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hui)歙(she)縣西鄉黃潭(tan)源(yuan)村一(yi)個貧寒的(de)教師之家(jia)。籍貫安徽(hui)歙(she)縣,祖(zu)(zu)籍浙江紹興。新(xin)安陶(tao)(tao)氏(shi)族譜現存中國第二歷(li)史檔(dang)案館,族譜的(de)封面上明(ming)(ming)(ming)確記(ji)載了(le)新(xin)安陶(tao)(tao)氏(shi)祖(zu)(zu)先于明(ming)(ming)(ming)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you)紹興府(fu)會稽縣來徽(hui)州(zhou),舉家(jia)定居歙(she)縣城西古(gu)溪村。《新(xin)安陶(tao)(tao)氏(shi)族譜》封面的(de)原文如下(xia):大明(ming)(ming)(ming)正德五年,浙江紹興府(fu)會稽縣陶(tao)(tao)家(jia)堰分支遷(qian)居江南(nan)徽(hui)歙(she)之西,曰古(gu)溪,后移(yi)下(xia)黃潭(tan)源(yuan)。故(gu)確定陶(tao)(tao)氏(shi)先祖(zu)(zu)為500多年前由(you)浙江紹興遷(qian)居徽(hui)州(zhou)。
1897年(nian),曾在(zai)鄰(lin)居家(jia)(jia)廳堂(tang)玩耍(shua),看(kan)見(jian)廳堂(tang)墻上(shang)掛著對聯,坐在(zai)地上(shang)臨(lin)摹起來(lai),被鄰(lin)村方庶咸秀才看(kan)見(jian),免費為其開蒙(meng)(meng)。后(hou)入家(jia)(jia)鄉蒙(meng)(meng)童館吳爾(er)寬(kuan)處(chu)就讀。
1905年,進入歙縣基(ji)督(du)教內地會所辦的崇一學(xue)堂,他在(zai)宿舍墻上,揮筆寫下了(le)“我是(shi)一個(ge)中國(guo)(guo)人,應(ying)該為(wei)(wei)中國(guo)(guo)做出一些貢獻來"的豪(hao)言壯語,抒發他滿腔的愛國(guo)(guo)熱情并激勵(li)自(zi)己為(wei)(wei)祖國(guo)(guo)早(zao)日走向現(xian)代化而(er)發奮學(xue)習。”
1908年十(shi)七歲時他(ta)考入(ru)了杭州廣濟醫(yi)學(xue)堂。想通過學(xue)醫(yi)來解除廣大勞動人(ren)民的(de)病痛,實現自己(ji)報(bao)效祖國(guo)的(de)志向。但(dan)是,因這(zhe)所教會學(xue)校歧視非入(ru)教的(de)學(xue)生,他(ta)不愿意(yi)自己(ji)思想受外國(guo)人(ren)的(de)隨意(yi)擺(bai)布(bu),入(ru)學(xue)僅三天,他(ta)即(ji)憤而退學(xue)。
1909年,考(kao)入南京匯文(wen)書院,次(ci)年轉入金(jin)(jin)陵(ling)大學(xue)文(wen)科,讀(du)大學(xue)期間,受辛亥(hai)革命(ming)影響(xiang),在校積極參加(jia)愛國(guo)(guo)活動,主編《金(jin)(jin)陵(ling)光》學(xue)報中(zhong)文(wen)版(ban),宣傳民族(zu)、民主革命(ming)思(si)想(xiang)。在《金(jin)(jin)陵(ling)光出版(ban)之宣言(yan)》一文(wen)中(zhong),他號召全(quan)校同學(xue),努力學(xue)習(xi)和工作,發出自己的光和熱,報效祖國(guo)(guo),"使中(zhong)華放(fang)大光明于世(shi)界"。辛亥(hai)革命(ming)爆(bao)發時,他曾(ceng)回鄉投身革命(ming)運動。
1914年,他以(yi)總分第(di)一名的成績畢業。畢業后他赴美留學(xue)(xue)(xue)。他先是在伊利諾大(da)學(xue)(xue)(xue)學(xue)(xue)(xue)市政(zheng),半年后便毅然(ran)轉學(xue)(xue)(xue)哥倫比亞大(da)學(xue)(xue)(xue),師從杜威、孟祿、克(ke)伯屈等美國(guo)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qiu)回國(guo)(guo),先(xian)后(hou)任南京高等(deng)師范學校、國(guo)(guo)立東南大學教(jiao)授、教(jiao)務主(zhu)任等(deng)職。開始他(ta)富于創意而(er)又(you)充滿艱辛(xin)的教(jiao)育生涯。研究西(xi)方教(jiao)育思想并(bing)結合中(zhong)國(guo)(guo)國(guo)(guo)情,提出了“生活即(ji)教(jiao)育”、“社會即(ji)學校”、“教(jiao)學做合一”等(deng)教(jiao)育理論。他(ta)特別(bie)重視農村的教(jiao)育,認為(wei)在3億(yi)多(duo)農民中(zhong)普(pu)及教(jiao)育至關(guan)重要。
1917年年底,與蔡元培(pei)等發(fa)起(qi)成立中華教(jiao)育改(gai)進社,主張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qin)略,收(shou)教(jiao)育權利,推(tui)動教(jiao)育改(gai)進。
1923年(nian)與(yu)晏(yan)陽初(chu)等人發(fa)起(qi)成(cheng)立中(zhong)華平民(min)(min)教育促進會(hui)總(zong)會(hui),后(hou)赴各(ge)地開(kai)辦平民(min)(min)識(shi)字讀書處和平民(min)(min)學(xue)校,推動(dong)(dong)平民(min)(min)教育運動(dong)(dong)。
1926年(nian)起(qi)發(fa)表了《中華(hua)教(jiao)育改(gai)進(jin)社(she)改(gai)造(zao)全國(guo)鄉(xiang)村教(jiao)育宣言》。1927年(nian)創(chuang)辦曉莊學(xue)校(xiao)。1932年(nian)創(chuang)辦生活(huo)教(jiao)育社(she)及山(shan)海工學(xue)團。設想以教(jiao)育為主要手(shou)段來(lai)改(gai)善(shan)人(ren)民的生活(huo)。
一(yi)二·九運動后(hou),在中國共(gong)產黨的幫(bang)助和影響下,積極宣(xuan)傳抗日,參加民主(zhu)運動,進一(yi)步認識到教(jiao)育(yu)應為民族革命和民主(zhu)革命服務。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曉(xiao)(xiao)莊(zhuang)創辦鄉(xiang)(xiang)村(cun)師(shi)范學校曉(xiao)(xiao)莊(zhuang)學校,創辦第一個鄉(xiang)(xiang)村(cun)幼稚園燕子(zi)磯(ji)幼稚園。
1929年12月(yue),上(shang)海圣約翰大學授予他(ta)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zhang)他(ta)為中國教育改造(zao)事業作出的貢獻。
1930年(nian)4月遭國民黨通緝被(bei)迫流亡日本(ben),崇尚(shang)科教救國的思想。
1931年(nian)回國開(kai)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創辦自然學(xue)園、兒童(tong)科學(xue)通訊學(xue)校。主(zhu)編《兒童(tong)科學(xue)叢書》等(deng)。
1932年,他又創建了(le)山(shan)海工(gong)學團,提出“工(gong)以養生(sheng)(sheng)(sheng),學以明生(sheng)(sheng)(sheng),團以保(bao)生(sheng)(sheng)(sheng)”,將工(gong)場(chang)、學校、社會(hui)打成一片,進(jin)行軍事訓練(lian)、生(sheng)(sheng)(sheng)產訓練(lian)、民權訓練(lian)、生(sheng)(sheng)(sheng)育訓練(lian)等,還(huan)開展小先生(sheng)(sheng)(sheng)運動。
1933年,他與厲麟似、楊亮功等來(lai)自政學兩界的知名人士(shi)在上(shang)海(hai)發起成立中國(guo)教育學會。
1934年(nian),他在《生活(huo)教育》上發表《行知(zhi)行》一文,認為“行是知(zhi)之始(shi),知(zhi)是行之成(cheng)”,并改本名(ming)為陶行知(zhi)。雖然王陽明(ming)學說含有主觀唯(wei)心(xin)主義的(de)成(cheng)分,陶行知(zhi)卻(que)從中悟出學習(xi)與(yu)實踐相結合的(de)道理,且終生以此自(zi)勉。
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yi)宣言”的感(gan)召下積極(ji)投身抗(kang)日救亡運動。一(yi)二·九運動后,與宋慶齡、馬相伯(bo)、沈鈞(jun)儒、胡(hu)愈之(zhi)、鄒(zou)韜(tao)奮、李公樸等發起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會”。
1936年初,成立國難(nan)教(jiao)育社,被(bei)推為社長,張勁夫任總干(gan)事(shi),擬(ni)訂《國難(nan)教(jiao)育方案》,把(ba)生活教(jiao)育和(he)民(min)族民(min)主(zhu)革命斗爭結合起來。
1936年5月,他(ta)當選(xuan)為全(quan)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委和常委。與沈鈞儒(ru)、章乃器、鄒韜(tao)奮等聯名發表(biao)《團結御侮》的宣言,主張停止內戰(zhan),共同抗日(ri)。毛澤(ze)東(dong)復信表(biao)示支持。
1936年7月(yue),受救國(guo)會(hui)派遣,出訪(fang)歐(ou)、美、亞、非28個國(guo)家(jia),宣傳抗日(ri)救國(guo),介(jie)紹中(zhong)國(guo)大眾教育運(yun)動。在布魯塞爾(er)參加世(shi)界(jie)和平(ping)大會(hui),并當(dang)選為中(zhong)國(guo)執行委員。期(qi)間當(dang)得悉沈(shen)鈞儒等“七(qi)君子”被捕的消息,十分氣憤(fen),立即聯絡(luo)杜威、愛因(yin)斯坦、羅(luo)素等世(shi)界(jie)著(zhu)名(ming)人(ren)士(shi)聯名(ming)通電蔣介(jie)石,營救七(qi)君子。
1938年(nian)參加國民參政會(hui),致力于抗戰期間(jian)的教育活動(dong)。積極響應中國共產(chan)黨提出的全面抗戰的號(hao)召,成立了中國戰時教育協會(hui)。
1938年8月,倡(chang)導舉辦了“中華(hua)業(ye)余學校”,推(tui)動香港(gang)同胞們共赴國(guo)難。
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創辦(ban)育才(cai)(cai)學(xue)(xue)校,培養有特(te)殊才(cai)(cai)能(neng)的兒(er)童(tong)。在四川重慶附(fu)近的合(he)川縣(xian)古(gu)圣(sheng)寺創辦(ban)了主要招收難童(tong)入學(xue)(xue)的育才(cai)(cai)學(xue)(xue)校。
1941年(nian),參與發起成立(li)中國民主政團(tuan)同(tong)盟(meng)。
1945年,陶行(xing)知加入中(zhong)國民主同(tong)盟,同(tong)年當選中(zhong)國民主同(tong)盟中(zhong)央常委兼教(jiao)育(yu)委員(yuan)會主任委員(yuan),兼教(jiao)育(yu)委員(yuan)會主任委員(yuan)。
1945年1月,在(zai)(zai)重慶創辦社(she)會(hui)大(da)學(xue)并任校長,李公樸任副校長兼(jian)教務長。社(she)會(hui)大(da)學(xue)的宗旨(zhi)是“人(ren)民(min)創造大(da)社(she)會(hui),社(she)會(hui)變成大(da)學(xue)堂(tang)”、“大(da)學(xue)之道,在(zai)(zai)明民(min)德,在(zai)(zai)親(qin)民(min),在(zai)(zai)止于人(ren)民(min)之幸福”,有力地推動了民(min)主教育的進程。
1946年(nian)1月,陶行知(zhi)在重(zhong)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培養出革命人才。并曾幫助一(yi)些進步青年(nian)前(qian)往(wang)革命根據地。其提(ti)出了(le)“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yi)”等著名(ming)口號,被毛(mao)澤東和宋慶齡等稱為(wei)“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和“萬世師(shi)表”。
1946年4月,回到上海(hai),立即投(tou)入(ru)反獨裁、爭(zheng)(zheng)民主、反內戰(zhan)、爭(zheng)(zheng)和平的(de)(de)斗爭(zheng)(zheng)。在(zai)他生命的(de)(de)最(zui)后(hou)100天(tian),他在(zai)工(gong)廠、學校、機關、廣場發表演講100余次。
1946年7月(yue)25日上午,因長期(qi)勞累過度(du),健(jian)康過損(sun),受好友李、聞事(shi)件(jian)的刺激又過深,突(tu)發腦溢血,周(zhou)恩(en)來、鄧穎超(chao)、沈鈞儒(ru)等(deng)聞訊(xun)趕往探視。但搶救無效,不幸(xing)逝世于(yu)上海,享年55歲。
《中(zhong)國教育改造》 上海亞東圖書館 1928 年4月初(chu)版本
《齋夫(fu)自由談》 上海《申報》館 1932年4月(yue)30日初版(ban)本(ben)
《教(jiao)學做合(he)一討(tao)論(lun)集(ji)》 上海兒童(tong)書局 1932年10月初版(ban)本
《中國大(da)眾教育問題》 上(shang)海大(da)眾文(wen)化社 1936年8月初版本
《普及現代生活(huo)教育(yu)(yu)之路和及其方(fang)案(an)》 生活(huo)教育(yu)(yu)社 1945年10月10日自刊版本
《行知(zhi)書(shu)信》 上(shang)海亞東圖書(shu)館 1929年(nian)1月初版本
《行知詩歌集》 上海兒童書局(ju) 1933 年(nian)7月初版本(ben)
《行(xing)知詩歌前集》 上海兒(er)童書局 1935年12月初版本
《行知詩歌三(san)集》 上海兒童書局 1936年11月(yue)初版本
陶(tao)行知先(xian)生(sheng)畢生(sheng)致力于教(jiao)育事業,對我國(guo)教(jiao)育的(de)現代(dai)化(hua)做出了開(kai)創(chuang)性的(de)貢獻。他不僅創(chuang)立(li)(li)了完整(zheng)的(de)教(jiao)育理論體系,而且進行了大量教(jiao)育實踐(jian)。細考陶(tao)行知的(de)教(jiao)育思(si)想,創(chuang)新(xin)(xin)猶(you)如一(yi)根(gen)金線,貫串于陶(tao)行知教(jiao)育思(si)想的(de)各個部分。創(chuang)新(xin)(xin)在這里指革(ge)除(chu)不適應時代(dai)發(fa)展需(xu)要的(de)“舊”,創(chuang)立(li)(li)與社(she)會、歷史(shi)進步(bu)相符的(de)“新(xin)(xin)”。創(chuang)新(xin)(xin)還具有打(da)破偶像,破除(chu)迷(mi)信,掙脫教(jiao)條的(de)束縛,從(cong)僵化(hua)習(xi)慣性思(si)維中走(zou)出來的(de)含義。
陶(tao)行知教育(yu)(yu)思(si)想的(de)創新,也表現在培(pei)養(yang)目(mu)標上。他針對舊教育(yu)(yu)把(ba)培(pei)養(yang)“人(ren)上人(ren)”作為目(mu)標的(de)現象,指出(chu)新教育(yu)(yu)應培(pei)養(yang)全(quan)面發(fa)展的(de)“人(ren)中(zhong)人(ren)”。早在他創辦南京安徽公學(xue)(xue)(xue)時就為這(zhe)所學(xue)(xue)(xue)校提出(chu)三個教育(yu)(yu)目(mu)標:研究(jiu)學(xue)(xue)(xue)問(wen),要有(you)科學(xue)(xue)(xue)的(de)精神;改(gai)造環境(jing)(jing),要有(you)審(shen)美(mei)的(de)意境(jing)(jing);處世應變,要有(you)高尚的(de)道德修(xiu)養(yang)。
陶行知以赤(chi)子之忱(chen)表達的(de)(de)思想和實踐,代表了近代中(zhong)國(guo)先(xian)進文化(hua)的(de)(de)前進方(fang)向。近代中(zhong)國(guo)的(de)(de)危機(ji)多難(nan),又使“教(jiao)育(yu)救國(guo)”成為許多知識分子的(de)(de)夢想,陶行知正是(shi)(shi)其(qi)中(zhong)最(zui)為杰出的(de)(de)人(ren)物之一(yi)。他以“捧著一(yi)顆心(xin)來(lai),不帶半根草去”的(de)(de)赤(chi)子之忱(chen),為中(zhong)國(guo)教(jiao)育(yu)探尋新(xin)路。最(zui)可貴(gui)的(de)(de)是(shi)(shi),他不僅在(zai)理論上進行探索,又以“甘當駱駝”的(de)(de)精(jing)(jing)神努力踐行平民(min)教(jiao)育(yu),30年如一(yi)日矢志不移,其(qi)精(jing)(jing)神為人(ren)所(suo)同欽,世所(suo)共仰(yang)。(人(ren)民(min)網評)
陶行知(zhi)不僅是一個很有創造力(li)的教育家,也是一個勇敢的出色(se)的反法西(xi)斯斗士。(中(zhong)山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