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汪(wang)曾祺入高(gao)郵縣立第五(wu)小學幼稚園學習。1926年秋,汪(wang)曾祺入縣立第五(wu)小學讀(du)書(shu)。
1932年(nian)秋、汪曾(ceng)祺小(xiao)學畢(bi)業考入高郵縣初級(ji)中學讀(du)書。
1935年(nian)秋,汪曾(ceng)祺初中(zhong)畢業考入(ru)江(jiang)陰(yin)縣(今江(jiang)蘇省江(jiang)陰(yin)市)南菁中(zhong)學讀(du)高中(zhong)。
1937年(nian),日本人占領了(le)江南,江北告急。正讀高(gao)中(zhong)(zhong)(zhong)二年(nian)級的(de)汪(wang)曾祺不得不告別(bie)南菁中(zhong)(zhong)(zhong)學(xue),并輾轉(zhuan)借(jie)讀于淮(huai)安中(zhong)(zhong)(zhong)學(xue)、私立(li)揚(yang)州中(zhong)(zhong)(zhong)學(xue)以及鹽城(cheng)臨時(shi)中(zhong)(zhong)(zhong)學(xue),這些學(xue)校的(de)教(jiao)學(xue)秩序都(dou)因戰(zhan)爭而打(da)亂。汪(wang)曾祺就(jiu)這樣勉強讀完中(zhong)(zhong)(zhong)學(xue)。后(hou)戰(zhan)事日緊(jin),汪(wang)曾祺隨(sui)祖父、父親(qin)到(dao)離高(gao)郵城(cheng)稍遠的(de)一個村莊的(de)小庵(an)里避難半年(nian),他(ta)在小說(shuo)《受戒》里描寫過這個小庵(an)。
1939年夏,汪曾(ceng)祺從上海經(jing)香(xiang)港(gang)、越南到昆明,以第一(yi)志愿(yuan)考入西南聯大中國(guo)文(wen)學系。 大學期間,汪曾(ceng)祺與同學創辦校(xiao)內的(de)《文(wen)聚(ju)》雜(za)志,并不斷在雜(za)志上發表詩(shi)歌、小說(shuo)。
1944年,為生(sheng)活計(ji),汪(wang)(wang)曾祺在昆明(ming)北郊觀音寺的(de)一個由聯大同(tong)(tong)學辦的(de)“中(zhong)國建設中(zhong)學”當教師,在兩年的(de)教學期間,汪(wang)(wang)曾祺寫(xie)了(le)小(xiao)(xiao)說(shuo)《小(xiao)(xiao)學校的(de)鐘聲》,重寫(xie)小(xiao)(xiao)說(shuo)《復仇》。后由沈從文(wen)推薦給鄭(zheng)振鐸在上海主辦的(de)《文(wen)藝復興》雜志發表。此外,還寫(xie)了(le)小(xiao)(xiao)說(shuo)《職業》、《落魄》、《老魯》等。這期間汪(wang)(wang)曾祺與同(tong)(tong)在中(zhong)國建設中(zhong)學任教的(de)施松(song)卿相識(shi),并建立了(le)戀愛關系。
1946年(nian)(nian)秋,汪(wang)曾祺由昆(kun)明到上海,經李健吾先(xian)生(sheng)介紹,到民(min)辦致遠中學任(ren)教(jiao)師兩年(nian)(nian),直到1948年(nian)(nian)初春離開。這期間,寫了《雞鴨名家》、《戴車匠(jiang)》等小說。
1948年初春,汪曾(ceng)祺(qi)離開上海到北京(jing),與在北京(jing)大學外語(yu)系任助教(jiao)的(de)施松(song)卿(qing)會合,臨時借住在北京(jing)大學。失業半年后,才(cai)在北京(jing)歷史博物(wu)館找到工作。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jie)(jie)放軍進(jin)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jie)(jie)放。3月,汪曾祺報名參(can)(can)加“四野”南下工(gong)作(zuo)團(tuan),在武漢被留下來參(can)(can)與接管文教(jiao)單位,后被派(pai)到第二女(nv)子中學當(dang)副教(jiao)導主任,干了一年。
1949年4月,汪曾祺的第一本小說(shuo)集《邂逅集》,作(zuo)為巴金主編的文學叢(cong)刊中的一種在上(shang)海文化生活(huo)出(chu)(chu)版社出(chu)(chu)版,該(gai)書(shu)收入(ru)汪曾祺初期(qi)作(zuo)品8篇:《復仇》、《老(lao)魯》、《藝術家(jia)》、《戴(dai)車(che)匠》、《落魄》、《囚犯》、《雞(ji)鴨名家(jia)》和(he)《邂逅》。5月,與施松(song)卿結(jie)婚(hun)。
1950年,北(bei)(bei)京市文聯成立。汪曾祺從武漢回到北(bei)(bei)京,任北(bei)(bei)京市文聯主(zhu)辦(ban)的(de)《北(bei)(bei)京文藝》編輯。
1954年,汪曾祺創作出(chu)京劇劇本《范進中(zhong)舉》,后(hou)獲北京市戲劇調(diao)演一等(deng)獎(jiang)。秋,調(diao)離北京市文聯,到中(zhong)國民間文藝(yi)研究會任《民間文學》編輯。
1957年,“反右(you)斗爭(zheng)”開(kai)始后,他因這篇(pian)短文受到批評,但(dan)并(bing)未劃定為右(you)派。
1958年夏,被補劃為右派(pai),下放(fang)張家口沙嶺子農業(ye)科學研究所勞動。
1960年(nian),汪曾祺被摘(zhai)掉右派帽(mao)子,結(jie)束勞(lao)動,暫留農科所協助(zhu)工(gong)作。
1961年春,農科所讓汪曾祺(qi)到(dao)設在沽源的馬(ma)鈴薯研究站畫一套馬(ma)鈴薯圖(tu)譜,可惜畫稿毀于“文革”中(zhong)。
1961年冬(dong),用毛筆寫出了《羊(yang)舍一(yi)夕》。年底(di),汪曾(ceng)祺調北京京劇團(tuan)任編劇。
1963年,《羊舍(she)的(de)(de)夜晚(wan)》正式出版。這是汪(wang)曾祺的(de)(de)第二個(ge)作品(pin)集。
1964年,汪曾(ceng)祺(qi)等人(ren)根據(ju)滬劇(ju)(ju)《蘆蕩火種》執筆(bi)改編(bian)同名(ming)京劇(ju)(ju),由北(bei)京京劇(ju)(ju)團演出,劉少奇(qi)、周恩來、朱(zhu)德、鄧小(xiao)平、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dao)人(ren)觀看并接(jie)見了(le)全體演職人(ren)員(yuan),祝賀演出成功(gong)。
1966年“文革”開始(shi)后不久,汪曾祺即因“右派”問題被關進(jin)“牛棚(peng)”,但1968年迅速獲(huo)得“解放”。
1970年(nian)5月21日,汪曾祺(qi)因參與京(jing)劇《沙家浜》的(de)修改加工有(you)貢獻(xian),而被邀請登上天安門城樓。
1977年,民(min)間文學論(lun)文《花(hua)兒的格律》發(fa)表,這是汪(wang)曾祺“文革”后(hou)發(fa)表的第(di)一篇作品。
1978年12月,黨的十(shi)一屆三中全會勝(sheng)利召開,汪曾祺深受(shou)鼓舞,創(chuang)作熱(re)情逐(zhu)漸高漲。
1979年,小說《騎兵(bing)列傳》在(zai)《人(ren)民文學(xue)》第11期(qi)發表(biao),這是汪(wang)曾祺在(zai)“文革”后發表(biao)的第一篇小說。
1980年(nian),小(xiao)說《受戒》在《北(bei)京文學》10月號發表。
1981年(nian)(nian)1月,《異秉》在(zai)《雨花》發表(biao)。4月,《大淖記事(shi)》在(zai)《北京文學》發表(biao)。這一(yi)年(nian)(nian)汪曾祺(qi)的佳作連(lian)續(xu)發表(biao),小(xiao)說創(chuang)作日趨活(huo)躍。10月,應(ying)高郵縣人民政府邀(yao)請,汪曾祺(qi)回到闊(kuo)別多年(nian)(nian)的故鄉訪問。
1982年,汪(wang)(wang)曾祺新(xin)作(zuo)(zuo)不斷。1983年,汪(wang)(wang)曾祺的創作(zuo)(zuo)更趨活躍(yue),在(zai)全國各地發(fa)表小說、散文(wen)、評論等近20篇。
1985年,在年初結束的中國作家協會(hui)第四屆(jie)全國代表大會(hui)上當(dang)選為理(li)事。
1987年2月(yue)26日(ri),汪曾祺在(zai)京入黨(dang)。4月(yue)16日(ri),汪曾祺隨中國(guo)作家(jia)代表團赴(fu)云南(nan)訪問。10月(yue),應安格(ge)爾和聶華(hua)苓夫婦之邀,汪曾祺赴(fu)美(mei)國(guo)參加(jia)國(guo)際寫作活動,歷時三個多月(yue)。
1988年,小說無(wu)新作(zuo),間或(huo)發表些散文、隨筆。
1989年(nian)1月,《北京文(wen)學(xue)》與臺北《聯合文(wen)學(xue)》采取同步行動,同時出(chu)汪曾(ceng)祺作品專輯。
1990年2月24日,汪曾(ceng)祺寫散文《七(qi)十抒懷》。
1991年(nian)5月,《蒲橋(qiao)集》由(you)作(zuo)家出版社(she)再版。
1992年4月(yue),散(san)文集《旅(lv)食集》由廣(guang)東旅(lv)游(you)出(chu)版社出(chu)版。
1993年6月,以(yi)故鄉高郵為背(bei)景(jing)的(de)小說集(ji)《菰蒲深處》在(zai)浙江(jiang)文藝(yi)出版社(she)出版。
1995年春(chun),應(ying)臺灣《聯合時報》邀(yao)請,汪曾(ceng)祺(qi)赴(fu)臺參加“兩岸三邊文(wen)學問(wen)題座談會”。
1996年12月,在(zai)中國作(zuo)家協(xie)會第五次全(quan)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wei)顧問。
1997年(nian)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fen)終(zhong)因搶救無效而不(bu)幸去世,終(zhong)年(nian)77歲。
作品(pin)類型 作品(pin)一覽(lan)
短篇小說
《受戒》《大(da)淖記事》《雞鴨名(ming)家》《異秉》《羊(yang)舍(she)一夕》
小說集
《邂(xie)逅集》《晚飯花集》《茱萸集》《初訪福建》
散文集
《逝水》《蒲橋(qiao)集(ji)》《孤(gu)蒲深處》《人(ren)間草木(mu)》《旅食小品》《矮(ai)紙集(ji)》《汪曾祺小品》
藝術小品集
《汪曾祺:文與畫(hua)》
文學評論集
《晚翠文談》
劇本京劇
《沙家浜》(主要(yao)編者(zhe)之(zhi)一)
京劇
《范進中舉》
文集
《汪(wang)(wang)曾祺(qi)自選集(ji)(ji)》《汪(wang)(wang)曾祺(qi)文集(ji)(ji)》《汪(wang)(wang)曾祺(qi)全(quan)集(ji)(ji)》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jie)構的苦心經營(ying),也不(bu)追求題(ti)旨的玄奧深奇,平(ping)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
他以個人化的(de)細(xi)小(xiao)瑣(suo)屑的(de)題材(cai),使(shi)“日常(chang)生(sheng)活(huo)審美化”,糾(jiu)偏了那種(zhong)集體的(de)“宏大敘事”;以平實委(wei)婉(wan)而(er)又有彈性的(de)語(yu)言,反撥了籠罩一(yi)(yi)切的(de)“毛話語(yu)”的(de)僵(jiang)硬;以平淡(dan)(dan)、含蓄節制的(de)敘述,暴露(lu)了濫情的(de)、夸飾(shi)的(de)文(wen)(wen)風(feng)(feng)之矯情,讓(rang)人重(zhong)溫曾經消逝的(de)古典主義的(de)名士(shi)風(feng)(feng)散(san)文(wen)(wen)的(de)魅力(li),從而(er)折射出中國當代(dai)散(san)文(wen)(wen)的(de)空洞、浮夸、虛假、病態(tai),讓(rang)真與美、讓(rang)日常(chang)生(sheng)活(huo)、讓(rang)恬淡(dan)(dan)與雍容回歸散(san)文(wen)(wen),讓(rang)散(san)文(wen)(wen)走出“千人一(yi)(yi)面,千部一(yi)(yi)腔”,功不可(ke)沒。
汪曾(ceng)祺的(de)(de)散文不(bu)注重觀念的(de)(de)灌(guan)輸,但發人(ren)(ren)深(shen)思。如(ru)《吃食(shi)和文學》的(de)(de)《苦瓜(gua)(gua)是(shi)(shi)(shi)(shi)瓜(gua)(gua)嗎》,其中談(tan)到苦瓜(gua)(gua)的(de)(de)歷史,人(ren)(ren)對苦瓜(gua)(gua)的(de)(de)喜惡,北京人(ren)(ren)由不(bu)接(jie)(jie)受苦瓜(gua)(gua)到接(jie)(jie)受,最后談(tan)到文學創(chuang)作問題(ti):“不(bu)要對自己(ji)沒有(you)看慣的(de)(de)作品輕易(yi)地否(fou)定、排斥”“一個作品算(suan)是(shi)(shi)(shi)(shi)現實主(zhu)義的(de)(de)也(ye)可以(yi),算(suan)是(shi)(shi)(shi)(shi)現代主(zhu)義的(de)(de)也(ye)可以(yi),只(zhi)要它真(zhen)是(shi)(shi)(shi)(shi)一個作品。作品就(jiu)是(shi)(shi)(shi)(shi)作品。正(zheng)如(ru)苦瓜(gua)(gua),說它是(shi)(shi)(shi)(shi)瓜(gua)(gua)也(ye)行(xing),說它是(shi)(shi)(shi)(shi)葫蘆也(ye)行(xing),只(zhi)要它是(shi)(shi)(shi)(shi)可吃的(de)(de)。”
汪曾祺的(de)小說充溢著“中(zhong)國(guo)味兒(er)”。正因為(wei)(wei)他對(dui)傳(chuan)統文化的(de)摯愛,因而在創(chuang)作上追求回(hui)到現實主義,回(hui)到民(min)族傳(chuan)統中(zhong)去。在語言上則強(qiang)調著力運(yun)用中(zhong)國(guo)味兒(er)的(de)語言。汪曾祺小說中(zhong)流(liu)溢出的(de)美質,首先(xian)在于對(dui)民(min)族心靈(ling)和(he)性靈(ling)的(de)發現,以近(jin)乎虔敬的(de)態(tai)度(du)來抒寫民(min)族的(de)傳(chuan)統美德。為(wei)(wei)此,他寫成了(le)膾炙人口的(de)《受戒》和(he)《大(da)淖記事》。
汪曾(ceng)祺一生經歷(li)了(le)無數苦難和挫(cuo)折,受(shou)過各種不(bu)公正待(dai)遇,盡管如此,他始終(zhong)保持平(ping)靜曠達(da)的心態,并且創造了(le)積(ji)極樂觀詩(shi)意的文學人生。賈平(ping)凹(ao)在一首詩(shi)中這樣評價汪曾(ceng)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賈平(ping)凹(ao)評)
汪曾祺博學多識(shi),情趣(qu)廣泛,愛好書畫,樂(le)談醫道,對戲劇與(yu)民(min)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yan)。他一生所經(jing)歷的(de)轟轟烈烈的(de)大(da)事可謂(wei)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you)斗爭、“文革(ge)”、改革(ge)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xian)代社會生活的(de)喧囂(xiao)和(he)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恬淡的(de)心(xin)理(li)定勢,追求心(xin)靈的(de)愉(yu)悅、凈化和(he)升(sheng)華。(中國作家網評(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