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時紀念館,于2004年4月25正式開館,在任弼時故居北面的月形山上,與故居一垅相隔,中有連廊相通,形成環形游路,由展覽區、紀念區、服務區、休閑區四大部分組成。銅像廣場、牌樓、門樓環繞而建,既保留了故居的原有風貌,又新建了現代氣息濃厚的主館場地。紀念館分六個專題展示了任弼時同志在建團、建黨、建軍、建國四個方面的豐功偉績。紀念(nian)(nian)館西北(bei)方是(shi)一片開闊的田野,遠有群山相映,近有白(bai)沙河環繞。館內古柏參天,綠樹(shu)成蔭(yin);鮮花草地。四季如(ru)春;魚池亭榭,風(feng)景秀麗;設(she)有賓館、商店、停車場、會(hui)(hui)議廳(ting)、貴賓室等服(fu)務設(she)施,從(cong)講解(jie)、影視(shi)、安全保衛(wei)到飲食、居住(zhu)、開會(hui)(hui)學習,是(shi)一座(zuo)集學習、教育(yu),旅游于一體、功能齊全的現(xian)代化(hua)紀念(nian)(nian)館。
占(zhan)地(di)面(mian)積為(wei)2500平方米,雄(xiong)偉(wei)開(kai)闊,是紀(ji)念活動的(de)主要場所。廣場前方為(wei)題有(you)毛澤東同志(zhi)的(de)“任弼時(shi)同志(zhi)的(de)革命精神(shen)永垂不朽(xiu)“的(de)高大幕(mu)墻,中央為(wei)7.1米高的(de)任弼時(shi)同志(zhi)銅像。
任弼時(shi)故居(ju)又稱“任家(jia)(jia)新(xin)屋里”,建于(yu)清末,由任氏祖居(ju)自沙(sha)河(he)西冷水井遷(qian)至(zhi)此(ci)。具體建筑時(shi)間(jian)(jian)無法考(kao)證,是清末時(shi)期江南典型的磚木(mu)結(jie)構民居(ju)。故居(ju)門首是鄧小(xiao)平(ping)為(wei)故居(ju)的題(ti)名;故居(ju)面積為(wei)3600平(ping)方(fang)米,分(fen)上中下三(san)進(jin)外加一罩亭,有大小(xiao)37間(jian)(jian)房,上進(jin)左側(ce)7間(jian)(jian)房為(wei)弼時(shi)同志及父母一家(jia)(jia)居(ju)住。
淡(dan)季:9:00~17:00
旺(wang)季:8:30~17:30
在長(chang)沙(sha)東站(zhan)、岳陽汽(qi)車(che)站(zhan)、汨羅汽(qi)車(che)站(zhan)都有長(chang)途(tu)車(che)直達景區。
任弼時生平業績陳列
分為六個(ge)專(zhuan)題,展出了560余件(jian)(幅)珍(zhen)貴文物和圖片。陳(chen)列準確把握了主人公的(de)個(ge)性特點,塑造(zao)了不同時(shi)期的(de)空(kong)間形象,充分展示了任弼時(shi)同志在建團、建黨、建軍和建國四個(ge)方面的(de)豐功偉績。
任弼時故居復原陳列
任(ren)弼時從1904年(nian)出(chu)生至1920年(nian)離(li)家求(qiu)學(xue),在(zai)故居度過了16年(nian)。故居始建于(yu)清末,屬(shu)典型的(de)江南(nan)院落(luo)民居。故居復(fu)原(yuan)陳(chen)列(lie)對(dui)任(ren)弼時父母(mu)、任(ren)弼時和夫人陳(chen)琮英的(de)臥室,家族(zu)的(de)蒙學(xue)館、農具屋(wu)、雜屋(wu)等按原(yuan)景復(fu)原(yuan)布展。
1938年,任弼時同志作為中共(gong)駐共(gong)產國際代(dai)表團負責人,去莫(mo)斯科工作期間使(shi)用(yong)的留聲機。
長(chang)方形,床(chuang)寬70厘(li)米(mi)、長(chang)195厘(li)米(mi)、高(gao)43厘(li)米(mi)。為木質框架上繃白色帆布的(de)折疊行(xing)軍床(chuang),木架上有“劉達(da)”二字。
共(gong)30本,民國八年冬月(yue)撰寫(xie)。長(chang)方形,線裝,直行,木刻(ke)印刷,黑色(se)字體,記錄(lu)了(le)任氏的家世淵源(yuan)。
1929年任弼時第(di)二次被(bei)捕入(ru)獄(yu),遭(zao)受國民黨電椅(yi)的酷刑,但(dan)始終堅(jian)貞(zhen)不屈,沒有暴(bao)露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