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開始寫歌(ge)。
1977年(nian),和洪光(guang)達(da)合(he)作發(fa)表第(di)一首歌曲《七月涼山》;同年(nian),在去成功嶺的火車(che)上獨立創作第(di)一首歌曲《微風往事》,引起了臺(tai)灣(wan)樂壇的注意。
1978年(nian),成為(wei)臺灣(wan)滾石最年(nian)輕的唱片制作人。
1979年(nian),當兵(bing)期(qi)間創作(zuo)了《風(feng)中的早晨》,洪光達填(tian)詞。
1981年(nian)—1984年(nian),是(shi)鄧麗(li)君、劉(liu)文正、黃鶯鶯、鳳飛飛等大(da)牌邀歌(ge)的(de)創(chuang)作(zuo)人。他制作(zuo)了費(fei)翔、巫啟賢、張(zhang)(zhang)信哲、伊能靜等許(xu)多名歌(ge)手(shou)的(de)專輯,經過他手(shou)制作(zuo)的(de)唱片幾乎張(zhang)(zhang)張(zhang)(zhang)大(da)賣。
1987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我要(yao)的(de)不多》(張國榮《無需(xu)要(yao)太多》原裝(zhuang)版本)。
1989年,父親過世的打擊(ji),讓他頓(dun)失人生目(mu)標,誤入歧途。
1990年,中(zhong)斷(duan)演藝事(shi)業。
1999年,成為基督徒,開始了(le)全新(xin)的人生。
2006年(nian)12月(yue),推出最后一張個人專輯(ji)《奶粉與便當》。
2007年(nian)年(nian)2月,開(kai)始在中(zhong)國廣(guang)播公司(si)“i-Radio”音樂網擔任DJ;2月23日(ri),逝世(shi),年(nian)僅48歲;6月16日(ri),獲第18屆金曲獎(jiang)文化(hua)傳播獎(jiang)章,由妻子郭(guo)美珒(jin)代(dai)領。
馬兆駿創作(zuo)了上千首(shou)歌曲,包括《我要的(de)不多》、《散(san)場電(dian)影》、《那年我們十九歲》、《微(wei)風(feng)往事》、《木棉道》、《寬容》、《會有那么一(yi)天》、《心雨》、《告別夕陽》、《好好把握》、《暖流》、《愛像什么》、《風(feng)中的(de)早(zao)晨》、《奶(nai)粉與(yu)便當》等(deng),首(shou)首(shou)膾炙(zhi)人(ren)口,深(shen)入(ru)人(ren)心。
有人評述,馬兆駿的去世代表著臺(tai)灣一個輝煌的民歌(ge)時代逝去,三十年起(qi)浮(fu)的音樂歲(sui)月(yue),可(ke)謂“一曲未央,終成(cheng)絕(jue)唱”。
《寬容》
《心雨》
《木棉道》
《七月涼山》
《季節雨》
《微風往事》
《散場電影》
《風中早晨》
《愛像什么》
《一種感覺》
《我要的不多》
《奶粉與便當》
《那年我們十九歲》
《會有那么一(yi)天》
《好好把握》
《暖流》
《告別夕陽》
《瀟灑的走》
1996年,新加坡(po)金曲(qu)獎最(zui)佳唱片制作人。
2006年,第七屆華語傳媒大獎(jiang)終身成就獎(jiang)。
2007年,第18屆金曲獎(jiang)文(wen)化(hua)傳播獎(jiang)章(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