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fen)(1922.3.26-2011.2.19),浙江嵊州市甘(gan)霖鎮上杜(du)山(shan)村人。中共黨員。歷任上海越(yue)(yue)劇(ju)(ju)院院長、名(ming)譽(yu)院長,上海對(dui)外友協副會長,全國政協常委等。11歲入(ru)四(si)季春越(yue)(yue)劇(ju)(ju)科(ke)班,14歲開始在(zai)杭州演(yan)(yan)出。1938年到上海,1942年起致力(li)于女(nv)子越(yue)(yue)劇(ju)(ju)改革。她的(de)表演(yan)(yan)和(he)唱腔柔婉細膩(ni)、樸實深沉,韻味醇厚,節(jie)奏明快(kuai),重視人物(wu)性格(ge)的(de)刻畫,被稱為“袁派”。
袁雪芬參與整理并主演(yan)了(le)傳統戲(xi)《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編(bian)演(yan)了(le)歷(li)史劇和現代劇《木蘭從(cong)軍》、《紅粉金戈》等。1946年(nian),演(yan)出了(le)根(gen)據魯迅小說《祝福》改編(bian)的《祥林嫂》。
袁雪芬(fen)1953年(nian)主演的《梁(liang)山伯與祝(zhu)英臺》獲國際電影(ying)節“音樂片(pian)獎”。1955年(nian)緬甸總理吳努(nu)授予她金質獎章。1956年(nian)獲文化部頒發的“1949-1955優秀影(ying)片(pian)獎”榮譽獎。1989年(nian)獲中國唱片(pian)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pian)獎”。
袁雪芬,1922年3月(yue)26日(農歷二月(yue)廿八日)出生,浙江(jiang)省嵊縣(xian)杜山村人,越劇袁派(旦角)創始(shi)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fu)主席。
1933年7月入(ru)四季春科(ke)班學戲(xi),工青衣正(zheng)旦,兼(jian)演武小生(sheng)。滿(man)師(shi)后,一度與越劇早期名旦王杏花合作,唱腔和表演受到王杏花的影(ying)響(xiang)。
1936年初(chu)到杭州演(yan)出,初(chu)掛(gua)頭(tou)牌。秋初(chu)到上海演(yan)出。
1938年2月第三(san)次(ci)來(lai)滬,此后一直(zhi)在(zai)上(shang)海從事演(yan)藝(yi)活(huo)動。與名小生馬樟花合演(yan)3年有余,演(yan)出《恒娘》等新戲,逐漸(jian)在(zai)藝(yi)術上(shang)嶄(zhan)露(lu)頭角(jiao),被譽為“越劇新后”。
1942年夏(xia),馬樟花(hua)為(wei)舊(jiu)社會惡(e)勢力迫害(hai)致死,使袁雪芬對邪惡(e)當道的(de)舊(jiu)上海(hai)深感痛恨。
同(tong)年,袁雪芬在一(yi)些具有愛國(guo)熱情的話劇(ju)(ju)(ju)藝(yi)術(shu)的啟發(fa)和(he)鼓舞下,同(tong)新文藝(yi)工作者一(yi)起(qi)在大(da)來(lai)(lai)劇(ju)(ju)(ju)場倡(chang)導并開始越劇(ju)(ju)(ju)改革:以劇(ju)(ju)(ju)本(ben)代替原來(lai)(lai)幕表制,以導演排演代替原來(lai)(lai)的說戲,在舞臺美(mei)術(shu)部門亦應(ying)用成(cheng)套設計,演出(chu)了(le)許(xu)多(duo)具有愛國(guo)主(zhu)義思想、歌頌民族氣節(jie)、反封建禮教的戲。在表演上除學習話劇(ju)(ju)(ju)的從人物出(chu)發(fa)和(he)內心體驗外,還吸(xi)收了(le)昆曲載(zai)歌載(zai)舞、形體動作身段美(mei),并把兩者有機(ji)結合起(qi)來(lai)(lai),成(cheng)為越劇(ju)(ju)(ju)獨特的表演方法。
1947年8月《山河戀》聯合義(yi)演及同年10月筱丹桂致死事件中,她同國民(min)黨當局進行了堅決斗爭,遭(zao)到(dao)反動勢力(li)的多次迫害(hai)。
1949年7月(yue),參加(jia)了上海市軍管會文(wen)藝(yi)處舉辦的(de)第一屆地(di)方(fang)戲劇研究班學習。
是年(nian)9月,她和(he)梅(mei)蘭芳(fang)、周信(xin)芳(fang)、程硯秋作為戲曲界特邀代表參加了第一屆中國(guo)人(ren)民(min)政治協商會(hui)議,并出席(xi)了10月1日的(de)開國(guo)大典。
1950年4月起先后(hou)擔(dan)任華東越(yue)劇(ju)實(shi)驗劇(ju)團(tuan)(tuan)(tuan)團(tuan)(tuan)(tuan)長(chang)、華東戲曲(qu)研究院(yuan)副院(yuan)長(chang)兼越(yue)劇(ju)實(shi)驗劇(ju)團(tuan)(tuan)(tuan)團(tuan)(tuan)(tuan)長(chang)、上海越(yue)劇(ju)院(yuan)院(yuan)長(chang)。
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qu)觀(guan)摩演(yan)出大會,獲榮譽獎。
1953年(nian),與(yu)范瑞娟合作主演(yan)的《梁山伯與(yu)祝英臺》,是我國第一(yi)部大型彩色戲曲影片。同年(nian),在《西廂記》一(yi)劇中成功地塑造了崔(cui)鶯鶯一(yi)角。“文(wen)化大革命”中袁雪芬(fen)受到殘(can)酷迫害。
1978年(nian)底,袁(yuan)雪芬重新受命擔任上(shang)海越(yue)劇(ju)院(yuan)院(yuan)長,主(zhu)持(chi)和組(zu)織(zhi)了一(yi)系(xi)列新劇(ju)目的創作(zuo)演出(chu),并大(da)力培養青(qing)年(nian)演員。同年(nian)她主(zhu)演的《祥林嫂(sao)》拍攝成寬(kuan)銀幕彩色影片。
1985年,退(tui)居二(er)線,擔(dan)任劇(ju)院名譽院長。
1986年,以“藝術(shu)指導”身份和上(shang)海越劇院演出團參加巴黎第15屆(jie)秋季(ji)藝術(shu)節。
1989年夏,袁(yuan)雪芬率團去美(mei)國(guo)演出。她(ta)是第一(yi)、二、三、五、六、七、八屆(jie)全(quan)國(guo)人(ren)大代(dai)表和(he)第五、六、七屆(jie)全(quan)國(guo)人(ren)大常務委(wei)員會(hui)委(wei)員。上海市人(ren)民對外友好(hao)協會(hui)副會(hui)長、上海市對外文化(hua)交流協會(hui)副會(hui)長。1955年緬甸總(zong)理吳努(nu)授予她(ta)金質(zhi)獎章。
1956年,獲文化部頒發的“1949-1955年優秀影片獎(jiang)(jiang)”榮譽獎(jiang)(jiang)。
1989年,獲中國(guo)唱片(pian)總公司頒發的(de)首屆“金唱片(pian)獎”。享(xiang)受國(guo)務(wu)院有突出貢(gong)獻專(zhuan)家的(de)政府特殊(shu)津貼。
2003年12月,獲文化(hua)部頒發的國家(jia)級藝(yi)術終(zhong)身成就獎——第二屆“造(zao)型(xing)表演藝(yi)術成就獎”。
2008年(nian),被授予“國(guo)家非(fei)物質文化遺產傳(chuan)承(cheng)人(ren)”榮(rong)譽稱號。
2011年2月19日下(xia)午2點,袁雪芬在上海家中過世,享年89歲(sui)。
除(chu)去《梁山伯(bo)與祝(zhu)英(ying)臺(tai)》、《西廂(xiang)記》、《祥(xiang)林嫂》三出影響(xiang)最為深遠的劇目(mu)以(yi)外,還有(you)《王昭君》、《紅粉金(jin)戈》、《黑(hei)暗家庭》、《香妃》、《絕(jue)代艷后》、《一縷麻》、《忠(zhong)魂(hun)鵑血》、《凄涼遼宮月》、《相(xiang)思樹》、《山河戀》、《雙烈(lie)記》、《梅花魂(hun)》、《白蛇傳》、《秋瑾》、《壯麗(li)的青春》、《火椰村(cun)》等(deng)等(deng)。
1948年,黑白越劇(ju)電影《祥林嫂》,啟明影業公司出品(pin),主要演員還有范(fan)瑞娟、徐天紅、張(zhang)桂鳳、吳(wu)小樓、張(zhang)云霞等(deng)。
1950年,彩(cai)色越(yue)劇(ju)電(dian)影(ying)《越(yue)劇(ju)菁華》之雙看相,文化影(ying)片(pian)公司(si)出品,與徐玉(yu)蘭、吳小(xiao)樓、筱水招合(he)作(zuo)。
1950年,16毫米彩色(se)電影《相思樹》,文化影片(pian)公司出品(pin),與金艷芳、張茵、胡少鵬、高(gao)劍琳等(deng)。
1953年(nian),彩色越劇電影《梁(liang)山(shan)伯與祝(zhu)英臺》,上海(hai)電影制片(pian)廠(chang),與范(fan)瑞娟、張桂鳳、呂瑞英等。
1978年,彩(cai)色寬銀幕電影(ying)《祥(xiang)林(lin)嫂》,上海(hai)電影(ying)制片廠、香港鳳凰影(ying)業公司聯(lian)合(he)出品,與金采(cai)風、史濟(ji)華、周寶奎(kui)等。
1979年,電視片《祥林嫂》,上海(hai)電視臺錄制,與史(shi)濟華、金艷芳、張桂鳳、周寶(bao)奎等(deng)。
1936年(nian)秋,隨科(ke)班初次到上海,并(bing)參加灌制了女子(zi)越(yue)劇(ju)的第(di)一張唱片
1942年(nian)10月起(qi),在(zai)進步話(hua)劇(ju)的影響下,在(zai)大來劇(ju)場開始越(yue)劇(ju)改革
1943年11月(yue)演出(chu)《香妃》時(shi),袁雪芬與琴師周寶財合作,創(chuang)造了(le)新(xin)的(尺(chi)調)腔,后被其(qi)他越劇演員(yuan)吸收、不斷豐富,發展成越劇的主腔,并在此基礎上衍化出(chu)不同(tong)的唱腔流派(pai)
1950年(nian)初,拍(pai)攝16毫(hao)米彩(cai)色越劇影片《相(xiang)思樹》,創造(zao)了新的(男調)腔。
1952年(nian)參(can)加第一屆全國(guo)戲曲觀摩演出大(da)會,獲榮譽獎
1953年與(yu)范瑞娟(juan)合作主(zhu)演(yan)的《梁(liang)山伯與(yu)祝(zhu)英臺》,拍攝(she)成我國(guo)第一部大型彩色(se)戲曲(qu)影片(pian),翌年獲國(guo)際電影節“音樂片(pian)獎”
1955年(nian)緬(mian)甸總理吳努授(shou)予她金質獎章
1989年(nian)獲中(zhong)國(guo)唱(chang)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jie)“金唱(chang)片獎”
1991年7月起(qi),享受國務院有突出(chu)貢(gong)獻專家的(de)政府(fu)特殊津貼
1995年起擔(dan)任上(shang)海(hai)市白玉蘭戲劇(ju)獎評委會主(zhu)任
1996年被授予中國文聯榮(rong)譽委員(yuan)
2003年12月(yue),榮獲(huo)文化部頒(ban)發的國家級藝術(shu)終身(shen)成就(jiu)獎——第二屆“造型表演藝術(shu)成就(jiu)獎”
2006年04月,越(yue)劇表演藝術家袁(yuan)雪芬獲得了“白(bai)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終身成(cheng)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