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祥(xiang)(xiang)符禪寺(si)大雄寶(bao)殿向(xiang)南,左(zuo)側鐘(zhong)(zhong)樓內懸掛著一(yi)(yi)口(kou)大銅鐘(zhong)(zhong),就(jiu)是(shi)我們所說(shuo)的(de)“江(jiang)南第(di)一(yi)(yi)鐘(zhong)(zhong)”。所謂(wei)“第(di)一(yi)(yi)鐘(zhong)(zhong)”,是(shi)指銅鐘(zhong)(zhong)的(de)重量和直徑(jing)而(er)言。該銅鐘(zhong)(zhong)重達12 .8噸,下口(kou)最(zui)大直徑(jing)為(wei)2.5米,總高度3.5米,命名為(wei)“祥(xiang)(xiang)符禪鐘(zhong)(zhong)”,是(shi)迄今為(wei)止(zhi)江(jiang)南一(yi)(yi)帶較大的(de)青銅大鐘(zhong)(zhong)。"祥(xiang)(xiang)符禪鐘(zhong)(zhong)"由安徽蕪湖造船廠負(fu)責鑄造,是(shi)建國以來(lai)鑄造的(de)噸位(wei)較大的(de)鐘(zhong)(zhong)。鐘(zhong)(zhong)聲一(yi)(yi)響(xiang),可(ke)綿延(yan)三分鐘(zhong)(zhong)之久。
靈山勝境門(men)樓前的(de)(de)(de)(de)靈山大照(zhao)壁(bi),全長39.8米,最高(gao)處(chu)為(wei)7米,最厚處(chu)厚度(du)達1.9米。整個(ge)照(zhao)壁(bi),由帶有(you)深(shen)浮(fu)雕(diao)(diao)的(de)(de)(de)(de)花崗(gang)石拼塊貼面而成,十分壯觀(guan)。因(yin)此,不論從照(zhao)壁(bi)的(de)(de)(de)(de)規模還(huan)是工程的(de)(de)(de)(de)復雜、宏偉程度(du)來說,無疑都可以稱為(wei)“華(hua)夏第一壁(bi)”。照(zhao)壁(bi)朝向靈山勝境大門(men)的(de)(de)(de)(de)一面,中間(jian)是一幅以"唐僧賜禪小靈山"的(de)(de)(de)(de)故事內容為(wei)主題(ti)的(de)(de)(de)(de)大型浮(fu)雕(diao)(diao),兩側分別刻有(you)"重(zhong)修(xiu)祥符禪寺建造靈山大佛始(shi)末的(de)(de)(de)(de)金文。除了材質是以2毫米厚的(de)(de)(de)(de)黃銅板敲打而成以外,外形(xing)的(de)(de)(de)(de)尺寸大小,和大佛的(de)(de)(de)(de)“右手”完全一樣。
始(shi)建于唐,“昔人施荒邱(qiu),作(zuo)寺靈山(shan)址”,歷宋、明(ming)、清,幾經(jing)增(zeng)修,遂成(cheng)規模,達“優(you)缽花開西(xi)域(yu)種(zhong),浮屠法演上乘禪”之境。
公元(yuan)627年,唐(tang)貞(zhen)觀(guan)年間,馬跡山里人(ren)杭惲官至右(you)將軍(jun),歸田后舍(she)山建剎。在長(chang)安(an)市,杭惲將軍(jun)與唐(tang)僧玄奘(zhuang)(zhuang)交好。玄奘(zhuang)(zhuang)法師自天(tian)竺(zhu)取經歸來,見秦(qin)履峰(feng)南麓地形酷似西天(tian)之靈(ling)鷲,即呼為(wei)小靈(ling)山,命其(qi)弟(di)子窺基于此開法,為(wei)慈恩宗(zong)第一(yi)世。
公(gong)元1009年,宋大(da)中祥(xiang)(xiang)符(fu)(fu)年間,重修后改(gai)稱“祥(xiang)(xiang)符(fu)(fu)禪院”。
公元(yuan)1124年,宣和四(si)年開寺。
公元1371年(nian),明洪武(wu)二年(nian)重修。
公元1447年(nian),正統十年(nian),賜大藏經一部。
公元1553年,嘉靖三十年,重修正殿(dian)。
公元1583年,隆慶五年,重修藏經(jing)殿。
公元1574年,萬(wan)歷元年,重建塔。
公(gong)元1626年,天啟(qi)四年,建大(da)悲殿。
公(gong)元(yuan)1669年(nian),康熙丁未年(nian),海(hai)陽蘇子荊捐(juan)資重(zhong)建,歷時九年(nian),于中丞請靈巖(yan)釋洪儲開臨濟宗法席,寺僧眾多,香火鼎盛,期間皆(jie)有高(gao)僧主持。時稱“神駿(jun)寺”。
公元1861年,咸豐(feng)庚申年,寺毀于戰火,藏經(jing)片(pian)紙無存。唯天王殿、庫(ku)房、香積廚十(shi)余間幸存。
公元1914年,民國三年重建,又復稱(cheng)祥符寺。
公元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祥符寺(si)(si)由(you)地(di)方出讓于(yu)常(chang)州天寧寺(si)(si),為天寧寺(si)(si)下(xia)院,天寧寺(si)(si)高僧圓(yuan)寂(ji)后(hou)均于(yu)此(ci)入塔(ta)。
公(gong)元(yuan)1938年(nian),日軍在馬(ma)山實施(shi)“三光”政策,祥符(fu)寺所存屋宇大部被(bei)毀。
三國影視城
寄暢園
水滸城
梅園
太湖
統一嘉園
錫惠公園
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