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簡介
崩塌(崩(beng)落、垮(kua)塌或塌方(fang))是較陡斜坡(po)上的巖(yan)土體(ti)在重力作用(yong)下(xia)突然脫(tuo)離母體(ti)崩(beng)落、滾動、堆積在坡(po)腳(或溝(gou)谷)的地質現象(xiang)。巖(yan)土類型、地質構造(zao)、地形地貌是形成崩(beng)塌的基本條件。
崩塌和滑坡的區別
1、滑坡沿(yan)滑動面滑動,滑體的整體較好,有(you)一定外(wai)部形態。而崩塌則(ze)無滑動面,堆積物(wu)結構零(ling)亂,多呈錐形。
2、崩塌以(yi)垂直(zhi)運(yun)動為主,滑坡多以(yi)水平(ping)運(yun)動為主。
3、崩塌(ta)的(de)(de)破壞作用都是(shi)急劇的(de)(de),短促(cu)的(de)(de)和(he)強烈的(de)(de)。滑坡(po)作用多數也很急劇、短促(cu)、猛烈,有的(de)(de)則相(xiang)對較緩慢。
4、崩塌一般都發(fa)生在(zai)地形(xing)坡(po)度大(da)于50度,高度大(da)于30米以(yi)上的高陡邊坡(po)上,滑坡(po)多出現(xian)在(zai)坡(po)度50度以(yi)下的斜(xie)坡(po)上。
崩塌前兆
崩(beng)塌(ta)的前緣不(bu)(bu)斷發生掉(diao)塊、墜(zhui)落、小崩(beng)小塌(ta)的現(xian)象崩(beng)塌(ta)的腳部出(chu)現(xian)新的破(po)裂(lie)形跡不(bu)(bu)時(shi)偶然聽到巖石(shi)的撕(si)裂(lie)摩(mo)擦(ca)聲出(chu)現(xian)熱、氣、地下水異常動物出(chu)現(xian)異常。
崩塌危害
會(hui)使(shi)建筑物,有時甚至使(shi)整個居(ju)民點遭到毀壞,使(shi)公路和鐵(tie)路被掩埋(mai)。由崩塌帶來的損失(shi),不單是建筑物毀壞的直接損失(shi),并且常(chang)因此而使(shi)交通中斷,給運輸帶來重大損失(shi)。
崩塌治理措施
1、排(pai)水:在有(you)水活動的地(di)段,布置排(pai)水構筑物,以進(jin)行攔截與(yu)疏(shu)導。包括排(pai)出邊坡地(di)下水和(he)防止地(di)表水進(jin)入。
2、錨固:
(1)遮擋(dang)。即(ji)遮擋(dang)斜坡上部的崩(beng)塌(ta)(ta)物(wu)。這(zhe)種措施常(chang)用于中、小型崩(beng)塌(ta)(ta)或(huo)人工(gong)邊坡崩(beng)塌(ta)(ta)的防治中,通常(chang)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gong)程進行,在鐵路工(gong)程中較為常(chang)用。
(2)攔截。對于僅在雨后才有墜石、剝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腳或半坡上設置攔截構筑物。如設置落石平臺和落石槽以停積崩塌物質,修建擋石墻以攔墜石;利用廢鋼軌、鋼釬及鋼絲等編(bian)制鋼(gang)軌或鋼(gang)釬(han)棚欄(lan)來欄(lan)截這些措施(shi),也常用于鐵路工程。
(3)支擋。在巖石(shi)(shi)突出或不穩定(ding)的大(da)孤(gu)石(shi)(shi)下面修建支柱、支擋墻或用廢鋼軌(gui)支撐(cheng)。
(4)打樁。固定邊坡。
(5)護墻、護坡(po)。在(zai)易風(feng)化剝落的邊坡(po)地段,修建護墻,對(dui)緩坡(po)進行水泥護坡(po)等。一般邊坡(po)均可采用。
3、刷坡、削坡。在危石(shi)孤石(shi)突出的(de)山(shan)嘴以及坡體風化(hua)破碎的(de)地段,采用刷坡技術放緩邊坡。
4、鑲補溝(gou)縫。對坡體中(zhong)的(de)裂隙、縫、空(kong)洞(dong),可用片(pian)石(shi)填補空(kong)洞(dong),水泥(ni)沙漿溝(gou)縫等以防止裂隙、縫、洞(dong)的(de)進一(yi)步發展。
5、其(qi)他:灌(guan)漿(充填硅酸鹽水泥(n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