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距今5300~4800年前,位于鄭州市北郊23公里處邙嶺余脈上,其中房基120余座,窖穴、灰坑1600余座,灰溝20多條,墓葬200余座,甕棺130座,出土大批陶、石、骨器等人工制品及獸骨、種子等動植物遺骸。全國重點文(wen)物(wu)保(bao)護單位。位于鄭(zheng)州市北郊(jiao)23公里處(chu)邙(mang)嶺余脈上。
1983年(nian)文物(wu)普查時發(fa)現,1992年(nian)河南省首屆考古鉆(zhan)探(tan)領隊培(pei)訓班(ban)在此作小面(mian)積發(fa)掘,1993~1995年(nian)國家文物(wu)局考古領隊培(pei)訓班(ban)在此進行(xing)了連續3年(nian)的發(fa)掘。揭露面(mian)積已達4700平方(fang)米,共(gong)清(qing)理(li)房基120余座(zuo),窖穴、灰坑1600余座(zuo),灰溝20多(duo)條,墓葬200余座(zuo),甕棺(guan)130座(zuo),出土大批陶、石、骨器等(deng)人工(gong)制品及獸骨、種(zhong)子等(deng)動植物(wu)遺骸。
其中最重(zhong)要的成(cheng)果(guo)是發(fa)現和確認(ren)了仰韶(shao)時代晚期夯土建筑城垣。西山古城址的平面(mian)略(lve)近于(yu)圓形(xing),西墻(qiang)殘存(cun)(cun)約(yue)60米(mi)(mi),北墻(qiang)西段自西北角向(xiang)(xiang)(xiang)東(dong)北方(fang)向(xiang)(xiang)(xiang)延伸(shen),長(chang)約(yue)60米(mi)(mi),中段向(xiang)(xiang)(xiang)東(dong)圓緩而折(zhe),略(lve)向(xiang)(xiang)(xiang)外弧凸,長(chang)約(yue)120米(mi)(mi),東(dong)段再折(zhe)而東(dong)南,與西北角形(xing)狀略(lve)同,殘長(chang)約(yue)50米(mi)(mi)。城墻(qiang)現存(cun)(cun)高度保存(cun)(cun)最好的約(yue)3米(mi)(mi),寬約(yue)5~6米(mi)(mi),城墻(qiang)拐角處加寬至約(yue)8米(mi)(mi)。城墻(qiang)的建筑采用(yong)先進(jin)的方(fang)塊板筑法(fa),基(ji)底較寬,向(xiang)(xiang)(xiang)上則逐(zhu)級內(nei)收(shou),形(xing)成(cheng)一級級臺階。
西山遺址的文化遺存按前后順序發展可分為三期:第一期遺存約相當于后崗一期文化時期,遺跡及遺物較少;第二期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存最為豐富;第三期則為仰韶文化晚期的秦王寨類型。西山古城正是始建于此期早段,廢棄于此期晚段,其絕對年代距今5300~4800年。對研究我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城市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西山古城址位于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枯河北岸的二級臺地上,屬仰韶文化晚期夯土建筑城址。城址平面略近于圓形。現存面積170000平方米,城外環繞壕溝,城內有道路、房基、窖穴、墓葬等遺跡。西山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可分為3期:第1期遺存約相當于后崗一期文化;第2期遺存最豐富,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第3期則為仰韶文化晚期的秦王寨類型。城(cheng)(cheng)垣筑造采取方(fang)塊(kuai)版筑法,為后世(shi)城(cheng)(cheng)垣、高(gao)臺建(jian)筑等土(tu)木工程(cheng)奠定(ding)了技術基礎。西山古(gu)城(cheng)(cheng)是北方(fang)地區目(mu)前已(yi)發現的(de)(de)時代最(zui)早(zao)的(de)(de)夯筑城(cheng)(cheng)址,是中國城(cheng)(cheng)市(shi)文明的(de)(de)重要(yao)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