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2月1日(農(nong)歷(li)己未年十(shi)月初十(shi)日)她出身(shen)在清貧的家庭。七歲喪父。
1929年進(jin)當(dang)地醒獅劇藝社學藝,學花旦。可是所投(tou)的(de)科班兩次(ci)解(jie)散,后考(kao)進(jin)嵊縣(xian)華(hua)堂鎮大(da)華(hua)舞臺。
1933年(nian)冬她離開(kai)科班,與(yu)別人(ren)搭班在浙東的寧波、紹興、杭(hang)州一(yi)帶演出。
1934年年底,沈家門一(yi)個(ge)戲班請(qing)新(xin)鳳舞臺出身的葉彩金唱頭(tou)肩(jian)旦,聘剛(gang)從瑞云舞臺滿師的竺水招唱二(er)肩(jian)旦,唯獨缺少小生,這位班主聽(ting)說尹(yin)桂(gui)芳旦角、生角兼能,于是(shi)一(yi)邊(bian)托(tuo)人來聘請(qing),一(yi)邊(bian)自作主張地(di)將尹(yin)桂(gui)芳取名(ming)為(wei)“尹(yin)云峰”,掛出了牌子。尹(yin)桂(gui)芳到了沈家門,一(yi)見此狀,哭笑不得。由花旦改演小生,誰知用“尹(yin)云峰”的名(ming)字扮演小生,竟(jing)使她成了名(ming)。
1935年(nian)正式在沈家門登臺(tai),這(zhe)以(yi)后,尹桂芳跟隨(sui)多個演出班子,輾轉演出于新昌、嵊縣、寧波、杭州等(deng)地。
1938年尹桂芳正(zheng)式進軍大上(shang)海(hai),加盟了舊上(shang)海(hai)老(lao)閘(zha)橋(qiao)旁(pang)的永樂(le)戲(xi)(xi)院,後在(zai)同樂(le)戲(xi)(xi)院領(ling)銜演出(chu)。那個時期(qi),正(zheng)是上(shang)海(hai)越(yue)劇由花(hua)旦臺柱向小生(sheng)臺柱過渡的時期(qi)。
1940年(nian)秋,尹桂芳(fang)與竺水招合作掛頭(tou)牌。
1941年,《呂布與貂蟬》。
1942年(nian)6月(yue),尹桂芳與(yu)來(lai)(lai)自四季春班的傅全(quan)香在(zai)老閘(zha)大(da)戲(xi)院演(yan)出(chu)了(le)(le)《黃金與(yu)美人(ren)》、《春花泣秋(qiu)風》等新戲(xi)。1944年(nian),尹桂芳不顧劇場老板的反(fan)對,在(zai)竺水招的支持下,請來(lai)(lai)了(le)(le)編(bian)導人(ren)員,并采用(yong)立體布景、寫實的道具和效果、新穎的燈光(guang),在(zai)龍(long)門(men)大(da)戲(xi)院演(yan)出(chu)了(le)(le)《云破月(yue)圓》,又(you)演(yan)出(chu)了(le)(le)《殉(xun)情(qing)》,觀眾反(fan)應良好。
1945年春(chun),她聘請洪鈞、徐進(jin)、弘英、蘭明等先后編演了(le)《石(shi)達(da)開》、《夜(ye)短情長》、《寶(bao)玉(yu)與(yu)黛玉(yu)》、《春(chun)閨夢里人》、《幾時重相見(jian)》、《荒島恩(en)仇記》、《沙漠(mo)王子》等新戲,影(ying)響(xiang)進(jin)一(yi)步擴大。尤其(qi)是《寶(bao)玉(yu)與(yu)黛玉(yu)》中的《寶(bao)玉(yu)哭靈》和(he)《沙漠(mo)王子》中的《算命(ming)》唱(chang)段,在電(dian)臺播唱(chang)后,聽眾反響(xiang)強(qiang)烈,越(yue)劇改革取得(de)了(le)一(yi)定的交果(guo)。這時尹(yin)桂芳的演技也日(ri)臻成(cheng)熟(shu),逐(zhu)漸形成(cheng)了(le)自己的風格(ge)與(yu)流派。
1946年,她與(yu)竺水招搭檔成(cheng)立芳華(hua)越劇(ju)團(tuan),任(ren)團(tuan)長。長期演出于(yu)境(jing)內(nei)貴州路麗(li)都(dou)大戲院,先后演出了《云破(po)月圓》、《殉情》、《石達開》、《葛嫩娘》、《光緒(xu)與(yu)珍妃》等(deng)一(yi)大批既有思想(xiang)內(nei)涵(han)又能吸引觀(guan)眾(zhong)的新(xin)戲,尤其是《寶玉與(yu)黛玉》、《沙漠王子》和時(shi)裝戲《回頭想(xiang)》、《秋海棠》、《浪蕩子》等(deng)戲,接二連三地引起轟動。由(you)于(yu)她藝德出眾(zhong)、人品(pin)高尚(shang),越劇(ju)姐妹(mei)們都(dou)親切地稱她為(wei)“尹大姐”。
1947年,她積極支持袁雪(xue)芬倡導的(de)《山河戀》義演活動(dong),放棄了自己原定(ding)拍(pai)攝電影《王(wang)孫(sun)公子》的(de)計劃。
1948年(nian),先后與傅(fu)全香、王文(wen)娟搭檔,在(zai)蘭(lan)心(xin)和新光兩(liang)家劇場主(zhu)演了《陸文(wen)龍》、《浪淘(tao)沙》、《魯男(nan)子》、《桃花扇》等新戲。越(yue)劇觀眾投票選舉(ju)“越(yue)劇皇帝”,色藝雙絕、德藝雙馨的尹桂芳榮(rong)登榜首。
1951年,在大眾劇(ju)場義演《杏花村(cun)》,為(wei)抗美援朝捐獻"越劇(ju)號(hao)"飛機作出貢獻。
1952年在麗(li)都大(da)戲院排演了古(gu)典名劇(ju)(ju)《西廂(xiang)記》和新編歷(li)史(shi)劇(ju)(ju)《信陵君》、《陳勝吳(wu)廣》,《梁祝哀(ai)史(shi)》等。
1954年,華東戲(xi)曲匯演,她主演的《屈原》獲得劇本、表演、音樂一(yi)等獎。
1955年當選為上海市人民代表。
1958年,在現代劇(ju)《紅花村》中(zhong)扮演先進的服務員,產生了不小的社會反(fan)響(xiang)。
1959年起(qi)為(wei)福(fu)州市人(ren)民(min)代(dai)表。
1959年1月25日(ri),尹(yin)(yin)桂芳(fang)(fang)率(lv)“芳(fang)(fang)華越(yue)劇團”全體演職員(yuan)六十三人(ren)(ren),登上(shang)了從上(shang)海(hai)開往(wang)福州的第53次列車。她懷著一(yi)股熱情(qing),毅然(ran)舉(ju)團遷(qian)往(wang)福建(jian),到八閩之地去繼續播撒(sa)越(yue)劇藝術的種子(zi)。尹(yin)(yin)桂芳(fang)(fang)曾在《紅樓夢》、《西廂(xiang)記》、《沙漠王子(zi)》、《盤妻索妻》、《屈原(yuan)》、《梁(liang)山伯與祝英臺》劇目中成功地塑造了賈寶玉、張生、梁(liang)玉書、梁(liang)山伯、屈原(yuan)、等(deng)人(ren)(ren)物(wu)形(xing)象,給人(ren)(ren)留下(xia)難(nan)忘的印象。芳(fang)(fang)華越(yue)劇團在尹(yin)(yin)桂芳(fang)(fang)的領導下(xia),培養出一(yi)批“尹(yin)(yin)派后秀(xiu)”,在歷屆省戲劇會演中,均獲(huo)獎。
1960年加入中國共(gong)產黨(dang)。
1963年起(qi),任福建省政協委員。
文化大革命(ming)期間,由于常年(nian)處于極其惡劣(lie)的(de)生活(huo)環(huan)境中,加之以一些非人(ren)(ren)待遇對身體(ti)所(suo)造成的(de)侵害,尹桂芳倒(dao)下(xia)了,中樞神經損傷,一手一足癱瘓。身殘志不殘,仍然為(wei)振興越劇事業,培養越劇新(xin)人(ren)(ren)積極地(di)貢獻自己的(de)力量(liang)。粉碎“四(si)人(ren)(ren)幫(bang)”后,尹桂芳帶(dai)病恢(hui)復了“芳華”。
1978年當選為全國文聯(lian)委(wei)員,并任(ren)中(zhong)國戲劇(ju)家協會福建分會副主席(xi)。現任(ren)福建省(sheng)政協委(wei)員、芳華越(yue)劇(ju)團(tuan)名譽團(tuan)長。
1979年處于半(ban)癱瘓中的(de)(de)(de)(de)尹(yin)桂芳(fang),在(zai)(zai)上海(hai)藝(yi)術研究所和(he)上海(hai)越劇(ju)院的(de)(de)(de)(de)幫助下,舉(ju)辦了盛(sheng)況(kuang)空前(qian)的(de)(de)(de)(de)"尹(yin)桂芳(fang)越劇(ju)流派(pai)演唱會(hui)(hui)"。這(zhe)一(yi)(yi)天,她重新登臺,與袁雪芬(fen)一(yi)(yi)起(qi),唱起(qi)了《山(shan)河戀》的(de)(de)(de)(de)"送(song)信"選段。容納(na)一(yi)(yi)萬多人(ren)的(de)(de)(de)(de)文化(hua)廣場座無虛席(xi)。她將更多的(de)(de)(de)(de)精力投入到了培養(yang)尹(yin)派(pai)接班(ban)人(ren)的(de)(de)(de)(de)工作(zuo)中去,是尹(yin)桂芳(fang)藝(yi)術生命的(de)(de)(de)(de)延(yan)續,用她自(zi)(zi)己(ji)的(de)(de)(de)(de)話說:殘了尹(yin)桂芳(fang),自(zi)(zi)有后(hou)來人(ren)。1986年芳(fang)華越劇(ju)團在(zai)(zai)福(fu)州舉(ju)行規模龐大的(de)(de)(de)(de)建團40周(zhou)年大會(hui)(hui)及尹(yin)派(pai)藝(yi)術演唱會(hui)(hui)。
1990年(nian)12月(yue)10至17日,芳(fang)華越劇團首次應(ying)邀出(chu)訪香港,演出(chu)了(le)《紅樓夢》、《玉蜻蜓》、《何文秀》等優秀劇目(mu),香港同胞首次欣賞到芳(fang)華的藝術風采。
2000年3月1日(ri)上午08:15分,尹(yin)桂芳走了,但她卻留(liu)下一筆閃(shan)光的越劇藝術遺產。
尹桂芳一(yi)生(sheng)演過上百個劇(ju)目,其代(dai)表作有(you)《屈原》、《江(jiang)姐》、《浪蕩子》、《紅樓夢(meng)》、《西廂記(ji)》、《何文秀》、《玉(yu)(yu)蜻蜓》、《信陵君》、《盤妻(qi)索(suo)妻(qi)》、《沙漠王(wang)子》等。代(dai)表人物(wu):賈寶(bao)玉(yu)(yu)、何文秀、梁玉(yu)(yu)書、屈原、張生(sheng)、信陵君等。塑造了一(yi)系列經典(dian)藝術(shu)形象。
在越(yue)(yue)劇界,她富有(you)創新精神,是繼(ji)袁雪芬之后最(zui)早投入“新越(yue)(yue)劇”行列的著(zhu)名演員,為越(yue)(yue)劇改革作(zuo)出巨大(da)貢獻。
20世紀40年代,她已具(ju)有比(bi)較(jiao)豐富的藝術(shu)實踐經驗。投身(shen)越劇改革(ge):尹桂芳(fang)努力(li)學習,多次觀摩了(le)京(jing)劇、話(hua)劇的演出(chu),看的電影也(ye)(ye)不少,眼界逐漸(jian)開闊,對科班那一(yi)套也(ye)(ye)感(gan)到不合時代要求,于是積極進行越劇改革(ge),決心走(zou)出(chu)一(yi)條(tiao)新的路(lu)子來。
在(zai)演唱藝(yi)術上(shang),繼承了(le)竺(zhu)素娥等(deng)同行的精華(hua),又向京(jing)劇小生(sheng)名家葉(xie)盛蘭、姜妙香、俞振(zhen)飛等(deng)取經,借(jie)鑒其藝(yi)術成(cheng)(cheng)果(guo),充實(shi)、提高自身(shen)的表演水準。也從話劇電影中吸取營養,逐(zhu)步形成(cheng)(cheng)了(le)質樸(pu)流暢、醇厚雋(jun)永的風格。在(zai)上(shang)海(hai)很快走紅,這對越劇小生(sheng)行當的成(cheng)(cheng)熟起到了(le)舉足輕重的作用。
越(yue)劇(ju)(ju)“三花一娟一桂”的(de)時(shi)代(dai)由此刻(ke)開始向“尹桂芳時(shi)代(dai)”轉變,萬人空巷(xiang)的(de)“尹桂芳現象”成為(wei)越(yue)劇(ju)(ju)最(zui)終確(que)立起以小生為(wei)臺柱的(de)風(feng)格特征的(de)有力佐證,成了上海越(yue)劇(ju)(ju)圈中的(de)代(dai)表(biao)人物。
1939年2月(yue)6日,農歷戊(wu)寅年十二月(yue)十八日:尹桂(gui)芳首次到滬演(yan)出(chu)
尹桂(gui)芳首次(ci)到上(shang)海,客串演出于由王明珠、張(zhang)桂(gui)蓮主(zhu)演的永(yong)樂(le)戲院。
1941年1月(yue)3日(ri)(ri),農歷庚辰(chen)年十二月(yue)初六(liu)日(ri)(ri):上海“全市女子越劇(ju)大會(hui)串”舉行
中(zhong)國救濟婦孺總會(hui)募(mu)捐運動在上海新(xin)新(xin)電(dian)臺舉辦“全(quan)市女子越劇大會(hui)串”,施銀(yin)花(hua)、屠杏(xing)花(hua)、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馬樟花(hua)、袁雪(xue)芬(fen)、尹(yin)桂芳、竺水招、徐玉蘭、商芳臣、李艷芳、邢竹琴等38位演員,參加播音演唱(chang)。
1941年1月(yue)21日,農(nong)歷庚(geng)辰年十二(er)月(yue)廿(nian)四日:“全滬越國紅星十班大會串”舉行
“全滬越國紅星十班大(da)會(hui)串”在上海浙東大(da)戲院(yuan)進行。日夜場演(yan)出折子戲。演(yan)出劇目(mu)有:
《借紅燈》(尹桂芳,竺水招)
《樓臺(tai)會》(姚(yao)水(shui)娟,李艷芳)
《書房會(hui)》(馬(ma)樟花,傅全(quan)香)
《大(da)堂(tang)會》(商(shang)芳臣,林黛(dai)英)
《盤夫(fu)索(suo)夫(fu)》(竺(zhu)素娥,邢(xing)竹琴)
《曾貴嫖嫂》(王水花,王明珠)
《化緣認妻》(尹樹春(chun),陳素(su)娥)
《倪(ni)鳳扇(shan)茶》(筱丹桂,張湘卿)
《方(fang)玉娘哭塔》(施銀花,錢秀靈)
1941年1月(yue)(yue)22日(ri),農歷庚辰年十二月(yue)(yue)廿五日(ri):越(yue)劇九(jiu)班大會(hui)(hui)串(chuan)(chuan)舉(ju)行1月(yue)(yue)22日(ri)至23日(ri),嵊新女子越(yue)劇團勸募故鄉災(zai)款(kuan)游藝(yi)大會(hui)(hui),聯合在大來、天香、卡(ka)德、民(min)樂(le)、永樂(le)、南洋、同樂(le)、浙東、萬國等戲院(yuan)演出的越(yue)劇團,假座(zuo)上(shang)海更新舞臺(tai)舉(ju)行九(jiu)班大會(hui)(hui)串(chuan)(chuan)。劇目(mu)有《碧玉簪》、《孟麗君》、《沉香扇》等。馬樟花(hua)、李(li)艷芳(fang)、王水(shui)(shui)花(hua)、毛佩卿(qing)(qing)扮演王玉林,施銀花(hua)、筱(xiao)丹桂(gui)、竺水(shui)(shui)招、邢竹琴、林黛英扮演李(li)秀英,小(xiao)白玉梅、姚水(shui)(shui)娟、王明珠、袁雪芬扮演孟麗君,竺素娥、張(zhang)湘卿(qing)(qing)、尹桂(gui)芳(fang)、屠杏花(hua)扮演皇甫少華,小(xiao)白玉梅、姚水(shui)(shui)娟分飾蔡蘭英,屠杏花(hua)、竺素娥、張(zhang)湘卿(qing)(qing)、尹桂(gui)芳(fang)分飾徐文秀。
1941年7月(yue)29日(ri),農(nong)歷辛巳年閏六月(yue)初六日(ri):嵊新女子越(yue)劇團勸募大會舉行
1941年(nian)7月(yue)29日(ri)(ri)至30日(ri)(ri),中國救(jiu)濟婦(fu)孺總會籌募(mu)捐(juan)款委員(yuan)會主辦嵊新(xin)女子越劇團(tuan)勸募(mu)大(da)會,在(zai)上海黃金大(da)戲院舉行,日(ri)(ri)夜(ye)共演4場。劇目有(you)《御(yu)筆樓》、《采桂(gui)別桂(gui)》、《樓臺會》、《楊貴(gui)妃》、《恒娘(niang)》、《林慧娘(niang)》、《販馬記》、《碧玉簪》、《紅玉公》、《貂(diao)蟬(chan)》、《拾(shi)玉鐲》、《女欽(qin)差(cha)》、《書房會》、《寶蓮(lian)燈》、《馬寡婦(fu)開店》等。參與主演的有(you)屠(tu)杏花、王(wang)杏花、小白(bai)玉梅、邢(xing)月(yue)芳、商芳臣、筱丹桂(gui)、賈靈鳳、袁雪芬、馬樟花、徐玉蘭(lan)、趙瑞(rui)花、竺素娥、邢(xing)竹琴、范瑞(rui)娟(juan)、尹(yin)桂(gui)芳、竺水招、姚(yao)水娟(juan)、李艷芳等演員(yuan)。
1942年4月15日,農(nong)歷壬午年三月初一日:傅(fu)全(quan)香加入(ru)同樂戲院
傅全香加(jia)入同(tong)樂戲院,與尹(yin)桂芳、竺水招合作。
1944年5月(yue)11日,農歷甲申年四月(yue)十九日:全(quan)滬(hu)越(yue)劇聯合大會(hui)串(chuan)義演舉行(xing)
上(shang)海(hai)越劇聯誼會假皇后大(da)戲院,舉辦全滬越劇聯合大(da)會串,義(yi)演3天。有傅全香、范瑞娟(juan)的(de)(de)《送(song)鳳冠(guan)》;李艷芳、邢竹琴的(de)(de)《十(shi)八(ba)相送(song)》;筱(xiao)丹桂(gui)、賈靈鳳的(de)(de)《人心》;尹桂(gui)芳、竺水招的(de)(de)《陳琳與寇珠》;姚(yao)水娟(juan)、王水花(hua)的(de)(de)《拾玉鐲(zhuo)》;王杏花(hua)、竺素(su)娥的(de)(de)《販馬記》;施(shi)銀花(hua)、屠杏花(hua)的(de)(de)《化(hua)緣認妻(qi)》;余彩琴、張桂(gui)蓮、陸錦(jin)花(hua)、戚雅仙、徐天紅、吳小樓的(de)(de)《明末(mo)遺恨(hen)》。
1944年(nian)9月,農歷甲申年(nian):尹桂芳開(kai)始(shi)越劇(ju)改(gai)革
尹桂芳在(zai)龍門(men)大戲(xi)院開始越劇(ju)改革(ge),首演新越劇(ju)《云破(po)月圓(yuan)》(由深紅編劇(ju),紅英導演),并建立劇(ju)務部。洪鈞(jun)(韓義)、野(ye)鶴、鐘泯、徐進、藍(lan)明等相繼加入。
1945年12月(yue)24日,農歷乙酉年十(shi)一(yi)月(yue)二十(shi)日:為籌募嵊(sheng)縣善后救濟經(jing)費(fei),全滬越劇(ju)大會串舉(ju)行
為(wei)籌募(mu)嵊縣善后救濟(ji)經(jing)費,假座天蟾舞臺舉行(xing)全滬越劇大會串。劇目有筱丹桂、徐(xu)玉蘭的(de)《青衫迷》;邢竹琴、王水花的(de)《大堂會》;袁雪(xue)芬、范瑞娟的(de)《忠魂鵑血》;姚(yao)水娟、張桂蓮的(de)《血濺洞房(fang)》;傅全香、張湘卿的(de)《送(song)鳳冠》;尹(yin)桂芳(fang)、竺水招、徐(xu)天紅的(de)《兩(liang)代(dai)兒女》;尹(yin)樹春、玉牡丹的(de)《大劈棺(guan)》;金香琴、金月樓(lou)的(de)《御筆(bi)樓(lou)》等。
1946年(nian)2月(yue)2日,農歷丙戌年(nian)正月(yue)初(chu)一日:芳華(hua)劇團成立
以(yi)尹桂芳(fang)、竺水招為首的芳(fang)華劇(ju)團成(cheng)立(li),在九(jiu)星大(da)戲院首演《沙漠王子(zi)》,由徐進(jin)編劇(ju),鐘泯導(dao)演。
1947年(nian)4月8日,農(nong)歷(li)丁(ding)亥年(nian)閏二(er)月十七日:尹桂(gui)芳、竺水招首(shou)演(yan)時裝越劇《浪(lang)蕩子(zi)》
以(yi)尹桂(gui)芳、竺水(shui)招為首(shou)的芳華劇(ju)團(tuan),在九星大戲院首(shou)演(yan)反映上海(hai)現實生活的時裝越劇(ju)《浪蕩子》,由(you)徐進編劇(ju),嚴進導演(yan)。
1947年(nian)7月29日,農歷(li)丁亥年(nian)六(liu)月十二日:“越劇十姐妹”簽訂(ding)聯合義演合約
越劇界(jie)一批著(zhu)名(ming)(ming)演(yan)員在上(shang)海四馬路(lu)大西(xi)洋西(xi)菜(cai)社聚會(hui),為聯合(he)義演(yan)簽訂合(he)約。在上(shang)面簽名(ming)(ming)的有(you)尹桂(gui)芳、徐玉蘭(lan)、竺水招、筱丹桂(gui)、袁雪芬、張桂(gui)鳳、吳小(xiao)樓、傅全香、徐天紅、范瑞(rui)娟(次序按(an)合(he)約原件排(pai)列(lie))。這十位演(yan)員人(ren)稱“越劇十姐妹”。
1947年(nian)8月19日,農歷丁亥年(nian)七月初四日:越(yue)劇十(shi)姐(jie)妹聯(lian)合義演《山河戀》。
因在上海(hai)的(de)越(yue)劇(ju)(ju)演員處處受著老(lao)板的(de)控制、盤剝和欺凌(ling),她們渴望有自己的(de)劇(ju)(ju)場,能自由地演戲。為了(le)籌建(jian)創建(jian)越(yue)劇(ju)(ju)實驗劇(ju)(ju)場,袁(yuan)雪芬(fen)、尹桂芳、范(fan)瑞娟(juan)等(deng)十個年輕的(de)越(yue)劇(ju)(ju)演員,發起舉(ju)行聯(lian)合大義演。演出劇(ju)(ju)目(mu)是《山河戀》,地點在黃金大戲院。這十位演員是:袁(yuan)雪芬(fen)、尹桂芳、范(fan)瑞娟(juan)、竺水招(zhao)、徐玉蘭(lan)、筱丹桂、徐天紅、傅全香、張桂鳳、吳小樓(lou)。
1947年8月29日,農歷丁亥(hai)年七月十四日:《山河(he)戀》獲準繼續演(yan)出
在前一晚接到警察局送來的“勒令停演”后,袁雪(xue)芬、尹桂芳、吳小(xiao)樓和湯蒂茵,到社(she)會(hui)局與局長(chang)吳開先展開面對(dui)面的說理(li)斗(dou)爭,取得勝利,《山河戀》獲(huo)準繼(ji)續演出。該劇演至1947年9月12日(ri)結束。
1947年9月23日,農(nong)歷丁(ding)亥年八(ba)月初九日:芳華劇團改組為云華劇團
因尹桂芳(fang)去香港,原芳(fang)華劇團(tuan)改組為(wei)云華劇團(tuan),竺水招為(wei)團(tuan)長,演出于上海國泰大戲院,首演劇目為(wei)《未婚妻》,主要演員有吳小樓(lou)、周寶奎、焦月娥、張茵(yin)、賈靈鳳等。
1948年7月(yue)13日(ri),農(nong)歷戊(wu)子(zi)年六月(yue)初七日(ri):尹(yin)桂芳重建芳華劇團
尹桂芳從香港(gang)返滬,重建芳華(hua)劇團,與王文娟搭檔,演(yan)于蘭心戲(xi)院,首(shou)演(yan)劇目(mu)《陸文龍》。
1948年(nian)9月(yue)4日(ri),農歷戊子(zi)年(nian)八(ba)月(yue)初二日(ri):芳華越劇團遷往新光大戲院
芳華越(yue)劇團遷往新光大(da)戲(xi)院演(yan)出,尹桂芳與(yu)傅全香(xiang)搭檔,老生為徐天紅。
1954年(nian)5月22日,農歷甲(jia)午(wu)年(nian)四月二十日:芳華越劇團首(shou)演《屈(qu)原(yuan)》
芳(fang)華(hua)越劇(ju)(ju)團在麗都(dou)大戲院上演(yan)了歷史劇(ju)(ju)《屈原》,由馮允莊編劇(ju)(ju),司徒陽導演(yan),尹桂芳(fang)、徐天紅、許金彩、戴(dai)忠(zhong)桂、尹小芳(fang)等(deng)主演(yan)。
1957年4月,農歷丁酉年:“越劇之家”上海市經濟(ji)委(wei)員會成立(li)
為在(zai)嵊(sheng)縣建立“越劇(ju)之家”,成(cheng)立了(le)“越劇(ju)之家”上(shang)海市經濟(ji)委員會(hui)(hui),袁雪芬任(ren)常委會(hui)(hui)主任(ren),尹桂芳、戚(qi)雅仙為副主任(ren),王文娟、魏素(su)云等10人為常委。集資(zi)采取義(yi)演形式(shi)。義(yi)演從(cong)4月(yue)上(shang)旬開始,至1959年2月(yue)為止,共籌義(yi)演款37202元63角(jiao)。
1958年12月17日,農歷(li)戊戌年十一月初七日:芳華越劇團首演《紅花村(cun)》
芳(fang)華越劇團新作現代劇《紅花村(cun)》,首演于瑞金劇場。該(gai)劇由(you)陳(chen)曼(man)、王艷(yan)霞(xia)編劇,朱家訓(xun)導演,尹桂芳(fang)、徐天紅主演。
1962年,率領芳華越(yue)劇(ju)團”回娘家(上海)“演出,劇(ju)目(mu):《盤妻索妻》、《紅樓夢》,受到上海文(wen)化藝術界和觀眾(zhong)的熱烈歡迎。
1979年處于半癱瘓中(zhong)的(de)尹桂芳(fang)(fang),在上海藝術研究(jiu)所和上海越劇(ju)院的(de)幫助下,舉辦了(le)盛況(kuang)空前的(de)"尹桂芳(fang)(fang)越劇(ju)流派(pai)演唱(chang)會"。這一(yi)天,她(ta)重新(xin)登(deng)臺(tai),與袁雪芬一(yi)起,唱(chang)起了(le)《山河(he)戀》的(de)"送信(xin)"選段。容納(na)一(yi)萬多(duo)人的(de)文化廣(guang)場座(zuo)無虛席。她(ta)將更多(duo)的(de)精(jing)力投入到了(le)培養尹派(pai)接班人的(de)工作中(zhong)去,是尹桂芳(fang)(fang)藝術生命的(de)延續,用(yong)她(ta)自己的(de)話說:殘了(le)尹桂芳(fang)(fang),自有后來人。
1986年芳(fang)華越劇團在福州舉行規(gui)模龐大(da)的建團40周年紀念大(da)會與尹(yin)派(pai)(pai)藝(yi)(yi)術演唱會。當年“越劇十姐妹”中的傅全香等(deng)以及尹(yin)派(pai)(pai)傳人(ren),從(cong)上海趕(gan)來祝賀并同臺獻(xian)藝(yi)(yi)。全國(guo)人(ren)大(da)常(chang)委(wei)會副委(wei)員長葉(xie)飛(fei)題(ti)了“越劇奇葩”賀詞(ci)。當年海峽文藝(yi)(yi)出(chu)(chu)(chu)版(ban)(ban)(ban)社(she)出(chu)(chu)(chu)版(ban)(ban)(ban)了《尹(yin)桂芳(fang)唱腔選集》一書(shu)。由海峽文藝(yi)(yi)出(chu)(chu)(chu)版(ban)(ban)(ban)社(she)出(chu)(chu)(chu)版(ban)(ban)(ban),32開(kai),14萬(wan)字。專門介(jie)紹了尹(yin)桂芳(fang)生平與藝(yi)(yi)術的《一代風流(liu)尹(yin)桂芳(fang)》也(ye)隨后出(chu)(chu)(chu)版(ban)(ban)(ban)。
1993年4月18日,農(nong)歷(li)癸酉年三月廿七日:“一(yi)代(dai)風流——尹(yin)桂芳(fang)”藝術(shu)系列活動舉行
4月18日至4月20日,“一代風流——尹(yin)(yin)桂芳”藝術系列活動(dong)在她家鄉浙江(jiang)(jiang)新昌舉行(xing)3天(tian),除(chu)進行(xing)藝術研討(tao)外,還(huan)有大型演(yan)出(chu)。尹(yin)(yin)桂芳率領上海(hai)、浙江(jiang)(jiang)、福(fu)建的(de)弟子尹(yin)(yin)小芳、尹(yin)(yin)瑞(rui)芳、茅威濤、趙志剛、張學芬(fen)、王君(jun)安、張麗君(jun)等演(yan)出(chu)尹(yin)(yin)派(pai)名劇。上海(hai)的(de)中年演(yan)員張國華、朱祝芬(fen),也(ye)參加表演(yan)尹(yin)(yin)派(pai)代表作《屈原》選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