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ma)里(li)帝(di)國(Mali Empire),又名曼丁戈帝(di)國(Manding Empire)或曼迪聯邦(Manden Kurufa),是西非中世(shi)紀時的(de)(de)一(yi)個(ge)強大伊斯蘭教帝(di)國,是北(bei)部(bu)非洲(zhou)以(yi)南的(de)(de)廣闊(kuo)內陸中幅(fu)員最為遼闊(kuo)的(de)(de)國家,古代最重要的(de)(de)伊斯蘭文化(hua)與財富中心之一(yi)。
馬里帝國興(xing)起于13世紀(ji)上半(ban)葉,17世紀(ji)初(chu)滅亡,據阿(a)拉(la)伯文獻記載,其全(quan)盛時期的版圖,南(nan)起熱帶雨林,北至撒(sa)哈拉(la)大沙漠,西抵大西洋岸,東(dong)達豪薩人居(ju)住地區。首都為尼亞尼。
由于(yu)天氣炎熱,西非(fei)人需要一種防(fang)止食(shi)(shi)物變質(zhi)的方法。鹽可(ke)在高溫環境(jing)下幫助儲藏食(shi)(shi)物,但西非(fei)人自己(ji)不會制鹽,于(yu)是穆斯林從北部(bu)帶來鹽并與他們交換黃金。
馬里控制了穿過非洲的貿易路線,因(yin)此而獲取(qu)了權力(li)。
松迪亞(ya)塔是(shi)馬里的第一(yi)位(wei)統治者。他使鹽和黃金(jin)的貿易(yi)比以前(qian)更加成(cheng)功。他還建立了尼亞(ya)尼城——古(gu)馬里的首都(dou)。尼亞(ya)尼位(wei)于尼日爾河的主要交通路(lu)線(xian)附(fu)近。廷(ting)巴(ba)(ba)克圖(tu)是(shi)尼亞(ya)尼的文化中心。這座城市(shi)又是(shi)商(shang)隊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最后一(yi)站。農民到廷(ting)巴(ba)(ba)克圖(tu)的市(shi)場上出(chu)售他們的谷物。商(shang)人(ren)在(zai)那兒進行交易(yi)。
松迪亞塔為他的(de)帝國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de)決定(ding),即皈(guī)依(yi)伊斯蘭教。人們稱他為“曼薩·松迪亞塔”。曼薩的(de)意(yi)思是國王(wang)。所(suo)有的(de)馬(ma)里統(tong)治者都(dou)是穆(mu)斯林。其(qi)中最著名的(de)是曼薩·穆(mu)薩。
馬里本是尼日爾河支流桑卡拉尼河地區(qu)的一(yi)個小酋長國,由說(shuo)曼丁戈(ge)語的凱(kai)塔氏(shi)族(zu)所(suo)組成,一(yi)向臣屬于加(jia)納(na)王(wang)國,以黃金貿易著稱,到11世紀中葉逐(zhu)漸強大。
據傳說:約1235年松迪(di)亞(ya)塔在(zai)反抗蘇(su)蘇(su)人(ren)入侵過程(cheng)中,團結曼丁戈(ge)人(ren),打敗了(le)蘇(su)蘇(su)國王蘇(su)曼古(gu)魯的軍隊,繼(ji)加納王國之(zhi)后(hou)成(cheng)為西(xi)蘇(su)丹(dan)大帝(di)國。松迪(di)亞(ya)塔的統治奠定(ding)了(le)馬里帝(di)國的基(ji)礎,其(qi)子繼(ji)位(wei)后(hou)繼(ji)續征戰(zhan),擴大了(le)王國的版圖。第9位(wei)國王曼薩(sa)·穆薩(sa)在(zai)位(wei)時其(qi)版圖空前(qian)遼闊(kuo),進入帝(di)國的黃金時代。
曼薩(sa)·穆薩(sa)1324~1325年去麥加朝圣,途中大肆揮(hui)霍黃(huang)金,在(zai)伊斯蘭世界中留下深(shen)刻印象,馬里(li)的聲名自(zi)此(ci)遠揚西(xi)歐(ou)。
14世紀30年(nian)代后,一些西方世界繪(hui)制的(de)地(di)圖上出(chu)現了馬(ma)里(li)和曼(man)薩·穆(mu)薩的(de)圖像。摩洛哥(ge)旅行家伊本·巴圖塔大(da)約在1352~1353年(nian)曾(ceng)到(dao)過馬(ma)里(li)。據他的(de)記述,當時馬(ma)里(li)境(jing)內(nei)秩序井然,商隊安(an)全得(de)到(dao)充(chong)分保證(zheng),但內(nei)部已(yi)開始出(chu)現權力(li)之(zhi)爭的(de)跡象。
馬里帝(di)國(guo)采取神化(hua)國(guo)王(wang)(wang)的措(cuo)施,鞏固國(guo)王(wang)(wang)權(quan)力,如(ru)國(guo)王(wang)(wang)不在人前進食,不同人直接交談(tan)等,但對王(wang)(wang)位(wei)繼承沒有明確規定,因此(ci)常因爭奪王(wang)(wang)位(wei)而影(ying)響(xiang)帝(di)國(guo)穩(wen)定。
1360年(nian)后馬(ma)里發(fa)生內亂,此后王位之(zhi)爭層出不窮,國(guo)勢(shi)日趨衰落。
14世紀(ji)后,馬里帝國先(xian)后遭到莫(mo)西人和圖(tu)阿雷格(ge)人的襲擊和騷擾(rao)。其中1433年,廷(ting)巴(ba)克圖(tu)被圖(tu)阿雷格(ge)人攻陷。
15世紀上半葉一(yi)些原來被馬(ma)里兼并的地區(qu)紛紛獨(du)立(li)。
15世(shi)紀中葉(xie),馬里屬國加奧發展成(cheng)為強大的桑海(hai)帝國。
16世紀上(shang)半葉,在桑海(hai)的襲(xi)擊和摩洛哥(ge)的侵(qin)略下,馬里(li)的東部(bu)疆域不斷縮(suo)小。此(ci)時西方殖民主(zhu)義者已逐漸由沿海(hai)順塞內加爾河、岡比亞河入(ru)侵(qin)。西方的貿易,特(te)別是非洲奴隸貿易,引(yin)起了馬里(li)社會內部(bu)矛盾,最(zui)終使馬里(li)土崩瓦解(jie)。
1599年,皇(huang)帝曼薩·穆罕默德(de)三世(shi)(一說為穆罕默德(de)四世(shi))試(shi)圖收復被摩(mo)洛哥占據(ju)的(de)迭內,勝利在(zai)望之際因敵(di)方援兵趕到(dao)而失(shi)敗,有說法認為馬(ma)里人的(de)失(shi)敗與部將(jiang)叛變倒戈有關(guan)(杰(jie)內之戰)。
1611年,馬里末(mo)代皇帝馬馬杜三世在尼日爾河和巴尼河之間被班(ban)巴拉人打敗,出走到康(kang)加巴,帝國告(gao)終(據[前西德(de)]博伊歇(xie)爾特《馬里》)。
馬里帝國的居(ju)民(min)多數(shu)從(cong)事農業(ye),種植玉蜀黍、高粱(liang)、水稻、棉(mian)花,并發展(zhan)(zhan)起漁(yu)業(ye)和養(yang)牛(niu)業(ye)。手工業(ye)已(yi)成為獨立的行(xing)業(ye),有鐵(tie)木制造(zao)業(ye)、皮革制造(zao)業(ye)等,一(yi)些城市還發展(zhan)(zhan)起紡(fang)織業(ye)和裁縫(feng)作坊。
馬里帝國盛產(chan)黃金,并控制(zhi)著西蘇丹廣(guang)大的(de)(de)(de)貿易網,特(te)別(bie)是南方產(chan)金地區通往北(bei)非的(de)(de)(de)貿易,國王壟斷著重要物資如(ru)馬匹和金屬等的(de)(de)(de)進口,并從中積累了巨額(e)財富(fu)。國內外貿易已從以物易物,發(fa)展到以瑪瑙、貝為貨幣的(de)(de)(de)階(jie)段。
經濟(ji)繁榮帶來了城市(shi)和文(wen)化的(de)發展,伊(yi)斯蘭教自11世紀傳入馬里,曼薩(sa)·穆薩(sa)時期(qi)又有(you)很大發展。尼日爾河(he)上(shang)的(de)廷(ting)巴克圖不(bu)僅是經濟(ji)中心,而且是著名的(de)伊(yi)斯蘭教文(wen)化中心,建有(you)巨大的(de)清真寺。
(1230-1433。此后缺(que)資料)
松迪亞塔1230-1255
瓦利1255-1285
薩(sa)庫(ku)拉(la)1285-1300
曼薩·穆薩1312-1337
馬(ma)格漢一世(shi)1237-1341
蘇萊曼1341-1360
卡薩1360-?
馬(ma)利(li).賈(jia)塔二(er)世?-1374
穆薩(sa)二世1374-1390
馬格(ge)漢(han)三世139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