tao)牙(ya));Neurological Institute(葡萄(tao)牙(ya))發現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對特定重性(xing)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效果
1950年 菲(fei)利普·肖(xiao)瓦特(te)·亨(heng)奇 美國 梅奧醫學中(zhong)心(xin)(美國)發現腎(shen)上腺皮質激素及(ji)其結構和(he)生(sheng)物效應
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 美國(guo) 梅奧醫學中心(美國(guo))
塔(ta)德(de)烏什·賴希施(shi)泰因(yin) 瑞士 巴塞爾大學(瑞士)
1951年 馬克(ke)斯·泰累爾 南非 洛(luo)克(ke)菲(fei)勒基金會(hui)醫學與公共(gong)健康分部實驗室(美(mei)國)黃熱病(bing)及其治療方法上(shang)的(de)發現
1952年 賽(sai)爾曼(man)·A·瓦克(ke)斯曼(man) 美國(guo) 羅格斯大(da)學(美國(guo))發現鏈霉素,第一(yi)個有效對抗(kang)結核病的(de)抗(kang)生素
1953年 漢斯(si)·阿道夫·克(ke)雷布斯(si) 英國 謝菲爾德大學(英國) 發現檸檬酸循環
弗(fu)里茨·阿爾貝特·李普曼 美(mei)國 哈佛醫學院(yuan)(美(mei)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yuan)(美(mei)國)發現輔酶A及(ji)其(qi)對中間代謝的重要性
1954年 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 美國 哈佛醫學院(yuan)(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yuan)傳染病(bing)研究部(美國)發現脊髓灰質炎病(bing)毒在各種組織培養基(ji)中的生長能(neng)力
弗雷(lei)德(de)里克·查普曼·羅賓(bin)斯 美國(guo) 波士頓兒童醫院(yuan)傳染病研究部(美國(guo))
托(tuo)馬斯(si)·哈克爾(er)·韋勒 美國 西(xi)儲大學(xue)(今凱斯(si)西(xi)儲大學(xue))(美國)
1955年 阿克塞爾·胡戈·特奧多爾·特奧雷(lei)爾 瑞(rui)(rui)典(dian)(dian) 卡(ka)羅林斯卡(ka)學(xue)院(瑞(rui)(rui)典(dian)(dian))發(fa)現氧(yang)化(hua)酶的性質和作(zuo)用方式
1956年 安德烈·弗雷(lei)德里克·考南德 美(mei)國 哥倫比亞大學(美(mei)國);貝爾維尤醫(yi)院(美(mei)國)心臟導管(guan)術(shu)及其在循環(huan)系統的病(bing)理變化方面(mian)的發現
沃(wo)納·福斯(si)曼 德國(guo)(guo) 美因茨大學(德國(guo)(guo))
迪金森·伍(wu)德拉(la)夫·理查茲 美國(guo) 哥(ge)倫比亞大學(美國(guo))
1957年 達尼埃爾(er)·博(bo)韋 意大利 高等衛生研(yan)究(jiu)所(意大利) 發(fa)現抑制某些機體物質(zhi)作(zuo)用的(de)合成化合物,特(te)別是對血管系(xi)統(tong)和骨骼肌的(de)作(zuo)用
1958年(nian) 喬治·韋爾(er)斯·比德爾(er) 美國(guo) 加州理工學院(美國(guo)) 基因(yin)能調節(jie)生物體內的化學反(fan)應
愛德(de)華·勞里·塔特姆 美國 洛(luo)克(ke)菲勒醫學研究(jiu)所(美國)
喬舒亞·萊德伯格 美國 威斯康星大學(xue)麥迪遜分校(美國) 發(fa)現細菌(jun)遺傳物(wu)質的基因重組和組織(zhi)
1959年 阿瑟(se)·科恩伯格 美國 斯(si)坦福(fu)大學(xue)(美國) 發現(xian)核(he)(he)糖核(he)(he)酸(suan)和脫氧核(he)(he)糖核(he)(he)酸(suan)的生物合成機(ji)制
塞韋羅·奧(ao)喬亞 美國 紐約大學(美國)
1960年 弗(fu)蘭(lan)克(ke)·麥克(ke)法蘭(lan)·伯內特(te) 澳(ao)大(da)利亞 沃(wo)爾特(te)和(he)伊(yi)麗(li)莎·霍爾醫學(xue)研(yan)究所(澳(ao)大(da)利亞) 發現獲得性免疫(yi)耐受
彼得·梅(mei)達沃 英國 倫(lun)敦大(da)學學院(yuan)(英國)
1961年 蓋歐爾格·馮·貝凱希 美(mei)國(guo) 哈佛大學(xue)(美(mei)國(guo)) 發現耳蝸內刺激的物(wu)理機理
1962年 佛朗西斯·克(ke)里(li)克(ke) 英(ying)國(guo) 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英(ying)國(guo)) 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dui)生物中信息傳遞的重要性(xing)
詹姆(mu)斯·杜威·沃(wo)森(sen) 美國 哈佛大學(美國)
莫里斯·威爾金斯 英國(guo) 倫敦大(da)學(英國(guo))
1963年 約翰(han)·卡魯·埃(ai)克爾斯 澳(ao)大利(li)亞 澳(ao)大利(li)亞國立大學(澳(ao)大利(li)亞) 發(fa)現在神(shen)經(jing)細胞(bao)膜的外圍和(he)中(zhong)心部位(wei)與神(shen)經(jing)興奮和(he)抑制有(you)關的離(li)子機理
艾倫·勞埃德·霍奇金(jin) 英國(guo) 劍橋(qiao)大(da)學(英國(guo))
安(an)德魯·赫胥(xu)黎 英國 倫敦(dun)大學學院(英國)
1964年 康(kang)拉德·布洛赫 美(mei)國(guo)(guo) 哈佛(fo)大(da)學(美(mei)國(guo)(guo)) 發現膽(dan)固醇和(he)脂(zhi)肪(fang)酸(suan)的(de)代謝(xie)機理和(he)調控(kong)作用(yong)
費奧多(duo)爾·呂嫩 德國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suo)細胞化(hua)學研究所(suo)(德國)
1965年 方斯華·賈克柏 法國 巴(ba)斯德研究所(法國) 在酶(mei)和病毒合成的(de)(de)遺傳控制(zhi)中的(de)(de)發現(xian)
安德列·利沃夫 法國 巴斯(si)德研究(jiu)所(法國)
賈克(ke)·莫(mo)諾(nuo) 法(fa)國(guo)(guo) 巴斯德研究所(suo)(法(fa)國(guo)(guo))
1966年 裴(pei)頓·勞斯 美(mei)(mei)國 洛克菲(fei)勒(le)大學(美(mei)(mei)國) 發現(xian)誘(you)導腫瘤的病毒
查(cha)爾斯·布蘭頓·哈金斯 美國(guo) 芝加哥(ge)大學(xue)本梅癌癥(zheng)研(yan)究實驗室(美國(guo)) 發現前列腺(xian)癌的(de)激素療法
1967年 拉格(ge)納·格(ge)拉尼(ni)特(te) 瑞典(dian) 卡羅林斯卡學院(瑞典(dian)) 發(fa)現眼睛(jing)的(de)初級(ji)生理(li)及化學視覺過程
霍爾登·凱弗·哈(ha)特蘭 美國 洛克菲(fei)勒大學(美國)
喬治·沃爾德(de) 美(mei)國 哈(ha)佛(fo)大學(美(mei)國)
1968年(nian) 羅(luo)伯(bo)特(te)·W·霍利 美國(guo) 康奈(nai)爾(er)大(da)學(美國(guo)) 破解遺傳(chuan)密(mi)碼并闡(chan)釋其在蛋白質合(he)成中(zhong)的作用(yong)
哈爾(er)·葛賓·科拉納 美國 威斯康星(xing)大(da)學麥迪遜分校(xiao)(美國)
馬歇爾·沃(wo)倫·尼倫伯格 美國(guo)(guo) 美國(guo)(guo)國(guo)(guo)立衛生研究院(美國(guo)(guo))
1969年 馬克斯·德爾布(bu)呂克 美國 加州理(li)工學院(美國) 發(fa)現病毒的復制機理(li)和(he)遺傳結構
阿弗雷德·赫希 美(mei)(mei)國(guo) 華(hua)盛頓卡(ka)內基(ji)研(yan)究所(suo)(美(mei)(mei)國(guo))
薩爾瓦多·盧瑞亞 美(mei)國 麻省理工學院(yuan)(美(mei)國)
1970年 朱利葉斯·阿(a)克塞爾羅德(de) 美國(guo)(guo) 美國(guo)(guo)國(guo)(guo)立衛生研(yan)究院(美國(guo)(guo))發(fa)現神經末(mo)梢中的體(ti)液性傳(chuan)遞物質(zhi)及其貯存、釋(shi)放和抑制(zhi)機理
烏爾夫·馮(feng)·奧伊勒 瑞典 卡(ka)羅林斯卡(ka)學院(瑞典)
伯納德·卡茨 英(ying)(ying)國(guo) 倫(lun)敦大(da)學學院(英(ying)(ying)國(guo))
1971年 埃魯·威(wei)爾布(bu)爾·蘇德(de)蘭 美(mei)國(guo) 范德(de)堡大(da)學(美(mei)國(guo)) 發現激素的作用(yong)機理(li)
1972年 杰拉爾(er)德(de)·埃(ai)德(de)爾(er)曼 美國(guo) 洛(luo)克菲勒大學(xue)(美國(guo)) 發現抗(kang)體的化(hua)學(xue)結(jie)構
羅(luo)德尼·羅(luo)伯特·波特 英國 牛(niu)津大學(英國)
1973年 卡(ka)爾·馮(feng)·弗(fu)利 德國(guo) 慕尼黑大學動物學研究所(德國(guo)) 發現個體與社會(hui)性行為模式的(de)組織(zhi)和(he)引(yin)發
康(kang)拉德·洛(luo)倫茲 奧(ao)(ao)地(di)利 康(kang)拉德-奧(ao)(ao)地(di)利科學(xue)院(yuan)洛(luo)倫茲研究所行為(wei)學(xue)研究中(zhong)心(奧(ao)(ao)地(di)利)
尼可拉(la)斯·庭(ting)伯根 英國 牛(niu)津大學(英國)
1974年 阿爾伯特·克勞德 比利時(shi) 魯汶(wen)大(da)學(比利時(shi)) 細胞(bao)的(de)(de)結構和功能組織方面的(de)(de)發現
克里(li)斯汀·德·迪(di)夫 比利時 魯(lu)汶大學(比利時);洛克菲勒大學(美國)
喬治·埃米爾·帕拉德 美國 耶(ye)魯大學(美國)
1975年 戴維·巴爾的(de)摩 美國(guo) 麻省理工學院(美國(guo)) 發現(xian)腫(zhong)瘤(liu)病毒和細胞的(de)遺(yi)傳物質之間的(de)相互作用(yong)
羅納(na)托·杜爾貝(bei)科 美國 Imperial Cancer Research Fund Laboratory(今倫敦癌癥研究所)(英國)
霍華德·馬丁·特(te)明 美國(guo)(guo) 威斯康星大學(xue)麥迪(di)遜分(fen)校(美國(guo)(guo))
1976年 巴魯克·塞(sai)繆爾(er)·布(bu)隆伯格 美(mei)國(guo)(guo) 費城癌癥(zheng)研究所(美(mei)國(guo)(guo)) 發現傳染(ran)病產生(sheng)和(he)傳播的新機(ji)理
丹尼爾(er)(er)·卡爾(er)(er)頓·蓋杜謝克 美國 美國國立衛(wei)生研究(jiu)院(美國)
1977年 羅歇·吉(ji)耶曼(man) 美國(guo) 索克研究院(美國(guo)) 發現大腦分泌(mi)的肽類(lei)激素
安德魯(lu)·沙(sha)利 美(mei)(mei)國 退(tui)伍(wu)軍人管理(li)局醫院(美(mei)(mei)國)
羅莎琳(lin)·薩斯曼·耶洛 美(mei)國 開發肽類(lei)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xi)法
1978年 沃納·亞伯 瑞士 巴塞爾大學(xue)(瑞士) 發(fa)現限制性內(nei)切酶及(ji)其在分(fen)子遺傳學(xue)方面的應用
丹尼爾·那(nei)森斯 美(mei)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xue)(美(mei)國)
漢(han)彌爾(er)頓·史密斯 美國 約(yue)翰·霍普金斯大學(美國)
1979年 阿蘭(lan)·麥克(ke)(ke)萊(lai)德·科馬克(ke)(ke) 美國 塔夫茨大學(xue)(美國) 開發計算機(ji)輔助的(de)斷層掃描技術
高(gao)弗雷·豪斯(si)費(fei)爾德 英(ying)國 百代公司中央研(yan)究實(shi)驗(yan)室(英(ying)國)
1980年 巴(ba)茹·貝納(na)塞(sai)拉夫 美(mei)國(guo) 哈佛醫學院(美(mei)國(guo)) 發現調節免疫(yi)反應的細胞表面受體的遺(yi)傳結構
讓·多(duo)塞 法國(guo) 巴黎大(da)學免疫血液學實驗室(法國(guo))
喬治(zhi)·斯(si)內爾(er) 美國 約翰(han)遜實驗室(美國)
1981年 羅杰·斯佩里 美國 加州理工學院(yuan)(美國) 發(fa)現大(da)腦(nao)半球的功能性分工
大衛·休伯爾 美國 哈佛醫學院(美國) 發現(xian)視覺系統的信(xin)息加工
托斯坦·維厄(e)瑟爾 瑞典 哈佛(fo)醫學院(美國)
1982年 蘇恩·伯格斯特龍 瑞典 卡羅林斯卡學院(瑞典) 發(fa)現前列腺素及其(qi)相關的生物(wu)(wu)活(huo)性(xing)物(wu)(wu)質
本格(ge)特·薩(sa)米爾(er)松 瑞(rui)典(dian) 斯德哥爾(er)摩大學(瑞(rui)典(dian))
約翰·范恩 英(ying)(ying)國(guo) 威爾(er)科姆研究實驗室(英(ying)(ying)國(guo))
1983年 巴巴拉·麥(mai)克林托克 美(mei)國 冷泉(quan)港實驗室(美(mei)國) 發現可移動的遺(yi)傳元(yuan)素(su)
1984年(nian) 尼爾斯(si)·杰尼 丹麥 巴塞爾免疫學研究院(瑞士) 關于免疫系(xi)統的發育和控制特異性的理論,以及發現單克隆(long)抗體產生的原(yuan)理
喬治(zhi)斯(si)·克勒 德國 巴塞爾免疫學研究院(yuan)(瑞士)
色薩·米(mi)爾(er)斯坦 英(ying)國 MRC分子生(sheng)物學實驗室(英(ying)國)
1985年 麥可·布朗 美(mei)國 德(de)克(ke)薩斯(si)大學西南醫(yi)學中心(美(mei)國) 在膽固醇(chun)代謝(xie)的調控方(fang)面的發現
約(yue)瑟(se)夫(fu)·里歐納德(de)·戈爾茨坦 美國 德(de)克薩斯大學西南(nan)醫學中心(xin)(美國)
1986年 斯坦利(li)·科恩 美國(guo) 范德堡(bao)大學(美國(guo)) 發現生長因子
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 美國(guo) 意大(da)利國(guo)家研(yan)(yan)究委員(yuan)會細胞生物學研(yan)(yan)究室(shi)(意大(da)利)
1987年 利根川進 日本 麻省理工學(xue)院(美(mei)國) 發(fa)現抗體多樣性產生(sheng)的遺傳學(xue)原理
1988年(nian) 詹姆士·W·布拉克 英(ying)國 倫敦國王(wang)學(xue)院(英(ying)國) 發現藥物治療的重要原(yuan)理
格特魯德·B·埃(ai)利恩 美國 威爾科姆研究實驗室(shi)(英國)
喬治·希青斯 美國(guo) 威爾科姆研(yan)究(jiu)實驗(yan)室(英國(guo))
1989年 邁克爾(er)·畢曉普 美國 加州大(da)學(xue)舊金(jin)山分校(美國) 發現逆轉(zhuan)錄病毒致癌(ai)基因的細胞來源
哈羅德·瓦慕(mu)斯 美國(guo) 加州大學(xue)舊金山分校(xiao)(美國(guo))
1990年 約瑟夫(fu)·默里 美(mei)(mei)國 哈佛大學醫學院附(fu)屬布列(lie)根和(he)婦女醫院(美(mei)(mei)國) 發明應用于人(ren)類疾病(bing)治療的器官和(he)細(xi)胞移植術
唐納爾·托馬(ma)斯(si) 美(mei)國 哈欽(qin)森(sen)癌癥研究中心(美(mei)國)
1991年 厄溫·內爾 德國 馬克斯普朗克研(yan)究(jiu)所(suo)生物(wu)物(wu)理化學(xue)研(yan)究(jiu)所(suo)(德國) 發(fa)現細胞中單離子(zi)通道的(de)功能
伯特·薩克曼 德(de)國(guo) 馬克斯普(pu)朗(lang)克研究(jiu)所醫(yi)學學研究(jiu)所(德(de)國(guo))
1992年 埃(ai)德蒙(meng)·費希爾 美(mei)國(guo) 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美(mei)國(guo)) 發現的可(ke)逆的蛋白質磷酸化作用(yong)是(shi)一種生(sheng)物調節機(ji)制
埃德溫·克雷(lei)布斯(si) 美(mei)國 華盛頓(dun)大學西(xi)雅圖分校(美(mei)國)
1993年 理察·羅伯茨 英(ying)國 New England Biolabs 發(fa)現斷裂基(ji)因
菲利普(pu)(pu)·夏普(pu)(pu) 美國 麻(ma)省理工(gong)學院(美國);癌癥研究中心(美國)
1994年 艾爾佛(fo)列·古曼·吉爾曼 美國 德克薩斯大學(xue)西南(nan)醫學(xue)中(zhong)心(美國) 發現(xian)G蛋白及其在(zai)細(xi)胞中(zhong)的信號轉導作用
馬(ma)丁·羅德(de)貝爾 美(mei)國 美(mei)國國家環(huan)境衛(wei)生研究所(美(mei)國)
1995年 愛(ai)德華·路(lu)易斯 美(mei)國(guo) 加州理(li)工學院(美(mei)國(guo)) 發現早期胚胎發育中(zhong)的(de)遺傳調(diao)控機理(li)
克里斯汀(ting)·紐斯林-沃(wo)爾(er)哈德(de) 德(de)國 馬克斯普朗克研(yan)究所發展生物學(xue)研(yan)究所(德(de)國)
艾瑞克·威(wei)斯喬斯 美(mei)國 普林斯頓大學(xue)(美(mei)國)
1996年 彼得·杜赫(he)提 澳大利亞 圣裘德兒童研究(jiu)醫院(美國) 發現細(xi)胞介導的(de)免疫防御特性
羅夫·辛克納吉 瑞(rui)士(shi) 蘇(su)黎世大學(xue)(瑞(rui)士(shi))
1997年 史坦利(li)·布魯希納 美(mei)(mei)國(guo) 加州大(da)學舊金山分(fen)校(美(mei)(mei)國(guo)) 發(fa)現朊病毒——傳染的一種新的生物學原理
1998年(nian) 羅伯·佛(fo)契哥特(te) 美(mei)國 紐約州立(li)大學健康醫學中心(美(mei)國) 發(fa)現在心血管系統中起(qi)信號分(fen)子作用的(de)一氧化氮
路(lu)易(yi)斯·路(lu)伊(yi)格納洛 美國 加州大學洛杉磯(ji)分(fen)校(美國)
費瑞·慕拉德(de) 美(mei)國 德(de)克薩斯(si)大學(美(mei)國)
1999年 古特·布洛(luo)伯爾 美國(guo) 洛(luo)克菲勒大學(xue)(美國(guo)) 發現蛋白質具有內在信號以控制其在細胞內的傳(chuan)遞(di)和(he)定位
2000年(nian) 阿爾維德·卡爾森 瑞(rui)典 哥德堡大學(瑞(rui)典) 發現(xian)神經系統中的信(xin)號(hao)傳導(dao)
保羅·格林加德 美國 洛(luo)克菲勒(le)大學(美國)
艾瑞克·坎德爾 美(mei)國(guo) 哥倫(lun)比亞大(da)學(美(mei)國(guo))
2001年(nian) 利蘭(lan)·哈(ha)(ha)特韋爾(er) 美國 哈(ha)(ha)欽森癌癥研究中心(美國) 發現細胞(bao)周期的關鍵調節因子
蒂姆(mu)·亨特 英國(guo) Imperial Cancer Research Fund Laboratory(今倫敦癌癥研究(jiu)所)(英國(guo))
保羅·納斯 英國(guo) mperial Cancer Research Fund Laboratory(今倫(lun)敦癌癥(zheng)研(yan)究所)(英國(guo))
2002年 悉尼·布倫(lun)納 英國 分(fen)子科學中心(美國) 發(fa)現器官發(fa)育和細胞程序性死(si)亡的遺傳調(diao)控機理
H·羅(luo)伯特(te)·霍維茨 美(mei)國(guo) 麻(ma)省理(li)工學院(美(mei)國(guo))
約翰·E·蘇爾斯(si)頓 英國(guo) The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英國(guo))
2003年 保羅·勞特伯(bo) 美國 伊(yi)利諾伊(yi)大學(xue)厄巴納-香檳(bin)分校(美國) 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發現
彼(bi)得·曼斯菲(fei)爾德 英國 諾丁(ding)漢大學(xue)(英國)
2004年 理查德·阿克塞爾 美國(guo) 哥倫比亞大學(xue)(美國(guo)) 發(fa)現(xian)嗅(xiu)覺(jue)受體(ti)和嗅(xiu)覺(jue)系(xi)統(tong)的組織(zhi)方式(shi)
琳達·巴克 美國(guo) 哈欽森癌(ai)癥(zheng)研究中心(xin)(美國(guo))
2005年 巴(ba)里·馬歇爾 澳大利亞(ya) 西澳大學(澳大利亞(ya));NHMRC Helicobacter pylori Research Laboratory, QEII Medical Centre(澳大利亞(ya)) 發現幽門螺桿(gan)菌及其在胃(wei)(wei)炎和(he)胃(wei)(wei)潰瘍中(zhong)所(suo)起(qi)的作用
羅(luo)賓(bin)·沃(wo)倫 澳大利亞 官方未公(gong)布(bu)
2006年(nian) 安(an)德魯·法厄(e) 美(mei)國(guo) 斯坦福大學(美(mei)國(guo)) 發(fa)現RNA干擾——雙(shuang)鏈RNA引(yin)發(fa)的(de)沉默現象
克(ke)雷格·梅洛(luo) 美國 馬薩諸塞大學(美國)
2007年 馬里(li)奧·卡(ka)佩奇 美國(guo) 猶他(ta)大學(美國(guo)) 在(zai)利用胚胎干細胞引入特異性基因修飾的(de)原理上的(de)發現
馬丁(ding)·埃文斯 英(ying)(ying)國(guo) 卡迪夫大學(英(ying)(ying)國(guo))
奧利(li)弗·史密斯 美(mei)國(guo) 北(bei)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xiao)(美(mei)國(guo))
2008年 哈(ha)拉爾(er)德·楚(chu)爾(er)·豪森 德國 德國癌癥研(yan)究中心(德國) 發現導(dao)致子(zi)宮頸癌的人乳(ru)頭狀瘤病毒(HPV)
弗朗索瓦(wa)絲·巴爾-西諾西 法國 巴斯德研(yan)究所(法國) 發現人類免疫(yi)缺陷病毒(即艾滋(zi)病毒,HIV)
呂克·蒙塔尼 法國(guo) 世界艾滋病研(yan)究(jiu)和(he)預防基金會(hui)
2009年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 澳大利亞(ya) 加州大學舊金山(shan)分(fen)校(美國) 發現端粒和端粒酶(mei)如(ru)何保護染色(se)體
卡羅爾·格雷(lei)德 美國 約翰·霍普金(jin)斯(si)大學(美國)
杰克·紹斯塔(ta)克 英(ying)國 哈佛醫(yi)學(xue)院(美(mei)國);哈佛大學(xue)麻省總醫(yi)院(美(mei)國)
2010年(nian) 羅伯特(te)·杰弗里·愛(ai)德華茲 英(ying)國(guo) 劍(jian)橋大學(xue)(英(ying)國(guo)) 在試(shi)管受精技術方面的發展
2011年(nian) 布魯斯·巴特勒 美(mei)國(guo) 德克薩斯大學西南(nan)醫學中心(美(mei)國(guo)) 對于先天(tian)免疫機制(zhi)激活的發現
朱爾斯·霍夫曼 法國 斯特拉斯堡大(da)學(法國)
拉爾夫·斯(si)坦(tan)曼(man) 美國 洛(luo)克菲勒大(da)學(xue)(美國) 發現樹突細胞(bao)和其(qi)在獲(huo)得性(xing)免疫中(zhong)的(de)作(zuo)用(yong)
2012年(nian) 約翰·格登 英國 格登研究所(英國) 發現成(cheng)熟細胞(bao)可被重寫成(cheng)多(duo)功能細胞(bao),細胞(bao)核重編(bian)程技術
山中(zhong)伸(shen)彌(mi) 日本 京都(dou)大學(日本);格萊(lai)斯頓研究所(美國)
2013年 詹姆斯·E·羅斯曼 美(mei)國(guo) 耶魯大學(美(mei)國(guo)) 發現細胞囊泡(pao)運輸與調節(jie)機制
蘭迪·謝(xie)克曼(man) 美(mei)國(guo) 加(jia)州(zhou)大學伯克利分校(美(mei)國(guo));霍華(hua)德·休斯醫學研究所(suo)(美(mei)國(guo))
托馬(ma)斯(si)·蘇(su)德霍(huo)夫 德國 斯(si)坦福(fu)大學(美(mei)國);霍(huo)華德·休斯(si)醫學研究(jiu)所(美(mei)國)
2014年 約翰·奧基夫 英國 倫敦大(da)學(xue)學(xue)院(英國) 發現構(gou)成(cheng)大(da)腦定位系(xi)統的細胞
梅(mei)·布(bu)萊特·莫索爾 挪威 挪威科(ke)技大學(挪威)
愛德華·莫(mo)索爾 挪威 挪威科技大學(挪威)
2015年 威廉·C·坎貝爾 愛爾蘭 德魯大學(美國) 發現治療(liao)絲蟲寄生蟲新療(liao)法
大村智 日(ri)本(ben) 北(bei)里大學(日(ri)本(ben))
屠呦(you)呦(you) 中國(guo) 中國(guo)中醫科學院(中國(guo)) 發(fa)現治療(liao)瘧疾的新療(liao)法
2016年(nian) 大(da)隅良典 日本(ben) 東京工業大(da)學(xue)(日本(ben)) 發現細胞自噬(shi)的機(ji)制
2017年 杰弗里·霍爾 美(mei)國 緬因大學(美(mei)國) 發現(xian)控制晝(zhou)夜(ye)節律的分(fen)子機制
邁克爾(er)·羅斯(si)巴什 美國 布蘭迪斯(si)大學(美國);霍(huo)華德·休斯(si)醫學研究(jiu)所(美國)
邁(mai)克(ke)爾·楊 美國 洛克(ke)菲(fei)勒大學(美國)
2018年 詹姆斯(si)·艾利森 美國(guo) 美國(guo)德州大(da)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xin)(美國(guo));帕克癌癥免疫治療(liao)研究所(美國(guo)) 發(fa)現負性免疫調(diao)節治療(liao)癌癥的(de)療(liao)法方面(mian)的(de)貢獻
本(ben)(ben)庶佑 日本(ben)(ben) 京(jing)都大學(日本(ben)(ben))
2019年 威廉·凱林 美(mei)國 哈佛大學(美(mei)國);霍華德(de)·休斯醫學研究(jiu)所(美(mei)國)發現細胞如(ru)何感(gan)知和(he)適應(ying)氧(yang)氣(qi)供應(ying)
彼得·拉特(te)克利夫 英國(guo)(guo) 牛津大學(英國(guo)(guo));弗朗(lang)西(xi)斯·克里克研(yan)究所(英國(guo)(guo))
格雷格·塞(sai)門扎 美(mei)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mei)國)
2020年(nian) 哈維·阿爾(er)特(te) 美(mei)國 美(mei)國國立衛生(sheng)研究院(美(mei)國) 發現丙型肝炎病(bing)毒
邁克爾·霍頓(dun) 英國 阿爾伯塔大(da)學(加(jia)拿(na)大(da))
查爾(er)斯(si)(si)·M·賴斯(si)(si) 美國 紐約洛克菲(fei)勒大學(xue)(美國)
2021年(nian) 戴維·朱利葉(xie)斯 美國 美國加(jia)州大學舊(jiu)金山分(fen)校(美國)發現溫度和觸覺感受(shou)器
雅頓·帕塔普(pu)(pu)蒂安(an) 美(mei)國(guo)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美(mei)國(guo));斯克利普(pu)(pu)斯研究所(美(mei)國(guo))022年 斯萬特·帕博 瑞典 德國(guo)馬普(pu)(pu)學會萊比錫(xi)進(jin)化人(ren)類學研究所 對(dui)已滅絕人(ren)種的基因組和人(ren)類進(jin)化的發(fa)現
已下統(tong)計數據(ju)為截至2019年,內容來源于(yu)諾貝爾獎官方網站(zhan):
年(nian)齡 最年(nian)輕的(d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是弗(fu)雷(lei)德(de)里克(ke)·班廷(在1923年(nian)獲獎時32歲(sui));
最年長的諾(nuo)貝(bei)爾(er)生理(li)學或醫(yi)學獎得(de)主是裴(pei)頓·勞斯(在1966年獲獎時87歲)
性(xing)別共有12位女(nv)性(xing)獲得(de)過(guo)諾貝爾(er)生理(li)學(xue)或(huo)醫學(xue)獎,分(fen)別是(shi)格蒂(di)·科里(1947年(nian)(nian)(nian))、羅莎琳·薩(sa)斯(si)曼·耶洛(1977年(nian)(nian)(nian))、巴巴拉(la)·麥克林(lin)托克(1983年(nian)(nian)(nian))、麗塔·列維(wei)·蒙塔爾(er)奇尼(1986年(nian)(nian)(nian))、格特(te)魯德(de)·B·埃利恩(en)(1988年(nian)(nian)(nian))、克里斯(si)汀(ting)·紐斯(si)林(lin)-沃爾(er)哈德(de)(1995年(nian)(nian)(nian))、琳達·巴克(2004年(nian)(nian)(nian))、弗朗索(suo)瓦(wa)絲·巴爾(er)-西諾西(2008年(nian)(nian)(nian))、伊(yi)麗莎白(bai)·布萊(lai)克本(2009年(nian)(nian)(nian))、卡(ka)羅爾(er)·格雷(lei)德(de)(2009年(nian)(nian)(nian))、梅·布萊(lai)特(te)·莫索(suo)爾(er)(2014年(nian)(nian)(nian))和(he)屠呦(you)(you)呦(you)(you)(2015年(nian)(nian)(nian))
人物關系 夫妻獲(huo)(huo)獎:格(ge)蒂·特蕾莎·科里(li)和卡爾·斐迪南(nan)·科里(li)于1947年獲(huo)(huo)得(de)諾貝(bei)(bei)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梅·布萊特·莫索爾和愛(ai)德華·莫澤于2014年獲(huo)(huo)得(de)諾貝(bei)(bei)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父子獲獎:蘇(su)恩·伯格(ge)斯特龍(Sune Bergstrm,1982年諾貝爾生(sheng)理學或醫學獎得主(zhu));斯萬特·帕(pa)博(Svante P??bo,2022年諾貝爾生(sheng)理學或醫學獎得主(zhu))
政府阻止(zhi) 1939年,阿道夫·希(xi)特勒的第三帝(di)國(guo)禁止(zhi)格哈德·多馬(ma)克接受該獎,后來他雖接受了獲獎證書和獎章,但并未接受獎金
停發(fa) 其中有(you)9年因故停發(fa)(1915—1918、1921、1925、1940—1942年),其中1915—1918年由于第一(yi)次世界大(da)戰、1940—1942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da)戰
華(hua)人(ren) 首位(wei)被(bei)提名者是伍連德(1935年);
諾貝(bei)爾(er)生理學或醫學獎(jiang)的(de)(de)頒(ban)獎(jiang)典禮(li)在每年12月(yue)10日(ri),即諾貝(bei)爾(er)的(de)(de)逝世(shi)紀念日(ri),在斯德哥爾(er)摩(mo)音樂廳(ting)舉行。每次頒(ban)獎(jiang)典禮(li)都是(shi)(shi)(shi)下午舉行,這是(shi)(shi)(shi)因(yin)為諾貝(bei)爾(er)是(shi)(shi)(shi)1896年12月(yue)10日(ri)下午4:30去世(shi)的(de)(de),在1901年第一(yi)(yi)次頒(ban)獎(jiang)時(shi),人們(men)便選擇在諾貝(bei)爾(er)逝世(shi)的(de)(de)時(shi)刻舉行儀式,這一(yi)(yi)有特(te)殊意義(yi)的(de)(de)做法一(yi)(yi)直(zhi)沿襲下來(lai)。典禮(li)上,得(de)主會獲頒(ban)發(fa)一(yi)(yi)份(fen)證書、一(yi)(yi)枚(mei)獎(jiang)牌以及一(yi)(yi)份(fen)記有獎(jiang)金(jin)金(jin)額(e)的(de)(de)文(wen)件(jian)。
每年出席頒獎(jiang)儀式的(de)(de)人數(shu)限于(yu)1500人到1800人;男士燕尾服或民族服裝(zhuang),女(nv)士要穿(chuan)嚴肅的(de)(de)夜禮(li)服;儀式中的(de)(de)所用白花和黃花必須從圣莫雷(lei)(圣莫雷(lei)是諾貝爾逝(shi)世的(de)(de)地方)空運(yun)來(lai),這意味著對諾貝爾的(de)(de)紀念和尊重。
諾貝(bei)爾(er)生理(li)學(xue)或(huo)醫(yi)學(xue)獎是根(gen)據(ju)諾貝(bei)爾(er)1895年的(de)遺(yi)囑而設立的(de)五個諾貝(bei)爾(er)獎之一,該(gai)獎旨在表彰在生理(li)學(xue)或(huo)醫(yi)學(xue)領域作出(chu)重要發現(xian)或(huo)發明的(de)人。
自(zi)1902年(nian)(nian)起,諾貝(bei)爾(er)(er)獎(jiang)(jiang)(jiang)的獎(jiang)(jiang)(jiang)牌都在(zai)瑞典皇家造幣(bi)廠(瑞典語:Myntverket)和(he)挪威(wei)造幣(bi)廠制造,屬于(yu)諾貝(bei)爾(er)(er)基金會(hui)的注冊商標。每枚獎(jiang)(jiang)(jiang)牌的正面都印(yin)有阿(a)爾(er)(er)弗雷德·諾貝(bei)爾(er)(er)的左側頭像和(he)以(yi)羅馬(ma)數字寫出(chu)的生卒年(nian)(nian)份(1833-1896),諾貝(bei)爾(er)(er)生理學或醫學獎(jiang)(jiang)(jiang)的設計與(yu)諾貝(bei)爾(er)(er)物理學獎(jiang)(jiang)(jiang)、化(hua)學獎(jiang)(jiang)(jiang)及(ji)文學獎(jiang)(jiang)(jiang)相同(tong),但與(yu)和(he)平獎(jiang)(jiang)(jiang)及(ji)經濟(ji)學獎(jiang)(jiang)(jiang)有些許(xu)不同(tong)。獎(jiang)(jiang)(jiang)牌反面有兩個女神(shen),右(you)邊的是(shi)知識女神(shen),她(ta)揭開了站在(zai)左邊的自(zi)然女神(shen)的面紗(sha)。這與(yu)化(hua)學獎(jiang)(jiang)(jiang)獎(jiang)(jiang)(jiang)牌相同(tong),都是(shi)在(zai)1902年(nian)(nian)由雕刻師埃里克·林(lin)德貝(bei)里設計。
瑞典國王會親自將諾貝爾生理學或(huo)醫學獎證(zheng)(zheng)書頒給得主。證(zheng)(zheng)書由瑞典皇家科學院(yuan)設計,每位(wei)得主的(de)(de)證(zheng)(zheng)書都是獨(du)一無二的(de)(de)。證(zheng)(zheng)書上(shang)有(you)一幅圖畫(hua),以及獲獎者的(de)(de)姓名和得獎原因。
諾(nuo)貝爾生(sheng)理(li)學(xue)(xue)或(huo)醫學(xue)(xue)獎被普遍認為是(shi)在生(sheng)理(li)學(xue)(xue)或(huo)醫學(xue)(xue)獎領域能夠取(qu)得的最高(gao)榮譽。(The Nobel Prize is widely considered the world’s most prestigious award. It is awarded for achievements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or medicine, literature, peace and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