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工藝有哪些 我們能做的不只是惋惜
本文章由
MAIGOO編輯 上傳提供
★★★
評論
發布
反饋
0
中國傳統工藝在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史上都是絕妙的一筆,它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也曾見證中華民族的興衰過程。如今,在市場經濟發展迅速的社會中,有著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工藝卻面臨著被淘汰的境況。
始創于云南的中國傳統通知工藝品烏銅走銀,最早出現在清雍正年間。
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然后將熔化的銀(或金)水填入花紋圖案中,冷卻后打磨光滑處理,時間久了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裝飾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別致。
由于一般多以鑲嵌白銀為主,故稱「烏銅走銀」。
烏銅走銀的工藝繁雜,大致可分為煉制,鍛制,鏨刻,走銀,焊接和組裝,拋光打磨,捂黑處理。相比普通的銅銀工藝,烏銅走銀的制作技藝要復雜得多,對雕刻、書法、微雕等技藝也都是有要求的。
2011年,烏銅走銀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分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也希望在未來的發展中,烏銅走銀的制作工藝能得到更多人的關注,不只是因為頭頂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大上名號,而是真真正正認可這門工藝藝術。
簡介: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guo)絲綢藝術品(pin)中的精華(hua)。據(ju)日本學者藤井守一先生(sheng)研究考證(zheng)(zheng),中國(guo)的緙絲織物(wu)遠在(zai)彩陶(tao)土器時期(公元前(qian)2500年左右(you))就(jiu)已存在(zai)。緙絲起源(yuan)于何時已很難考證(zheng)(zheng),但從傳世的實(shi)物(wu)來看,早在(zai)中國(guo)漢魏(wei)之間就(jiu)有了 。
緙絲的工藝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經線、牽經線、套筘、彎結、嵌后軸經、拖經面、嵌前軸經、捎經面、挑交、打翻頭、箸踏腳棒、捫經面、畫樣、配色線、搖線、修毛頭。
緙絲的織造技法為:結、摜、勾、戧、繞、盤梭、子母經、押樣梭、押簾梭、蘆菲片、篤門閂、削梭、木梳戧、包心戧、鳳尾戧等,技法眾多。
2009年,緙絲又作(zuo)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yi)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hua)遺(yi)產。
簡介:撲灰年(nian)畫(hua)(hua)是(shi)中(zhong)國(guo)歷(li)史悠久(jiu)的漢(han)(han)族(zu)傳統民間(jian)藝術形式,山東(dong)高密地區漢(han)(han)族(zu)民間(jian)年(nian)畫(hua)(hua)中(zhong)的一個(ge)古老畫(hua)(hua)種(zhong),始見于明代(dai)成化年(nian)間(jian)(1465-1487年(nian)),盛行于清代(dai)。到了(le)清末(mo)民初(chu),隨著石印(yin)畫(hua)(hua)的崛起,撲灰年(nian)畫(hua)(hua)的生意(yi)逐步衰弱下來(lai)。
撲灰年畫以色代墨,著色濃重,色彩艷麗,形象富有動感,線條豪放流暢,人物造型豐滿圓潤,多為胖耳大腮,但眉眼巧畫不失雋秀感。
從起稿、撲灰后,再加手繪,經落墨、粉臉、開臉、熏臉、涮臉手、烏眼、開眉眼、立眼、點嘴、絲發、上色、涮道、涮花、磕花、描粉畫金、耙胡子、罩明油、刷邊裁邊等一整套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幅撲灰年畫。
2006年,高密撲灰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盡管有了政策的扶持,撲灰年畫傳承仍面臨很大的考驗。擇業者存在急功近利的的心態,撲灰年畫的制作學習時間與經濟利益相比較,選擇利益為先也就不足為奇了。
簡介:楓香染的最早記載是在宋太祖乾德五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其制作技藝類似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失蠟法。楓香染、蠟染通過加溫使臘流失而使布上顯示畫。而青銅器制作通過加溫使臘流失而產生范,再往范中注入溶銅。有異曲同工之妙。
楓香染采用老楓香樹脂加入適量牛油,用文火煎熬后過濾而成的楓香油作封蠟,用毛筆蘸溶解的楓香混合油在自織的白布上描繪圖案,再用藍靛浸染,染色完畢后用沸水脫去油脂,再用清水漂洗、晾干、碾平。
由于印染品的顏色和花紋古樸、雅致,被譽為畫在布上的青花瓷。
楓香染用毛筆和楓香脂、牛油相結合使用,因沒有蠟的裂紋,做出來的圖案精致、清晰、漂亮。
2008年,楓香染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楓香染的制作技藝經歷多年從未中斷,皆源于流行地區民風民俗的需要。而相較于其他傳統工藝堅持「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統思想,楓香染的手工藝人更愿意將這門手藝傳授給更多人。
簡介:油紙傘的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相傳,最早的傘由魯班的妻子云氏發明。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油紙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純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
傳統的油紙傘的制作過程非常繁瑣,全部依賴手工完成。
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油紙傘制作工藝大致要經過削傘骨、繞邊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裝傘柄、上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等上百道工序,相當耗時。
油紙(zhi)傘(san),總會讓我想到影視(shi)劇中(zhong)白娘子撐傘(san)走過西湖(hu)邊的(de)場景(jing)。油紙(zhi)傘(san)不同于其他(ta)手工藝品的(de)是(shi),它(ta)更(geng)偏向日常生活(huo)用品,所以工藝美術少有提及到,相關(guan)著作學說就(jiu)更(geng)少了。即使再悠久古老的(de)民族文(wen)化(hua)也需(xu)要(yao)傳承,更(geng)需(xu)要(yao)后繼有人。
簡介:大(da)(da)漆(qi)(qi)(qi)是中國最(zui)古老的工藝。大(da)(da)漆(qi)(qi)(qi)又(you)名(ming)國漆(qi)(qi)(qi)、生漆(qi)(qi)(qi)、土漆(qi)(qi)(qi)、木(mu)漆(qi)(qi)(qi)。大(da)(da)漆(qi)(qi)(qi)是天(tian)然(ran)漆(qi)(qi)(qi)。我國發現(xian)和(he)使(shi)用天(tian)然(ran)生漆(qi)(qi)(qi)可(ke)追溯(su)到(dao)公元前七千多年前,從新石器時代起(qi)人(ren)們就(jiu)認識了天(tian)然(ran)生漆(qi)(qi)(qi)的性能并應(ying)用。
民間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說法,說明漆工藝對漆的質量要求之高。
漆工藝的步驟多又復雜,從我國現存唯一的漆工著作《髹(xiu)飾錄》中可得知,漆器工藝分為質色,紋口,罩明,描飾,填嵌,陽識,堆起,雕鏤,戧劃,斒斕,復飾,紋間等,這些都是對手工藝人的一大考驗。
現代社會對大(da)漆(qi)的(de)(de)應用(yong)還(huan)是比(bi)較廣泛的(de)(de)。過多的(de)(de)割漆(qi)會影響漆(qi)樹的(de)(de)生(sheng)長,甚至(zhi)導致死亡。所以在傳(chuan)承古老工(gong)藝(yi)的(de)(de)同時,也(ye)應該關注(zhu)生(sheng)態的(de)(de)保護和與可持(chi)續發(fa)展。
簡(jian)介(jie):花絲(si)鑲嵌(qian)制(zhi)(zhi)作技藝(yi)是中國傳統(tong)手工技藝(yi)之一,即(ji)將金、銀、銅拉成(cheng)絲(si),運用各(ge)種技法(fa)制(zhi)(zhi)成(cheng)各(ge)種首(shou)飾、器物等裝飾品(pin)。花絲(si)鑲嵌(qian)制(zhi)(zhi)作技藝(yi)可上溯到漢代,從(cong)趙家溝古墓群出土的裝飾盒等文物中,花絲(si)鑲嵌(qian)工藝(yi)已初露端(duan)倪。
花絲鑲嵌工藝流程極其復雜,需要經過設計、下料、制胎、描圖、劃線、做絲、粘絲、焊絲、鏹活、洗活、選石、粘嵌、組合、鍍金、鍍銀等多道工序。
由于是手工制作,質材高級,所以每道工序都要由專人操作,匠師把關,一件產品要耗費很多的精力和時間才能完成。
2008年(nian),花絲(si)鑲嵌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er)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被稱為燕(yan)京八(ba)絕之一的(de)花絲鑲嵌(qian)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一門追求(qiu)極致、精妙絕倫的(de)手藝。
但由于材料(liao)精貴,工藝復(fu)雜,價值之高(gao)不免讓人覺(jue)得有些(xie)曲高(gao)和寡,想(xiang)要(yao)得到更(geng)好的(de)推廣,就(jiu)要(yao)走親民路線,所以我們在(zai)電商平臺(tai)就(jiu)能看(kan)到不少首飾珠(zhu)寶添(tian)加花(hua)絲(si)鑲嵌制作(zuo)技藝。
簡介(jie):中(zhong)國木拱橋(qiao)(qiao)傳統(tong)營造技藝可追溯到(dao)距(ju)今900年中(zhong)國北宋時(shi)期名畫(hua)《清明(ming)上(shang)河圖》中(zhong)的(de)汴水虹橋(qiao)(qiao)。木拱橋(qiao)(qiao)是(shi)中(zhong)國傳統(tong)木構橋(qiao)(qiao)梁(liang)技術含量很高的(de)品類(lei),也是(shi)世界(jie)橋(qiao)(qiao)梁(liang)史上(shang)僅有(you)的(de)品類(lei),主要分(fen)布在(zai)中(zhong)國的(de)浙江、福建省兩地。
中國木拱橋(qiao)傳統營造技(ji)藝主要(yao)包括選橋(qiao)址、建(jian)(jian)橋(qiao)臺、測水平、搭拱架(jia)、上剪刀苗、立馬腿、架(jia)橋(qiao)屋等重要(yao)步驟,其核心技(ji)術(shu)是搭建(jian)(jian)拱架(jia)。
木拱橋建造(zao)設(she)備有:水架柱、天(tian)門車,都為木制(zhi)。只(zhi)憑椽靠椽、桁嵌桁,銜接嚴(yan)密,結構穩固,橋底拱而橋面平,其建筑工藝獨具(ju)匠心,巧(qiao)奪天(tian)工,充分體現(xian)了我國古(gu)代橋梁(liang)工匠的聰(cong)明才智和高超技藝。
2008年,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于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多為家族內口傳心授,本來掌握這門技藝的工匠就很少,還有部分木匠選擇轉行從事其他行業,這將導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處于失傳的境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傳(chuan)統(tong)技(ji)藝(yi)(yi)被列入非遺名(ming)錄中,但是傳(chuan)統(tong)工藝(yi)(yi)的傳(chuan)承仍然是一個嚴峻問題。
傳統手工藝(yi)面(mian)臨著后繼無人(ren)的威脅(xie),我(wo)們也在感嘆著、惋惜著。但(dan)是(shi)讓(rang)所(suo)有年輕(qing)人(ren)立(li)馬去學(xue)習一兩項傳統工藝(yi)以防(fang)傳統技藝(yi)的消(xiao)失(shi)是(shi)不現實的。
傳統(tong)工(gong)藝制作(zuo)大多(duo)復雜(za)繁瑣,即使成(cheng)品精美(mei),價值再高(gao),過程的(de)(de)艱苦就已經讓很多(duo)年輕人(ren)(ren)望而卻(que)步。而且(qie)在學習(xi)的(de)(de)過程中(zhong)需要沉著(zhu)心(xin)靜,忌浮躁,這(zhe)是(shi)年輕人(ren)(ren)很難做到的(de)(de)。
傳(chuan)統(tong)工(gong)藝的受(shou)眾范圍小,傳(chuan)統(tong)手工(gong)藝人因為生(sheng)活(huo)所迫,不(bu)得不(bu)選(xuan)擇(ze)從(cong)事(shi)其他行業換(huan)得生(sheng)活(huo)經濟來(lai)源(yuan)也是無可厚(hou)非(fei)。
不少旅游景點將當地的傳統工藝融入到景區中,在增添景區的體驗項目的同時也提高傳統手工藝人的收入。還有不少中小學課堂,將傳統工藝加入到課堂中,讓小朋友從小就能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其實無論是中國傳統工藝還是其他的工藝,都需要與時俱進,加以探索,用最合適的方法進行開發利用,讓傳統工藝重新煥發新的光彩。
紀錄片《尋找手藝》在云南拍攝傳統宣紙制作技藝,主角是兩位頭發發白的婆婆。這次拍攝是她們最后一次造紙,把家中原材料用完就不做了。
家里還屯著幾百張(zhang)的(de)(de)紙沒有(you)賣出。聽到(dao)導演(yan)要為她們(men)拍攝,婆婆開心(xin)地說:「這(zhe)次我(wo)們(men)的(de)(de)照片和名字可以到(dao)北京(jing)去了(le)(le)(le)」。這(zhe)時的(de)(de)彈幕刷滿(man)來自各地網友(you)的(de)(de)消息「到(dao)四川了(le)(le)(le)」「到(dao)廣東了(le)(le)(le)」「到(dao)悉尼了(le)(le)(le)」「到(dao)英(ying)國(guo)了(le)(le)(le)」……
讓別人(ren)知道,中(zhong)國遠遠不止(zhi)你看到的那些文明!這大概也是傳統手工藝人(ren)所想要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