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愈,字又之(zhi),山東(dong)德州平(ping)(ping)原(yuan)(yuan)人。1934年(nian),畢(bi)業(ye)于山東(dong)省平(ping)(ping)原(yuan)(yuan)第一中學(xue)并考(kao)入北(bei)京大學(xue)哲學(xue)系,1938年(nian)畢(bi)業(ye)。
1939年(nian)考取(qu)西南(nan)聯(lian)大(da)北京大(da)學文科研究所(suo)第(di)一批(pi)研究生,師從湯用彤和賀麟(lin)教授,攻讀(du)中國哲(zhe)學史(shi)和佛(fo)教史(shi)。1941年(nian)畢業,獲碩士學位。
1942-1964年在北京大(da)學(xue)(xue)(xue)哲(zhe)學(xue)(xue)(xue)系任教(jiao)(jiao),歷任講師、副教(jiao)(jiao)授、教(jiao)(jiao)授,先(xian)后在北京大(da)學(xue)(xue)(xue)講授中國哲(zhe)學(xue)(xue)(xue)史、宋明理(li)學(xue)(xue)(xue)、中國哲(zhe)學(xue)(xue)(xue)問(wen)題(ti)、朱子哲(zhe)學(xue)(xue)(xue)、華嚴宗研(yan)究、佛教(jiao)(jiao)著作(zuo)選(xuan)讀、隋唐佛教(jiao)(jiao)和邏(luo)輯學(xue)(xue)(xue)等課程,并在北京師范(fan)大(da)學(xue)(xue)(xue)擔任中國哲(zhe)學(xue)(xue)(xue)史課程。
1955-1966年擔任(ren)《北京(jing)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編(bian)輯。
1956年(nian)起兼任(ren)中國科學(xue)院哲(zhe)學(xue)研究所研究員,為新(xin)中國培養第一批副(fu)博(bo)士研究生。
1964年,負責籌建國(guo)(guo)家第(di)一個(ge)宗(zong)(zong)(zong)教(jiao)研(yan)究(jiu)(jiu)機構——中(zhong)國(guo)(guo)科(ke)學(xue)院(yuan)世界宗(zong)(zong)(zong)教(jiao)研(yan)究(jiu)(jiu)所,任(ren)所長,并(bing)(bing)于(yu)(yu)1978年起招收宗(zong)(zong)(zong)教(jiao)學(xue)碩士(shi)生、博士(shi)生,1985年起與北大合作培養(yang)宗(zong)(zong)(zong)教(jiao)學(xue)本科(ke)生,為國(guo)(guo)家培養(yang)大批宗(zong)(zong)(zong)教(jiao)學(xue)研(yan)究(jiu)(jiu)人(ren)才。他(ta)致力于(yu)(yu)用唯物史(shi)觀研(yan)究(jiu)(jiu)中(zhong)國(guo)(guo)佛教(jiao)史(shi)和中(zhong)國(guo)(guo)哲學(xue)史(shi),并(bing)(bing)曾多次在國(guo)(guo)外講學(xue)并(bing)(bing)進行學(xue)術訪(fang)問。
任繼愈于1987年至2005年1月年間,任國家(jia)圖書館館長(chang),是學術界(jie)的代表,并擔任王羲之藝術研(yan)究院(yuan)(yuan)學術顧問,曾當選(xuan)為(wei)第四、五、六、七、八(ba)屆全國人大代表,1999年當選(xuan)為(wei)國際歐亞科學院(yuan)(yuan)院(yuan)(yuan)士。
1991年6月,任繼愈先生應邀出席了(le)在山(shan)東省(sheng)廣(guang)饒(rao)縣(xian)舉(ju)行的“孫(sun)(sun)子(zi)學(xue)術研討會(hui)(hui)”,和其他150余名與會(hui)(hui)專家共同揭開(kai)了(le)關(guan)于(yu)孫(sun)(sun)子(zi)故里的千古之謎,確定山(shan)東省(sheng)廣(guang)饒(rao)縣(xian)即為春秋時期偉大(da)軍事(shi)家、思想家、《孫(sun)(sun)子(zi)兵(bing)法》作者(zhe)、兵(bing)圣(sheng)孫(sun)(sun)武(孫(sun)(sun)子(zi))的故里。會(hui)(hui)上(shang),任繼愈先生被(bei)推選為中(zhong)國孫(sun)(sun)子(zi)與齊文(wen)化研究(jiu)會(hui)(hui)會(hui)(hui)長,并被(bei)聘為廣(guang)饒(rao)縣(xian)孫(sun)(sun)子(zi)研究(jiu)中(zhong)心(xin)特邀顧問。
任繼愈因病醫(yi)治(zhi)無(wu)效,于2009年7月(yue)11日4時(shi)30分在(zai)北京醫(yi)院逝世,享年93歲。
任繼愈先生一生簡樸,嗜好不多,除了酷愛藏書之外,就(jiu)是(shi)一枚愛不釋手的漢玉把(ba)件雙面馬(ma)馱金(jin)。很為(wei)世人(ren)稱道(dao)。
《老(lao)子今譯》(古籍(ji)出版社,1956年8月)
《魏晉玄學中(zhong)的社(she)會政治思想略論》 (合著,上海人民出(chu)版社(she),1956年)
《范縝“神(shen)滅論”今釋》 1957 (譯注)
《墨子》1961 (專著)
《漢(han)唐佛教思想論(lun)集》(人民(min)出版社,1973年)
《老子新(xin)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nian)3月(yue);1985年(nian)又(you)出修訂(ding)本(ben))
《中國哲學史論》(上(shang)海(hai)人民(min)出版社,1981年)
《中國佛學(xue)論(lun)文集》 1984 (合(he)著)
《中國哲學發展(zhan)史(shi)》1985 (專著)
《任繼愈(yu)學(xue)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范學(xue)院出版社,1991年11月)
《佛教(jiao)史(shi)》1991 (專著)
《老(lao)子全譯》(巴蜀書(shu)社,1992年)
《漢(han)唐佛教思想論集(ji)》 1994 (專著(zhu))
《任繼愈(yu)學術(shu)文化隨筆》(中國青年(nian)出版社,1996年(nian))
《佛教(jiao)與東方文化》 1997 (專著(zhu))
《墨(mo)(mo)子與(yu)墨(mo)(mo)家》(商務印書(shu)館,1998年12月)
《天人之際》 1998 (專著)
《墨(mo)(mo)子與墨(mo)(mo)家》 1999 (專(zhuan)著(zhu))
《任繼愈自選集(ji)》 2000 (專(zhuan)著)
《竹影(ying)集(ji)》(任繼愈自選集(ji))(新世界出版社(she),2002年1月)
《任繼(ji)愈禪學論(lun)集》(商(shang)務印書館(guan),2005年8月)
《皓首學術隨筆·任繼愈卷》(中華(hua)書局,2006年10月)
《老子繹讀》(書目(mu)文獻出版(ban)社,2006年12月)
韓非的社會政治思想的幾個(ge)問題(《文史哲》1955年04期)
從“內(nei)經”看中(zhong)醫的理論基礎(《江西(xi)中(zhong)醫藥》1956年06期)
魯迅(xun)同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們的(de)關系(《科學通報(bao)》1956年10期)
魏(wei)晉清談(tan)的實質和(he)影響(《歷(li)史教學》1956年(nian)10期)
禪宗哲學思想略論(《哲學研究》1957年04期)
春秋時代(dai)天文學(xue)和老子的唯物主義思想(《北京大學(xue)學(xue)報:哲(zhe)學(xue)社(she)會科(ke)學(xue)版》1959年04期)
論老(lao)子哲(zhe)學(xue)的唯物主義本質——兼答(da)關(guan)鋒(feng)、林聿時(shi)同志(《哲(zhe)學(xue)研(yan)究》1959年07期)
天臺(tai)宗哲學思(si)想略論(《哲學研究(jiu)》1960年02期)
莊子探源(yuan)——從唯物(wu)主(zhu)義的(de)(de)莊周到唯心主(zhu)義的(de)(de)“后期莊學(xue)(xue)”(《北京大學(xue)(xue)學(xue)(xue)報(bao):哲學(xue)(xue)社(she)會科(ke)學(xue)(xue)版(ban)》1961年02期;《哲學(xue)(xue)研(yan)究》1961年02期)
法相(xiang)宗哲(zhe)學(xue)思想略論(《哲(zhe)學(xue)研究》1962年02期)
老子的(de)樸素辯證(zheng)法思(si)想(《教學(xue)與研究》1962年02期)
墨子生卒(zu)年簡考(《文史哲》1962年02期)
關于《物不遷論》—一篇形而(er)上(shang)學(xue)的佛學(xue)論文(wen)(《學(xue)術(shu)月刊》1962年02期)
孔子——奴隸社會的(de)保(bao)守派、封建社會的(de)“圣(sheng)人”(《北京(jing)大學(xue)學(xue)報:哲學(xue)社會科學(xue)版》1962年04期)
莊子探源(yuan)之四——“后期莊學(xue)”(內篇)的唯心主義哲學(xue)體系(《北京大學(xue)學(xue)報:哲學(xue)社會科學(xue)版》1962年(nian)05期)
孔子的(de)“仁(ren)”的(de)保(bao)守思想中的(de)進步意義(《學術月(yue)刊》1962年07期)
王(wang)弼“貴無”的(de)唯心主(zhu)義本體論(《北京大學學報:哲(zhe)學社會科學版(ban)》1963年(nian)03期)
關于《不真空論(lun)》(附今譯)(《學術月刊》1963年03期)
如果老子是唯物主義者(《哲(zhe)學研究(jiu)》1963年(nian)06期)
李筌的(de)唯物主義(yi)觀點和軍事辯證法思想(《北京大學(xue)(xue)學(xue)(xue)報:哲學(xue)(xue)社會科學(xue)(xue)版》1963年06期)
孔子講(jiang)的“仁”能(neng)不能(neng)是人類普遍的愛(《學術月刊》1963年08期)
研究(jiu)哲學史(shi)首先要(yao)尊重歷史(shi)(《哲學研究(jiu)》1963年(nian)04期)
儒(ru)教的再評價(《社會(hui)科學戰線》1982年02期(qi))
宗教研(yan)究與哲學(xue)研(yan)究(《青海社(she)會科學(xue)》1982年05期)
中(zhong)國文化(hua)的特點(《承(cheng)德民族師(shi)專學報》1985年01期)
道家與(yu)道教(jiao)(《國土(tu)資源高(gao)等(deng)職業教(jiao)育研究》1987年03期)
禪宗與中(zhong)國文化(hua)(《社會科學(xue)戰線》1988年02期)
唐代三教中(zhong)的(de)佛教(《五(wu)臺山研(yan)究》1990年03期)
中華民(min)族(zu)的(de)生命(ming)力(li)(li):民(min)族(zu)的(de)融合力(li)(li),文化的(de)融合力(li)(li)(《學術研究》1991年01期(qi))
從中華民族(zu)文化(hua)看中國哲學(xue)的未來(《哲學(xue)研究(jiu)》1991年11期)
把《周易》研究的方法問題提到日程上來(lai)(《哲學研究》1992年01期)
中國哲(zhe)學的過去與未來(lai)(《中國哲(zhe)學史》1993年03期)
弘忍與禪宗(《佛學研究》1994年01期)
李贄思想的進步性(《首都師范大(da)學學報:社科版(ban)》1994年05期)
中國傳統文化的繼(ji)承與發展(zhan)(《齊魯學刊》1994年06期)
馮(feng)友蘭先生對中國哲學的繼承和發展(《齊魯學刊》1996年02期)
老(lao)學(xue)源流(《尋根》1996年02期(qi))
中(zhong)國哲學史的(de)里程碑──老子的(de)“無”(《中(zhong)國哲學史》1997年01期)
天臺宗與中國佛(fo)教(jiao)(《世(shi)界宗教(jiao)研究》1998年02期(qi))
齊文化的產生和(he)研究齊文化的意義(《濟南(nan)教(jiao)育學院學報》1999年(nian)01期)
郭店(dian)竹簡與楚文(wen)化(《中(zhong)國哲學(xue)史(shi)》2000年01期)
中國傳統文化(hua)(hua)的光明前景(《中國文化(hua)(hua)研(yan)究》2000年04期)
李贄的悲(bei)劇結局(《首(shou)都師范大學(xue)學(xue)報:社會科學(xue)版》2000年(nian)04期(qi))
朱熹格(ge)物(wu)說的歷史意(yi)義(《南昌(chang)大學學報:人文(wen)社(she)會(hui)科學版》2001年01期)
二十一世紀(ji)的(de)中國哲學(xue)(《中國哲學(xue)史》2001年01期)
宗(zong)教學理(li)論研究不(bu)能脫離實(shi)際和現狀(《中國宗(zong)教》2001年02期)
談談孝(xiao)道(《人民日報(bao)》2001年7月24日)
五臺山(shan)(shan)文化(hua)是中國(guo)傳統文化(hua)的縮影——五臺山(shan)(shan)佛教文化(hua)國(guo)際學術會議上的講話(《五臺山(shan)(shan)研究》2002年03期)
李贄改革悲劇給后人(ren)的啟示(《首都師范大(da)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說忠孝——儒學的回顧與前瞻(《紀念孔(kong)子誕生2555周年國(guo)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卷一,2004年)
無神論(lun)教(jiao)育與(yu)科(ke)教(jiao)興國——2003年(nian)11月28日在中國無神論(lun)學會2003年(nian)學術年(nian)會上的講話(《科(ke)學與(yu)無神論(lun)》2004年(nian)01期)
中國封建(jian)社會(hui)忠孝規范的歷史貢(gong)獻(xian)(《中國社會(hui)科(ke)學院院報》2004年1月29日)
對忠孝(xiao)傳統應給(gei)予(yu)新評價(《北京日(ri)報》2004年2月23日(ri))
現代文明與宗(zong)教(jiao)(jiao)對話(《中(zhong)國宗(zong)教(jiao)(jiao)》2004年12期(qi))
漢字識繁用簡(jian)的(de)必要(yao)與可能(《光明日(ri)報》2006年5月17日(ri))
再談儒家和儒教(《北京日(ri)(ri)報》2007年3月12日(ri)(ri))
再談儒學(xue)(《中國文化報》2007年4月(yue)26日)
《墨子·非攻(gong)》讀(du)后
《中國哲學史》(四卷本,人(ren)民出版(ban)社,1963年7月初版(ban))
《中國哲學(xue)發(fa)展史(shi)》(七(qi)卷本,已出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
《佛教經籍選編》1985 (選編)
《中國佛教史》(八卷(juan)本,已出三卷(juan),中國社會科學(xue)出版社,1988年4月)
《中國(guo)道教(jiao)史》(上(shang)海人民出版(ban)(ban)社(she),1989年;中國(guo)社(she)會(hui)科學出版(ban)(ban)社(she)于2001年出版(ban)(ban)增訂本)
《道藏提要》(中國(guo)社會科學出版(ban)社,1991年7月)
《中國科(ke)學技術典籍通(tong)匯》 1993 (主編)
《中(zhong)國(guo)哲學史通覽(lan)》 1994 (主編(bian))
《中國(guo)文化(hua)史知識叢書》1996 (主編)
《北京圖書(shu)館同人(ren)文(wen)選·第三輯》 1997 (主編)
《禪宗與中國文化(hua)》1997 (主編)
《宗(zong)教(jiao)大辭(ci)典》(上(shang)海辭(ci)書出版社(she),1998年8月)
《儒教問題爭論(lun)集》 2000 (主編)
《中國藏書樓》 2001 (主(zhu)編)
《宗教小(xiao)辭典叢書》 2001 (主(zhu)編(bian))
《齊魯人(ren)杰叢書》 2001 (主編)
《中(zhong)國(guo)版(ban)本(ben)文化叢書》 2002 (主編)
《中國國家(jia)圖書館(guan)碑帖精華》 2002 (主編)
《20世紀中(zhong)國學(xue)術(shu)大典·宗(zong)教學(xue)》 2002 (主編(bian))
《佛(fo)教大辭典》(江蘇(su)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中華(hua)大藏經》 2004 (主編)
《墨子大(da)全》 2005 (主(zhu)編(bian))
《新(xin)版宗教(jiao)史叢書》 2006 (主編)
《國(guo)際漢學》(1-16輯 ) 1998-2007 (主編(bian))
《國家圖(tu)書館藏敦煌遺書》 2008 (主編)
《中國文化經典》2008 (主編)
《中(zhong)華大(da)典·哲學典》 2008 (主編)
《中國少(shao)數民族哲學思想史論集》序(xu)(《哲學研究》1983年06期)
《印(yin)度佛教史》漢譯本序(《晉陽(yang)學(xue)刊》1984年(nian)05期)
《五臺(tai)山(shan)古(gu)詩選注》序(《五臺(tai)山(shan)研究(jiu)》1987年01期)
《中國佛性(xing)論》序(xu)(《哲學研究》1988年06期)
《禪宗的形(xing)成(cheng)及其初(chu)期思(si)想研究(jiu)》序(xu)(《哲學研究(jiu)》1989年11期)
《陰(yin)符經(jing)素書釋義》序(《中(zhong)國道(dao)教》1992年03期)
《蘇軾禪詩研(yan)究》序(《佛學研(yan)究》1995年01期(qi))
《中國儒教(jiao)史》序(《中國哲學史》1997年04期)
《惠能評(ping)傳》序(《中(zhong)國哲(zhe)學史(shi)》1999年03期(qi))
《湯用彤(tong)全集(ji)》序二(《中國哲(zhe)學史(shi)》2001年(nian)02期(qi))
《十六國(guo)帝王列傳(chuan)》序(《文史(shi)月刊》2003年01期)
對中(zhong)國(guo)儒教(jiao)的(de)全(quan)面(mian)剖析(xi)——《中(zhong)國(guo)儒教(jiao)論(lun)》序(xu)(《中(zhong)國(guo)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12月(yue)1日)
熊十(shi)力先生的為(wei)人與治學(1988年)
有(you)關蔡(cai)元培校(xiao)長(chang)幾(ji)則軼事(《北(bei)京大學(xue)(xue)學(xue)(xue)報(bao):哲學(xue)(xue)社會(hui)科學(xue)(xue)版》1998年02期)
抗戰時期西南聯(lian)大散記(《北京(jing)日報》2006年4月3日)
孫家(jia)(jia)(jia)(jia)正:任繼愈是(shi)國(guo)家(jia)(jia)(jia)(jia)圖(tu)書館任職(zhi)時間(jian)最長(chang)的(de)一位館長(chang)。文(wen)化部原部長(chang)孫家(jia)(jia)(jia)(jia)正曾評(ping)價(jia)說:“任先生是(shi)圖(tu)書館界(jie)的(de)一面(mian)旗(qi)幟(zhi)(zhi)(zhi),作為一名德高望重的(de)資深學者,這(zhe)面(mian)旗(qi)幟(zhi)(zhi)(zhi)和國(guo)家(jia)(jia)(jia)(jia)圖(tu)書館的(de)地(di)位是(shi)相(xiang)稱的(de),把許多(duo)專家(jia)(jia)(jia)(jia)學者、知識界(jie)以及社(she)會上關心圖(tu)書館事業的(de)人們吸引、聚集到這(zhe)面(mian)旗(qi)幟(zhi)(zhi)(zhi)下,大(da)大(da)提高了國(guo)家(jia)(jia)(jia)(jia)圖(tu)書館崇高的(de)學術地(di)位、文(wen)化形象(xiang)。”
杜繼(ji)文:在學(xue)術(shu)上(shang),任(ren)繼(ji)愈對中(zhong)國哲學(xue)史的研究(jiu)具有開創意義。杜繼(ji)文說:“他(ta)(ta)(ta)特(te)別(bie)能采取平(ping)等的態度來(lai)研討(tao),跟(gen)學(xue)生(sheng)在一(yi)(yi)起(qi)也特(te)別(bie)隨便,從(cong)來(lai)不會(hui)用自己的身份強迫(po)別(bie)人接受他(ta)(ta)(ta)的觀點。”任(ren)繼(ji)愈90歲生(sheng)日時,學(xue)生(sheng)想為他(ta)(ta)(ta)做壽,但是他(ta)(ta)(ta)并沒(mei)有同意,只是進行(xing)了(le)一(yi)(yi)個(ge)很低調的學(xue)術(shu)研討(tao)會(hui)。“任(ren)先生(sheng)始終都(dou)把自己當(dang)成一(yi)(yi)個(ge)最平(ping)常、普通的人,他(ta)(ta)(ta)沒(mei)有任(ren)何特(te)別(bie)的特(te)點,可是這也就是他(ta)(ta)(ta)最特(te)別(bie)的地(di)方。”
陳(chen)力:作為(wei)(wei)中(zhong)國(guo)國(guo)家(jia)(jia)圖(tu)(tu)(tu)書(shu)館(guan)名譽館(guan)長的(de)(de)(de)任(ren)(ren)繼(ji)(ji)愈,在國(guo)圖(tu)(tu)(tu)有很高的(de)(de)(de)威望。陳(chen)力透(tou)露,以(yi)前每次參(can)加國(guo)圖(tu)(tu)(tu)的(de)(de)(de)會議,任(ren)(ren)老(lao)說的(de)(de)(de)最多(duo)的(de)(de)(de)就是(shi)(shi)希望大(da)家(jia)(jia)多(duo)讀(du)書(shu)。“他還曾幽(you)默地(di)(di)說過,國(guo)圖(tu)(tu)(tu)博士論文廳中(zhong)有句話(hua)(hua)是(shi)(shi)《楚辭》里(li)的(de)(de)(de)‘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xia)而求索’,任(ren)(ren)老(lao)笑稱應該(gai)把(ba)這話(hua)(hua)換掉,免得(de)讀(du)者(zhe)覺得(de)在國(guo)圖(tu)(tu)(tu)里(li)查(cha)資料要東奔西跑,國(guo)圖(tu)(tu)(tu)也要給讀(du)者(zhe)提供更方(fang)便的(de)(de)(de)服務。”陳(chen)立認(ren)為(wei)(wei),任(ren)(ren)老(lao)一(yi)生(sheng)處世低調(diao),不(bu)圖(tu)(tu)(tu)虛名,“他生(sheng)前曾交待過幾件事(shi),不(bu)出全集、不(bu)過生(sheng)日、過世后不(bu)進行很隆(long)重的(de)(de)(de)告別儀(yi)式。”李(li)申(shen)(任(ren)(ren)繼(ji)(ji)愈的(de)(de)(de)學生(sheng)、上海(hai)師范(fan)大(da)學哲學教(jiao)授) 李(li)申(shen)認(ren)為(wei)(wei),他不(bu)僅是(shi)(shi)研究 讀(du)點校(xiao),他總是(shi)(shi)親(qin)力親(qin)為(wei)(wei),從(cong)中(zhong)國(guo)哲學的(de)(de)(de)大(da)家(jia)(jia),也是(shi)(shi)一(yi)位 不(bu)做‘掛名主編’。”李(li)申(shen)說,每全方(fang)位地(di)(di)研究中(zhong)國(guo)傳統文化 辭去國(guo)家(jia)(jia)圖(tu)(tu)(tu)書(shu)館(guan)任(ren)(ren)老(lao)辦公的(de)(de)(de)學者(zhe)。“特(te)別是(shi)(shi)對于古(gu)籍文獻整理(li),任(ren)(ren)老(lao)有著(zhu)自己的(de)(de)(de)原則。從(cong)做選題、寫(xie)提綱到審 稿(gao)任(ren)(ren)老(lao)都要一(yi)本本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