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二(er)十年(nian)(1894年(nian)),梅蘭芳出(chu)生在北京(jing)前(qian)門(men)外李鐵拐斜街一(yi)座(zuo)京(jing)劇世家的(de)舊(jiu)居。
光緒二十五年(nian)(1899年(nian)),梅蘭芳在北京(jing)百順(shun)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讀書。
光緒二十八年(nian)(1902年(nian)),正式拜(bai)吳菱仙(xian)為師學(xue)青衣(yi),學(xue)的第(di)一出戲是《戰蒲關》,后又學(xue)習(xi)了(le)《二進宮》《三(san)娘教子》等共(gong)約(yue)三(san)十余出戲。也常跟著(zhu)秦稚芬和胡二庚學(xue)花旦戲。
光緒三十年(nian)(1904年(nian))8月17日(ri),北京“廣(guang)和樓”戲(xi)館第一次登臺,工花旦(dan),在《長生殿·鵲(que)橋密誓》里演織女。
光緒(xu)三十三年(nian)(1907年(nian)),梅蘭芳(fang)家從百順胡同移居(ju)盧草(cao)園,正式搭班“喜(xi)連成”演出。之(zhi)后喜(xi)連成班主葉春(chun)善收梅蘭芳(fang)為徒(tu)。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8月14日,母(mu)親楊長(chang)玉病(bing)逝(shi)后全家移(yi)居鞭(bian)子巷頭條。
清宣統二(er)年(1910年),梅蘭芳與王明華結婚。開始(shi)養鴿子的(de)業余(yu)愛好。
宣統(tong)三年(nian)(1911年(nian)),北京各界舉行(xing)京劇(ju)演員評選活動,張(zhang)貼菊榜,梅蘭芳(fang)名(ming)列第(di)三名(ming)探花。
中華(hua)民國元年(nian)(1912年(nian)),第(di)一次與譚鑫培同臺(tai)演(yan)出,演(yan)出劇目《桑(sang)園寄子》。
民國二年(1913年),他首(shou)次(ci)到上海(hai)演(yan)出(chu),在四馬路(lu)大(da)新(xin)(xin)路(lu)口丹桂(gui)第(di)(di)一(yi)(yi)(yi)臺演(yan)出(chu)了(le)《彩(cai)(cai)樓配》《玉(yu)堂春(chun)》《穆柯(ke)寨》等(deng)(deng)戲(xi)(xi)(xi),10月31日(ri),接受(shou)上海(hai)許(xu)少卿邀請首(shou)次(ci)赴上海(hai)演(yan)出(chu)(是(shi)梅蘭芳第(di)(di)一(yi)(yi)(yi)次(ci)離開(kai)北京),在四馬路(lu)大(da)新(xin)(xin)路(lu)口丹桂(gui)第(di)(di)一(yi)(yi)(yi)臺演(yan)出(chu)了(le)《彩(cai)(cai)樓配》《玉(yu)堂春(chun)》等(deng)(deng)戲(xi)(xi)(xi),11月16日(ri)第(di)(di)一(yi)(yi)(yi)次(ci)貼演(yan)扎靠戲(xi)(xi)(xi)《穆柯(ke)寨》也是(shi)他第(di)(di)一(yi)(yi)(yi)次(ci)唱大(da)軸戲(xi)(xi)(xi),他吸收(shou)了(le)上海(hai)文(wen)明(ming)戲(xi)(xi)(xi)、新(xin)(xin)式舞臺、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deng)(deng)改良成分,返(fan)京后創演(yan)時裝新(xin)(xin)戲(xi)(xi)(xi)《孽海(hai)波瀾(lan)》。開(kai)始研究(jiu)新(xin)(xin)腔并學習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zi)巷三條(tiao)。
民國三(san)年(1914年)1月(yue),在慶豐堂(tang)與王(wang)(wang)蕙(hui)芳同拜陳德霖為師。又(you)先后從(cong)師喬蕙(hui)蘭、李壽山、陳嘉梁學習昆曲。又(you)從(cong)路(lu)三(san)寶、王(wang)(wang)瑤卿學戲(xi)。7月(yue)至(zhi)10月(yue),在“翊(yi)文社”最初嘗試創編了時裝(zhuang)(zhuang)新戲(xi)《孽海(hai)波瀾(lan)》。梅蘭芳對化裝(zhuang)(zhuang)、頭飾方面進行了改革。同年,再次來滬(hu),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pan)金(jin)蓮》《貴妃(fei)醉酒》等拿手好戲(xi),一(yi)連唱了一(yi)個(ge)多(duo)月(yue)。
民國(guo)四(si)年(nian)(nian)(1915年(nian)(nian))4月10日(ri),在(zai)北(bei)京吉祥園(yuan)上(shang)演(yan)(yan)創(chuang)編(bian)時裝新(xin)(xin)戲(xi)《宦海潮》。4月16日(ri),在(zai)北(bei)京吉祥園(yuan)上(shang)演(yan)(yan)創(chuang)編(bian)時裝新(xin)(xin)戲(xi)《鄧霞姑》,10月31日(ri),在(zai)北(bei)京吉祥園(yuan)首演(yan)(yan)創(chuang)編(bian)古裝新(xin)(xin)戲(xi)《嫦娥奔月》。第一(yi)次在(zai)京劇舞臺(tai)上(shang)使(shi)用追光,梅蘭(lan)芳則(ze)把燈光的(de)作用向前推(tui)進了一(yi)步,梅蘭(lan)芳開始學(xue)習繪畫(hua),繪畫(hua)老師畫(hua)家王蘿白。此后,又結識了畫(hua)家陳(chen)師曾、金拱北(bei)、姚茫父、陳(chen)半丁、齊(qi)白石等。同(tong)時并與(yu)收藏家朱翼庵訂交,廣(guang)泛觀(guan)賞書畫(hua)和古器物(wu)。
民國五年(1916年)1月14日(ri)(ri),在北京吉(ji)祥園上演創(chuang)編的(de)新(xin)戲《黛玉葬花》,4月19日(ri)(ri)至21日(ri)(ri)在北京吉(ji)祥上演創(chuang)編時裝新(xin)戲《一縷麻》。同年,第三(san)次(ci)來滬,連唱45天。
民國六年(1917年),梅蘭(lan)芳創編了神話(hua)歌舞劇(ju)《天女散(san)花》。
民國七年(nian)(1918年(nian)),梅(mei)蘭芳移居上海,演出《游(you)園驚夢》。同年(nian)創編演出了《麻姑獻壽》、《紅線盜盒》。
民國八年(1919年),余叔(shu)巖在正乙祠為母(mu)親(qin)祝壽辦堂(tang)會,梅蘭芳反串呂布在此登臺獻(xian)藝。4月至5月,應日本(ben)帝國劇場邀請,攜同“喜群社”訪問日本(ben)進(jin)行(xing)演(yan)出(chu)(chu)。先(xian)后在東京、大阪、神戶(hu)等(deng)地演(yan)出(chu)(chu),12月應近(jin)代(dai)實業家(jia)張謇邀請,第(di)一次到江蘇南通演(yan)出(chu)(chu)。
民國九年(1920年),第一次(ci)拍攝無(wu)聲電影《春香鬧學》。
民國十(shi)年(nian)(1921年(nian)),年(nian)初,與楊小(xiao)樓合作組織“崇(chong)林(lin)社”劇團(tuan)。年(nian)末,與福芝芳結婚。
民國十一年(1922年)2月15日,在(zai)北京第一舞臺首(shou)演創編(bian)新戲(xi)《霸王別姬》,10月15日至(zhi)11月22日應香港(gang)太(tai)平(ping)戲(xi)院邀請,率"承華社"劇團140余人赴(fu)港(gang)演出(chu)。
民國(guo)十二年(nian)(1923年(nian)),首創在京劇(ju)(ju)伴奏樂器中增加上(shang)(shang)二胡,使京劇(ju)(ju)音樂更加豐富,11月在北(bei)京開明戲(xi)院上(shang)(shang)演創編新(xin)戲(xi)《洛神》,11月在北(bei)京真光劇(ju)(ju)場上(shang)(shang)演創編新(xin)戲(xi)《廉錦楓》。
民國十三年(1924年)5月,在(zai)北京寓(yu)所接待印(yin)度著名學者、詩(shi)人、作家泰戈爾。演出結束(shu)后,泰戈爾用孟(meng)加拉(la)(la)文(wen)(wen)題(ti)詩(shi)一首,又親(qin)自譯(yi)成英文(wen)(wen)送(song)給梅蘭芳。后來經北京大學精通孟(meng)加拉(la)(la)文(wen)(wen)的吳曉鈴、石真(zhen)教授將(jiang)原詩(shi)譯(yi)成了(le)漢文(wen)(wen)白話詩(shi)。10月9日(ri)至(zhi)11月22日(ri),梅蘭芳應日(ri)本(ben)帝國劇場社長邀請,第二次訪問(wen)日(ri)本(ben)。先后在(zai)東(dong)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民國十四(si)年(nian)(nian)(1925年(nian)(nian)),創編新戲頭本、二本《太真外(wai)傳(chuan)》。
民國十五年(1926年),創編新戲(xi)三本(ben)、四(si)本(ben)《太真(zhen)外(wai)傳》,在北京東(dong)城無量(liang)大(da)人胡同梅宅(zhai)接待(dai)來訪(fang)問(wen)的瑞典(dian)王儲夫(fu)婦。
民國十六年(1927年),被評為京劇“四大名旦(dan)”之首,創(chuang)編新戲《俊襲人》,經當時的(de)銀行家馮(feng)耿(geng)光證婚,梅蘭芳迎娶了(le)孟小冬。
民國十(shi)七年(1928年)4月6日,在北京中(zhong)和戲院(yuan)首演創編新(xin)戲《鳳還(huan)巢》,夏季(ji),在北京編演了新(xin)戲全(quan)本《宇宙鋒(feng)》,第二次赴香港(gang)演出(chu)。同年,梅蘭芳去美國訪問演出(chu)前(qian)拜訪胡適。
民(min)國(guo)(guo)十九年(1930年)1月(yue)18日至7月(yue),率“承華(hua)社”劇團部分(fen)演(yan)員經日本橫濱、加(jia)拿大(da)維(wei)多(duo)利亞(ya)(ya)(ya)赴(fu)美國(guo)(guo)演(yan)出(chu)。先后(hou)在西(xi)雅圖、芝加(jia)哥、華(hua)盛頓、紐約、舊金山、洛杉磯、圣地亞(ya)(ya)(ya)哥、檀(tan)香山等地演(yan)出(chu)72天,美國(guo)(guo)波摩拿學院、南加(jia)利福尼亞(ya)(ya)(ya)大(da)學分(fen)別授予梅(mei)蘭芳文(wen)學榮(rong)譽博(bo)士學位(wei)。
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yue),與余叔巖、齊如山、張伯(bo)駒等人創辦“國劇(ju)學(xue)會”,第三(san)次率團(tuan)赴香港演出,同年與孟小冬(dong)解除婚姻關(guan)系(xi)。
民國二十(shi)一年(1932年),梅蘭芳從北(bei)京遷居上(shang)海。
民國二十二年(nian)(1933年(nian)),在上海天蟾舞臺(tai)上演了創編(bian)新戲《抗(kang)金兵》。
民國二十(shi)四(si)年(1935年)2月21日至(zhi)(zhi)4月21日,率劇(ju)(ju)團赴(fu)蘇聯演出訪(fang)問。在蘇聯先后(hou)與戲劇(ju)(ju)大師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萊希(xi)特會面,四(si)月至(zhi)(zhi)八月赴(fu)波(bo)蘭、德(de)國、法(fa)國、比利時(shi)、意大利、英國等國進(jin)行戲劇(ju)(ju)考察。后(hou)經(jing)埃及、印度(du)回國。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月26日,在上(shang)海天蟾舞臺上(shang)演了創編新戲《生死恨》。
民國(guo)二十七年(1938年)年初,攜(xie)家(jia)眷和(he)劇團演職(zhi)員(yuan)再(zai)次赴(fu)香(xiang)港(gang)演出。
民國(guo)三(san)十年(1941年),蓄須明志,息影(ying)舞臺。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年夏(xia),由香港返回上(shang)海。從此,杜(du)門(men)謝(xie)客。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重新登臺,在上海美(mei)琪大(da)戲院與(yu)俞振飛合作(zuo)演出(chu)了昆曲《斷橋》《游園驚夢》等劇(ju)目。
民(min)國(guo)三十七(qi)年(1948年)6月(yue)(yue)至11月(yue)(yue),在上海聯華三廠拍攝彩(cai)色片《生死恨》。
1949年,榮獲美國(guo)波摩那(nei)學(xue)(xue)院和南加州大學(xue)(xue)的榮譽文(wen)(wen)學(xue)(xue)博士學(xue)(xue)位。7月(yue),出席中(zhong)(zhong)華全(quan)國(guo)第一(yi)次文(wen)(wen)學(xue)(xue)藝術工作(zuo)者代表大會,9月(yue)30日,當選全(quan)國(guo)政(zheng)協常務委員,10月(yue)1日,參(can)加中(zhong)(zhong)華人民(min)(min)共和國(guo)和中(zhong)(zhong)央人民(min)(min)政(zheng)府成立典禮活動。
1951年4月(yue),任命梅(mei)蘭芳為中(zhong)國(guo)戲曲(qu)研(yan)究院(yuan)院(yuan)長,7月(yue),全家從上海遷回北(bei)京,定居護國(guo)寺街1號(現梅(mei)蘭芳紀念館)。
1952年12月(yue),出席在奧地利首都維(wei)也納(na)舉行(xing)的世界人民和平大(da)會,與蘇聯著(zhu)名舞蹈大(da)師烏(wu)蘭諾娃(wa)在北京(jing)會面。
1953年10月,梅蘭芳當選(xuan)中國戲劇家協會(hui)副主席。
1954年9月,梅蘭芳當選中華(hua)人民共(gong)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biao)。
1955年1月(yue),任命(ming)梅(mei)蘭(lan)(lan)芳為(wei)中國(guo)京劇院院長,4月(yue),文化(hua)部、中國(guo)文聯、中國(guo)戲劇家協會聯合為(wei)梅(mei)蘭(lan)(lan)芳周(zhou)信芳舉辦了舞臺(tai)生活(huo)(huo)50年紀念活(huo)(huo)動(dong),2月(yue)—8月(yue)拍(pai)攝(she)《梅(mei)蘭(lan)(lan)芳舞臺(tai)藝(yi)術》戲曲片(pian),12月(yue)制(zhi)作完(wan)成。
1956年5月26日至7月16日,應日本朝日新聞社(she)等團(tuan)(tuan)體邀(yao)請(qing),組(zu)建了(le)訪日京劇代表團(tuan)(tuan),梅蘭芳任團(tuan)(tuan)長。
1957年4月15日(ri),北京市人民委員會任命梅蘭(lan)芳為梅劇(ju)團團長。6月7日(ri),國(guo)際舞蹈協會主席海爾格來到北京授予梅蘭(lan)芳榮譽(yu)獎章。7月9日(ri),梅蘭(lan)芳擔任中(zhong)國(guo)戲曲(qu)學院(yuan)(yuan)院(yuan)(yuan)長。
晚年生活
1959年(nian)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劇場上演創編新戲(xi)《穆(mu)桂英掛(gua)帥》,加入中國共(gong)產黨。
1960年1月21日,《游園驚夢》彩色電影(ying)片(pian)拍攝(she)完成,4月15日,北京市(shi)人民委(wei)員會任命梅蘭(lan)芳為梅劇團團長。
1961年5月31日,在(zai)中(zhong)國(guo)科學院為(wei)科學家(jia)們演(yan)出(chu)《穆桂英掛帥》,這是梅(mei)蘭(lan)芳(fang)(fang)在(zai)舞臺生涯中(zhong)的(de)最后(hou)一次演(yan)出(chu),7月9日,任命梅(mei)蘭(lan)芳(fang)(fang)為(wei)中(zhong)國(guo)戲(xi)曲學院院長(chang),8月8日凌晨5時,梅(mei)蘭(lan)芳(fang)(fang)在(zai)北京病逝,享年67歲。
京(jing)劇形成(cheng)初期,以梅(mei)巧(qiao)玲(ling)為代表(biao)的(de)(de)(de)一代老前輩藝(yi)(yi)(yi)術(shu)家開啟了(le)京(jing)劇男旦(dan)藝(yi)(yi)(yi)術(shu)的(de)(de)(de)篇章。梅(mei)巧(qiao)玲(ling)開創的(de)(de)(de)梅(mei)派(pai)藝(yi)(yi)(yi)術(shu),對京(jing)劇旦(dan)角表(biao)演藝(yi)(yi)(yi)術(shu)的(de)(de)(de)提高(gao)與發展做出了(le)卓越的(de)(de)(de)貢(gong)獻,也成(cheng)為了(le)梅(mei)派(pai)男旦(dan)的(de)(de)(de)重要(yao)奠(dian)基人(ren)。到第(di)二代梅(mei)派(pai)傳人(ren)梅(mei)巧(qiao)玲(ling)之子(zi)梅(mei)竹芬(fen)承(cheng)父衣缽,良好地繼承(cheng)了(le)梅(mei)巧(qiao)玲(ling)的(de)(de)(de)唱法,他對梅(mei)派(pai)藝(yi)(yi)(yi)術(shu)的(de)(de)(de)傳承(cheng)功(gong)不可沒。
梅派的創立
二十世(shi)紀二三十年(nian)代(dai),梅(mei)巧玲之孫(sun)梅(mei)蘭(lan)芳繼承并(bing)發(fa)展(zhan)了(le)梅(mei)派藝術,當時的男旦藝術在京劇史上出(chu)現(xian)了(le)“梅(mei)尚(shang)程荀”四大名旦,讓整(zheng)個京劇發(fa)展(zhan)步(bu)入了(le)巔峰時期,這是京劇走向興盛的重要標(biao)志。
梅(mei)蘭芳旦行立派也是從“梅(mei)派”開始的(de),而(er)京劇行當(dang)中梅(mei)蘭芳最擅演的(de)是“旦”,故梅(mei)蘭芳是中國旦角創藝立派的(de)第(di)一人。
京(jing)劇中(zhong)把(ba)女性(xing)統(tong)稱為(wei)“旦(dan)”,其中(zhong)按(an)照(zhao)人物的(de)年齡(ling)、性(xing)格又(you)可細分(fen)為(wei)許多(duo)行當,飾(shi)演(yan)大家閨秀和有身(shen)份的(de)婦女稱為(wei)“正旦(dan)”,正旦(dan)在京(jing)劇中(zhong)俗稱“青(qing)衣(yi)(yi)”,這就(jiu)是因為(wei)正旦(dan)所扮演(yan)的(de)角色常穿青(qing)色的(de)長衫而得名。京(jing)劇《竇娥冤》中(zhong)的(de)女主(zhu)角竇娥就(jiu)是典(dian)型的(de)青(qing)衣(yi)(yi)角色。青(qing)衣(yi)(yi)的(de)表(biao)演(yan)莊(zhuang)重嫻靜,秀雅(ya)柔婉,以唱功為(wei)主(zhu),一(yi)般說來,青(qing)衣(yi)(yi)的(de)唱腔旋律優美,細膩婉轉。
梅(mei)蘭芳通過不斷的努力,終于集京劇旦角藝(yi)術之大成(cheng),融青衣、花旦、刀馬旦行當為(wei)一爐,創造出獨特的表演(yan)形式(shi)和唱腔(qiang),世稱“梅(mei)派”,影響很大。
梅派的創新
梅蘭芳所創新的京劇梅派藝術,不僅是中國京劇與整個中國戲曲藝術的高峰,而且還位列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梅派藝術的發展,自是得益于時代的機遇,當時北京精英薈萃,戲樓茶館云集,在梅蘭芳綴玉軒聚集的 “梅黨”也各顯其長,盛舉共襄,進而成就了當時梅蘭芳的梅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