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zhong)國(guo)水(shui)稻科學》創刊(kan)于(yu)1986年,是由中(zhong)華人民共和國(guo)農業(ye)部主管、中(zhong)國(guo)水(shui)稻研究所主辦的農業(ye)科技學術性期刊(kan),面向中(zhong)國(guo)國(guo)內外(wai)公開發(fa)行。
據(ju)2019年(nian)5月《中國(guo)水(shui)稻科學》編(bian)輯部官(guan)網顯示,《中國(guo)水(shui)稻科學》編(bian)委會顧問有4人(ren)(ren)、委員有41人(ren)(ren)。
據(ju)(ju)2019年(nian)5月7日中(zhong)國知(zhi)網(wang)顯示,《中(zhong)國水(shui)稻(dao)科學(xue)》共出(chu)版(ban)文(wen)獻(xian)2554篇、總被(bei)下(xia)載583067次(ci)、總被(bei)引66074次(ci)、(2018版(ban))復合影(ying)響因(yin)子為(wei)1.588、(2018版(ban))綜(zong)合影(ying)響因(yin)子為(wei)1.007。據(ju)(ju)2019年(nian)5月7日萬方數據(ju)(ju)知(zhi)識服務平臺(tai)顯示,《中(zhong)國水(shui)稻(dao)科學(xue)》載文(wen)量(liang)為(wei)1903篇、基金論(lun)文(wen)為(wei)1651篇、被(bei)引量(liang)為(wei)40702次(ci)、下(xia)載量(liang)為(wei)87001次(ci);根(gen)據(ju)(ju)2015年(nian)中(zhong)國期刊引證報告(擴(kuo)刊版(ban))數據(ju)(ju)顯示,《中(zhong)國水(shui)稻(dao)科學(xue)》影(ying)響因(yin)子為(wei)1.77。
1986年,《中國水(shui)稻科學》創刊。
1990年,該(gai)刊以季刊穩定發行。
2004年,該(gai)刊刊期由季刊變更為雙月刊。
2014年(nian)12月,該刊成為中(zhong)國(guo)原國(guo)家新聞出版廣(guang)電總(zong)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報道內容
《中國水稻科學》主要報道以水稻為研究對象的原始論文。
主要欄目
《中國(guo)水稻科學(xue)》設有(you)研究(jiu)報(bao)告、研究(jiu)簡報(bao)、研究(jiu)快報(bao)、研究(jiu)簡訊(xun)、實驗技術(shu)、學(xue)術(shu)專(zhuan)論(lun)、文獻綜(zong)述等(deng)欄目。
據2019年5月《中國(guo)水(shui)稻科學(xue)》編輯部官網顯(xian)示,該刊編委(wei)會顧問有4人(ren)、委(wei)員有41人(ren)。
職務 姓(xing)名(ming) 所在單位(wei)
顧問(wen) 盧永根 華(hua)南農業(ye)大學
閔紹楷 中國水稻研究所
袁隆平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ji)術(shu)中(zhong)心
翟虎渠 中國農(nong)業(ye)科學院
委員(以姓氏的拼音為序) 曹衛(wei)星 南京農業大學
陳溫福 沈陽農業大學稻(dao)作研究(jiu)室
程家(jia)安(an) 浙(zhe)江大(da)學
程式華 中(zhong)國水稻研究所
韓斌 中國(guo)科學(xue)院國(guo)家基因研究(jiu)中心
何(he)祖華 中國(guo)科學院(yuan)上海植物(wu)生理生態(tai)研究(jiu)所
胡培松 中國水稻研究所(suo)
金(jin)千(qian)瑜 中(zhong)國水稻研究所
李家洋 中國科(ke)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
李西明(ming) 中國水稻(dao)研(yan)究所
廖西(xi)元 中國水稻研究所
劉光(guang)杰(jie) 中國(guo)水稻(dao)研究所
盧寶榮 復旦(dan)大學(xue)生物多樣性科學(xue)研(yan)究所
青先國 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彭友良 中國(guo)農業大學植(zhi)物(wu)病理學系(xi)
彭(peng)于發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wu)保護研(yan)究所(suo)
錢前 中(zhong)國(guo)水稻(dao)研究(jiu)所
阮劉青 中(zhong)國水(shui)稻研究所
任光俊 四川省農業(ye)科學院(yuan)作物研究(jiu)所
宋祥甫(fu) 上海市(shi)農業科學院(yuan)
舒慶堯 浙江(jiang)大學
萬(wan)建民 中(zhong)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jiu)所(suo)
王才林 江(jiang)蘇(su)省(sheng)農業(ye)科(ke)學(xue)院(yuan)糧(liang)食作為研究(jiu)所
王磊(lei) 中國水稻研究所
吳建利 中國水(shui)稻研究所(suo)
謝華安 福建省農(nong)業科學(xue)院(yuan)
薛勇彪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
楊長登(deng) 中國水稻研究(jiu)所
楊劍波 安徽(hui)省農業科學院(yuan)
楊建昌(chang) 揚州大(da)學(xue)農(nong)(nong)學(xue)院農(nong)(nong)學(xue)系
余(yu)柳青 中國水稻研究所
張(zhang)桂權 華南(nan)農(nong)業大學農(nong)學系
張(zhang)紅生(sheng) 南京農業(ye)大學農學院
張(zhang)志濤 中國水(shui)稻研究所
鄭康樂 中國水稻研究所
朱德峰 中國水稻(dao)研究(jiu)所
朱立煌 中國(guo)科學院(yuan)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朱英國(guo) 武漢大學(xue)生(sheng)命科學(xue)學(xue)院(yuan)
朱有勇 云南農業大學(xue)
朱智偉 中(zhong)國(guo)水稻研究(jiu)所(suo)
莊杰云 中國水稻研究所
《中(zhong)國(guo)(guo)(guo)(guo)(guo)水(shui)(shui)稻科(ke)(ke)學(xue)》被中(zhong)國(guo)(guo)(guo)(guo)(guo)科(ke)(ke)技(ji)期(qi)(qi)刊(kan)數(shu)(shu)(shu)據庫(ku)(ku)、中(zhong)國(guo)(guo)(guo)(guo)(guo)農林(lin)文獻數(shu)(shu)(shu)據庫(ku)(ku)、中(zhong)國(guo)(guo)(guo)(guo)(guo)生物(wu)學(xue)文摘(zhai)數(shu)(shu)(shu)據庫(ku)(ku)、中(zhong)國(guo)(guo)(guo)(guo)(guo)科(ke)(ke)技(ji)論文統計與(yu)分析(xi)數(shu)(shu)(shu)據庫(ku)(ku)、中(zhong)國(guo)(guo)(guo)(guo)(guo)科(ke)(ke)學(xue)引文索引數(shu)(shu)(shu)據庫(ku)(ku)、CEPS中(zhong)文電子期(qi)(qi)刊(kan)服務數(shu)(shu)(shu)據庫(ku)(ku)、聯(lian)合國(guo)(guo)(guo)(guo)(guo)糧農組織(FAO)的Agris數(shu)(shu)(shu)據庫(ku)(ku)、國(guo)(guo)(guo)(guo)(guo)際(ji)應(ying)用生物(wu)科(ke)(ke)學(xue)中(zhong)心(CABI)的CAB Abstracts數(shu)(shu)(shu)據庫(ku)(ku)、美(mei)國(guo)(guo)(guo)(guo)(guo)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數(shu)(shu)(shu)據庫(ku)(ku)、美(mei)國(guo)(guo)(guo)(guo)(guo)Chemical Abstracts數(shu)(shu)(shu)據庫(ku)(ku)、美(mei)國(guo)(guo)(guo)(guo)(guo)Thomson Scientific數(shu)(shu)(shu)據庫(ku)(ku)、國(guo)(guo)(guo)(guo)(guo)際(ji)水(shui)(shui)稻研究所(IRRI)的水(shui)(shui)稻文獻數(shu)(shu)(shu)據庫(ku)(ku)、日本科(ke)(ke)學(xue)技(ji)術文獻速報、中(zhong)國(guo)(guo)(guo)(guo)(guo)生物(wu)學(xue)文摘(zhai)、中(zhong)國(guo)(guo)(guo)(guo)(guo)農業文摘(zhai)、全國(guo)(guo)(guo)(guo)(guo)報刊(kan)索引、中(zhong)國(guo)(guo)(guo)(guo)(guo)學(xue)術期(qi)(qi)刊(kan)文摘(zhai)、CA化學(xue)文摘(zhai)(美(mei))(2014)、JST日本科(ke)(ke)學(xue)技(ji)術振(zhen)興機構數(shu)(shu)(shu)據庫(ku)(ku)(日)(2018)、CSCD中(zhong)國(guo)(guo)(guo)(guo)(guo)科(ke)(ke)學(xue)引文數(shu)(shu)(shu)據庫(ku)(ku)來源期(qi)(qi)刊(kan)(2017-2018年(nian)(nian)度)(含擴展版)、北(bei)京大學(xue)《中(zhong)文核心期(qi)(qi)刊(kan)要(yao)目總覽》(1992年(nian)(nian)第一版、1996年(nian)(nian)第二版、2000年(nian)(nian)版、2004年(nian)(nian)版、2008年(nian)(nian)版、2011年(nian)(nian)版、2014年(nian)(nian)版、2017年(nian)(nian)版)等數(shu)(shu)(shu)據庫(ku)(ku)或檢(jian)索刊(kan)物(wu)等收錄。
據2019年5月7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水(shui)稻科學》共出版文獻2554篇。
據2019年5月7日萬方(fang)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顯示(shi),《中國(guo)水稻科學》載(zai)文(wen)量為1903篇。
據2019年5月7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水稻科學》總被下載583067次、總被引(yin)66074次、(2018版)復合影響因子為1.588、(2018版)綜(zong)合影響因子為1.007。
據(ju)2019年(nian)5月7日萬方(fang)數據(ju)知識(shi)服務平臺顯示(shi),《中(zhong)(zhong)國(guo)水稻科學》被引(yin)量為40702次(ci)、下(xia)載量為87001次(ci);根據(ju)2015年(nian)中(zhong)(zhong)國(guo)期刊引(yin)證報告(gao)(擴刊版(ban))數據(ju)顯示(shi),該刊影響因子(zi)為1.77,在(zai)全(quan)部統計源(yuan)期刊(6735種(zhong)(zhong))中(zhong)(zhong)排第(di)(di)257名,在(zai)農作物類(41種(zhong)(zhong))中(zhong)(zhong)排第(di)(di)2名。
1990年,《中國(guo)水稻科(ke)學》獲得國(guo)家新聞(wen)出版署舉辦的(de)中國(guo)期刊展覽印制質量獎(jiang)評比三(san)等獎(jiang)、浙江(jiang)省(sheng)自然(ran)科(ke)學期刊編輯協會(hui)優(you)秀(xiu)科(ke)技期刊一等獎(jiang)。
1992年(nian),該刊(kan)獲得農業(ye)部優(you)秀科(ke)技期刊(kan)、中國農業(ye)科(ke)學(xue)院優(you)秀科(ke)技期刊(kan)、浙(zhe)江省科(ke)技期刊(kan)編輯學(xue)會優(you)秀科(ke)技期刊(kan)、首(shou)屆全(quan)國優(you)秀科(ke)技期刊(kan)評比二等(deng)獎。
1994年(nian),該刊(kan)獲得(de)浙江省科(ke)技期(qi)刊(kan)編輯學會優秀科(ke)技期(qi)刊(kan)一等獎。
1995年,該刊(kan)(kan)獲得(de)浙江省期刊(kan)(kan)抽(chou)評一等獎。
1997年(nian),該刊(kan)被評為浙江省(sheng)科(ke)(ke)技期(qi)刊(kan)編輯學會(hui)優秀科(ke)(ke)技期(qi)刊(kan)。獲得國家科(ke)(ke)委、中宣部、新聞出(chu)版署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全(quan)國優秀科(ke)(ke)技期(qi)刊(kan)評比三等獎。
1998年,該刊(kan)獲得浙江省科技期刊(kan)編(bian)輯學(xue)會優秀科技期刊(kan)一等獎。
2000年(nian),該刊(kan)獲得浙江省科技期刊(kan)編(bian)輯學會優秀科技期刊(kan)一等獎。
2001年,該刊入選中國(guo)期刊方陣雙(shuang)百期刊。
2002年,該刊獲得浙江(jiang)省科技期刊編(bian)輯(ji)學會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
2005年,該刊入選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
2006年,該刊(kan)(kan)獲得浙江省科技(ji)期刊(kan)(kan)編(bian)輯學會精品科技(ji)期刊(kan)(kan)獎。
2007年,該(gai)刊(kan)入選首(shou)屆浙(zhe)江期刊(kan)方(fang)陣工程(cheng)精優型期刊(kan)群期刊(kan)。
2008年(nian),該刊(kan)獲得浙江省科(ke)技期(qi)刊(kan)編(bian)輯學會(hui)優秀科(ke)技期(qi)刊(kan)精(jing)品(pin)獎,被評為中(zhong)國精(jing)品(pin)科(ke)技期(qi)刊(kan)、百種(zhong)中(zhong)國杰(jie)出(chu)學術期(qi)刊(kan)。
2009年(nian),該刊入選(xuan)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qi)刊、第四(si)屆華東地區優秀期(qi)刊。
2010年,該(gai)刊(kan)獲得浙(zhe)江(jiang)省科(ke)技期刊(kan)編(bian)輯學會優(you)秀科(ke)技期刊(kan)精品獎。
2011年(nian),該刊被評為(wei)中國精(jing)品科技期(qi)刊。
2012年,該刊被中國(guo)(guo)國(guo)(guo)際影響(xiang)力(li)優(you)秀(xiu)學術期刊、第五屆華東地區優(you)秀(xiu)期刊。
2013年(nian)、2015年(nian)、2018年(nian),該(gai)刊連續三屆入選(xuan)中國百強報(bao)刊。
1.來稿(gao)(gao)須附單(dan)位同意(yi)(yi)發表(biao)的(de)推薦信(xin),作(zuo)者(zhe)所在單(dan)位負(fu)責稿(gao)(gao)件內(nei)容的(de)保密、真實性(xing)、作(zuo)者(zhe)排(pai)名(ming)、知識產權等的(de)審查。并提(ti)供作(zuo)者(zhe)簡介。作(zuo)者(zhe)來自(zi)不(bu)同單(dan)位時,排(pai)名(ming)順序還須取得各有關單(dan)位的(de)同意(yi)(yi)。文責由作(zuo)者(zhe)自(zi)負(fu)。
2.文稿要求(qiu)。數據可靠(kao),論點明確,文字簡練。電子文檔格式為Word格式。
3.文(wen)稿內(nei)容(rong)。一般應包(bao)括中文(wen)題名(ming)、作(zuo)者(zhe)姓(xing)名(ming)及工(gong)作(zuo)單位——英文(wen)題名(ming)、作(zuo)者(zhe)姓(xing)名(ming)及工(gong)作(zuo)單位——Abstract和(he)(he)Key words——中文(wen)摘要和(he)(he)關鍵詞——引言(yan)——材料與(yu)方法——結果與(yu)分(fen)析(xi)——討論——謝(xie)辭——參(can)考文(wen)獻。綜述、專論、學術討論等的正文(wen)內(nei)容(rong)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書(shu)寫(xie)。
4.基(ji)(ji)金(jin)(jin)項(xiang)(xiang)目(mu)。獲得基(ji)(ji)金(jin)(jin)資助產生(sheng)的文章以“基(ji)(ji)金(jin)(jin)項(xiang)(xiang)目(mu)”為(wei)標識(shi)注明(ming)(ming)基(ji)(ji)金(jin)(jin)項(xiang)(xiang)目(mu)名稱并在圓括號內注明(ming)(ming)其編號,放在芒果视频下载下方。多(duo)項(xiang)(xiang)基(ji)(ji)金(jin)(jin)項(xiang)(xiang)目(mu)時依次羅(luo)列(lie),以“;”隔(ge)開。
5.摘要(Abstract)。摘要是對所研(yan)究的問(wen)題、方(fang)法和(he)結果(guo)的準確概括的簡短陳(chen)述。摘要應具有獨(du)立(li)性和(he)自含性,即不閱(yue)讀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xi)。
6.關(guan)鍵詞(ci)(Key words)。系反映文章的(de)主題內容的(de)詞(ci)匯和術語。一般每篇3~8個,附在中英文摘要(yao)下(xia)方
7.引(yin)言。扼要地概述(shu)研(yan)究工作的目的、范圍、相關領(ling)域的前人工作和(he)(he)知識空白、理論基礎和(he)(he)分(fen)析、研(yan)究設想、研(yan)究方法(fa)和(he)(he)實驗設計、預(yu)期結果和(he)(he)意義等。
8.材料(liao)與(yu)方法。清(qing)楚(chu)(chu)地交(jiao)(jiao)代試(shi)驗(yan)設計(ji)、研(yan)究對象(xiang)及研(yan)究方法等。研(yan)究對象(xiang)的(de)名(ming)稱(cheng),如(ru)水稻品種、肥料(liao)、農(nong)藥、土壤(rang)、病(bing)蟲害等名(ming)稱(cheng)應交(jiao)(jiao)代清(qing)楚(chu)(chu);還應交(jiao)(jiao)代試(shi)驗(yan)的(de)范圍(wei)、重(zhong)復次數及樣本大小。對一般的(de)研(yan)究方法注(zhu)明出處即可。結果與(yu)分析。利(li)用圖(tu)、表及文字(zi)進(jin)行合乎邏輯的(de)分析,務求精練(lian)通順。
11.討(tao)論。著(zhu)重(zhong)于(yu)研究中(zhong)新的發現(xian)和重(zhong)要(yao)方(fang)面,以及(ji)從中(zhong)得(de)出的結論。
12.文內(nei)標(biao)(biao)題(ti)。文內(nei)標(biao)(biao)題(ti)力(li)求簡短,一般不(bu)超過30字,標(biao)(biao)題(ti)內(nei)盡量不(bu)用標(biao)(biao)點符(fu)號。標(biao)(biao)題(ti)左頂格書寫(xie)。文內(nei)標(biao)(biao)題(ti)層次不(bu)宜過多,一般為3~4級,分別(bie)以如1、1.1、1.1.1、1.1.1.1的方(fang)式(shi)表示。
13.圖和(he)表(Figures and Tables)。圖、表力求(qiu)精練,凡用文字能較簡單地說明的問(wen)題,盡量不用圖和(he)表。
14.計(ji)(ji)量(liang)單(dan)位(wei)。采(cai)用(yong)法定(ding)計(ji)(ji)量(liang)單(dan)位(wei)的名稱和符(fu)號。單(dan)位(wei)名稱和符(fu)號請參照《中(zhong)華(hua)人民共和國法定(ding)計(ji)(ji)量(liang)單(dan)位(wei)》的規定(ding),采(cai)用(yong)符(fu)號表示。
15.標點符號。標點符號按照國家標準GB/T 15838-1995《標點符號用(yong)法》執行(xing)。外(wai)(wai)文(wen)中的(de)(de)標點按照外(wai)(wai)語的(de)(de)規范和習慣(guan)。外(wai)(wai)文(wen)縮略(lve)語,采用(yong)國際上慣(guan)用(yong)的(de)(de)縮略(lve)語。
16.品(pin)種名(ming)稱。外國品(pin)種名(ming)的(de)外文(wen)名(ming)稱,一(yi)般可(ke)照搬(ban)原文(wen),不必譯(yi)(yi)寫成漢(han)字形式。人(ren)名(ming)及地(di)名(ming),外國人(ren)名(ming)一(yi)般照搬(ban)原文(wen),外國地(di)名(ming)應譯(yi)(yi)成漢(han)字,但小地(di)名(ming)可(ke)以原文(wen)表示。
17.參(can)(can)考文獻(xian)。參(can)(can)考文獻(xian)僅列實際引(yin)用者。避(bi)免(mian)引(yin)用摘要作為參(can)(can)考文獻(xian)。正(zheng)文中參(can)(can)考文獻(xian)引(yin)用處用阿拉伯數(shu)字加方(fang)括號在上角標出。文末參(can)(can)考文獻(xian)表(biao)按正(zheng)文中出現(xian)的先(xian)后順序編號。
18.請登(deng)錄中國水稻(dao)科學網站在線投稿系統進(jin)行投稿。
《中國水稻科學(xue)》編委會領導(dao)
職務 名單
主(zhu)任委員、主(zhu)編 程式(shi)華(hua)
副(fu)主(zhu)任委員 孫宗修、萬(wan)建民、鄭康樂、阮劉青(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