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月22日(ri),列夫·達維多(duo)維奇·朗道出生于俄羅(luo)斯(si)帝國巴庫(現(xian)阿塞拜疆(jiang))的(de)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4歲(sui)(sui)能(neng)閱讀書籍(ji),7歲(sui)(sui)學(xue)(xue)(xue)(xue)完中學(xue)(xue)(xue)(xue)數學(xue)(xue)(xue)(xue)課程,12歲(sui)(sui)學(xue)(xue)(xue)(xue)會(hui)微(wei)分,13歲(sui)(sui)學(xue)(xue)(xue)(xue)會(hui)積分,13歲(sui)(sui)中學(xue)(xue)(xue)(xue)畢業后遵從父親(qin)的(de)意愿(yuan),選了(le)一個“實用(yong)”專業,同他姐姐一起到巴庫經濟(ji)技術學(xue)(xue)(xue)(xue)校學(xue)(xue)(xue)(xue)習財經。
1922年,14歲轉入巴庫國立(li)大(da)學學習數學、物(wu)理學和(he)化(hua)(hua)學,但他最(zui)終(zhong)沒有修(xiu)完化(hua)(hua)學專(zhuan)業(ye)。
1924年,從巴(ba)庫(ku)國立(li)大(da)學(xue)畢(bi)業(ye)后來到了圣(sheng)彼得堡(bao),此時正值列寧(ning)去(qu)世,圣(sheng)彼得堡(bao)被(bei)易名為列寧(ning)格(ge)勒,于是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進入了同時易名的列寧(ning)格(ge)勒國立(li)大(da)學(xue)物理系(xi)學(xue)習。
1927年,19歲生日(ri)前兩天(tian)從列(lie)寧格勒(le)大(da)學畢業,成(cheng)為(wei)蘇聯科學院列(lie)寧格勒(le)技術物理研究(jiu)所(suo)的研究(jiu)生。
1929年10月,在前蘇聯政府人民教育委員部旅行獎(jiang)學金以及洛(luo)克菲(fei)勒基金會獎(jiang)學金的資助下出(chu)國進修(xiu)訪問。
1930年4月(yue),經過在(zai)德國(guo)哥廷(ting)根(gen)和萊比錫短(duan)暫停留后(hou),前(qian)(qian)往(wang)丹麥哥本哈根(gen)的尼爾斯(si)·玻爾理(li)論物理(li)研究所工(gong)(gong)(gong)作到5月(yue);之后(hou)前(qian)(qian)往(wang)英國(guo)劍橋(qiao)與保羅·狄拉克一起工(gong)(gong)(gong)作;9月(yue)至11月(yue)在(zai)哥本哈根(gen),12月(yue)至1931月(yue)1日在(zai)瑞士蘇黎世與沃(wo)爾夫(fu)岡·泡(pao)利一起工(gong)(gong)(gong)作。
1931年,第(di)三次(ci)到哥本(ben)哈根,之后回到前蘇聯,初期仍在(zai)列寧格勒物(wu)理研究所工作。
1932年,在哈爾(er)科夫的烏克蘭科學院(yuan)物(wu)理技(ji)術研究(jiu)所工作(zuo),并擔任理論物(wu)理部主(zhu)任。
1933年,短(duan)期訪問哥本哈根。
1934年(nian),在沒有(you)經過論文答辯的情況(kuang)下,獲得物(wu)理與(yu)數學科學博士學位;同年(nian),短期訪問哥本(ben)哈根。
1935年,擔任(ren)哈爾科夫國立(li)大學(xue)教授。
1937年(nian),在一次與哈爾科夫(fu)國立大學理(li)(li)(li)工學院院長發生(sheng)口角后離開學校,應莫斯科物理(li)(li)(li)問題研究(jiu)所(suo)所(suo)長彼得·卡皮查之邀,到該所(suo)主持理(li)(li)(li)論物理(li)(li)(li)方面的工作,彼得·卡皮查把研究(jiu)所(suo)理(li)(li)(li)論部主任的位子(zi)給了他,并在那(nei)里一直工作到逝(shi)世。
1938年4月(yue),被捕后關押在內(nei)務(wu)人民委員(yuan)部盧(lu)比揚卡監獄(yu)直到1939年4月(yue)。
1940年(nian),在彼(bi)得·卡皮查(cha)的(de)擔保下得以于釋(shi)放。
1946年,當選為前蘇聯科學院(yuan)院(yuan)士。
1962年1月7日,去(qu)杜布納聯合(he)原子核研(yan)究所(suo)途(tu)中,乘車時(shi)和載重(zhong)汽車相(xiang)撞,列夫(fu)·達維多維奇·朗道(dao)(dao)在(zai)車禍中朗道(dao)(dao)斷了11根(gen)骨(gu)頭(tou)并頭(tou)骨(gu)骨(gu)折,經(jing)過治(zhi)療,保住了生命,但是(shi)留下了嚴重(zhong)的后(hou)遺癥(zheng),使他已經(jing)失去(qu)了做物(wu)理學研(yan)究的能(neng)力。同年年底,獲得諾貝爾物(wu)理學獎,但是(shi)由(you)于他的健康不允許他遠行(xing),頒獎儀式專門(men)為他破例在(zai)莫斯科舉行(xing),由(you)瑞典駐蘇聯大使代表國王授獎。
1968年(nian)(nian)4月1日,在莫斯(si)科逝世,享年(nian)(nian)60歲。
列夫·達維(wei)(wei)多維(wei)(wei)奇·朗(lang)道于(yu)1927年引入量(liang)子力學中的重要概念——密度矩陣;
1930年,創立(li)電(dian)子(zi)抗磁(ci)性的量子(zi)理論(相(xiang)(xiang)關現象被稱為朗(lang)道抗磁(ci)性,電(dian)子(zi)的相(xiang)(xiang)應能級被稱為朗(lang)道能級);
1935年,創(chuang)立鐵磁性的(de)磁疇(chou)理(li)論和反鐵磁性的(de)理(li)論解釋(shi);
1936—1937年,創(chuang)立二級相變(bian)的(de)一般理(li)論(lun)和超導體的(de)中間態理(li)論(lun)(相關理(li)論(lun)被稱為朗道相變(bian)理(li)論(lun)和朗道中間態結構模型);
1937年,創立(li)原子核(he)的概(gai)率理論;
1940—1941年,創立(li)液氦的(de)超流理論(被稱(cheng)為朗(lang)道(dao)超流理論)和量子(zi)液體理論;
1946年,創立等離子(zi)體振動理論(相關現象被稱為朗道阻尼);
1950年,與金(jin)(jin)茲(zi)堡一起創立超導理論(金(jin)(jin)茲(zi)堡—朗道唯象理論);
1954年(nian),創立(li)基本粒子的電荷約束(shu)理論(lun);
1956—1958年,創立了費(fei)米液體(ti)的量子理(li)論(被稱為朗(lang)道費(fei)米液體(ti)理(li)論),并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的CP不變性。
1946年,當選前蘇(su)聯科學院院士。
1946年,獲(huo)得斯大林獎。
1949年,獲得(de)斯大林(lin)獎。
1951年,當選丹(dan)麥(mai)皇家科學院(yuan)院(yuan)士(shi)。
1953年(nian),獲得(de)斯(si)大林(lin)獎(jiang)。
1954年,當選社會主義(yi)勞(lao)動英雄。
1956年,當選荷(he)蘭皇家科(ke)學院院士。
1959年,當選倫敦物理學會榮譽會員。
1960年,當(dang)選(xuan)美國(guo)國(guo)家科學(xue)院外籍院士。
1960年(nian),當選美國藝術(shu)與科(ke)學院外籍院士。
1960年(nian),當(dang)選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yuan)士。
1960年(nian),獲得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1960年,獲得菲列茲·倫敦獎。
1962年,當(dang)選法(fa)國(guo)物(wu)理學會(hui)(hui)榮譽會(hui)(hui)員。
1962年,獲得列寧科學獎(jiang)。
1962年(nian),獲得諾貝爾物理學(xue)獎。
列夫·達維多(duo)維奇(qi)·朗道可以說是(shi)最偉大(da),最全(quan)能的(de)(de)(de)物(wu)理(li)(li)學(xue)家之一,他的(de)(de)(de)工作跨越了(le)(le)非(fei)常廣泛的(de)(de)(de)范(fan)圍,并對包(bao)括(kuo)凝結物(wu)理(li)(li)物(wu)理(li)(li),等(deng)離子體,高能量和粒子物(wu)理(li)(li)學(xue),流體動(dong)力學(xue),天體物(wu)理(li)(li)學(xue),重(zhong)力,彈性(xing)等(deng)的(de)(de)(de)所有物(wu)理(li)(li)領域產生(sheng)了(le)(le)相當(dang)大(da)的(de)(de)(de)影(ying)響。(《物(wu)理(li)(li)教育(yu)(Physics Education)》評)
列夫·達維(wei)多維(wei)奇·朗(lang)道(dao)是一(yi)位多產的研究者和(he)杰出(chu)(chu)的教師(shi),對許(xu)多不同的物理學(xue)領域做出(chu)(chu)了重要貢(gong)獻。(美(mei)國物理學(xue)會評)
列夫·達維(wei)多(duo)維(wei)奇·朗(lang)道在學術(shu)上(shang)有(you)些“學閥(fa)”作風(feng),有(you)些被他槍斃掉的論文,后來被證明是極重要的。
1956年,蘇聯(lian)物理(li)學家約(yue)瑟夫·沙皮羅在(zai)對介(jie)子衰變(bian)(bian)的(de)研(yan)(yan)究中,發現(xian)了(le)(le)介(jie)子衰變(bian)(bian)過程中宇(yu)(yu)稱不(bu)守恒(heng)。他向朗道介(jie)紹了(le)(le)自己(ji)的(de)發現(xian),朗道過于(yu)相(xiang)(xiang)信自己(ji)的(de)直覺,對此不(bu)以為然。他認為,宇(yu)(yu)稱一直是(shi)守恒(heng)的(de),無(wu)論(lun)(lun)是(shi)在(zai)宏觀狀態(tai)還在(zai)微觀狀態(tai)。他相(xiang)(xiang)信,凡是(shi)與他的(de)物理(li)直覺不(bu)合的(de)想法,必定(ding)是(shi)錯誤(wu)的(de)。所以當(dang)沙皮羅將自己(ji)的(de)研(yan)(yan)究成果寫成論(lun)(lun)文請他審閱時,他卻連看也不(bu)看,若無(wu)其事地將它(ta)扔在(zai)一邊。幾個月之后,楊振(zhen)寧(ning)和李政道提(ti)出(chu)了(le)(le)約(yue)瑟夫·沙皮羅已經發現(xian)的(de)弱相(xiang)(xiang)互作用下宇(yu)(yu)稱不(bu)守恒(heng)的(de)理(li)論(lun)(lun),之后由吳健雄用實驗(yan)做(zuo)出(chu)了(le)(le)證(zheng)明(ming)。
1957年,楊振(zhen)寧和李(li)政道獲得諾貝(bei)(bei)爾(er)物理學獎,而約瑟夫·沙(sha)皮羅(luo)因為(wei)列夫·達(da)維多(duo)維奇·朗道的隨手一(yi)扔,雖然發(fa)現在先,最終與諾貝(bei)(bei)爾(er)獎失(shi)之交臂。
在(zai)烏克蘭哈(ha)爾科夫,朗(lang)道理論(lun)(lun)物理系(xi)也被(bei)稱(cheng)為(wei)(wei)朗(lang)道學(xue)校,學(xue)生(sheng)(sheng)在(zai)入學(xue)前(qian)必須參加一系(xi)列全面考試,稱(cheng)為(wei)(wei)理論(lun)(lun)最低要(yao)求(qiu),后來(lai)也被(bei)稱(cheng)為(wei)(wei)“朗(lang)道位(wei)壘”。參加考試的學(xue)生(sheng)(sheng)到達朗(lang)道公寓(yu)后進入另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些紙的房間進行考試。從(cong)1934年到1961年只有43名學(xue)生(sheng)(sheng)通過了這項考試,其中許多人后來(lai)成為(wei)(wei)博士、教授和前(qian)蘇聯(lian)科學(xue)院院士。
列夫(fu)·達維(wei)多(duo)維(wei)奇·朗道因他(ta)個人(ren)的(de)才華,研(yan)究范圍(wei),教(jiao)(jiao)學(xue)(xue)計劃,包括教(jiao)(jiao)科(ke)書和(he)理(li)論最低限度,使得他(ta)周圍(wei)學(xue)(xue)生、同(tong)事形成(cheng)了一個獨具特色的(de)“朗道學(xue)(xue)派”,這也是前(qian)蘇聯與(yu)德國(guo)物(wu)理(li)學(xue)(xue)長期聯系的(de)產物(wu),也是他(ta)個人(ren)與(yu)尼爾斯·玻爾等(deng)人(ren)物(wu)互動的(de)智力發展的(de)產物(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