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ma)頭琴,因琴頭雕飾馬(ma)頭而得名。
早在《元史(shi)》卷71《禮樂志》有載:“胡(hu)琴(qin)制如(ru)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為(wei)馬尾(wei)。”據巖畫和有些歷史(shi)資料(liao)中顯示古代蒙(meng)古人開始把酸奶勺子(zi)加工之后蒙(meng)上牛皮,拉上兩根馬尾(wei)弦,當樂器(qi)演奏,稱之為(wei)“勺形胡(hu)琴(qin)”。
馬頭琴的指板通常(chang)是紅木或(huo)烏木做(zuo)(zuo)的,烏木的檔次較高,用其他(ta)木料做(zuo)(zuo)的均屬非正規,其面(mian)板以桐木或(huo)白(bai)松為(wei)原料制作。
馬頭(tou)琴象(xiang)征著美(mei)好,人(ren)類與大(da)自然(ran)和諧相(xiang)處。
馬頭琴(qin)主要為(wei)蒙(meng)古族人民(min)的樂(le)器,蒙(meng)古族人民(min)敬畏(wei)長生(sheng)天,尊(zun)重(zhong)一切生(sheng)靈(ling),與大自然和諧相(xiang)處(chu)。
蒙古人拉起馬頭(tou)琴向長生天傾訴自己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