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shi)第三(san)中(zhong)(zhong)學(xue)(xue)(xue)(xue)前身可追溯到1897年維(wei)新人(ren)(ren)士余鏡清(qing)創(chuang)辦的(de)(de)“烏(wu)龍寺講(jiang)堂”,迄今(jin)已有120年歷史,學(xue)(xue)(xue)(xue)校辦學(xue)(xue)(xue)(xue)歷史悠久(jiu),橫跨三(san)個世紀,兩個甲子,見證了中(zhong)(zhong)國近(jin)現代及當代教育(yu)史。在坎坷漫長的(de)(de)辦學(xue)(xue)(xue)(xue)歷程中(zhong)(zhong),曾九易校名,更因戰(zhan)(zhan)亂輾轉多地辦學(xue)(xue)(xue)(xue),薪(xin)火相傳,文脈綿遠(yuan),從未中(zhong)(zhong)斷。學(xue)(xue)(xue)(xue)校秉承(cheng)“保國愛(ai)生(sheng)”的(de)(de)教育(yu)傳統,曾先(xian)后提出“敦品力(li)學(xue)(xue)(xue)(xue)”“明恥教戰(zhan)(zhan)”“勤奮學(xue)(xue)(xue)(xue)習,立志報國”等激勵人(ren)(ren)心的(de)(de)校訓(xun),最終形成“真·愛(ai)”教育(yu)的(de)(de)獨特辦學(xue)(xue)(xue)(xue)思想及“德育(yu)為先(xian),文理并重,崇尚一流”的(de)(de)鮮明辦學(xue)(xue)(xue)(xue)特色。
學校(xiao)師(shi)(shi)資力量雄厚,名師(shi)(shi)輩出(chu),擁有(you)黃河清、楊泰金、李曉翎、韋屏山等(deng)一批在全國(guo)全區(qu)有(you)較大影響的教(jiao)育教(jiao)學專(zhuan)家。目前(qian)全校(xiao)教(jiao)師(shi)(shi)636人(ren)(加上教(jiao)輔人(ren)員共有(you)830人(ren)),有(you)正高(gao)級教(jiao)師(shi)(shi)1人(ren),高(gao)級教(jiao)師(shi)(shi) 127人(ren),享受國(guo)務院特殊津(jin)貼(tie) 2人(ren),國(guo)家級骨干(gan)教(jiao)師(shi)(shi)培養(yang)對象12人(ren),廣西21世(shi)紀園丁工(gong)程A類培養(yang)對象22人(ren),全國(guo)優秀教(jiao)師(shi)(shi)3人(ren),南寧(ning)市(shi)教(jiao)壇(tan)明星8人(ren),學科帶頭(tou)人(ren)60人(ren),教(jiao)學骨干(gan)185人(ren),在國(guo)家、自治區(qu)及南寧(ning)市(shi)各(ge)類優質課比賽中獲獎者不計其數(shu)。
校訓
“敦品力學”
敦”即厚道、誠懇(ken)。敦品(pin),即砥礪(li)品(pin)德(de)。力(li)(li)(li),奮(fen)勉、致力(li)(li)(li)的(de)意思(si)。力(li)(li)(li)學(xue),即發奮(fen)、盡力(li)(li)(li)、竭力(li)(li)(li)地(di)學(xue)習。“敦品(pin)力(li)(li)(li)學(xue)”即培養(yang)自身道德(de)修養(yang),致力(li)(li)(li)發奮(fen)學(xue)習。
校歌
現校歌
青山腳下 書聲(sheng)朗朗,
南湖(hu)之畔 桃李芬芳,
敬愛(ai)的老師 親密的同窗,
美麗的(de)校(xiao)園 難忘(wang)的(de)地方。
立志勤奮,從嚴求實,
優良(liang)的校風(feng),牢記在我們心上。
三種(zhong)校園 沐浴(yu)著陽(yang)光,
課堂內(nei)外(wai) 播(bo)種著希望,
理想的航船 揚帆遠(yuan)航,
祖國在召(zhao)喚 重任挑肩上,
面向(xiang)四化,面向(xiang)未來,
我們(men)要鍛煉成為祖國的(de)棟(dong)梁(liang)。
舊校歌
維我校友,星聚南邕。
陽(yang)明過化,郁(yu)郁(yu)蔥蔥。
含英咀華(hua),正義是從。
如沐時(shi)雨,如坐春風。
教學相長,觀摩從同(tong)。
譬彼(bi)新疍,箐茂匪(fei)窮。
晨熹融融,怒潮淙淙。
三千弱水,一葦(wei)之(zhi)功(gong)。
1897年(nian),維新人(ren)士余鏡(jing)清創辦南寧烏龍寺(si)講堂,校址(zhi)位(wei)于(yu)南寧城內(nei)倉(cang)西門大街烏龍寺(si)。
1906年,改稱(cheng)南(nan)寧府(fu)中學(xue)堂。
1911年(nian),更(geng)名為南(nan)寧府中學(xue)校。
1913年(nian),更名(ming)為南寧(ning)中學校(xiao)。
1917年,南(nan)寧中學校更名為為廣(guang)西省立第一中學(簡稱(cheng)廣(guang)西省一中)。
1928年,遷(qian)校至高廟坡(今南(nan)寧二中處)。
1929年,省(sheng)一中(zhong)高中(zhong)部(bu)遷(qian)址北(bei)帝廟省(sheng)三師舊址,省(sheng)立三師六(liu)個班(ban)撥(bo)入一中(zhong)高中(zhong)部(bu),故高中(zhong)部(bu)普通科班(ban)和(he)師范(fan)科班(ban)之(zhi)分。
1926年,省一中增(zeng)設女子部,校址在(zai)南寧(ning)北門內原王文(wen)成(cheng)公講(jiang)學處。
1927年,女子部與(yu)省一中分(fen)離,改名為廣西省立第三女子師范學校。
1930年,改名為廣西省立女子第三中學校。
1931年(nian),省一中高初中正(zheng)式(shi)分校。
1934年,高中部更(geng)名(ming)為(wei)(wei)廣(guang)西(xi)省(sheng)立(li)(li)南(nan)寧(ning)(ning)高級(ji)中學校,初(chu)中部更(geng)名(ming)為(wei)(wei)廣(guang)西(xi)省(sheng)立(li)(li)南(nan)寧(ning)(ning)初(chu)級(ji)中學校,邕(yong)寧(ning)(ning)縣(xian)中并入省(sheng)立(li)(li)南(nan)初(chu)。同年,廣(guang)西(xi)省(sheng)立(li)(li)第三師范學校改名(ming)為(wei)(wei)廣(guang)西(xi)省(sheng)立(li)(li)南(nan)寧(ning)(ning)女子(zi)中學校。
1939年11月(yue),日本第一(yi)次侵占南(nan)寧(ning)前夕,南(nan)寧(ning)高中(zhong)師生疏散至(zhi)廣西(xi)隆(long)安縣(xian)古潭(tan)鄉馬村。
1940年,疏散(san)(san)到廣西鎮(zhen)結縣(今(jin)天等(deng)縣)結安鄉,最后(hou)疏散(san)(san)到田(tian)陽區那坡上課(ke)。
1940年10月,南寧(ning)高中遷回南寧(ning),校址在廣西省政府原(yuan)址(今廣西軍區大院處)。
1944年,南(nan)寧初中增設高(gao)中部,改名(ming)為廣西省立南(nan)寧中學校(xiao),簡(jian)稱南(nan)寧中學。
1944年11月,日(ri)本第二次侵略南(nan)寧(ning)前夕(xi),南(nan)寧(ning)高中、南(nan)寧(ning)中學、南(nan)寧(ning)女中三校疏散到廣西隆安縣。
1945年,三校于在(zai)鎮結(jie)(今天等縣)合并為廣西省立第一聯合中學(xue)。
1945年,省(sheng)一聯(lian)中遷回南寧。
1946年上學(xue)期(qi),省(sheng)一聯中(zhong)(zhong)(zhong)解體,重分為三校。高(gao)(gao)中(zhong)(zhong)(zhong)部(bu)(bu)為廣西省(sheng)立(li)(li)南(nan)寧(ning)高(gao)(gao)級中(zhong)(zhong)(zhong)學(xue),校址高(gao)(gao)廟坡。初(chu)(chu)中(zhong)(zhong)(zhong)部(bu)(bu)為省(sheng)立(li)(li)南(nan)寧(ning)初(chu)(chu)級中(zhong)(zhong)(zhong)學(xue),開設高(gao)(gao)中(zhong)(zhong)(zhong)班,后更名為邕寧(ning)中(zhong)(zhong)(zhong)學(xue),之后又改名邕寧(ning)縣第(di)一中(zhong)(zhong)(zhong)學(xue)。初(chu)(chu)中(zhong)(zhong)(zhong)女生組成(cheng)省(sheng)立(li)(li)南(nan)寧(ning)女子師范學(xue)校。
1950年2月,南寧(ning)高中(zhong)、邕(yong)寧(ning)一中(zhong)、南寧(ning)女師合并為(wei)廣(guang)西(xi)省南寧(ning)中(zhong)學,校(xiao)址在(zai)高廟坡。方管李耿分別擔任正副校(xiao)長。
1953年上學(xue)期,廣西(xi)省(sheng)南寧(ning)中(zhong)學(xue)改(gai)名(ming)為廣西(xi)省(sheng)南寧(ning)高級中(zhong)學(xue),南高中(zhong)停招(zhao)初(chu)中(zhong)生一年。
1954年,南寧高中遷校到(dao)瑯邊村。
1955年2月7日,南寧高(gao)中(zhong)更名為(wei)廣西省南寧第三中(zhong)學。
1960年,三中迎來(lai)兩個(ge)班100多(duo)人的(de)印尼華僑學生,后來(lai)又迎來(lai)了9位華僑教師。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中(zhong)(zhong)(zhong)國(guo)經歷了“文(wen)化(hua)大革(ge)命”十年動亂(luan),學(xue)校被打成“修正主義的黑樣板”,教學(xue)秩(zhi)序被打亂(luan),革(ge)委會成為學(xue)校的領導機構。學(xue)制縮短(duan),中(zhong)(zhong)(zhong)學(xue)實(shi)行“二(er)二(er)”學(xue)制、“三二(er)”學(xue)制,免(mian)試(shi)招生,開(kai)卷考試(shi),開(kai)門辦(ban)學(xue),等(deng)等(deng)直到打倒四人幫,黨中(zhong)(zhong)(zhong)央撥亂(luan)反正,學(xue)校工作才(cai)走上正軌。
1978年,南寧(ning)三中恢(hui)復成為(wei)自治區重點高中。
1981年,南寧三(san)中被(bei)區教育局(ju)確定為(wei)自治區首先辦好的重(zhong)點中學。
1992年,南寧三(san)中(zhong)(zhong)校被(bei)《中(zhong)(zhong)國名(ming)校》一書(shu)列為中(zhong)(zhong)國名(ming)校的重點中(zhong)(zhong)學之一。
1993年開(kai)始,南寧(ning)三中確定了創辦全區(qu)一流的示(shi)范性(xing)學校(xiao)的戰略目標(biao)。
1996年,南(nan)寧三中(zhong)率先創辦(ban)公有(you)民(min)辦(ban)、名校(xiao)辦(ban)民(min)辦(ban)的(de)三美學校(xiao);進(jin)行辦(ban)學體(ti)(ti)制(zhi)改(gai)革試點,推動了全區教育(yu)體(ti)(ti)制(zhi)的(de)改(gai)革。
2002年,學校被確立為廣西首批示(shi)范(fan)性高中。
2005年9月,建成南(nan)寧三(san)中平(ping)果(guo)分校(又名(ming)平(ping)果(guo)第三(san)高級(ji)中學)。
2013年11月,南(nan)寧三中國際(ji)學校正式開工建設。
2014年(nian)6月(yue)30日,南寧三中五象(xiang)校區正式開(kai)工(gong)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