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nian)5月9日(清光緒十(shi)五年(nian)四月初(chu)十(shi))生於四川省華陽縣。早年(nian)就讀保定全國(guo)陸軍速成(cheng)學(xue)堂(tang)。
1908年(nian)赴(fu)日本,就讀振武學堂(tang),與蔣介(jie)石為(wei)同學,同年(nian)加入同盟(meng)會(hui), 其后曾參與辛亥革命(ming)、二次(ci)革命(ming)、護(hu)法(fa)運動等。
1911年(nian)返國參(can)加光復上海之戰。滬軍都督府(fu)成立,任軍務(wu)處(chu)軍械科長。后任蔣介石組(zu)織的第(di)二十(shi)三師參(can)謀。
1913年參加(jia)反(fan)袁(yuan)戰斗,失敗,走日本。
1915年(nian)回國,任(ren)浙(zhe)江(jiang)省督(du)署(shu)參謀。
1917年任孫(sun)中山大元(yuan)帥府參軍。
1924年參加國民革命(ming)軍第二軍,任河(he)南省(sheng)警務(wu)處處長兼開封市警察廳廳長。
1926年任(ren)國民革命軍總(zong)司令部總(zong)參議兼軍事(shi)委(wei)(wei)員會委(wei)(wei)員。
1927年起先(xian)后任:國民政府兵(bing)工署長,同濟大學校長(1929),上海特(te)別市(shi)(shi)市(shi)(shi)長(1929-1930),上海市(shi)(shi)市(shi)(shi)長(1930-
1932),湖北省政府主席(xi),國(guo)民(min)政府外交部長(chang)(chang)(1935年12月(yue)-1937年3月(yue));險被酆悌陰謀刺(ci)殺。之后歷任國(guo)民(min)黨中央(yang)政治(zhi)會議(yi)秘書長(chang)(chang) ,行(xing)政院副院長(chang)(chang)(1938年1月(yue)-1939年12月(yue)),國(guo)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chang)(chang)等職位。
1940年(nian)至(zhi)1945年(nian)任(ren)(ren)成都行轅主任(ren)(ren)兼四川省政府(fu)主席。
抗戰勝(sheng)利后(hou)作為(wei)國民(min)黨方(fang)面三個代表之一(yi)參與(yu)國共談(tan)判。
1947年4月(yue)到1948年5月(yue)曾(ceng)任行政(zheng)院長。
1948年5月轉任(ren)總(zong)統府資政,同年當選第一屆國大代表。
1949年(nian)2月(yue)任重(zhong)慶(qing)綏靖公署(shu)主任,后任西南軍政長(chang)官。同年(nian)底從香港去臺灣,任國民黨革命(ming)實踐研究(jiu)院(yuan)主任。
1949年(nian)1月(yue)(yue)(yue)28日(ri)(ri),與陳(chen)立夫、鄭彥棻同來溪(xi)口(kou)與蔣(jiang)介石(shi)“度歲” 4月(yue)(yue)(yue)5日(ri)(ri),張(zhang)群(qun)(qun)再到溪(xi)口(kou)。4月(yue)(yue)(yue)7日(ri)(ri),蔣(jiang)介石(shi)同張(zhang)群(qun)(qun)商談,“準備對李(li)宗仁坦直以利害”。后任西南軍政長(chang)官公署軍政長(chang)官,行政院政務委員。12月(yue)(yue)(yue)8日(ri)(ri)晚,張(zhang)群(qun)(qun)“自昆(kun)(kun)(kun)(kun)明(ming)(ming)飛返成都”。12月(yue)(yue)(yue)9日(ri)(ri)上午(wu),復與余程萬(wan)、李(li)彌、龍澤匯等飛往(wang)昆(kun)(kun)(kun)(kun)明(ming)(ming)。“飛機在(zai)昆(kun)(kun)(kun)(kun)明(ming)(ming)被(bei)扣”12月(yue)(yue)(yue)12日(ri)(ri),張(zhang)群(qun)(qun)由昆(kun)(kun)(kun)(kun)明(ming)(ming)脫險抵(di)達(da)香港。12月(yue)(yue)(yue)16日(ri)(ri)到臺灣,蔣(jiang)于正午(wu)約談,“聆(ling)取其在(zai)昆(kun)(kun)(kun)(kun)明(ming)(ming)被(bei)扣之詳情”。
1950年任國民(min)黨中央(yang)改(gai)造委員會委員。
1951年兼任(ren)臺灣當局“行政院設計委員(yuan)會”委員(yuan)。
1954年5月(yue)(yue)至1972年5月(yue)(yue)任臺(tai)灣當局(ju)“總(zong)統府(fu)秘書長”。生性奇儉(jian),曾有(you)意與蔣介石競(jing)選總(zong)統,為蔣所勸(quan)退。
1957年兼任(ren)臺灣當局“國防會議”秘書長。
1972年后長期擔任臺灣當(dang)局(ju)所謂“總統府資政(zheng)”。
1989年退休,是(shi)國民黨第(di)三至六屆中央執行委(wei)(wei)員、第(di)七(qi)至十(shi)三屆中央評(ping)議(yi)委(wei)(wei)員及主席(xi)團主席(xi)。
1990年12月14日因腎功能衰竭病逝臺北(bei),壽(shou)101歲。著有《中(zhong)日關系密錄》、《談修養》等。
張群(qun)在1954年做過一次(ci)“談修養(yang)(yang)”的演講,闡述了“修養(yang)(yang)”對“養(yang)(yang)生(sheng)”的指導作用。1969年,他(ta)又(you)把(ba)演講的內容加(jia)以擴充(chong)、修訂,出版成書(shu),書(shu)名(ming)就(jiu)叫《談修養(yang)(yang)》,這本書(shu)在臺灣很有影響(xiang),書(shu)名(ming)幾乎成了張群(qun)養(yang)(yang)生(sheng)之道的代稱。
《談(tan)修養》這本書(shu)中,首篇是論健康之(zhi)道。張群(qun)主張養生必(bi)須從(cong)“起(qi)居有(you)時,飲食(shi)有(you)節(jie)”做(zuo)起(qi)。他說他生平遇到很(hen)多(duo)朋友,本來(lai)身體很(hen)好(hao),但在(zai)強(qiang)壯有(you)為(wei)(wei)的年紀(ji)里,自負體力過人,或縱情聲色,或恣(zi)意(yi)口(kou)腹,以致未老(lao)先衰(shuai)。因此,他認為(wei)(wei)養生保健之(zhi)道應隨時注意(yi)節(jie)制(zhi),以保持細水長流。
張群(qun)故居位于臺北士林官邸公(gong)園,1977年完工(gong),建物約有2百(bai)(bai)坪、土(tu)地(di)面積1121坪,環境十分清幽,2013年公(gong)園斥資7百(bai)(bai)余(yu)萬元臺幣維修。2014年6月被文化(hua)局列為市(shi)(shi)(shi)定古(gu)(gu)跡,隨即又(you)以(yi)活化(hua)市(shi)(shi)(shi)定古(gu)(gu)跡之(zhi)名,將故居改為蔣中正紀念(nian)(nian)圖書(shu)(shu)館(guan)(guan),由中正文教基金會得(de)標,市(shi)(shi)(shi)議員質(zhi)疑,張群(qun)故居市(shi)(shi)(shi)值數十億元,基金會改建蔣中正圖書(shu)(shu)館(guan)(guan)后,不但(dan)可(ke)(ke)販售紀念(nian)(nian)品,更可(ke)(ke)開餐廳,但(dan)卻不用繳租金及使用費(fei),僅需(xu)繳營(ying)業(ye)收入百(bai)(bai)分之(zhi)1至5的(de)回饋金,市(shi)(shi)(shi)府簡直賤租市(shi)(shi)(shi)產。
文化局主秘李麗珠說,因張羣故居就在士林官邸公(gong)園內,有地緣密切關系,而(er)蔣(jiang)中正紀念圖(tu)書館(guan)是(shi)透(tou)過(guo)公(gong)開甄選(xuan)委托民(min)間管理維(wei)護,經營者須自付盈虧(kui),并(bing)依(yi)營業收(shou)(shou)入繳納(na)百分之1至(zhi)5的回饋金(jin),且(qie)開館(guan)后開放(fang)民(min)眾(zhong)自由參(can)觀,不(bu)收(shou)(shou)門票(piao),市府也不(bu)會給予任何補助,所有程(cheng)序都依(yi)法執行。至(zhi)于議(yi)員(yuan)質(zhi)疑是(shi)圖(tu)利蔣(jiang)家或國民(min)黨,文化局則指,這是(shi)歷史事實無法改變(b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