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臺(tai)(tai)語(yu)電(dian)(dian)影(ying)興盛,征信(xin)新聞社(《中國時(shi)報》前身)舉(ju)辦(ban)第一屆(jie)“臺(tai)(tai)語(yu)片電(dian)(dian)影(ying)展覽會”,有32部電(dian)(dian)影(ying)參(can)與角(jiao)逐,獎(jiang)(jiang)(jiang)項類別分為:由專業評(ping)審選定(ding)的“金(jin)馬獎(jiang)(jiang)(jiang)”11項,觀眾票選的“銀星獎(jiang)(jiang)(jiang)”10名(ming),另增設有“榮(rong)譽獎(jiang)(jiang)(jiang)”1名(ming)和“觀眾票選優(you)勝(sheng)獎(jiang)(jiang)(jiang)”10名(ming),這(zhe)是“金(jin)馬獎(jiang)(jiang)(jiang)”之名(ming)第一次在正式場(chang)合出現;不過臺(tai)(tai)語(yu)片影(ying)展只(zhi)舉(ju)辦(ban)了一屆(jie)。
1959年,臺灣行政主管部門頒布《國語(yu)影(ying)片(pian)(pian)獎(jiang)(jiang)勵辦法(fa)》,每(mei)年辦理前一(yi)年度的電影(ying)獎(jiang)(jiang)勵活動(dong),獎(jiang)(jiang)項分劇情片(pian)(pian)、紀(ji)錄片(pian)(pian)與個人技(ji)術三部分,獎(jiang)(jiang)額(e)不限,每(mei)項均有多名獲獎(jiang)(jiang);活動(dong)一(yi)連舉辦三屆,初具金(jin)馬獎(jiang)(jiang)競(jing)賽雛形(xing)。
1962年,臺(tai)灣新聞局公布(bu)實施《五(wu)十(shi)(shi)一(yi)(yi)年獎(jiang)(jiang)勵國語影片辦法》,正(zheng)式(shi)創設金(jin)馬獎(jiang)(jiang)。共(gong)設18個獎(jiang)(jiang)項,影片部(bu)份頒(ban)予金(jin)馬獎(jiang)(jiang)座;個人(ren)技術部(bu)份頒(ban)予獎(jiang)(jiang)金(jin)。采先行(xing)公布(bu)評選(xuan)結果,再舉(ju)行(xing)頒(ban)獎(jiang)(jiang)典禮(li),自一(yi)(yi)至十(shi)(shi)四屆均維持此形式(shi)。第(di)一(yi)(yi)屆頒(ban)獎(jiang)(jiang)典禮(li)于臺(tai)北國光戲院(今國軍文(wen)藝(yi)活(huo)動中心)舉(ju)行(xing),共(gong)頒(ban)出七座金(jin)馬獎(jiang)(jiang)和(he)三十(shi)(shi)七萬獎(jiang)(jiang)金(jin)。頒(ban)獎(jiang)(jiang)典禮(li)的舉(ju)辦日(ri)(ri)期(qi)為(wei)每年10月31日(ri)(ri),第(di)三至十(shi)(shi)五(wu)屆改(gai)為(wei)10月30日(ri)(ri)。
1964年,因(yin)同年已舉辦(ban)亞(ya)洲影(ying)展等原因(yin),金馬獎停辦(ban)一屆。
1965年(nian),第三(san)屆金馬獎(jiang)頒獎(jiang)典(dian)禮(li)于臺北市中山堂(tang)舉行,參與盛(sheng)會的(de)影星皆(jie)穿著所屬電影公司訂制的(de)西服及(ji)旗(qi)袍,整齊劃一,為早期頒獎(jiang)典(dian)禮(li)的(de)特(te)色。
1966年(nian),《獎(jiang)勵國語影片辦法》修正(zheng),規定所(suo)有獲獎(jiang)者必須(xu)親自出(chu)席領獎(jiang),如不能出(chu)席,應(ying)于一年(nian)內(nei)親自補領。
1968年(nian),第五屆(jie)開始改(gai)由“教育(yu)部(bu)文(wen)化局”主(zhu)辦。
1971年,教育部文化(hua)局(ju)宣布金(jin)馬(ma)獎(jiang)由年度性改為長(chang)期性,《獎(jiang)勵(li)優良國(guo)語(yu)影片辦法》不再逐年公布 。
1973年,撤銷教育部文化局(ju),由新聞局(ju)成立電影(ying)事業處接(jie)管電影(ying)相關業務,主辦金馬獎。
1974年,因舉辦(ban)(ban)亞洲影展,金馬獎停辦(ban)(ban)一屆(jie)。
1978年,評審(shen)及頒獎(jiang)(jiang)形式(shi)被修改為第一階段由評審(shen)提出(chu)入圍名(ming)單,第二階段由評審(shen)在頒獎(jiang)(jiang)禮當天(tian)選(xuan)出(chu)得獎(jiang)(jiang)名(ming)單并密封,再(zai)于頒獎(jiang)(jiang)禮現(xian)場揭(jie)曉。
1979年,金馬獎舉辦日期不再限(xian)于每年10月(yue)30日,并擴大為晚會形式。
1980年,首度舉辦國(guo)際影片(pian)觀摩展;首度使用樊曼儂作曲、孫(sun)儀填詞的(de)主題曲《金(jin)馬奔(ben)騰》 。
1984年,金馬(ma)獎(jiang)首度(du)交由民間辦理 。
1988年,金馬獎(jiang)工作(zuo)委(wei)員(yuan)會修改組織簡則,停止由電(dian)影團體輪流主(zhu)辦,設立(li)專任秘書長。
1989年,金馬獎整體活動定名為“臺北金馬國(guo)際(ji)影(ying)(ying)展”;本屆(jie)增設國(guo)際(ji)影(ying)(ying)片(pian)競賽,因受到輿(yu)論(lun)批評(ping),僅辦理(li)一屆(jie)。
1990年(nian),“臺北金馬國際(ji)影展執行委員(yuan)會”成立。
1991年,臺灣電影事業發展(zhan)基金(jin)會正式(shi)轉由民間運作,臺北金(jin)馬國(guo)際影展(zhan)執(zhi)行委(wei)員會同時納(na)入基金(jin)會下;個人(ren)獎項報(bao)名(ming)資格放寬為凡華裔人(ren)士均可(ke)報(bao)名(ming),但需加入臺港兩地電影團(tuan)體 。
1992年,臺北金(jin)馬國際影(ying)展(zhan)執(zhi)行(xing)委員會更名為(wei)“臺北金(jin)馬影(ying)展(zhan)執(zhi)行(xing)委員會”。
1993年(nian),金馬獎(jiang)設立星光(guang)大(da)道,大(da)陸電影人首次(ci)正(zheng)式組團參加相(xiang)關活動,頒獎(jiang)典(dian)禮首次(ci)在亞(ya)洲地區同步(bu)播出
1994年,執委會(hui)決定不符合(he)“大(da)陸編導演比例(li)不超過二分之一”的影(ying)片不能參加金馬獎(jiang)。
1997年,新聞局廢除《獎勵優良國語電影辦法》,將金馬獎定位為全球華語影片競賽。
1999年,金馬獎與新(xin)聞局達(da)成(cheng)協議,不主動邀請政界(jie)領(ling)導參加頒獎典禮,并規(gui)定(ding)出席的(de)政界(jie)人士不上臺、不致辭、不頒獎三(san)原(yuan)則;影片(pian)報名(ming)資(zi)格再次放寬。
2001年(nian),修訂組織章(zhang)程(cheng),執委會(hui)主席兩(liang)年(nian)一任,秘(mi)書長(chang)與工(gong)作人員一年(nian)一聘。
2003年(nian),為慶祝金馬四十,舉辦金馬四十專題影展,放(fang)映歷(li)屆最(zui)佳劇情片,舉辦金馬四十暨張(zhang)國榮紀念文物展,并廣邀歷(li)屆得主(zhu)參加金馬獎。
2007年,邀請(qing)國際(ji)影(ying)評(ping)人聯(lian)盟和亞洲電(dian)影(ying)推廣聯(lian)盟在臺(tai)灣設立國際(ji)影(ying)評(ping)人費比西(xi)獎及奈(nai)派克獎。
2009年,合作制(zhi)(zhi)片(pian)會(hui)(hui)(hui)議(yi)更名為金馬(ma)創投會(hui)(hui)(hui)議(yi),共92件電影(ying)企劃案報名,入選(xuan)25部,進行(xing)280場(chang)會(hui)(hui)(hui)議(yi)。并舉行(xing)兩(liang)岸、三地電視(shi)電影(ying)合作機制(zhi)(zhi)、十里(li)一(yi)走馬(ma),五里(li)一(yi)揚鞭研討會(hui)(hui)(hui)。
2013年,慶祝金馬(ma)(ma)五十,出版(ban)專(zhuan)書《那時此刻》,訪談112位歷(li)屆最佳導(dao)演、影(ying)帝、影(ying)后;策劃金馬(ma)(ma)50風(feng)華展(zhan),展(zhan)覽(lan)文物超過五百件。
2018年,美國影(ying)藝學院公布紀(ji)(ji)錄(lu)長片報名(ming)資格清單(dan),獲(huo)得(de)金馬獎最佳紀(ji)(ji)錄(lu)片的得(de)獎作品可(ke)直接獲(huo)得(de)奧斯卡金像獎紀(ji)(ji)錄(lu)長片報名(ming)資格。
2019年(nian)8月(yue)7日,據國(guo)家電影局消息(xi),暫(zan)停大(da)陸影片(pian)和(he)人員參加2019年(nian)第56屆臺(tai)北金馬影展。
”金(jin)馬”二字(zi)(zi)源自金(jin)門、馬祖兩島名的字(zi)(zi)首,此外(wai),它亦(yi)符合全球主要影展名稱以“金(jin)字(zi)(zi)招牌”為號召的潮流。
金(jin)馬(ma)獎(jiang)(jiang)創立初(chu)期(qi)獎(jiang)(jiang)座依獎(jiang)(jiang)項有(you)大中小之(zhi)分。第一(yi)屆獎(jiang)(jiang)座出處已不(bu)可考,第二屆邀(yao)請(qing)青(qing)年雕塑家(jia)楊英(ying)風設計(ji),以殷商圖紋構化“馬(ma)首是(shi)瞻”,表現(xian)得獎(jiang)(jiang)者(zhe)的(de)典范風華,之(zhi)后(hou)配(pei)合時代進(jin)步,漸進(jin)設計(ji)為戰馬(ma)奔騰(teng)之(zhi)姿,象(xiang)征(zheng)(zheng)電影(ying)藝術工作者(zhe)向專(zhuan)業化、藝術化、國際化不(bu)斷努(nu)力的(de)精(jing)(jing)神(shen),也包含(han)著華語片放眼世(shi)界、精(jing)(jing)益求(qiu)精(jing)(jing)的(de)宏觀胸襟,金(jin)馬(ma)意興風發、向前奔躍的(de)姿態象(xiang)征(zheng)(zheng)了金(jin)馬(ma)獎(jiang)(jiang)引領(ling)華語電影(ying)奔騰(teng)不(bu)息之(zhi)意。
1980年,第(di)十七(qi)屆金馬獎第(di)一次有了屬(shu)于自己的(de)主題曲《金馬奔騰》,由樊(fan)曼儂作(zuo)曲、孫(sun)儀作(zuo)詞。
資料 歌詞
金馬奔騰
作詞:孫儀
作曲/編曲:樊曼(man)儂(nong)
讓金馬帶動
電影的巨輪
如金之真純
如馬之奔騰
為藝術獻身
至(zhi)善 至(zhi)美 至(zhi)真
以喜怒哀樂
表達人生
讓金馬精神
引導著我們
追求著理想
向前飛奔
類別(bie) 獎項 備注(zhu)
影片(pian)類 最佳劇情長片(pian) 1962年(nian)設置
最佳紀錄片
最(zui)佳動畫長片(pian)(pian) 1969年設置“最(zui)佳卡通(tong)片(pian)(pian)”和“最(zui)佳卡通(tong)片(pian)(pian)編導”,1990年“最(zui)佳卡通(tong)片(pian)(pian)”更名為(wei)“最(zui)佳動畫片(pian)(pian)”
最佳(jia)劇情短片 1996年設置“最佳(jia)創作(zuo)短片”,2016年拆分(fen)為此
最佳動畫短片
個人類 最佳導演 1962年設置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新導(dao)演(yan) 2010年設置(zhi)
最佳新演(yan)員 2000年(nian)設置
最佳(jia)原著劇本 1979年由“最佳(jia)編(bian)劇”拆分
最佳改編劇本
最(zui)佳(jia)攝(she)影 1962年設置
最佳視覺效果 1995年(nian)(nian)設置“最佳視聽科技(ji)”獎,1996年(nian)(nian)更名(ming)為(wei)“最佳視覺特效”,2004年(nian)(nian)更名(ming)為(wei)此(ci)
最佳美術設計(ji) 1965年設置
最佳造(zao)型設計 1981年設置(zhi)“最佳服裝(zhuang)設計”獎,1990年更名為此
最佳(jia)動作設計 1992年設置“最佳(jia)武術指導”,1993年更名為(wei)“最佳(jia)動作指導”
最佳原創電(dian)影音樂 1981年(nian)“最佳配樂”拆分為(wei)“原作音樂”和“改編音樂”,1990年(nian)合(he)并為(wei)“最佳電(dian)影音樂”,1997年(nian)更名為(wei)此
最(zui)(zui)佳(jia)(jia)原創電影(ying)歌(ge)曲 1979年(nian)(nian)“最(zui)(zui)佳(jia)(jia)音樂”拆(chai)分為(wei)“最(zui)(zui)佳(jia)(jia)配樂”與“最(zui)(zui)佳(jia)(jia)電影(ying)插(cha)(cha)曲”,1992年(nian)(nian)由“最(zui)(zui)佳(jia)(jia)電影(ying)插(cha)(cha)曲”更名為(wei)“最(zui)(zui)佳(jia)(jia)電影(ying)歌(ge)曲”,1997年(nian)(nian)更名為(wei)此(ci)
最佳(jia)剪輯 1962年設置
最佳音效
特(te)(te)別獎(jiang)項 年(nian)(nian)(nian)度臺(tai)灣(wan)杰出(chu)電影工作者 1997年(nian)(nian)(nian)設置(zhi)“評審(shen)團(tuan)特(te)(te)別獎(jiang)”,2001年(nian)(nian)(nian)更(geng)(geng)名(ming)(ming)為“評審(shen)團(tuan)個(ge)人(ren)特(te)(te)別獎(jiang)”,2002年(nian)(nian)(nian)更(geng)(geng)名(ming)(ming)為“年(nian)(nian)(nian)度最佳臺(tai)灣(wan)電影工作者”,2006年(nian)(nian)(nian)更(geng)(geng)名(ming)(ming)為“福爾摩(mo)沙(sha)個(ge)人(ren)獎(jiang)”,2007年(nian)(nian)(nian)更(geng)(geng)名(ming)(ming)為此
金馬獎終身(shen)成就獎 1994年設置
金馬(ma)獎特(te)別(bie)獎 1962年設置
非正式(shi)競賽(sai) 觀眾票選最(zui)佳影片(pian) 1992年(nian)設(she)置
已取(qu)消獎項(xiang) 最(zui)佳(jia)新聞(wen)片(pian)、最(zui)佳(jia)新聞(wen)片(pian)編導、最(zui)佳(jia)新聞(wen)片(pian)攝影(ying) 1968年設置,1971年取(qu)消新聞(wen)影(ying)片(pian)類獎項(xiang)
年(nian)(nian)(nian)(nian)(nian)度臺灣杰出電影 1997年(nian)(nian)(nian)(nian)(nian)設置“評審團大獎(jiang)(jiang)”,2001年(nian)(nian)(nian)(nian)(nian)更名為“評審團影片特別(bie)獎(jiang)(jiang)”,2002年(nian)(nian)(nian)(nian)(nian)更名為“年(nian)(nian)(nian)(nian)(nian)度最(zui)佳臺灣電影”,2006年(nian)(nian)(nian)(nian)(nian)更名為“福爾摩沙影片獎(jiang)(jiang)”,2007年(nian)(nian)(nian)(nian)(nian)更名為此(ci),2011年(nian)(nian)(nian)(nian)(nian)取消
騎士(shi)勛章 2008年(nian)設置,僅有一(yi)屆
大陸影人(ren)特別(bie)獎 1993年(nian)設(she)置(zhi),辦理三(san)屆,頒發一屆
最佳(jia)紀錄片導(dao)演 1985年設置,1990年取消(xiao)
最佳童星(xing) 1985年取消
優等(deng)劇(ju)情片、優等(deng)紀錄(lu)片、紀錄(lu)片最佳策(ce)劃、紀錄(lu)片最佳攝影 1981年取消(xiao)
備注(zhu):以上(shang)“獎(jiang)項(xiang)設置”統計截(jie)至2019年
評審(shen)委員(yuan)由電影相關(guan)專業人士(shi)出(chu)任,依評審(shen)階段(duan)分為初選、復選及決(jue)選。
電(dian)影(ying)基金會董監事、金馬執委會執行委員不(bu)得擔任評審委員。于各階段進行評選作(zuo)業時(shi),參賽影(ying)片幕前(qian)幕后(hou)人員(以影(ying)片前(qian)后(hou)完整(zheng)演(yan)職員表為依據(ju))亦不(bu)得擔任該類別及該階段評審委員。
評審委(wei)員不得連續兩年(nian)擔任。
評(ping)審(shen)委(wei)員須親自全程參(can)與(yu)評(ping)選(xuan)工作,不得缺(que)席或由他人代理職務,否則經(jing)報(bao)知金馬執行委(wei)員會同意后,即(ji)取消其評(ping)審(shen)資格。
如評審(shen)委(wei)員資(zi)格(ge)不符,或于(yu)評選(xuan)過程(cheng)違反評選(xuan)原則(ze),一經查(cha)證(zheng)屬實,立即取消其評審(shen)資(zi)格(ge)。
初(chu)選(xuan):初(chu)選(xuan)階(jie)段(duan)依影(ying)片(pian)類(lei)(lei)(lei)別分為劇(ju)情(qing)長片(pian)類(lei)(lei)(lei)、紀(ji)錄片(pian)類(lei)(lei)(lei)、劇(ju)情(qing)短片(pian)類(lei)(lei)(lei)及動畫片(pian)類(lei)(lei)(lei)共四類(lei)(lei)(lei)評審(shen)委(wei)員。各類(lei)(lei)(lei)初(chu)選(xuan)會議由(you)各類(lei)(lei)(lei)評審(shen)委(wei)員采取(qu)公開(kai)討論、不(bu)記名投票方(fang)式(shi)進(jin)行評選(xuan)。獲(huo)半數(shu)以上評審(shen)委(wei)員推薦之影(ying)片(pian),方(fang)可(ke)進(jin)入復選(xuan)階(jie)段(duan)。
復選(xuan)(xuan):由評(ping)(ping)審委員針(zhen)對所(suo)有影片類、個人類獎(jiang)項(xiang)進行評(ping)(ping)選(xuan)(xuan)。采取公(gong)開(kai)討論(lun)(lun)、不記名投(tou)票(piao)方式產(chan)生入圍名單。“年(nian)度臺灣杰出電影工作者(zhe)(zhe)”則(ze)針(zhen)對入圍影片所(suo)填報(bao)之“年(nian)度臺灣杰出電影工作者(zhe)(zhe)”名單進行評(ping)(ping)選(xuan)(xuan),評(ping)(ping)審有主動提名權,經評(ping)(ping)審公(gong)開(kai)討論(lun)(lun)、不記名投(tou)票(piao)選(xuan)(xuan)出得獎(jiang)者(zhe)(zhe)一(yi)名。名單于復選(xuan)(xuan)會(hui)議結束后召(zhao)開(kai)記者(zhe)(zhe)會(hui)公(gong)布。
決選:由(you)評審委(wei)員針對入圍名單(dan)采取公(gong)開(kai)討論、不記名投票方式產(chan)生得(de)獎名單(dan),并經由(you)專業律師公(gong)證后(hou)密封(feng),最(zui)后(hou)于頒(ban)獎典禮中公(gong)布。
金馬獎(jiang)不以票房(fang)作為入(ru)選考量(liang),反而為華(hua)語(yu)文藝片(pian)提供了展示(shi)舞(wu)臺。獎(jiang)勵了許多優良華(hua)語(yu)影片(pian)及優秀的(de)電影工作者,成為華(hua)語(yu)影片(pian)制作事業最崇高的(de)榮譽指標。(人民網評)
隨著金(jin)馬獎頒獎視野的擴大,這個存(cun)在超過半(ban)個世紀的華語電(dian)影頒獎禮仍具有風向標般的意義,被視為華人(ren)電(dian)影工作者的最(zui)高榮譽之一。(人(ren)民政協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