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就熱愛繪畫(hua),后全家(jia)移居巴(ba)黎(li)。
17歲(sui)時(shi),師從卡爾·韋(wei)爾內。
1771年—1835年,在格羅畫室接受古典主義學(xue)院派的教育。
與老(lao)師背(bei)道而馳(chi)的(de)席里柯經常出入于巴(ba)黎的(de)美術陳列館,以后他去意(yi)大(da)利學習,驚嘆(tan)米(mi)開朗基羅的(de)創造力(li),成為這位大(da)師的(de)崇拜者(zhe)。他有志于創新,注重個人情(qing)感的(de)表達,在(zai)作品中往往流露出米(mi)開朗基羅般的(de)宏(hong)偉感和運動感,對提香(xiang)、拉斐爾的(de)藝術十(shi)分推崇。
他熱愛大衛(wei)的(de)革命精神(shen)和魯(lu)本斯狂放且富激情的(de)構圖(tu)和造型,并研究過富有浪漫主(zhu)義(yi)精神(shen)的(de)格羅(luo)和西班牙戈雅的(de)藝(yi)術(shu),逐漸顯示出(chu)浪漫主(zhu)義(yi)雄(xiong)姿。
1812年,第一次在沙龍展出了《輕(qing)騎兵(bing)軍官的沖鋒》獲得意外(wai)的成功。
1814年后,當路(lu)易(yi)十八波旁王(wang)朝(chao)復辟時(shi),他參加了(le)貴族近衛騎兵隊,這期(qi)間又畫了(le)著名的(de)(de)《受傷的(de)(de)胸甲騎兵》,后來他投(tou)入了(le)反波旁王(wang)朝(chao)的(de)(de)斗爭。
1818年(nian),為了研究(jiu)文藝復(fu)興遺產,赴意大利考察學習,先到佛羅(luo)倫薩,然后又到羅(luo)馬,他不知(zhi)疲倦地(di)臨摹米開(kai)(kai)朗基羅(luo)的(de)(de)(de)(de)作(zuo)品,尤(you)其是按自(zi)己(ji)的(de)(de)(de)(de)理(li)想臨摹米開(kai)(kai)朗基羅(luo)的(de)(de)(de)(de)《最(zui)后的(de)(de)(de)(de)審判》。偏(pian)愛強(qiang)烈(lie)的(de)(de)(de)(de)運動(dong)和有力的(de)(de)(de)(de)造型,使他獲得“法國的(de)(de)(de)(de)米開(kai)(kai)朗基羅(luo)”的(de)(de)(de)(de)美譽(yu)。
1819年,創作(zuo)了(le)世界名作(zuo)《梅(mei)杜莎之筏》,然后到(dao)英國(guo)和德(de)國(guo)展出,引起極(ji)大(da)的轟動。后來離開(kai)意(yi)大(da)利(li),去了(le)英國(guo)和比利(li)時,還去布魯塞爾探望被流(liu)放(fang)的達維德(de)。
1824年(nian)1月,不幸墜馬而身亡。
《梅杜莎(sha)之筏(fa)》這幅(fu)畫(hua)巨大(da)的畫(hua)面,結構(gou)宏偉、氣(qi)勢磅礴。情(qing)節激動人(ren)心(xin)(xin),構(gou)思大(da)膽(dan)富有戲(xi)劇性,構(gou)圖嚴謹充(chong)滿(man)律動,畫(hua)中人(ren)情(qing)感激越。人(ren)體塑造堅實有力度(du),光影(ying)對比強(qiang)烈,整個色調陰森沉郁,顯示出震撼人(ren)心(xin)(xin)的悲(bei)劇力量。
這幅杰(jie)作的問世(shi),開辟了浪漫主義(yi)的藝術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