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寺是貴陽市歷史上悠久的寺廟之一,今已不存。大興寺(附武廟)原稱大慶寺、大興國寺等,原位于大十字中華南路東側,據《貴陽府志·祠字附記》,寺為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江西廬陵商人彭如玉所建。武廟居其中,祀關羽。有頭門、二門、甬道、兩廡旁為諸佛殿。明洪武二年(1369年),長沙游僧南宗重修,更加寬敞。凡有慶典,均在寺內舉行。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寺僧法印赴京師請得朝廷頒發的《大藏經》6350卷運來貴陽,巡撫郭子章為之建閣收藏,南充黃渝德輝書額“龍輪寶藏”。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巡撫閻興邦重修關圣殿。雍正年間,增修毗戶殿。乾隆年間,重修大士殿、孟蘭殿、三元宮。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毗戶殿,十八年(1838年),重修準提殿,內供奉明撫郭子章木主。寺內有靈泉,貴陽八景之一的“靈泉映月”即此。
貴(gui)陽(yang)市大興國寺(si)位于花(hua)溪區青巖鎮北街村,其原址在今貴(gui)陽(yang)中華南路(lu)上,始建于公(gong)元1394年,是貴(gui)陽(yang)最早的佛教寺(si)院(yuan),清中葉以后(hou)該寺(si)逐漸衰落。
為(wei)滿足(zu)廣大(da)信教(jiao)群眾(zhong)過宗教(jiao)生(sheng)活需(xu)要,貴陽市弘福寺(si)(si)、大(da)興國(guo)寺(si)(si)住持(chi)(chi)心照大(da)和尚在貴州省、市各(ge)(ge)級領(ling)導和各(ge)(ge)有關(guan)部門(men)的(de)支持(chi)(chi)幫(bang)助(zhu)下重建(jian)大(da)興國(guo)寺(si)(si)。寺(si)(si)院(yuan)的(de)建(jian)設和發(fa)展對(dui)當地(di)聚集人(ren)氣、推動(dong)了(le)地(di)方(fang)經濟社(she)會發(fa)展起到了(le)積極作用(yong),并為(wei)青巖景區增加一(yi)個新旅游景點。
清嘉慶八年(1803年),將設于(yu)城北般若庵的(de)(de)蒙養義(yi)學(xue)(xue)遷至寺內(nei)。道光二十(shi)四年1844年),又(you)將設于(yu)南門外(wai)閻公(gong)祠的(de)(de)成童義(yi)學(xue)(xue)移(yi)人。光緒末年改(gai)兩義(yi)學(xue)(xue)為(wei)(wei)官立第(di)九初等小(xiao)學(xue)(xue)堂。民國(guo)后,貴州省立師范學(xue)(xue)校附屬小(xiao)學(xue)(xue)設寺內(nei)。民國(guo)20年(1931年),拆除殿外(wai)石坊(fang)、石墻(qiang),改(gai)建為(wei)(wei)明星電(dian)影院(yuan)。抗日戰爭時期,國(guo)民黨三民主(zhu)義(yi)青年團設此。解放后大興寺變化很大,后為(wei)(wei)百(bai)貨大樓之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