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nian)(nian)(nian)1月16日(ri),出生(sheng)于江蘇省一個(ge)軍人家(jia)庭。后(hou)全家(jia)遷(qian)回湖南。1919年(nian)(nian)(nian),進入(ru)長(chang)沙縣立(li)高小讀書。在湖南省立(li)一師(shi)附小完成小學(xue)學(xue)業(ye)。1922年(nian)(nian)(nian),進入(ru)長(chang)沙師(shi)范學(xue)校學(xue)習(xi),后(hou)求學(xue)于上(shang)海藝術大學(xue)文學(xue)系。1927年(nian)(nian)(nian),前往上(shang)海藝術大學(xue)文學(xue)系當旁聽生(sheng),并在《南國(guo)月刊》等(deng)雜志上(shang)發表了(le)《燕子(zi)磯的鬼(gui)》等(deng)戲劇小說作(zuo)品。
1928年,前(qian)往武漢(han)任(ren)《革(ge)命軍日報(bao)》副刊編輯(ji)。1930年,加入(ru)中國共產黨,任(ren)團(tuan)滬中區書(shu)業支部書(shu)記(ji)、團(tuan)滬中區委宣(xuan)傳部長。1932年,黨組織調廖沫(mo)沙到(dao)《遠東日報(bao)》任(ren)編輯(ji),并開始(shi)雜文創(chuang)作。1934年,加入(ru)中國左翼作家(jia)聯(lian)盟。從(cong)1930年到(dao)1934年,廖沫(mo)沙曾三次被捕,始(shi)終堅貞(zhen)不屈。1936年夏,經營救出獄。
1937年(nian)(nian)(nian)抗(kang)(kang)日戰(zhan)爭(zheng)全面爆發(fa)后(hou)(hou),隨同田漢、陽翰笙、袁(yuan)牧之等到武漢編輯(ji)(ji)期(qi)刊(kan)——《抗(kang)(kang)戰(zhan)戲劇(ju)》。1938年(nian)(nian)(nian),參加田漢在湖南創辦(ban)的《抗(kang)(kang)戰(zhan)日報(bao)》編輯(ji)(ji)工作。1939年(nian)(nian)(nian),參加郭沫若、夏衍在桂林主(zhu)辦(ban)的《救亡日報(bao)》編輯(ji)(ji)工作。1941年(nian)(nian)(nian)“皖南事變(bian)”后(hou)(hou),前(qian)(qian)往香(xiang)港任(ren)《華(hua)商(shang)報(bao)》晚(wan)刊(kan)編輯(ji)(ji)部(bu)主(zhu)任(ren),太平洋戰(zhan)爭(zheng)發(fa)生后(hou)(hou),《華(hua)商(shang)報(bao)》停刊(kan)。1942年(nian)(nian)(nian),前(qian)(qian)往重慶任(ren)《新華(hua)日報(bao)》編輯(ji)(ji)部(bu)主(zhu)任(ren)。1945年(nian)(nian)(nian)抗(kang)(kang)日戰(zhan)爭(zheng)勝利后(hou)(hou),前(qian)(qian)往香(xiang)港,復(fu)刊(kan)《華(hua)商(shang)報(bao)》,任(ren)副總編輯(ji)(ji)兼(jian)主(zhu)筆,兼(jian)任(ren)中共港澳工作委員(yuan)(yuan)會委員(yuan)(yuan)、報(bao)委書(shu)記。1948年(nian)(nian)(nian),任(ren)香(xiang)港新民主(zhu)出版(ban)社總編輯(ji)(ji);同年(nian)(nian)(nian),與《華(hua)商(shang)報(bao)》記者陳海云(yun)結婚。
1949年(nian)6月(yue),廖沫沙奉調來北平,先后任(ren)市(shi)委委員(yuan)、宣傳部(bu)長(chang)(chang)、教育部(bu)長(chang)(chang)、統戰(zhan)部(bu)長(chang)(chang)、市(shi)政(zheng)協(xie)副主席(xi),全國(guo)政(zheng)協(xie)委員(yuan)等職務;同(tong)年(nian),由(you)三(san)聯書店出版抗日戰(zhan)爭時期所寫的歷史小說集《鹿馬傳》。
1961年(nian)9月,北(bei)京市委刊物《前線》為廖沫沙、鄧拓和吳晗開設《三(san)家村札記》雜(za)(za)(za)文(wen)專欄,三(san)人(ren)(ren)輪流撰稿(gao),吳晗出“吳”字,鄧拓出“南(nan)(nan)”字(筆(bi)名“馬南(nan)(nan)邨”),廖沫沙出“星”(筆(bi)名“繁星”),統一署名“吳南(nan)(nan)星”。1962年(nian)5月4日,《人(ren)(ren)民日報》為廖沫沙和夏衍等(deng)人(ren)(ren)開辟(pi)《長短錄》雜(za)(za)(za)文(wen)專欄;10月,出版雜(za)(za)(za)文(wen)集《分陰集》;同年(nian),加(jia)入(ru)中國作家協會。
1966年(nian)5月(yue),廖(liao)沫沙與鄧拓、吳晗三(san)人被林(lin)(lin)彪(biao)、“四人幫”反黨反革命集團(tuan)誣(wu)蔑(mie)為“三(san)家(jia)村(cun)反黨集團(tuan)”,遭(zao)(zao)到殘酷迫害,連續遭(zao)(zao)受(shou)批斗。1968年(nian)初至1975年(nian),被關(guan)押8年(nian),關(guan)押期間,在獄中用煙盒作紙(zhi)、火柴(chai)當筆(bi)寫詩,后結集出版,名《余燼集》。1975年(nian)6月(yue)1日,被押往(wang)江(jiang)西分(fen)宜縣(xian)芳山林(lin)(lin)場勞(lao)動改(gai)造。
1979年初(chu),平(ping)反昭(zhao)雪(xue),后繼續潛心創作,整理大量舊作;同(tong)年11月(yue)13日(ri),在(zai)《北京日(ri)報》上發表《重(zhong)看〈海瑞(rui)罷官〉雜感》一文。1980年12月(yue)12日(ri),以證(zheng)人身份(fen)出席江(jiang)青的(de)第五(wu)次庭審特別法庭,指證(zheng)江(jiang)青伙(huo)同(tong)康生(sheng)、謝(xie)富治等人在(zai)“文革”期間(jian)誣陷迫害老(lao)干部的(de)犯(fan)罪事實(shi)。1986年,出版《廖沫沙文集(ji)》。
1990年12月(yue)27日,因(yin)病在(zai)北京逝世,享年83歲。1994年,出版(ban)記錄廖沫沙在(zai)“文革”期間檢查(cha)交代材料的(de)文集《甕中雜俎》
《燕子磯的鬼》 1927年 戲劇小說
《鹿馬傳(chuan)》 1949年 歷史小(xiao)說集
《分陰集》 1962年10月 雜文集
《余燼(jin)集(ji)》 1979年(nian) 詩集(ji)
《三(san)家村札(zha)記》 1979年 雜文(wen)集
《紙(zhi)上(shang)談(tan)兵錄》 1984年 軍事評論集
《廖(liao)沫沙(sha)雜(za)文集》1984年(nian) 雜(za)文集
《廖沫沙文集》四卷 1986年 文集
《甕中雜俎(zu)》 1994年(nian) 文集
廖(liao)沫沙在(zai)黨的(de)新聞、思(si)想(xiang)、文(wen)(wen)化(hua)戰線上(shang)(shang)戰斗了半個多(duo)世紀,是(shi)一位為堅持真理而(er)獻身的(de)優秀的(de)共(gong)產主義(yi)文(wen)(wen)化(hua)戰士,一生以犀利的(de)筆鋒為黨戰斗的(de)著名雜文(wen)(wen)作家和馬克恩主義(yi)思(si)想(xiang)衛士。他(ta)(ta)所撰寫的(de)雜文(wen)(wen)、散文(wen)(wen)、論文(wen)(wen)等在(zai)社(she)會(hui)(hui)上(shang)(shang)產生了重大的(de)影響(xiang);廖(liao)沫沙的(de)一生,是(shi)為黨和人民無(wu)私奉(feng)獻的(de)一生。他(ta)(ta)清正廉潔、克已奉(feng)公,不(bu)為索取、只求奉(feng)獻。在(zai)晚(wan)年,他(ta)(ta)多(duo)次告囑家屬,在(zai)他(ta)(ta)去(qu)世后喪(sang)事一定從簡,不(bu)發訃告,不(bu)開追悼會(hui)(hui),不(bu)搞遺(yi)體告別,不(bu)留存(cun)骨(gu)灰,體現了一個馬克思(si)主義(yi)者(zhe)的(de)徹(che)底唯(wei)物主義(yi)精(jing)神。(新華通(tong)訊社(she)評)
廖沫沙謳歌社會主義的(de)(de)新人新事,抨擊給人民(min)事業(ye)造成損害(hai)的(de)(de)弊端和積習,贊美民(min)族的(de)(de)優良傳統,呼喚和創造滋潤萬物生長的(de)(de)和風細雨,受到(dao)廣大讀者的(de)(de)喜愛(ai)和歡迎。(《新聞午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