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類
登錄 |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把時光獻給了科學 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名單

本文章由 MAIGOO編(bian)輯 上傳提供 評論 發布 反饋 0
導語 / INTRODUCTION
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都有誰?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名單,有袁隆平、吳文俊 、王選、黃昆、金怡濂 、劉東生 、王永志……其中,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以下為大家帶來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名單,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名單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并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 詳細>>】
吳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嘉興,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文俊畢業于交通大學數學系,1949年,獲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博士學位;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2001年2月,獲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詳細>>】
王選,生于1937年2月5日,江蘇無錫人,出生于上海,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當代中國印刷業革命的先行者,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被稱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被譽為“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 詳細>>】
黃昆(1919.9.2-2005.7.6),浙江嘉興人,出生于北京。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中國固體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畢業于燕京大學,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獲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學社。黃昆主要從事固體物理理論、半導體物理學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稀固溶體的X-光漫散射理論和晶體光學振動的唯象方程,并預見了晶體光學聲子和電磁場的耦合振動模式,被稱為“黃散射”和“黃方程”。【 詳細>>】
金怡濂(1929.9.5-),江蘇常州人,中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著名專家,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開拓者,“神威”超級計算機總設計師,有“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美譽。195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電機系,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2003年第三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唯一獲獎者, [3] 2010年5月國際永久編號“100434”這顆小行星以金怡濂的名字命名。【 詳細>>】
劉東生(1917年11月22日-2008年3月6日),遼寧沈陽人,籍貫天津,中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被譽為“黃土之父”。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歐亞科學院院士,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詳細>>】
王永志(1932.11.17-),遼寧省昌圖縣人,航天技術專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后因院系調整并入北航),1961年畢業于莫斯科航空學院導彈設計專業,1992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2004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0年5月4日國際永久編號第46669號小行星命名為“王永志星”。【 詳細>>】
葉篤正,出生于天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大氣物理學創始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開拓者。【 詳細>>】
吳孟超(1922年8月31日- ),出生于福建省閩清縣,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進入同濟附中,1949年畢業于原同濟大學醫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獲學士學位,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1年5月,中國將17606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孟超星”。2012年2月3日,光榮當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 詳細>>】
李振聲(1931.2.25-),山東淄博人,遺傳學家,農業發展戰略專家、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當代后稷”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之稱。2006年獲國家最高科技獎。1951年畢業于山東農學院(現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系,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詳細>>】
閔恩澤(1924.2.8-2016.3.7),四川成都人,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感動中國2007年度人物之一,是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催化劑之父”。【 詳細>>】
吳征鎰(1916.6.13-2013.6.20),江蘇省揚州市人,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生物系,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2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5年6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1月8日獲得2007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1年12月10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第175718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吳征鎰星”。【 詳細>>】
王忠誠(1925.12.20-2012.09.30),山東煙臺人,世界著名神經外科專家、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195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1965年出版了《腦血管造影術》,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1月榮獲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詳細>>】
徐光憲(1920.11.7-2015.4.28),浙江省上虞縣(今紹興市上虞區)人,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被譽為“中國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徐光憲長期從事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的教學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學、化學鍵理論、配位化學、萃取化學、核燃料化學和稀土科學等領域,基于對稀土化學鍵、配位化學和物質結構等基本規律的深刻認識,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 詳細>>】
谷超豪(1926.5.15—2012.6.24),漢族,浙江溫州人,數學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1948年,谷超豪畢業于浙江大學數學系;1959年6月,獲莫斯科大學物理-數學科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2年1月,任復旦大學副校長;1988年2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99年8月,擔任溫州大學校長。【 詳細>>】
孫家棟,1929年4月生于遼寧瓦房店市,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1996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10年1月11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得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詳細>>】
師昌緒,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918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省徐水縣(現保定市徐水區)。1941年,考入國立西北工學院礦冶系。1952年在美國歐特丹大學獲冶金學博士學位。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3年,積極參與爭取回國的斗爭。1955年回國。1957年,被任命為高溫合金研究組的負責人,兼任合金鋼研究室主任。1982年創辦并兼任中科院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所長。【 詳細>>】
王振義(1924.11.30-),江蘇省興化人,內科血液學專家,中國血栓與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一,被譽為“癌癥誘導分化之父”。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畢業于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1992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1月獲得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同年12月10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第77507號公報,將第43259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王振義星”。【 詳細>>】
吳良鏞,男,1922年生于南京。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中國建筑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其先后獲得“世界人居獎”、國際建筑師協會“屈米獎”、“亞洲建筑師協會金獎”、“陳嘉庚科學獎”、“何梁何利獎”以及美、法、俄等國授予的多個榮譽稱號。2012年2月14日,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詳細>>】
謝家麟,1920年8月8日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專家、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原副所長,被譽為“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1943年,畢業于燕京大學物理系。1951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1960年,成功研制我國肪沖功率最大的速調管和我國最早的一臺可向高能發展的30MeV電子直線加速器。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5年,獲胡剛復實驗物理獎及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12年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詳細>>】
鄭哲敏,1924年9月4日出生于山東濟南,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 詳細>>】
王小謨(1938.11.11-),上海市金山區金山衛鎮人,中國著名雷達專家,中國現代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被譽為“中國預警機之父”。1961年畢業于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3年1月18日榮獲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詳細>>】
張存浩(1928.2.23-),籍貫山東無棣,天津人,物理化學家和激光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畢業于國立中央大學化工系,1950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當選為中科院化學部常委,2013年度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6年1月4日國家天文臺將編號為“1928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存浩星”。【 詳細>>】
程開甲,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1918年8月3日出生,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人,祖籍徽州。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1941年畢業于浙江大學物理系。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教授,第二機械工業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國防科工委核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及基地副司令員,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科技委常委、顧問。【 詳細>>】
于敏,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寧河縣(今天津市寧河區)蘆臺鎮。194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后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詳細>>】
趙忠賢(1941-),遼寧新民人,物理學家,中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之一。1964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技術物理系,197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17年1月9日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詳細>>】
屠呦呦,女,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后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后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藥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詳細>>】
王澤山,男,吉林省吉林市人,1935年出生,1960年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火炸藥專家,含能材料專家。長期從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學與科學研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北大學雙聘院士。2018年1月8日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詳細>>】
侯云德(1929.7.13~)醫學病毒學專家,江蘇省常州市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因研究仙臺病毒方面的突出成就獲蘇聯醫學科學博士學位。研究過干擾素和中藥黃芪的抗病毒感染作用,在國內首先研制成功臨床級人白細胞干擾素,建立人白細胞干擾素基因無性繁殖系,研制成功人α1型基因工程干擾素,并將其投放市場。2018年1月8日,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3月,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 詳細>>】
劉永坦,男,漢族,1936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蘇南京,祖籍湖北武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劉永坦長期致力于電子工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特別是對新體制雷達系統與信號處理技術的研究,是中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體系的奠基人。因其在雷達系統與信號處理技術領域的突出貢獻,在2018年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詳細>>】
錢七虎,男,漢族,1937年10月26日出生于江蘇省昆山市,少將軍銜,中國工程院院士,防護工程專家、軍事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錢七虎長期從事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解決了孔口防護等多項難點的計算與設計問題,率先將運籌學和系統工程方法運用于防護工程領域。因其在防護工程技術領域的突出貢獻,在2018年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詳細>>】
更多相關(guan)榜單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站(zhan)注(zhu)明(ming)(ming)(ming)“MAIGOO編輯上(shang)傳提供”的所有作(zuo)品,均為MAIGOO網(wang)原創、合法(fa)擁有版權或(huo)有權使(shi)用(yong)的作(zuo)品,未經本(ben)網(wang)授(shou)權不得轉載、摘編或(huo)利(li)用(yong)其它方式使(shi)用(yong)上(shang)述作(zuo)品。已經本(ben)網(wang)授(shou)權使(shi)用(yong)作(zuo)品的,應在(zai)授(shou)權范圍內使(shi)用(yong),并注(zhu)明(ming)(ming)(ming)“來源:MAIGOO網(wang)”。違(wei)反上(shang)述聲(sheng)明(ming)(ming)(ming)者,網(wang)站(zhan)會追責(ze)到底(di)。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評論
暫無評論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1642928個品牌入駐 更新517447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71742個加盟需求 已有1301462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