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優良的筍用主要竹種有長江中下游的毛竹、早竹和珠江流域、福建、臺灣等地的麻竹和綠竹等。毛竹、早竹等散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較深,竹鞭和筍芽借土層保護,冬季不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春季。麻竹、綠竹等叢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淺,筍芽常露出土面,冬季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夏秋季。竹原產熱帶、亞熱帶,喜溫怕冷,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1000~2000mm的地區。毛竹生長的最適溫度是年平均16~17℃,夏季平均在30℃以下,冬季平均在4℃左右。麻竹和綠竹要求年平均溫度18~20℃,1月份平均溫度在10℃以上。故在我國南方竹林茂盛,而北方竹林稀少。竹需要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濕潤、排水和通氣性良好的土壤,土壤pH值以4.5~7為宜。
竹(zhu)筍(sun)(sun)(英語:bamboo shoot),是(shi)竹(zhu)的幼芽,也稱為(wei)筍(sun)(sun)。竹(zhu)為(wei)多年生常綠草本植(zhi)物,食用(yong)部分(fen)為(wei)初生、嫩肥、短壯的芽或鞭(bian)。竹(zhu)原產中國(guo),類型眾多,適應性強(qiang),分(fen)布(bu)極廣(guang)。
在(zai)中(zhong)國(guo)自古被當作“菜中(zhong)珍品”。竹筍(sun)(sun)是中(zhong)國(guo)傳統佳肴,味香質脆,食(shi)用(yong)和栽培歷史(shi)極為悠久。《詩經》中(zhong)就有“加(jia)豆之實,筍(sun)(sun)菹(zu)魚醢”、“其籟伊何,惟筍(sun)(sun)及(ji)蒲(pu)”等詩句(ju),表明了(le)人民食(shi)用(yong)竹筍(sun)(sun)有2500年以至(zhi)3000年的歷史(shi)。
中醫認為(wei)竹筍(sun)味甘、微(wei)寒,無毒。在藥用(yong)上(shang)具有(you)清熱(re)化(hua)痰、益氣(qi)和胃、治消(xiao)渴、利水道(dao)、利膈爽胃等功(gong)效。竹筍(sun)還(huan)具有(you)低(di)脂肪(fang)、低(di)糖、多纖維(wei)的特點,食用(yong)竹筍(sun)不(bu)僅(jin)能促進腸道(dao)蠕動,幫(bang)助消(xiao)化(hua),去積食,防便秘(mi),并(bing)有(you)預防大腸癌的功(gong)效。