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chen)三立生(sheng)于1853年10月(yue)23日(ri),年少博學(xue),才識通敏(min),灑(sa)脫而不受世俗禮法約束。
1880年(nian)(光緒六(liu)年(nian))隨父(fu)往(wang)河(he)北分巡道今河(he)南武陟(zhi)縣。
1882年(光緒八年)入鄉試,因惡時文(wen),自以散(san)文(wen)體作答,主(zhu)考陳寶琛賞識其(qi)才(cai),破例錄為(wei)舉(ju)人。1886年(光緒十(shi)二年)會試中式。返長沙,與(yu)王(wang)闿運等(deng)人結(jie)碧湖(hu)詩社。1889年(光緒十(shi)五(wu)(wu)年)參加殿(dian)試,中三甲四十(shi)五(wu)(wu)名進士,授吏部(bu)主(zhu)事(shi),旋(xuan)棄職。侍父在(zai)湖(hu)北布政使任所(suo),曾應張之(zhi)洞邀,為(wei)兩湖(hu)書院校(xiao)閱試卷。其(qi)間應易順鼎(ding)邀,兩游(you)廬山南(nan)北。
1895年(光緒(xu)二十一(yi)年)甲午戰爭后,李鴻章(zhang)赴日簽訂《馬關條約》,陳三(san)立聞訊激(ji)憤異(yi)常,曾電張(zhang)之洞:“吁請誅合肥以謝天(tian)下。”當時其(qi)父(fu)(fu)寶箴任湖南(nan)巡(xun)撫,推行新(xin)政(zheng),他往侍父(fu)(fu)側,襄與擘劃。在羅(luo)致人(ren)才、革新(xin)教育方面效(xiao)力尤多(duo)。1898年戊(wu)戌政(zheng)變時,因“招引奸(jian)邪”之罪被革職(zhi)不(bu)用。后隨父(fu)(fu)返江西(xi),居西(xi)山“青廬”。
1900年(光(guang)緒二十六年),陳三(san)(san)立移居(ju)南京,未幾喪父。家(jia)國之(zhi)痛(tong),陳三(san)(san)立更無心于仕途,于金陵青溪(xi)畔構屋十楹,號“散(san)原(yuan)精(jing)舍(she)”。常與(yu)友人(ren)以詩(shi)(shi)、古文辭相遣,自謂“憑欄一(yi)片風云氣,來做神(shen)州袖手人(ren)。”陳三(san)(san)立早年雖(sui)(sui)有“吏(li)部詩(shi)(shi)名滿海(hai)內(nei)”之(zhi)譽,但《散(san)原(yuan)精(jing)舍(she)詩(shi)(shi)集》所收乃自此(ci)始。此(ci)后雖(sui)(sui)不問政(zheng),為社會興利仍極(ji)熱忱(chen)。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辦家學一所,又贊助柳詒徵創辦思益小學堂(tang)。讓(rang)出住(zhu)宅(zhai)作課堂(tang),延(yan)聘外(wai)國教師,開(kai)設英語及數、理、化新課目;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還廢除“八(ba)股(gu)文(wen)”和跪拜禮節,禁止死背課文(wen)及體罰學生,創新式(shi)學校(xiao)的先例。
1905年(光緒三十一(yi)年)初(chu),曾(ceng)與(yu)李有(you)芬(fen)創辦(ban)江西鐵(tie)路公司(si),并(bing)擬(ni)倡修南潯鐵(tie)路,惜因(yin)事未果。
1906年(nian)(光(guang)緒三(san)十二年(nian)),湖(hu)南(nan)工商界追念陳(chen)寶(bao)箴(zhen)父子推行新政,振興實業,奏請為(wei)寶(bao)箴(zhen)塑銅像,為(wei)陳(chen)三(san)立授宮職,被(bei)其斷然拒絕。同年(nian)夏,義(yi)寧(ning)州(zhou)大荒,銅鼓雙坑饑(ji)民往宜豐天寶(bao)買(mai)糧,富(fu)商何大毛誣稱“匪(fei)徒搶劫”,并說“寧(ning)州(zhou)遍(bian)地是(shi)匪(fei)”,挑起斗毆,殺死(si)雙坑饑(ji)民57人(ren),雙坑人(ren)控訴不得上達,求助陳(chen)三(san)立,陳(chen)主持正義(yi),具陳(chen)上疏(shu),終獲刑部詳察,嚴懲(cheng)主犯及當地知縣(xian),冤案(an)大白。
1907年(光緒三(san)(san)十三(san)(san)年),袁(yuan)世凱行君主立憲,委陳三(san)(san)立任參政(zheng)議員,未肯就。
1926年(民國(guo)十五年),陳三立由杭(hang)州(zhou)到上(shang)海寄寓(yu)三載。
1930年(nian)(民國十九年(nian)),陳三立倡議重(zhong)修《廬山志》,委托(tuo)吳宗(zong)慈專主。為了(le)使志書更為完(wan)善(shan)一些(xie),他還特別約請了(le)著名學(xue)者李四光、胡先引(yin)等撰(zhuan)寫(xie)有關條目。另外,在具體的(de)編修過程中(zhong),陳三立特別強調了(le)修撰(zhuan)體例的(de)問題(ti),強調志例應尊重(zhong)科學(xue),志文因時代不同,允許文體有別,做到“舊從(cong)其(qi)(qi)舊,新從(cong)其(qi)(qi)新”。
1932年(民國二十一(yi)年)“一(yi)二八事變”中日軍侵占上海閘北,陳三(san)立居牯(gu)嶺,日夕不寧,于郵局訂閱(yue)航空滬報,每日閱(yue)讀。據說,當時的他曾于一(yi)晚做(zuo)夢時喊出“殺日本人”之類的話語。憂國之心可(ke)見(jian)一(yi)斑。
1933年(nian)(民國二十二年(nian)),曾經的好友(you)鄭孝胥投(tou)靠日本,輔佐溥儀建立(li)(li)偽滿政權,陳三(san)立(li)(li)痛罵(ma)鄭“背叛中華,自圖(tu)功利”。在(zai)再版《散原(yuan)精舍詩》時,忿(fen)然刪去(qu)鄭序,與之斷(duan)交。
1934年(民(min)國二十三年),陳三立(li)離開(kai)廬山寓居北平,目睹(du)西(xi)山八大處遭八國聯(lian)軍破壞,連嘆“國恥”!
1937年(nian)(民國(guo)二(er)十六年(nian)),盧溝橋(qiao)事(shi)變爆發,他表示:“我決不(bu)逃難!”聞有人議論中國(guo)必敗,他怒斥:“呸!中國(guo)人豈(qi)狗彘耶?豈(qi)貼耳(er)俯首,任人宰割?”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ri)軍欲招(zhao)致陳三立,百般游(you)說,皆不(bu)應許。偵探日(ri)伺(si)其(qi)門,陳三立怒,呼傭拿(na)掃帚將(jiang)其(qi)逐(zhu)出。從此五日(ri)不(bu)食,憂憤而(er)死,享年(nian)85歲。
1945年江西(xi)省政府1713次(ci)省務會議決定:將設(she)在(zai)修水境內(nei)的贛西(xi)北臨時中學改為省立(li)散(san)原中學,1948年遷葬杭州(zhou)牌(pai)坊山。
陳(chen)三立(li)著《散(san)原精舍詩文集》
陳三立生前(qian)曾刊(kan)行《散原精(jing)舍(she)詩》及其《續集(ji)》、《別集(ji)》,世(shi)后有《散原精(jing)舍(she)文集(ji)》17卷出版。
【渡湖至吳城】
【城北道上】
【漫題豫章四賢像拓本(其三)】
【十(shi)一(yi)月(yue)十(shi)四夜發南昌月(yue)江舟行(四首選一(yi))】
【園居看微雪】
【夜舟泊吳城】
【園居看微雪】
【遣興】
【書感】
【人日】
【曉抵九江作】
【九(jiu)日從抱(bao)冰宮保(bao)至(zhi)洪山寶通寺餞(jian)送梁節庵兵(bing)備】
【黃(huang)公度(du)京卿由(you)海南(nan)人境廬寄書并附近詩感賦】
早年襄助(zhu)其父(fu)陳(chen)寶(bao)箴在湖(hu)南(nan)維新變法,提倡新學。在湖(hu)南(nan)輔佐(zuo)父(fu)親推行新政(zheng),在整頓(dun)吏治(zhi)、革新文化教育(yu),羅致維新人才等方面,陳(chen)三(san)立多所贊劃(hua),贏得(de)了極高的社會聲譽。與譚嗣(si)同、徐仁鑄、陶菊存等四人一(yi)起(qi)被(bei)稱為(wei)“維新四公子”。
“同光體”是近代(dai)閩派(pai)(pai)、贛派(pai)(pai)等各種詩(shi)派(pai)(pai)的總稱。“戊戌變(bian)法”后一心致力于(yu)詩(shi),寫出《渡(du)湖至吳城》、《城北道上》、《園居看微雪(xue)》等多(duo)部優秀作品,是近代(dai)“同光體”詩(shi)派(pai)(pai)的領袖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后一位(wei)傳統詩(shi)人。
梁啟超:“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于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bi)。”
同(tong)光體的理(li)論家陳衍:“五(wu)十(shi)年(nian)來,惟吾(wu)友陳散原稱雄海內(nei)”。
胡(hu)先骕:“如長江下游,煙波浩渺(miao),一望無際,非管窺(kui)蠡酌所能測其(qi)涯涘者矣。”
“蕭然物外,不染塵氛(fen)”,“以貴公子而為真名士,雖嘗登甲(jia)榜、官京曹,而早非仕宦中人,詩文所詣均(jun)精,亦足俯視群流(liu)”。(出自民(min)國筆記《一士類稿》)
李之鼎:“天下久震(zhen)矜(jin)其詩,以為足紹西江詩派”(《宜秋館詩話》載)
楊聲昭:“光宣詩(shi)壇,首稱陳(三立)、鄭(孝胃)”(《讀散原詩(shi)漫記》載(zai))
汪國垣:“都頭領天魁星及時雨宋江”當(dang)之(zhi)。(《光宣詩(shi)壇點將錄》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