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lu)啟鏗(keng)(1927.5.17—2015.8.31),男,出生于廣東省佛山市,中國(guo)(guo)科(ke)(ke)學(xue)院數學(xue)與(yu)系統(tong)科(ke)(ke)學(xue)研(yan)究(jiu)院研(yan)究(jiu)員。華羅庚先生歸國(guo)(guo)后的(de)第一(yi)批親(qin)傳(chuan)弟子,是新中國(guo)(guo)培養的(de)國(guo)(guo)際一(yi)流數學(xue)家,在多復變和(he)數學(xue)物理領域做出了(le)大(da)量奠(dian)基(ji)性(xing)(xing)和(he)開創性(xing)(xing)的(de)工作,取得了(le)國(guo)(guo)際矚目的(de)成(cheng)就(jiu)。陸(lu)啟鏗(keng)是中國(guo)(guo)共(gong)產黨優秀黨員、中國(guo)(guo)科(ke)(ke)學(xue)院院士。
1950年(nian)畢業于中山大學。1980年(nian)當選為中國(guo)科學院學部(bu)委員(院士)。
陸(lu)啟(qi)鏗主要從事(shi)多(duo)復(fu)變函數論、數學(xue)物理(li)學(xue)等(deng)方面的(de)研(yan)究并取得多(duo)項(xiang)重要成(cheng)果。
1927年5月17日,陸啟鏗出生于廣東省佛山(shan)市,祖父(fu)是(shi)當地殷實商人(ren),父(fu)親陸子(zi)驥,母(mu)親梁志(zhi)雅。
1942年,陸啟(qi)鏗以同等學力考取澳門中(zhong)(zhong)山縣聯合(he)中(zhong)(zhong)學高中(zhong)(zhong)一年級。
1943年(nian),轉學到(dao)澳門中德中學。
1945年,陸啟鏗以第一名被中山大學錄取(qu)。由于家境貧寒,沒等考(kao)試揭曉便到新會縣桐井鄉中心小學去教書。
1946年夏,陸啟(qi)鏗考取了中山(shan)大(da)學數學天文系(xi)。
1950年,畢業(ye)于國立(li)中山大(da)學(xue)數學(xue)天(tian)文(wen)系,被留校當(dang)助教。
1951年7月,由華羅庚先生推薦調入(ru)中科(ke)院(yuan)數學(xue)所(suo)籌備處任實習(xi)研究員(yuan)。
1954年(nian),任助(zhu)理研究(jiu)員。
1963年,任(ren)副研究員。
1958年,發表《Schwarz理及解析不(bu)變量》,是國際上最(zui)早(zao)研究多復(fu)變函數散Schwarz引理的人之一(yi)。
1959年,與華羅庚合作發表《典型(xing)域(yu)上調和函數(shu)的系統理論》。
1966年(nian),發表《關于常曲率的(de)Kahler流(liu)型》一文(wen),證明了常曲率的(de)界域(yu)解析等價(jia)于單位超球,并提出(chu)一個猜(cai)想(xiang)即(ji)有(you)界域(yu)的(de)核(he)函數(shu)(shu)作為(wei)兩點的(de)函數(shu)(shu)是否有(you)零點,被國際(ji)上(shang)稱為(wei)“陸(lu)(lu)啟(qi)鏗(keng)猜(cai)想(xiang)”,而(er)稱核(he)函數(shu)(shu)沒(mei)有(you)零點的(de)域(yu)為(wei)“陸(lu)(lu)啟(qi)鏗(keng)域(yu)》。
1974年,發表《規范場與數學上(shang)的(de)主纖維(wei)上(shang)叢上(shang)的(de)聯絡》關系(xi)。
1976年(nian),曾借調到中國科(ke)學院物理研究(jiu)所十三室工作。
1978年,發表《有(you)界域解析映照(zhao)的(de)固有(you)微分(fen)的(de)估值(zhi)》引進(jin)一(yi)種固有(you)微分(fen),討論了這些固有(you)微分(fen)的(de)估值(zhi)與Schwarz引理的(de)關系。
改(gai)革(ge)開放(fang)以后,陸(lu)啟鏗有機會應邀出國(guo)訪(fang)問(wen)交流(liu)。多次訪(fang)問(wen)美國(guo)PI"incetin高等研究(jiu)所(suo)(suo)、德國(guo)馬普數(shu)學研究(jiu)所(suo)(suo)、瑞典皇家學會:Mitteg—Leffler研究(jiu)所(suo)(suo)、法國(guo)高等研究(jiu)所(suo)(suo)(IHES)及(ji)前蘇聯(lian)科學院Steklov數(shu)學研究(jiu)所(suo)(suo)、日(ri)本數(shu)理解析(xi)研究(jiu)所(suo)(suo)等。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yuan)學部委員(yuan)(1991年改稱院(yuan)士),并(bing)被選為中科院(yuan)數理(li)學部常務委員(yuan)。
1980年(nian)——1983年(nian)任(ren)中科院數(shu)學(xue)(xue)(xue)(xue)研究所(suo)副所(suo)長。受華羅庚所(suo)長委托主(zhu)持數(shu)學(xue)(xue)(xue)(xue)所(suo)工作,邀(yao)請(qing)了一(yi)批國(guo)外著名華裔(yi)學(xue)(xue)(xue)(xue)者(zhe)如伍鴻熙、鄭紹遠、丘成桐、肖蔭堂,及歐美的著名數(shu)學(xue)(xue)(xue)(xue)家(jia)如Borel,Griffiths,Hirzebruch,Grauert,CaI’leson,Vesentini,vladimirov等教授(shou)到(dao)數(shu)學(xue)(xue)(xue)(xue)所(suo)講學(xue)(xue)(xue)(xue),組織各(ge)地高等學(xue)(xue)(xue)(xue)校數(shu)學(xue)(xue)(xue)(xue)師(shi)生(sheng)來(lai)所(suo)聽課,介紹推薦一(yi)批有(you)志中青年(nian)數(shu)學(xue)(xue)(xue)(xue)工作者(zhe)出國(guo)留(liu)學(xue)(xue)(xue)(xue)、交流,這不但消(xiao)除了我(wo)國(guo)長期(qi)在學(xue)(xue)(xue)(xue)術上與外界(jie)隔絕而產生(sheng)的脫節現象,使很多年(nian)輕數(shu)學(xue)(xue)(xue)(xue)家(jia)知識(shi)眼界(jie)拓擴了,繼而做出優秀成績。
1997年,曾(ceng)任汕(shan)頭大學特聘教授。
2015年(nian)8月31日,陸(lu)啟鏗因(yin)病醫治無效在北京不幸去(qu)世,享(xiang)年(nian)88歲。
20世紀50年(nian)代發表(biao)了(le)(le)“Schwarz引(yin)理及解析(xi)(xi)不變(bian)量”論文,是(shi)國(guo)際上較早地討論多復(fu)變(bian)函(han)數(shu)Schwarz引(yin)理的(de)(de)(de)工作,引(yin)入(ru)了(le)(le)Schwarz解析(xi)(xi)不變(bian)量的(de)(de)(de)概念與華羅(luo)庚合作發表(biao)了(le)(le)“典型域的(de)(de)(de)調(diao)和(he)函(han)數(shu)論”,建(jian)立了(le)(le)典型域上調(diao)和(he)函(han)數(shu)的(de)(de)(de)系統理論。1966年(nian)提(ti)出了(le)(le)常(chang)曲率的(de)(de)(de)有界域解析(xi)(xi)等(deng)價(jia)于單位超球的(de)(de)(de)論述,并提(ti)出了(le)(le)“陸啟鏗猜(cai)想(xiang)”。70年(nian)代指(zhi)出物(wu)理上規(gui)范場與數(shu)學(xue)上的(de)(de)(de)主纖(xian)維(wei)叢(cong)的(de)(de)(de)聯絡的(de)(de)(de)關(guan)系,證明楊振寧(ning)的(de)(de)(de)規(gui)范場的(de)(de)(de)積分定義等(deng)價(jia)于沿一(yi)曲線的(de)(de)(de)平行移(yi)動80年(nian)代以(yi)來,提(ti)出一(yi)個系統的(de)(de)(de)方法,可具體地構造(zao)非緊對稱空間的(de)(de)(de)熱核。
1956年,發表于《數(shu)學進展》的近百(bai)頁綜合性文章《多復變函數(shu)與酉幾何(he)》是國內最早系統(tong)地介紹酉幾何(he)(現稱復幾何(he)),特別是Kaehler幾何(he)的文章。
1957年,陸啟鏗(keng)與廈門(men)大學(xue)鐘同德(de)合作發表于《數(shu)學(xue)學(xue)報》的(de)文章《P14valov定理的(de)拓廣》受(shou)到李國平院士和蘇聯Gahov學(xue)派的(de)好評。
1957年(nian)、1958年(nian)間發表的(de)關于多復變(bian)函(han)數(shu)論Bergman度(du)量(liang)的(de)Schwarz引理及(ji)解析不(bu)變(bian)量(liang)的(de)系列文章中的(de)主要結果,被(bei)收集在(zai)蘇(su)聯Fuchs所寫的(de)多復變(bian)函(han)數(shu)論專著中。
以華羅庚為首,在1958—1959年(nian)間合作發(fa)表(biao)的系列文章(zhang),給典型域(yu)的調和函數論建立了完(wan)整(zheng)的理論。
1959年(nian)發表(biao)于(yu)《科學(xue)記錄》的(de)(de)文章《對(dui)于(yu)GL(n,R)的(de)(de)連(lian)續示之無窮小聯絡的(de)(de)表(biao)示》,是用(yong)L~ichnerwich的(de)(de)現代(dai)聯絡論來(lai)討(tao)論聯絡的(de)(de)表(biao)示。
1959年(nian),所(suo)寫(xie)《十年(nian)來的中國科學一數(shu)(shu)學一多復變(bian)函數(shu)(shu)部分》,由美國數(shu)(shu)學會出(chu)版的《Notice》轉(zhuan)載。1961年(nian)與許以(yi)超合作的《關(guan)于可遞域的一個注記》是解決了華(hua)羅庚1946年(nian)提出(chu)的一個負曲率(lv)的猜想(xiang),證明有界可選域的黎曼曲率(lv)可以(yi)是非負。
1961年(nian),出(chu)版《多(duo)復(fu)變(bian)數(shu)函數(shu)引論》一書與1963年(nian)出(chu)版的(de)《典型流形與典形域》一書,實質上(shang)是根據陸啟(qi)鏗(keng)1960年(nian)和1962年(nian)在北京(jing)大(da)學(xue)數(shu)學(xue)系多(duo)復(fu)變(bian)專(zhuan)門化課程的(de)講義寫(xie)成,這對(dui)于培養中國第二(er)代(dai)的(de)多(duo)復(fu)變(bian)人才(cai)起了一定的(de)作用。
1966年發(fa)表于《數學學報》的(de)兩篇(pian)文章《常曲率(lv)的(de):Kaehler流形》與《關(guan)于Cauchy—Fantappie公式》被翻譯為英(ying)文刊登在(zai)美國數學會《(~hinese Mathematics》,前者證明完備的(de)Bergman度量若其酉曲率(lv)為常數,則必解析等價于一(yi)超(chao)球。
陸啟鏗與華羅庚(geng)合作(zuo)發表了《典型域的調和(he)函數論(lun)》論(lun)文,建立(li)了典型域上調和(he)函數的系(xi)統理論(lun)。
1966年,提出(chu)了(le)常曲率的(de)有(you)界域解析等價于單(dan)位超球的(de)論述,并提出(chu)了(le)一個問(wen)題被(bei)稱為(wei)"陸啟鏗猜想"。
70年代指出物理上(shang)規范(fan)場與數學上(shang)的主纖維(wei)叢的聯絡的關系(xi),證(zheng)明楊振寧的規范(fan)場的積分定義等(deng)價于沿一曲(qu)線的平行移動。
1979年,重新對(dui)Schwarz引(yin)理(li)做進(jin)一步研究,發表在(zai)《中國科學》兩(liang)篇論文,第一篇是(shi)在(zai)多復變數有界域上引(yin)進(jin)了多種Finsler度量,證明Schwarz引(yin)理(li)對(dui)此等(deng)Finsler度量亦成立;第二篇是(shi)與鄭(zheng)紹遠、陳(chen)志華合作(zuo),把1976年丘成桐的Schwarz引(yin)理(li)做了改進(jin)。
1979年,陸啟鏗在研(yan)究生(sheng)院對數(shu)學(xue)(xue)(xue)與理(li)(li)論物理(li)(li)研(yan)究生(sheng)開設了“微分幾何學(xue)(xue)(xue)及(ji)其(qi)在物理(li)(li)學(xue)(xue)(xue)中的(de)應用”課(ke)程,其(qi)講義于(yu)1983年出版,銷(xiao)售(shou)量總計(ji)達(da)1.6萬冊,對培養研(yan)究生(sheng)成才(cai)有一定影響。
20世紀80年(nian)代以后,陸(lu)啟鏗(keng)主要研究Green函數,Poison微分式及熱(re)核。其結果總結在1997年(nian)出版(ban)的專著《典(dian)型(xing)流形(xing)與(yu)典(dian)型(xing)域新篇》中。
80年(nian)代以來(lai),提出一(yi)個系(xi)統的方(fang)法(fa),可具(ju)體地構造非緊對(dui)稱空間的熱核。
陸啟鏗還(huan)出(chu)版過《多復變(bian)函(han)數引理》,《典型(xing)流形與典型(xing)域(yu)》、《微分幾何學及其(qi)在物理學中的應用》。
陸啟(qi)鏗(keng)作為(wei)華羅庚先(xian)生(sheng)歸國后的(de)第一批(pi)親傳弟子,憑借自己的(de)執著和過人稟賦(fu),在多復變和數學物理(li)領域(yu)做出了大量(liang)奠基性和開創性的(de)工作,取得(de)了國際矚(zhu)目的(de)成就。
陸啟(qi)鏗(keng)的相關(guan)成果在國際上(shang)被稱為“陸啟(qi)鏗(keng)定理”、“陸啟(qi)鏗(keng)域”、“陸啟(qi)鏗(keng)不變(bian)量”和“陸啟(qi)鏗(keng)常(chang)數”。
陸(lu)啟(qi)(qi)鏗(keng)提出的(de)“陸(lu)啟(qi)(qi)鏗(keng)猜(cai)想”是(shi)(shi)建國(guo)后國(guo)際數(shu)學(xue)界(jie)首次以中國(guo)數(shu)學(xue)家命(ming)名(ming)的(de)猜(cai)想,至今(jin)仍(reng)為多(duo)復(fu)變的(de)研究熱點。陸(lu)啟(qi)(qi)鏗(keng)是(shi)(shi)我(wo)國(guo)數(shu)學(xue)物(wu)理研究的(de)開拓者(zhe)和(he)領(ling)導者(zhe)之(zhi)一。率(lv)先指出的(de)規范場理論(lun)和(he)纖維叢聯絡論(lun)之(zhi)間的(de)聯系,產生了廣泛影(ying)響。
陸啟鏗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jiang)(jiang)(jiang)”、首屆“華羅庚數學獎(jiang)(jiang)(jiang)”、“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yu)技術進步獎(jiang)(jiang)(jiang)”等多(duo)項獎(jiang)(jiang)(jiang)項。
陸啟鏗培養起國(guo)(guo)內第一支(zhi)多(duo)(duo)復變領域的研究(jiu)隊伍,陸啟鏗的多(duo)(duo)名學生當選為院士并獲得國(guo)(guo)家自然科學獎。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xue)院(yuan)學(xue)部(bu)委(wei)員(院(yuan)士)。
陸(lu)啟鏗(keng)為人正直、公正,治學嚴謹(jin)。
陸啟鏗幼年時因患(huan)骨(gu)髓(sui)灰質炎導致(zhi)終生雙腿殘疾,但從不以(yi)身(shen)殘而(er)自弱(ruo)。
陸啟鏗淡泊名利,以超乎常(chang)人的(de)毅力和勤奮,一生獻(xian)身于科學研究(jiu),為中國數學的(de)發展做(zuo)出了卓越貢獻(xian),奏出了生命的(de)最強音。
陸啟鏗先(xian)生永垂不朽!
父親陸子驥
母親梁志雅
兄弟姐妹:陸(lu)啟壎、陸(lu)筠(yun)喬、陸(lu)啟鏗、陸(lu)筠(yun)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