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pi)邏閣(公(gong)元(yuan)697年~748年),南詔(zhao)第四代王,又名(ming)魁樂(le)覺(jue)、卓羅紀。盛邏皮(pi)之子。據胡蔚(yu)本(ben)《南詔(zhao)野史》載(zai),他于唐朝開元(yuan)十六年(公(gong)元(yuan)728年)即位,天寶七載(zai)(公(gong)元(yuan)748年)卒,在位20年。
皮邏(luo)閣在(zai)位期(qi)間(jian),在(zai)唐王(wang)朝的支持(chi)下并吞了(le)其(qi)他五詔(zhao),使(shi)洱(er)海(hai)地區統歸南詔(zhao)管轄,將王(wang)都從巍(wei)山(shan)遷(qian)至大(da)理(當時稱為(wei)太(tai)和城(cheng))。開元二十(shi)六(liu)年(公(gong)元738年)入京朝貢,受到(dao)唐玄宗(zong)的禮遇(yu),加封(feng)為(wei)“特進云南王(wang)、越國(guo)公(gong)、開府儀同三司(si)”。其(qi)后又加封(feng)“上柱國(guo)”,并賜“龜(gui)茲樂(le)一部”及金佛像等。
皮(pi)邏閣在統一(yi)六(liu)詔(zhao)的(de)過程中,始終得到唐王朝的(de)有力支持,并得到唐王朝的(de)贊賞和嘉獎。唐開(kai)元(yuan)二十六(liu)年(nian)(公元(yuan)738年(nian)),皮(pi)邏閣遷都太(tai)和城,建立南詔(zhao)國。
唐王(wang)朝(chao)封皮(pi)邏閣(ge)為云南王(wang)、越(yue)國公、開府儀(yi)同三司,并賜名“蒙歸義(yi)”。
唐天寶(bao)七年(公元748年),皮邏閣(ge)謝世,在位20年,終年68歲(sui)。
皮邏閣生有四子(zi)(zi),即長子(zi)(zi)閣羅鳳、次子(zi)(zi)誠節(jie)、三子(zi)(zi)崇(chong)、四子(zi)(zi)成進。
傳說長子(zi)閣(ge)羅鳳,并非皮邏閣(ge)的嫡親,只是一名養子(zi)。皮邏閣(ge)逝世時,王位承襲出現了紛爭。
閣(ge)(ge)羅鳳由(you)于文(wen)韜武(wu)略,戰功卓著,最后贏得(de)了王(wang)位(wei)。皮邏閣(ge)(ge)次子誠節,則(ze)因爭奪王(wang)位(wei)失敗而遭放逐。
皮(pi)邏閣是(shi)南(nan)詔歷史上最重(zhong)要的一位國王。在他繼承王位之(zhi)前,蒙(meng)舍詔只是(shi)“六詔”之(zhi)一,經過他的經營(ying)與拓展,蒙(meng)舍詔統一洱海(hai)地區(qu)(qu),進兵爨地,并吞滇池地區(qu)(qu),把蒙(meng)舍詔發展為(wei)“南(nan)國大詔”,使“南(nan)詔”之(zhi)名由一詔而(er)為(wei)洱海(hai)地區(qu)(qu)之(zhi)統稱,繼而(er)將南(nan)詔發展為(wei)統治整個云(yun)南(nan)及其周(zhou)邊廣闊(kuo)區(qu)(qu)域(yu)的西南(nan)地方政權。
開元元年(nian)(nian)(713年(nian)(nian)),唐(tang)玄(xuan)宗封南(nan)詔皮邏(luo)閣(ge)為臺登郡王。唐(tang)開元十六年(nian)(nian)(728年(nian)(nian)),皮邏(luo)閣(ge)繼位(wei),繼續臣服于(yu)唐(tang)朝(chao)的政策(ce)。
開(kai)元二十五年(nian)(737年(nian)),皮邏閣戰勝河蠻(man),取(qu)太(tai)和(he)城。次(ci)年(nian),唐玄(xuan)宗賜皮邏閣名為蒙(meng)歸義(yi),進(jin)爵(jue)為云南王。
封王(wang)制(zhi)書里說封王(wang)的原因是(shi)洱河諸部潛通犬(quan)戎(吐(tu)蕃),蒙歸義(yi)率兵征討有功。開元(yuan)二十六(liu)年(nian)(738年(nian)),皮邏閣謀乘勝兼并五詔,張建成建議厚賂劍(jian)南節度使王(wang)昱,請求(qiu)合六(liu)詔為一。
王顯(xian)向朝廷代請,得唐玄宗允許(xu)。《新唐書》:“當是時,五詔微,歸義獨強,乃厚以利啖劍(jian)南節度使王昱,求合六(liu)詔為(wei)一。制可。”“又以破渳蠻功,馳遣中人(ren)冊(ce)為(wei)云(yun)南王,賜(si)錦(jin)袍(pao)、金鈿帶七事。
于是徙(xi)治大(da)和城。”唐玄宗給王(wang)昱(yu)敕(chi)文里(li)說(shuo),蒙歸義效忠出力,討伐西蠻,“彼(指五詔)持兩端(duan)(附唐也附吐蕃(fan)),宜其殘破”。
皮(pi)邏閣(ge)出兵(bing),唐派遣中使(shi)(宦官)王承訓、御史嚴正誨參與軍事,先滅越析,次滅三浪,又滅蒙嶲,很快(kuai)統一六詔,南詔正式立國。
739年,皮邏閣(ge)遷都太和城。唐朝亦用兵于(yu)南詔,《新(xin)唐書》:“初,安寧(ning)城有五鹽井,人得煮鬻(yu)自(zi)給。玄(xuan)宗詔特進何履光以兵定南詔境,取安寧(ning)城及井,復立馬援銅柱,乃還……”
統—洱海地(di)區的(de)過程(cheng)被描繪成“火燒(shao)松明(ming)樓(lou)”的(de)故事,有的(de)人甚(shen)至說“松明(ming)樓(lou)上一把火,贏(ying)來南詔千秋業(ye)”。
傳說皮(pi)邏閣為了(le)攻滅其他五(wu)詔,設宴松明(ming)樓,請五(wu)詔詔主(zhu)前來祭(ji)祖,想乘(cheng)機將他們一網打盡(jin)。
鄧賧詔主(zhu)的妻子白潔夫人機敏聰慧,預(yu)感(gan)到這是一個陰謀,勸說(shuo)其丈夫不要去參加(jia)。當勸說(shuo)無(wu)效時,只好將自己(ji)的鐵手(shou)鐲(zhuo)戴在丈夫的手(shou)上。
后(hou)來,皮邏閣(ge)將五詔詔主燒(shao)死在松明樓(lou)。白潔(jie)夫人驚聞夫君罹難,急切地帶(dai)上(shang)兵馬,持火把(ba)星夜(ye)趕到蒙(meng)舍。
她用雙(shuang)手掏火灰,直至鮮血直流(liu),才找到鐵手鐲,辨(bian)認出(chu)丈夫(fu)的尸體(ti)。皮邏閣見白(bai)潔夫(fu)人如此(ci)美(mei)貌(mao)、機智,就(jiu)企圖納她為妃(fei)。
白潔(jie)夫人將(jiang)自(zi)己(ji)的(de)(de)丈夫安(an)葬(zang)之后,跳入洱海,保持了名節。火燒松(song)明樓(lou)這一天,就(jiu)成為(wei)富有紀(ji)念(nian)意義的(de)(de)“火把(ba)節”,時(shi)在每年(nian)農歷的(de)(de)六月(yue)二(er)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