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yue)—1983年7月(yue),浙江溫州(zhou)醫學院醫學系學生;
1983年7月—1987年8月,浙江普陀衛生學校住(zhu)院醫師;
1987年(nian)8月—1990年(nian)7月,上海體育學(xue)院人體生(sheng)理學(xue)專業碩士研究生(sheng);
1990年(nian)7月(yue)—2000年(nian)7月(yue),上海體育(yu)學(xue)院基礎(chu)部教(jiao)師(其(qi)間:1997年(nian)9月(yue)—1999年(nian)4月(yue),在日本國立鹿屋體育(yu)大學(xue)學(xue)習);
2000年7月(yue)(yue)—2002年12月(yue)(yue),上海體(ti)育(yu)學(xue)院基礎部副(fu)主任(ren)、運動(dong)人(ren)(ren)體(ti)試驗(yan)中心主任(ren)(1997年9月(yue)(yue)—2001年12月(yue)(yue),在華東(dong)師范大學(xue)運動(dong)人(ren)(ren)體(ti)科學(xue)專業在職(zhi)研究生(sheng)學(xue)習,獲教(jiao)育(yu)學(xue)博士學(xue)位);
2002年12月(yue)—2004年4月(yue),上海體育學(xue)院(yuan)運動科學(xue)系主(zhu)任(其間:2003年9月(yue)—2004年1月(yue),在上海市委黨校(xiao)第(di)26期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xue)習);
2004年(nian)4月(yue)—2006年(nian)3月(yue),上(shang)海體育(yu)學(xue)院院長助理(li)、運動(dong)科學(xue)系主任(ren);
2006年3月(yue)—2006年6月(yue),上海(hai)體育(yu)學(xue)院院長助理、運(yun)動科學(xue)系主(zhu)任(ren)、上海(hai)體育(yu)學(xue)院運(yun)動醫學(xue)康復中心主(zhu)任(ren);
2006年6月—2007年9月,上海體育(yu)學院(yuan)(yuan)(yuan)院(yuan)(yuan)(yuan)長助理、上海體育(yu)學院(yuan)(yuan)(yuan)運動(dong)(dong)科學學院(yuan)(yuan)(yuan)院(yuan)(yuan)(yuan)長、上海體育(yu)學院(yuan)(yuan)(yuan)運動(dong)(dong)醫(yi)學康復(fu)中心(xin)主任;
2007年9月—2013年9月,上海體(ti)育學(xue)院(yuan)副院(yuan)長(其間:2009年9月—2009年10月,在國(guo)家教育行政學(xue)院(yuan)第35期高校領導干部進(jin)修班學(xue)習);
2013年9月,擬(ni)任(ren)上海體育學院院長;
2013年11月,任上海體育學院(yuan)(yuan)院(yuan)(yuan)長。
2006年(nian),憑(ping)論文《長期太極拳運動(dong)對中(zhong)老年(nian)人GH-IGF-I軸(zhou)的調節作用(yong)》獲2006年(nian)中(zhong)國體育科學(xue)(xue)學(xue)(xue)會科學(xue)(xue)技術獎(jiang)三(san)等獎(jiang);
2007年,憑論文《上(shang)海市民體(ti)質(zhi)評價體(ti)系和(he)體(ti)育鍛煉指南(nan)的開(kai)發和(he)應用》獲2007年上(shang)海市科(ke)技進(jin)步獎(jiang)三等獎(jiang);
2008年(nian),憑論文《體(ti)適能(neng)評定理論與(yu)方法課(ke)程(cheng)建設與(yu)人才(cai)培養》獲2008年(nian)上海市第九屆(jie)教育科學(xue)研究成果獎三等獎;
2009年,憑論文《提高運動員體(ti)能(neng)的(de)關鍵(jian)技術(shu)研究(jiu)》獲2009年中國體(ti)育(yu)科學(xue)學(xue)會科學(xue)技術(shu)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